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易鼎 >

第255章

易鼎-第255章

小说: 易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按照王弘毅的心思,定都不会是襄阳,只是临时一年二年的居住所,不必太过兴师动众。
  但是单是办公和朝会的要求,就使这次改造必须进行。
  “涉及原居民迁移事,令工部按市价买下就可。”略思索片刻之后,王弘毅直接的说着,不想自己遇到了拆迁的问题了。
  身在这个位置,才明白,有时规划和民居的冲突不可避免,可内城扩建很重要,有些地点不宜有民居。
  “是!”程湘得到了想要的答复,又说着:“第二件事,是各船坊的事,按照吩咐,现在二十一处船坊,同时开工,已经筹备第三批战船,请问主公还需进行第四批吗?”
  “不必了,过一阵再看。”王弘毅想了想,说着,让程湘退回到官员队列。
  “还有哪位卿家有事?”王弘毅继续问着。
  相继又有几名官员出列,向王弘毅奏禀事情,而王弘毅一一回应。
  “臣有本奏禀。”在又一位官员退下后,张攸之从文官队伍的最前面,向外跨出几步,拱手向上,说着。
  “卿家请讲。”王弘毅坐在上位,温言说着。
  “诺!”张攸之停顿少许,向上禀报:“臣奏禀是关于几位官员的调任之事……”
  向王弘毅提供了这几位原在秘书阁就职的官员名字,又讲述了这几人在任这段时日来的表现。
  作为秘书阁的主事者,定期向王弘毅禀明应外迁的官吏,是他做的事。
  “这些官员,按制要外迁到郡县任职,请主公恩准!”
  王弘毅仔细听了,与自己曾在十三司递交上来的案卷上看到的内容大体一致,于是点了点头:“准!”
  张攸之随后退下。
  不过王弘毅的目光扫过张攸之,发现他的面色凝重,有话要讲,但没有在朝堂上说,应是机密之事吧?
  片刻后,大殿内鸦雀无声,没有官员再出列奏事。
  于是早会结束。
  “张卿,你且留下来。”王弘毅点名的说着。
  “诺。”张攸之在队列中一拱手,低头应着。
  张攸之作为随军文官之首,和虞良博一样,都是王弘毅的左膀右臂,自是非比寻常。
  与王弘毅私下要商量事,百官中,又有谁敢去多问?
  见没有自己的事情了,文武百官纷纷散去。
  殿内百官都已离开,王弘毅从台阶上面缓步走下来,开口问着:“张卿,你可是有事要讲?”
  张攸之垂首说着:“臣确有要事,要向主公禀报。”
  “方才你未在殿上说起此事,事关机密吧!”王弘毅命内侍出去备舆的同时,对张攸之说:“随孤到书房去说。”
  “臣遵旨。”张攸之跟随其后。
  进入书房,侍从去备茶,王弘毅坐上,令张攸之入座,张攸之谢恩,随后入座。
  不一会,内侍奉上茶点,现在无需吩咐,这些人自然立刻退出了书房,没有命令,不会有人擅入,向张攸之问:“张卿要说何事?”
  “臣经由十三司,接到了西益州的情况!”张攸之肃然直起上半身,奏禀:“自在西益州建立八旗制,有些时日,到现在,取得了非(提供下载…)常不错的效果。”
  “西蜀局势日渐稳定。臣昨晚接到平蛮将军送来的情报,说已经建立了六旗,除此六旗,山间族已被清理大半。”
  “井山部现在就是第一旗,战绩卓著,除上缴大半战利品外,猎杀野族更是无数,经他们之手,山间族已是不同往昔,大部分野族皆已逃入深山。”
  说着,将情报递上。
  王弘毅接过去仔细观看,片刻后,微笑说:“这事,丁虎臣做的甚好,西益州安定下来,解决了山间族之乱,蜀地已是再无内患矣……”
  “三十万山间族,除了六旗有四万之众,已经清剿围杀十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左右的山间族野族。”
  “只是这些山间族都是零星部落,大部分已逃入深山,虽不可掉以轻心,但是大局已经定了。”
  八旗制度,用在这方面,实是王弘毅神来之笔,现在看来,效果极佳。
  历史上,对付山间这样的野族,并无太好的办法,无非是笼络和分化。
  地球历史上,三国时,山越就曾经是吴国大患,前后孙吴,花费了三十年的征讨,才平了下来。
  而现在此法只要三年时间,这大可推广之。
  “对西益州的围剿还要继续,第一就是入深山者猎,第二就是愿意下山者编户,不过眼下,这件事却要暂时缓一缓了。”
  将情报递还给张攸之,王弘毅站起身,背着手,在书房内走动着。
  “将新进的三旗留下,继续剿杀山间野族,山间旗兵主力,必须进行调遣了,进入交州,和我军上下配合,夹攻荆南。”
  “当日建山间八旗,每三百人为一牛录,每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三个甲喇一旗,这有五千人。可这第一旗,族人甚多,就是八千人,亦是出得,在威势上,一直压着别的小旗,这非(提供下载…)常不妥当。”
  “派上三旗去交州,不仅可取交州,和我军呼应,交攻荆南,又可消磨去上三旗的兵力,一举两得。”
  张攸之听了王弘毅的话后,表示赞同。
  “主公英明,山间族生来好战,此时不过建旗区区数年,时日尚短,山间族人虽大半臣服于主公,但他们野性难驯,怕是养不熟的一群狼,倒不如投放于战场之上,以其族人牵制,以高官厚禄子孙蒙荫来诱,山间八旗必将成为我军一把利刃。”
  对于山间族,张攸之向来是主张剿杀,后来王弘毅出台了八旗制,张攸之这方不再继续提议剿灭山间一族了。
  此时王弘毅提出的主张,正合他意。
  见张攸之亦是同意,王弘毅当即说:“那便拟旨,令丁虎臣率领本部五千,上三旗七千,总计一万二千,深入小道,进攻交州,再由交州从南方进攻荆南……张卿家,你现在拟旨吧,此事,自是越快越好。”
  “诺!”
  “还有,令钟文道作为内政总管随行。”王弘毅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


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终(上)
  张攸之是随军参谋,拟旨之事,对他来说,自是极为简单的一件事,王弘毅吩咐下来,他在一旁铺就好了纸张,提起笔,刷刷刷,几乎是一气而成,一道旨意已是写成,让王弘毅阅看。
  “不错,用印吧!”
  有着“蜀国公宝”字样的大印,被按在上面。
  派谁去宣旨,这是个问题,此时正是称王大典筹备忙碌时,秘文阁的人自是动不得了。
  王弘毅思索片刻,想到了一个人选,这人刚刚在早会上,被张攸之提起过,正要调任到西蜀去做县令,正好这一趟派他去西蜀传旨,也算是提前了解下风土民情了。
  想到这里,王弘毅说着:“令秘文阁正八品文吏刘常青觐见。”
  张攸之退下,去安排好的地方歇息。
  再说刘常青,是蜀地一个文士,自幼习过武,读过兵书,算得上是文武兼有类型。
  本是不得志,却在王弘毅成势后,举行的人才推荐中得到提拔,王弘毅对他,算是有知遇提拔之恩,进了秘文阁后也是勤恳实干。
  这次被张攸之举荐外任县令,王弘毅觉得,现在有些事,适合磨练此人,要是磨练得当,日后或可成为一个能臣。
  王弘毅派人去找他时,刘常青正在秘文阁临时办公之处做着交接。
  这时,天已靠近中午,实际上秘文阁只有五间房,座落在大殿的西侧,只见里面,到处是镶了铜叶的大柜,里面存放的就是文档。
  中间密密麻麻,全是桌几,桌几按照等级不同,有大小不同规格,堆得满满都是折子和文卷,满屋都是书卷墨香,除之外,丝毫没有奢华气象,只有西秦进口的自鸣钟,算是贵重。
  和简单的办公场所不一样的是,从这里到外城,经过五道门,三个道,沿途都是侍卫,钉一样站着。
  按照规矩,只有随身携带银牌,才能进入,当然,仅仅有银牌不行。
  “这就是宰相之地啊!”刘常青在(。。)整 理着自己的文件,恋恋不舍,几个同僚很是理解他的心情,也不催促。
  按照规矩,刘常青还可以呆上一中午,中午时一起用餐,下午就必须离开了。
  以刘常青的身份,自是不能参加早会,但张攸之举荐他的事,他已是听说了。
  年纪尚轻又有着一腔抱负的人,有几个不想建功立业?有几个不想有一番作为,以此为祖先添彩让后人荣耀?
  刘常青自是对张攸之甚是感激,不过,离开秘文阁还是使他不胜感慨!
  随着时间推移,秘文阁渐渐形成规矩,入进的人是九品,到了里面学习军机,一般到了八品就放出。
  并且这机会也难得了,以后要开设翰林院,一般新人只有在里面学习和锻炼。
  在翰林院后,又设昭文殿、崇政殿、资政殿。
  崇政殿,就是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
  昭文殿,就是监修国史之处。
  资政殿实际上才是现在秘文阁候补,以后一般人就很难直入中枢了,这也是防范和规矩的道理。
  事实上,王弘毅想起了某人的侍从室。
  侍从室和现在的秘文阁是一样,是培养亲信场所,统治机构的核心。
  可是这种培养方法,往往使人只要抓住机会,就可以绕过重重体制而直达核心,造成的破坏不用说。
  因此在早期培养“嫡系”还有些用处,现在官制已经森严,价值已经不大,可以取消新人直入秘文阁的规矩,以后这处非数十年积官和考察不得进。
  这就基本上断绝了后患。
  刘常青自是明白这点,心知以后新人要进入此处,难上登天,就算是自己,想再次进入,非积官十几年不可。
  正在(。。)整 理文书时,有内侍进门,高喊:“刘常青刘大人可在此处?”
  旁人都抬头,愕然看去。
  刘常青连忙将文书放于一边,站起身,向来人拱手:“下官正是刘常青。”
  “刘大人,国公宣你去觐见,你这便跟奴婢走吧!”
  闻听是主公宣见,刘常青不敢怠慢,向同僚交代了几句,就跟在内侍后面,匆匆向后面走去。
  王弘毅的书房离此并不远,这时,空旷的走廊前几乎没有人。
  浓密的雨点落下,不远处湖泊水晕圈儿密密麻麻,沿途的侍卫明显多起来,一个个挺立着,本有些紧张的刘常青,额头上隐隐见汗。
  “就是这里了,请刘大人先在这里等候片刻,奴婢这便进去向国公回禀。”这内宦尖声说着。
  “启禀主上,刘大人已被奴婢带过来了。”
  “让他进来吧。”王弘毅批阅着奏章,连头也没有抬起来。
  “是,主上。”得到王弘毅的命令,内侍转过身,请刘常青进去。
  刘常青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自己的衣冠,进了书房,内侍将门从外面关上,退到了十米之外。
  书房内布置的很雅致,家具不多,只一张书案,一把座椅,一个书架,以及远处点着的香炉和一盆冰块。
  外面虽炎热,进到书房内,却只觉得迎面凉风阵阵,很是清爽。
  “臣刘常青,见过主公。”根本没敢直视书案后坐着的那人,刘常青一见来,就恭恭敬敬的跪倒行礼。
  “起来吧!”王弘毅又抽出一份,说了句,也没有多理会。
  “谢主公。”刘常青起身后,垂首站立,瞟一眼伏案看信的王弘毅,就不敢多看,静心等待着。
  片刻后,处理完了一份,王弘毅才目视这人。
  这是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方脸细眉,留着八字髭须,穿着八品官袍稳稳站着,顶上有着白色气运,还有着红色的本命气。
  端详着这人,王弘毅微笑开口:“张卿在大殿上所说事,你可听说了?”
  “启禀主公,臣已听说了。”
  “你在秘文阁,已有一年半之久了,对你孤有些印象,知道你是勤恳实干的人,这样人,正是孤所需要。”王弘毅平静的说着。
  听到主公这样说,刘常青伏身说着:“主公简拔于臣,臣只是尽本分,不敢受主公夸奖。”
  对这话没有多理会,王弘毅盯着他,继续说:“孤让人去西蜀之地做一县令,你可愿意?”
  “臣愿意。”刘常青认真答道。
  “不怕那里民风彪悍?”
  “臣不以为惧。”
  “好!”王弘毅满意的点点头,将一道喻令递交给他:“在你去西蜀担任县令前,孤先派你一个任务,将这道喻令送交到平蛮将军丁虎臣手中,去他那里宣喻令,你可愿意?”
  “臣万死不辞。”刘常青说着。
  “死不用,西益州已经清理了大半,已是太平,但是恢复民生重建郡县,自然很繁重,你去那里体察民情,磨练阅历,对你以后会有些用处。”
  “除了喻令,还有一封密信,你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