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青帝重生 >

第177章

青帝重生-第177章

小说: 青帝重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那蒙古老兵逃出来的情景,金三可是仔细查看了的,那样的环境当中,就连当地的阿拉伯人,都不敢随意进出。

现在谁也不知道,当年那座宝石矿脉还有没有,但只要有一丝机会,金三也是想要去看看的。

世界上红宝石的产地比较少,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坦桑尼亚、中国等地。

金三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叙利亚出产红宝石,这就说明了,这做红宝石矿脉,很可能现在还没有被人发现,当然,也有可能已经被古时的阿拉伯人采掘一空了。

世界上的红宝石大多被发现于冲积矿床的小范围区域。

越珍贵的红宝石其生长环境越苛刻。

同样,红宝石的开采条件十分艰苦,比如,产于缅甸的红宝石,通常需要剥去厚达15英尺覆盖层才能到达含宝石的砾石层,才能真正进行采矿。

但金三看到的画面却不同,那峡谷之中虽然也有覆盖层掩盖这宝石矿,但成丘陵形状分布的宝石矿脉,大部分砾石层,都是裸露在峡谷或是丘陵的侧面的,这样开采起来就方便多了。

要从大量砾石中,逐步筛选出精致美丽的宝石,犹如大浪淘沙般,这本身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如果不用深挖,就能开采,这样的宝石矿是很少见的。

精挑细选的工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以当时的条件,和那些阿拉伯人遮遮掩掩的开采方式,金三才不相信他们已经开采一空。

(未完待续)

'青帝重生正文 第二百五十章 李廷珪墨'

到现在叙利亚都没有宝石矿出世的消息,很大的可能,是那些阿拉伯人遭遇了灭顶之灾,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了。

真是没想到,随便买一条红宝石项链,居然也能发现一座宝石矿脉,而那宝石矿当中璀璨的红宝石,就连金三看了也目眩神迷。

那些红宝石实在太过漂亮了,现在的一些假货,根本没法跟那天然的宝石相比。

一般宝石则专指可用于制作贵重首饰的石料。

一般认为它应具有瑰丽、稀罕和耐久三个特姓。

当今首饰市场上使用的宝石材料,可按人工介入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六种:真正的天然宝石,经人工改良的天然宝石,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模拟宝石和粘合宝石。

有了这么强大的技术人工造假,你想买到真正的天然红宝石,已经很难了。

红宝石是指颜色呈红色、粉红色的刚玉,它是刚玉的一种,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红色来自铬。

自然没有铬的宝石是蓝色的蓝宝石。

天然红宝石大多来自亚洲,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非洲和澳大利亚,美国蒙大拿州和南卡罗莱那州也有一点。

天然红宝石非常少见珍贵,但是人造并非太难,所以工业用红宝石都是人造的。

高档红宝石的颜色,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颜色的明度高并具有纯真的红色荧光,二是由内部因含有大量丝状金红石包体,使入射光线可以散射到宝石表面,赋予宝石更加柔和的颜色。

以透明度高、颜色柔和而闻名于世,而且颗粒较大,其颜色多彩多姿,几乎包括从浅红—大红各种过渡色。

而这叙利亚产的红宝石,却有顶级红宝石出现,就算金三不太懂行,但美丽异常的鸽血红他还是能够认得出的。

“三叔你笑的太恶心了。”金三看金三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赶忙提醒他道,这样也太过丢人了。

金三干脆哈哈大笑起来,他只笑的几女面面相觑,不知道他发什么神经。

“等回去我把我看到的情况录下来,让你们都看看,小兰这次的收获不小,如果真的发现了这座宝石矿,就给小兰当嫁妆,以后小兰可就是小富婆了。”金三笑着道。

“怎么?你还真能通过这宝石看到它的产地?”张燕不信的道。

“我有dv,等回去我把画面录下来你们就知道了。”金三不以为许的道。

白羽两眼放光:“难道你真有异能?”

“算是吧!”金三直接承认。

不过几女还是不信,她们看金三的目光有点异样,怎么看怎么想看异常人类的样子。

金三也不再说话,他道:“不过那宝石矿不在国内,而是在叙利亚的大沙漠之中,还有张燕的那块玉石,也是出在沙漠,不过克拉玛依沙漠在国内,我们就先去把这克拉玛依玉石矿占下再说。”

“你不是在做梦吧?到现在还没有人找到克拉玛依玉石矿的准确地点,你真的能够找到?”张燕怀疑的道。

金三笑嘻嘻的道:“我说能够找到就能够找到,这个就当给你们家的聘礼,想来你家应该能够很高兴的把你送进我金家的门吧?”

“你就不要妄想了,重婚罪在我国可是要坐牢的。”张燕翻着白眼道。

“不会的,克拉玛依里中亚不远了,我们先弄个阿拉伯籍,那时可就能取四个老婆了。”金三道。

“你们这对狗男女就不要在这里打情骂俏了,现在一个老婆都没有,就想着四个老婆了?有着空闲,还不如赶紧看看我这个,如果你也能发现个宝藏给我,我就不管你们了。”白羽不愤的道。

“你那个是墨。”金三看了一眼,就看出来。

白羽买的那黑石头,应该是一块古墨,虽然只有鸡蛋大小的一块,但通过它,金三还是能够看出,这是一块质量很好的古墨。

不过古墨跟宝石矿、玉石矿和月影灯,都是没法比的,但就算这样,她们几个的运气也太好了,随便买了几样东西,居然都是大有来历之物。

“啊?这像石头一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墨,那么普通的东西,怎么能跟我这细腻如宝石的黑石头比呢?你闻闻看,还带着香味呢?你不会得老花眼看错了吧?”白羽不依的道。

金三拿过来,闻了一下,果不其然,还真的带着点香味,金三皱起眉头,开始认真对待,这可是地道的古墨,这么多年下来,居然还带着香味,看来也不是平凡的东西啊!

发动异能,把这古墨的大体来历看明白了,这还真不是一块普通的墨。

唐、宋时期是制墨水平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制墨水平继续提高,制墨区在唐朝末年经由河、北易、水等地转入安、徽歙、县。

李庭珪,原姓奚,生活于唐末和后唐时期,因为制墨技艺高超得赐皇姓,制墨技艺精湛,名满天下,当时就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誉。

李庭珪在制作松烟墨的基础之上创制了油烟墨,以动、植物的油炼烟而得。

油烟墨的黑度高、质地更加细腻,并且浓淡层次丰富,宜书宜画。

宋代制墨工匠众多,制墨地区从歙、县很快扩展到整个微、州,“徽墨”之名因此而得。

最为著名的制墨人要数易、水奚鼐、奚鼎兄弟,也就是后来的李庭珪他们一家。

他们总结前人经验,改进前人方法,以鹿角胶蒸而和之,制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奚氏从南唐定居安、徽,南唐后主李煜因喜其墨而赐国姓李。

他们所制的墨称为‘李墨‘,“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中的李墨就是后来著名的‘李廷珪墨‘。

与“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印度、埃及和巴比伦三个国家相比,中国是古代文明成果保存最好的国家。

在这方面,中国特有的“文房四宝”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四宝”中,笔和墨产生最早,有人估计应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墨都是天然石墨,书写后极易脱落。

人工制墨大约始于西周。

大规模制墨则是在汉代以后。

到唐朝时制墨技术已臻于完善。

唐时制墨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氏一族,据说他们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所以就形成了品牌。

当时国内书画界都趋之若鹜。

因为易、县唐时叫易、水,奚鼐制的墨国内统称“易、水墨”,为了维护品牌,奚鼐在他制的墨体上都印有“奚鼐”二字。

奚鼐家的制墨厂是个有名的家族企业,祖孙三代延绵经营,且技术不断改进。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由于社会动乱,奚家举家迁至安、徽歙zhou,也就是今歙、县居住。

这里有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一家人便在此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生产仍然不衰,名气也越来越大。

因奚家的墨实在上乘好用,受到当时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的南唐李后主李煜的高度赞扬,李后主遂对奚鼐家族恩赐了自己的李姓。

奚鼐的制墨技术传到孙子李廷珪时有了更大发展。

李廷珪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

他经反复研究和无数次的实验,发明了新的配方:松烟一斤、珍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鹿角胶、珍珠、犀角、藤黄、巴豆、桐子油、麝香、冰片、梣、木皮、石榴皮等物,捣十万次。

所以他做的墨,胶不变质、墨不变形,质量大大超过了爷爷和父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遂又形成了新的品牌——“李廷珪墨”,简称“李墨”。

据说,李廷珪所制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而且坚硬如石,“其坚利可削木,坠沟中,经月不坏”。

墨磨后的边缘如刀刃,可以裁纸。

有人做过实验,用这种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

还有位学生研磨习字,“曰写五千”,一枚墨竟整整用了十年的记载。

有贵族,失误遗失了一方李廷珪墨于池水当中,一年后又在池边喝酒,这次又坠入了一件金器,于是令善水者取之,就一并把那墨打捞了上来,却发现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由此可见该墨多么细密和坚韧!

南唐李后主为政无能,却潜心笔札,而且作书画时只用“诸葛笔”、“李廷王圭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始有南唐“文房四宝”标准之说。

李廷珪墨已名列其中,可见其名气之大。后来该墨还成为了皇家赏赐功臣的重要礼品。

入宋,宋太祖初平江南时,曾发令将“廷珪墨连载数艘,输入内库。”

后来,宋朝统治者对李廷珪墨开始垄断,成为皇家专用,写圣旨只用此墨。

那时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该墨1000斤,遂导致市面上该墨极难见到的局面。

社会上就有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语。

黑市交易,一枚廷珪墨,已经卖到一万钱——比黄金还贵不少。

该墨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品”或“天下第一墨”。

(未完待续)

'青帝重生正文 第二百五十一章 铁玉儿'

后人还发现,李庭珪墨还可做它用。

比如可做漆、染的替代品,据《遁斋闲览》记载:“大中祥符中,治昭应宫,用廷珪墨为染饰。”

此外,有人还发现李廷珪墨还能当药治病,是治疗妇科产后大出血病的特效药。

这可能与墨中有许多收涩和活血化瘀药有关,这就更提高了该墨的价值和名气。

李廷珪的制墨事业,对安、徽当地制墨产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大约宋中叶之后,歙、州(即后徽、州)墨业空前繁荣起来,在全国形成有名的制墨中心,据说当年徽、州地方的松树,因制墨厂子太多,曾被砍伐一空。

可见后来名扬天下的徽、州墨,其前身是李廷珪的易、水墨。

很可惜,李廷珪子孙后来多走入政界,当官的不少,无人再承祖业。

典籍上也没有李廷珪制墨具体方法和工艺的详细记载,只有《全唐诗》上保留了一首关于李廷珪存墨方法的诗——《李廷珪藏墨诀》,据说是李廷珪自己的口述。

这诗是:“赠尔乌玉玦,泉清研须洁。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也仅此而已。

之后的徽、州制墨技术已是“李墨”的改进版了。

现在的台、湾故宫博院收藏着一枚,也是世界现存唯一的一枚真品“李廷珪墨”,墨体上还有“翰林风月”题字。

据说此墨是当年乾隆皇帝个人所保存,由于心爱一直没舍得用的原物,所以留下来了,现在已经是很珍贵的文物。

金三这么一说,孙渺然、张燕和金兰全部愕然,而白羽则是高抬着下巴,得意的不行。

谁又能想到,鸡蛋大小的一块黑石头,居然不是石头还是文房四宝中的墨,是墨还不要紧,还是李庭珪的墨,这白羽的运气也足够逆天的了。

当然,这归根到底还是金三的运气,有人说,李墨最终会失传,是因为当年李氏把有点年岁的黄山松全都祸害没了,所以最终李墨才会失传。

当然,也有人说,李墨不是失传,而是因为没有了黄山松,所以配方改变了,后来的制墨技术就是有李庭珪的李墨制造技术改进而来的。

但不管怎么样,金三得到了李庭珪的制墨技术,只要培育点黄山松,就可以把这种神奇的李墨复制出来。

而培育黄山松实在是不难,现在已经证实,黄山松和台、湾松其实是同一种松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