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家和 >

第216章

家和-第216章

小说: 家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知之矣”。而正史如《旧唐书》中亦多有此记载。例如《旧唐书 卷一六六 元稹传》中亦有记载:“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旧唐书 卷一七一 李渤传》中称呼崔发地母亲为“韦夫人”:“逢吉等奏对曰:‘崔发凌轹中人。诚大不敬。然发母是故相韦贯之姊……韦夫人号哭。对中使杖发四十。拜章谢恩。帝又遣中使慰安之”。而《新唐书》。中亦复如此《新唐书 卷七七 后妃传上 昭德王皇后传》:“将葬。后母郕国郑夫人请设奠。有诏祭物无用寓。欲祭听之”。《新唐书 卷一六三 柳公绰附玭传》:“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纵笄拜阶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未见从夫姓称呼者也。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地自称。当时地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地。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地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地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地。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地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地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地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地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地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地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例如,张文瓘为大理寺卿的时候,获罪的人都说:“张卿所罚,不为枉也”。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开元传信记》中记载,裴宽审案,曾接到状纸,为两女子争猫,其状纸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这状纸也可为一笑。

唐代官员有自称为“卑官”者,但记载中很少见。《大唐新语》卷三有拾遗王求礼谓钦望说:“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正文 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

【摘要】最初传入内地的葡萄酿酒术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唐代除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外,继承曲蘖而来的传统葡萄酿酒术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加曲葡萄酒,特别是红曲葡萄酒,唐西州出现了葡萄蒸馏酒,是宋以后内地粮食蒸馏酒术的滥觞,冷热处理和降酸措施也在葡萄酿酒中得到了运用,而葡萄酿酒原料种类和范围也有较大扩展。唐代葡萄酿酒术的进步,使其处于同期果酒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关键词】唐代;葡萄;酿酒术

唐代酒业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增添了不少新品种,还在果酒与配制酒领域进行了积极而较有成效的拓展,这种拓展体现在果酒上主要是葡萄酒1。唐代葡萄酒生产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地和产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还表现为酿造技术的进步。

一、内地最初的葡萄酿酒术

葡萄酒是以一种整粒或压碎的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完全或部分酒精发酵产生的一种饮料,这是欧洲国家一般所采用的定义。从酿造学上说,则指以压榨和浸渍得到的葡萄汁为原料,由酵母细胞有时也有乳酸菌参入发酵而得到的一种饮料2p41。

葡萄和葡萄酒经古代西域传入内地,葡萄酿造术也是如此。内地葡萄酒酿造,据文献所载,三国曹魏洛阳已进行了。余华清先生认为大约东汉时期内地已能自造葡萄酒3。若论秦汉时内地已种葡萄,西汉长安葡萄种植普遍,那么当时也应有葡萄酒的酿造。我们知道,汉王朝已对西域行使统治权。葡萄包括葡萄酒沿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引进和扩展,河西地区、长安当比洛阳酿造葡萄酒还要早。

那么内地最初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如何呢?我们认为西域葡萄酒有名不仅在于其葡萄的种质优良,也在于其酿造技术状况上。中原内地使用粮食发酵酿酒,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酿造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加曲糵酿制。周边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酿造粮食酒,常常求助于内地曲糵。据薛宗正先生研究,唐代新疆酒类制作大别有二,一是粮食酒或曰祗糵酒,魏晋南北朝时由河西传入;二是葡萄酒或曰无祗酒,唐代传入内地4。薛氏所论,时间虽有待议之处,但两种酿酒技术渊源地却是正确的。西域的葡萄酒是采用自然发酵法酿造的。金代文学家元好问1190-1257《葡萄酒赋并序》中提及葡萄久而腐败自然成酒法,接着又云:“予亦尝见还自西域者云:‘大食人绞葡萄浆封而埋之,未几成酒,愈久者愈佳,有岁藏至千斛者’”5。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物产条载:“葡萄酒,出火州今吐鲁番地区穷极边陲之地。酝之时,取葡萄带青者。其酝也,在三五间砖石秋瓦砌干净地上,作秋瓦瓷缺嵌入地中,欲其低凹以聚,其瓮可容数石者。然后取青葡萄,不以数计,堆积如山,铺开,用人以足揉蹑之使平,却以大木压之,覆以羊皮并毡毯之类,欲其重厚,别无典药,压后闭其门,十日半月后窥见原压低下,此其验也。方入室,众力拼下毡木,搬开而观,则酒已盈瓮矣。乃取清者入别瓮贮之,此谓头酒。复以足蹑平葡萄滓,复闭户而去。又数日,如前法取酒。窨之如此者有三次,故有头酒,二酒,三酒之类。”《本草纲目》卷25李时珍说:“或云:‘葡萄久贮亦自成酒,芳甘酷烈,此真葡萄酒了。’”可见唐以后西域酿造葡萄酒仍用自然发酵酿造技术,这种自然酿造方法不添加曲糵,简单易行。西域葡萄酒酿造使用自然发酵法,也已为有关学者所认同6”。因此,最初引入内地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应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最早在西汉时可能已引入内地。

二、唐代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术

《本草纲目》卷25载:“葡萄酒有二样酿成者味佳:有如烧酒法者;有大酿者,取汁同麴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干葡萄末亦可,魏文帝所谓葡萄酿酒‘甘於麴米,醉而易醒’者也。”张萍、陆三强指出:中国传统酿造葡萄酒方法继承了麴糵酿酒而来,取葡萄汁同麴一起混合,再用糯米饭酝酿,三国魏文帝即用此法;实际上葡萄本身可以自然发酵,加入麴糵反而会有抑制作用,这也是我国葡萄酒发展缓慢的原因7。尚衍斌,桂栖鹏二人也持此论,并指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到唐代,葡萄酒酿造技术才有了很大发展6。言外之意,唐时内地才利用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技术,这也是“有了很大发展”的注脚。其实,这是拘泥于李时珍的说法。我们认为,魏文帝所酿葡萄酒极可能是用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而非“取汁同麴如常酿糯米饭法”酿造的,否则,也不至于有“甘于麴糵,善醉而易醒”的赞叹了。余华清,张廷皓也持此论8。

唐朝内地使用了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唐苏敬新修本草酒条下有“作酒醴以曲为,而蒲桃即葡萄、蜜独不用”的记载①。有学者认为唐太宗时的重臣魏征酿造的“酉需渌”、“翠涛”两种葡萄酒运用的是西域酿酒技术,即自然发酵酿造酒法7。这似乎不确。这种判断可能来自唐柳宗元《龙城录》9,其书载魏征善治酒,“有名曰酉需渌,翠涛,常以大金罂贮盛十年,饮不败,其味即世未有,太宗文皇帝尝有诗赐公称‘酉需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兰生即汉武帝百味旨酒也,玉薤,炀帝酒名。公此酒本学酿于西胡人,岂非得大宛之法司马迁所谓富人藏万石蒲萄酒数十岁不败者乎?”可见柳宗元并非肯定酉需渌,翠涛是葡萄酒,只是作一种推测,这是其一。

其二,酉需渌酒唐前就有。酉需渌,《唐太宗集》内《赐魏征诗》中作酉需酉录,玉薤作玉,酉需酉录是古代酒名,《抱朴子·知止》有“宴继密集,酉需酉录不撤”,亦作酉录酉需,绿酃10p97。后汉邹阳《酒赋》略云:“其品类,则沙洛渌酃,程乡若下,高公之清,关中白薄,青渚萦停”11p37;西晋张载《酃酒赋》中酃酒即今湖南省湘东酃县所产酃渌酒,是用酃湖水所酿的谷物酒12p17。其实,酃渌酒是酃湖酒和渌水酒的省称。《汉唐地理书钞》引《文选注》云:“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间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当献之,世称酃渌酒3p336”。可见酃渌酒是一种粮食酒。

其三。中国古代关内还没有用其它名称指称葡萄酒地。这点从太宗诗所作地比照中也可看出。甚至现代也少有称葡萄酒不带“葡萄”二字地。

其四。而且据岑仲勉先生研究。《龙城录》系伪作①。因此。魏征所酿地“酉需酉录”、“翠涛”酒并非指葡萄酒。《酉阳杂俎前集》卷12《语资》第471条略云:“信谓谨肇师曰:‘适信家饷致濡渌酒数器。泥封全。但不知其味若为。必不敢先尝。谨当奉荐’。肇师曰:‘每有珍旨。多相费累。顾更以多惭’。”濡渌酒系梁朝名酒。非指葡萄酒。此又一证。(水支注:这里有几个异体字打不出来。因此只好以表示。其实这几个字读音就是“erlv酒”。。即“濡渌酒”。都是异体同音。指同一个意思。只是文字不规范。所以有好几个写法而已)

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可分两种14p53:

一是分离发酵法。葡萄破碎后及时使果皮。果渣与果汁分离。用果汁发酵。生产出白葡萄酒;

二是混合发酵法。即保留果皮。果渣与果汁一起发酵。酿出地为红葡萄酒。当然这是一种不严格意义上地分类。

桃红葡萄酒则是“介于白葡萄酒与红葡萄酒之间地一种酒。也是介于从果渣浸提与没有浸提之间地一种酒”。有两种可以生产地方法。“既可用红葡萄按白葡萄酒酿造方法。也可用特殊浸提技术”2p239。

不过卑诺教授所谓的葡萄酒的发酵是加入人工酵母进行的发酵,并非真正的自然发酵。据前述元好问熊梦祥所记,西城似乎普遍“绞葡萄浆封而埋之”,用分离发酵法。唐代,使用了分离发酵法。《唐本草》载葡萄作酒法:“总收取子汁,煮之,自成酒。蘡奥、山葡萄并堪为酒”,并指正晋人所说的用葡萄藤汁酿酒的错误②。《新唐书》卷40《地埋志四》载唐西州土贡中有“葡萄五物酒浆煎皱干”,阿斯塔那518号墓所出《唐神龙元年公廨应收浆帐》记有西州公廨田葡萄园所收葡萄浆15p707,用葡萄浆来酿酒,便是使用分离发酵法。这种方法,宋代也在用。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载葡萄“七、八月熟,取其汁,可以酿酒”④。同样就前述元好问、熊梦祥所记,宋元葡萄酿酒中还使用了混合发酵法。

三、唐代传统葡萄酿酒术

唐太宗破高昌引进了马乳葡萄及其酒法。《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朝部朝贡门贞观二十年三月条载:“及破高昌,取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高昌酒法可能也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而太宗进行损益,实质上可能就是试用了传统酿酒技术添加曲酿造葡萄酒。太宗酿造的八种不同风格的葡萄酒中,除运用自然发酵法应包括混合发酵法酿造的外,可能主要是投料不同比例的种类,即添加不同曲种、曲量酿造的各种葡萄酒。王绩《过酒家》“竹叶连糟翠,葡萄带麴红”《全唐诗》卷37诗句中,“竹叶”就是一种竹叶酒。白居易《忆江南》之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缝”。16p775《太平广记》卷233引《十道记》:“《舆地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