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拣宝 >

第702章

拣宝-第702章

小说: 拣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芝的草书精熟,以至于池水都是黑的。假如我沉溺若此,未必输于张芝的草书。

未必两字,这是假设的语气,说明王羲之也觉得,就草书而言,自己不如张芝……

第1031章 草书天下称独步

当然,眼下这幅草书字帖,肯定不可能是张芝的作品。不过,这幅作品的作者,却是一位与张芝同等级的草书大家。

“怀素?”

一瞬间,一个专家惊喜交集之余,也有几分不确定:“你们看看,这是怀素的笔法吗?”

“怀素和尚的狂草?”

与此同时,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眼睛又迸发出闪亮的光芒。

关于怀素和尚,想必很多喜欢书法的人不会陌生。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位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唐代,那是继魏晋之后,中国书法的另外一个高峰期。无论是初唐四大名家,还是中唐的颜筋柳骨,都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要是提到草书,恐怕在大家的印象之中,整个唐代两三百年间,唯有两个人值得一提而已。

这两人自然就是张旭,以及怀素和尚。张旭不必多提,却是有草圣之称,他的草书更是与李白的诗、裴将军的剑,号称天下三绝。

至于怀素,却是一个和尚,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他幼年出家,少年时痴迷书法,沉溺于纸笔翰墨,整天介乱写乱画,曾两次被驱离寺院。

不过,据人考究,怀素出家,肯定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由于家贫。因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曾做过县令、长史之类的小官,按照他的家世与门第,也算是满门书香。

只不过,怀素和尚的家族之中,好像有出家的传统。比如说他的伯祖父惠融,就是僧人,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学习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

另外,出家也有出家的好处。毕竟那个时期正逢安史之乱,怀素和尚在寺院清修,可谓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管政治风云多么动荡,都与他无关,甚至能够静下心来练习书法,这才成为了一代名家。

就是明白怀素和尚的名头,更加清楚他的草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周老等人才会那么兴奋。而且与其他书法名家的字帖相比,怀素和尚的草书更加容易鉴定。想想就知道了,尽管草书很容易写,但是写得好的却极少。就好像是太极拳一样,易学难精。

尤其是怀素和尚的草书,犹如夏去多奇峰,变化莫测。

一般人不要说学了,就是临摹也难以把握其中的精髓神韵。就是这个缘故,所以收藏市场上,各种书法名家的赝品十分常见,但是草书作品却非常稀少。一是懂得欣赏草书,愿意购买草书的人就不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模仿的困难程度了。

也是基于这个理由,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一个专家肯定无疑:“这是怀素狂草真迹。”

“你们看,草书作品笔法似游丝,犹如轻盈的彩绸,在回环缠绕之中,你永远找不到打结的结点。……”

此时,专家分析起来:“这个就是怀素草书的特点,一般人以为怀素的狂,那是泼墨大写意,其实是片面的看法。其实在我看来,怀素的笔法更偏向于细腻,只是细腻内敛,常人难以察觉罢了。”

“嗯。”

旁边有人赞同:“作品通篇神采飞扬,笔墨活泼飞动,笔下虎虎生风,乍看好像一条激流奔涌的大河,在波澜壮阔中高潮迭起。但是细看,却仿佛含蓄而内敛的小溪,在潺潺流动之中透出清丽秀挺之气,蜿蜒曲折,绵绵不绝。”

在专家评点的时候,王观也是认真聆听,不过由于对草书研究不多,倒是体会不到专家形容的韵味。然而仔细观赏,确实觉得这篇草书字帖文字错落有致,篇幅字体更是疏密合理,笔墨浓淡相宜,让人看起来感觉十分舒服,确实是篇好作品。

不是王观肤浅,实际上这也是鉴定的小窍门。因为书法字帖,通篇都是文字,反而更要注重赏心悦目的效果。不然的话,全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估计看得眼睛都花了,哪有什么欣赏的心情。

所以说,一篇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考虑其中的布局,还人笔墨的浓淡。尤其是长篇书法大作,哪里该疏,哪里该密,落笔什么时候重,什么时候轻,都是很有讲究的事情。

疏得太厉害不行,那就显得松松垮垮,不成样子。但是密得紧凑,又显得拥挤不堪。笔墨的浓淡也是这样,墨色淋漓固然好,但是过犹不及,又显得乌黑一团。相反,要是笔墨十分轻淡,似有若无,看着都觉得费劲。

就是由于有诸多的讲究,所以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家字帖,无一不是精品佳作,堪称是后人练习书法的范本。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确信道:“不仅是怀素的作品,而且更是他中年以后,领略了书法的真谛,书法创作进入了巅峰状态的手笔。”

“这话有什么根据?”旁边有人好奇道,毕竟也不是谁都懂得鉴定书法字帖的,看不出其中的精妙绝伦来也很正常。

“当然有依据。”

此时,那个专家笑道:“据史料记载,怀素和尚年轻的时候,练习书法很勤奋,曾种植上万株芭蕉树,把叶子都剪下来,用来练习书法。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怀素少年的时候,却没有师承,却为他的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毕竟众所周知,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然而,怀素却是一个叛逆者,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潮流,更多的是自己探索。”

说话之间,专家感叹道:“安史之乱之后,大诗人李白南游洞庭潇湘。这一年,李白五十九岁,怀素正值弱冠之年,他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这是怀素第一次遇到李白,也是唯一一次与其交往。”

“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醉酒字更狂。作为长者,李白爱惜人才,更提拔后学,对怀素创新给予了肯定,甚至写诗赞扬。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一首草书歌行,道尽的李白对怀素的偏爱与推崇。

王逸少就是王羲之,张伯英则是张芝,张颠自然是张旭。李白说王张两人浪得虚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已成为了过去。又说张旭老死不算数,重在推崇少年怀素英名。

当然,不师古三字,旨在表明怀素的创新精神。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比较夸张,而且他性情豪爽,觉得一个人好,那肯定把对方使劲地捧高,也不怕对方掉下来摔死。”

适时,专家笑道:“幸好怀素也没有辜负李白的期望,年轻的时候肯定当不得草书独步天下的称赞。但是到了中年,经过十几年的游学,他的书法也进入略无凝滞的境界了。”

“当然,所谓的不师古,也只说对了一半。年轻时候的怀素,的确是不师古,但是过了而立之年,他的书法就开始处于彷徨的阶段,笔法停滞不前,遇到瓶颈了。”

“发现自己的书法没有提高之后,他就开始四处游学。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谒见当代的名家,观赏前人墨宝,然后豁然开朗。”

“然而怀素真正获得笔法精髓,却是拜见他的表叔邬彤之后,才逐渐领悟到魏晋的笔法。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也是颜真卿的同窗。邬彤把怀素留在家中,他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缺点,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

说话之间,专家感慨万端:“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核心机密。”

“掌握了这个核心机密,怀素终于书法大成,在拜访颜真卿的时候,颜真卿也不吝啬,把十二笔意倾囊相授,并且询问怀素对于草书的感悟。”

说到这里,专家又是一叹:“怀素和尚表示自己师法自然,曾经长时间观察夏云的姿态,发现云朵随着风势,转化而变化莫测,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

“这个就是夏云多奇峰的境界,也是怀素草书大成的表现。”

说话之间,专家示意道:“你们看这幅作品,书法变幻无常,是不是就好像夏云一般,不仅奇峰突起,书法的线条也十分多样化。细腻飘逸的游丝,状若天女散花的笔致,把隶书与章草的规范,娴熟而技巧地纳入了囊中。”

在这个专家的分析之中,大家也颇为认可他的判断。毕竟,人家本来就是专门研究书法的大专家,发言自然格外有权威性。再说了,其他人的眼睛也没瞎,经过细致的研究之后,发现绢纸果然是唐代的东西。

一番印证之后,众人也可以肯定,这又是一件不亚于李公麟九歌图卷的稀世珍宝……

第1032章 写生珍禽图

“记下来,这件也要……”

这个时候,周老示意起来,一脸心满意足。

“没问题。”

安德森先生也干脆点头,反正不是他的东西,他肯定也不心疼。再换句话说,就算这是他的东西,但是用来交换犹太教的圣物,他也是心甘情愿。

说白了,这是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就算安德森再怎么中国通,也不可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相反,他从小接受犹太文化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在他看来,再多的古画字卷,估计也比不上犹太教圣物上的一个文字。

对此,大家心知肚明,安德森先生爽快,王观等人也是心安理得。所谓的价值,说到底还是大家心里的一杆称,只要自己觉得值得了,那就真的值得了。

“再看看还有什么宝贝。”

与此同时,周老等人在发现两件稀世珍宝之后,也颇有几分得陇而望蜀。不过,可能是好运气用完了,在接下来的鉴定之中,却是没有再发现同等级的珍宝了。

王观觉得惋惜,不过周老等人却是很沉得住气。这就是阅历,大风大浪过来了,他们更加明白珍宝可遇而不可求的道理。

“而且,这些东西,尽管不能称为珍宝,但是称为珍品一点也不为过。”周老宽慰道:“再说了,现在只是看了一个保险柜而已,另外还有几个没看呢。”

说话之间,周老等人看向了安德森先生,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而是直接催促起来。

“别的不多说,我可是知道写生珍禽图,肯定藏在这里。”周老直言不讳道:“今天我们过来,有很大程度上是冲着那画来的。”

“写生珍禽图?”

听到这话,王观也感到有几分意外:“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吗?”

黄筌,那是五代时期西蜀宫廷画家,先后供职前蜀、后蜀,最后入北宋画院。擅长花鸟,以工笔画闻名于世。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法。

黄筌最擅长用勾勒法作画,以细淡的墨线勾画出所画花鸟的轮廓,然后填以颜色,给人以富丽工巧的感觉。同时,他爱好名画异草、珍禽鸟兽,寓有富贵吉祥的含义。归宋供职于宫廷之后,他的画风就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的标准,被称为院体,影响力极大。

如果真是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价值肯定非同一般,不过……

“不过,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不是在故宫吗?”

与此同时,王观皱眉道:“作品我也见过,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二十四只,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笔法工细,色调柔丽协调,可见写生的功力十分深厚。”

“不是,不是黄筌的写生珍禽图。”

这时,周老微笑摇头道:“而是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珍禽图。”

“咦?”

刹时,王观一怔,随之反应过来:“零二年嘉德春拍,以两千三百万高价被人拍走的写生珍禽图?好像当时这个价格,似乎创造中国书画拍卖史的最高记录。以至于引起了轰动,沸沸扬扬……”

“十一二年前的事情,你居然还记得,难得啊。”周老笑道,也默认了王观的话。

“研究历年拍卖品的时候看到的。”

说话之间,王观若有所思:“图画被拍走之后,就没有了消息,难道是被海外藏家带走,远渡重洋流落到这里?”

“差不多。”周老轻轻点头:“东西被拍下来之后,我们立即联系那人,可惜那人只不过是代理人罢了。而且坚决不透露背后买家的信息,不过经过多年来的关注,我们最终还是确定东西就在这里。安德森先生,我说得对吗?”

“周先生,这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