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拣宝 >

第494章

拣宝-第494章

小说: 拣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写诗填词,但是能够流传下来的又有多少?就算幸运流传下来了,但是让人耳熟能详,随口能背诵只言片语的诗词又有几首?

以乾隆皇帝为例,一生所作诗词数量惊人,有人统计大概的数字,一说是三万九千首,一说是四万三千万。不管是哪个数据,反正全唐诗中记录的所有诗人加起来的诗,都没有乾隆皇帝一个人多。

这样惊人的产量,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也是全世界古往今来写诗最多的人。完全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且不用担心有人能够破他的纪录。

然而,乾隆皇帝一生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甚至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也从来就没有人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说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笑话。

究其原因,无非是乾隆的诗词缺乏群众基础,或者说他的诗词纯粹是自娱自乐,他是写给自己看的,用来孤芳自赏,而不是娱乐大众。

现代的一些文化人,就犯了乾隆皇帝一个毛病。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十分清雅,阳春白雪,不与世俗同流。然后发现作品卖不动,这些人从来不肯检讨自己是不是脱离了实际,只会去责怪大众没有审美观,不懂欣赏……

对此,王观很想呸他们一脸,明明是他们自己没有李太白、苏东坡的仙气才华,又不愿意放下身段学习白居易。人家白居易可是堂堂大诗人,做好诗之后,却先请教老妪,老妪不懂没关系,那就改到老妪明白为止。这样通俗易懂的诗,不能流传千古才是怪事。

实际上,古人十分清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道理。文章诗词肩负社会教化的重任,自然希望大家都能看得明白。说白了,就是说人话,接地气。

可惜无论古今,总有许多人与这个正确的方向反其道而行之。

言归正传,此时此刻,大家津津有味的观赏一件件展品。然后就有人惊奇的发现,在展览厅的正中墙壁上,有一件东西却被人用一块红布掩饰起来,而且还在四周拉起了警戒线。不言而喻,在红布后面,肯定有什么珍贵的东西。

想到这里,在这块墙壁的附近,顿时有许多人围聚,好奇的互相打听情况。

“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不知道……”

许多人茫然摇头,不过也有人得意洋洋道:“我却是知道一些内部消息。”

在其他人的关注下,那人笑眯眯:“我隔壁邻居的儿子的女朋友的哥哥的表弟的小舅子,他是这里的保安。他刚才告诉我,这件东西非常珍贵,甚至惊动了省里的领导。现在这些领导正赶过来,要等到他们来了,才会揭开红布……”

还真别说,这人的内部消息也挺靠谱。

不久之后,省里的领导来了,正是省文化厅的厅长,还有地方文化局的头头们。在一帮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的涌了进来。

此时,省台和市台的记者自然明白见机行事,纷纷抄起长枪短炮对准这些人,然后咔嚓咔嚓的拍照。闪光亮的闪耀密集程度,完全把厅中白炽灯给盖住了。

这些领导也久经考验,眼睛不眨,脸上笑容更是十分灿烂,配合的摆起了姿势。足足过了三五分钟之后,才慢慢的来到了红布的旁边。

与此同时,苏馆长也不知道在哪个角落冒了出来,递上了几个话筒。

很显然,领导要讲话了。一看到这个情况,前来观赏展览品的人,本能的就要躲开,甚至已经有人转身要往外走了。

“在这里,我要宣布一个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这时,有人开口说话了。不愧是文化厅的领导,一开口就直接揪住了主要矛盾,也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什么好消息?”

“肯定是与红布后面的东西有关。”

“估计是珍贵的字画之类的物品吧。”

不要小看任何人,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从红布的形状就大概能够猜出东西的底细,就是不清楚东西有多珍贵而已。

在人群之中,小段眯着眼睛打量红布,感觉这样的尺幅,这样的长度,依稀之中有几分慕名熟悉的感觉:“好像在哪里见过……”

“段哥,你说什么?”柳亮茫然道:“见过什么?”

“没什么。”小段摇头道:“注意看,省厅这么重视,肯定是不得了的东西。”

其他人也是这样的想法,本来想走的人立即停步,然后慢慢的围聚过来,也让文化厅的领导们十分高兴,暗暗佩服厅长就是厅长,组织工作能力确实非同一般。

先声夺人,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之后,厅长顿时笑容满面,开始滔滔不绝的讲叙文化节的重要意义,而文化厅又多么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又多么勇跃参与……

一番没营养的废话下来,大家开始有些不耐烦了,怀疑是不是被坑了。一时之间,本来聚集起来的人群,又隐隐约约有松散开的迹象。

见此情形,厅长瞬时话峰一转:“比如说展览厅中的各件物品,就是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收集起来。其中也包括我身后的一件国宝,这是一件稀世珍宝,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

“听见了没有,果然是珍宝。”

“废话,如果不是好东西,怎么可能藏得这样严实。”

一句话之后,效果立竿见影,本来松散的情况马上消失了。不过厅长也不蠢,知道有些事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既然已经谈到这里了,厅长索性顺水推舟,又继续笑道:“想必大家肯定十分关心这是什么稀世珍宝吧?”

在这个地方,厅长顿了一顿,底下的人也很给面子,稀稀疏疏的应和了一声。尽管声音不够整齐,不过足够让厅长惊喜了一把。以至于在省电视台的后期制作之中,把应和的声音调大了几倍,形成一个官民互动的经典事例。

闲话少说,反正心情舒畅之下,厅长立即招呼随行的几个领导,然后相隔开站在红布下,每人捉住一根垂下来的绳带,等记者拍了十几张照片之后,这才依次拉动绳带。只见红布一节一节掉落,逐渐显现出一幅书法长卷。

“咦?”

柳亮眼了一眼,顿时错愕道:“段哥,这个不是……不是卖给刑秋的东西吗?”

此时,柳亮压低声音道:“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了?该不会是那小子当成真东西,所以拿出来参加展览吧。”

“有可能。”小段也感到十分意外,不过倒是赞同柳亮的说法。

就在这时,厅长兴高采烈道:“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前后赤壁赋大字书长卷,根据我省书画鉴定大师池老等人的精细考究,最终证实这是东坡居士的真迹手稿,属于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现在我们有请池老上台,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什么,苏东坡真迹?”

刹时,人群之中一片哗然,如果不是有保安挡着,恐怕已经有许多人蜂拥而上,挤到墙壁旁边围观打量了。至于小段和柳亮两个人,却是直接傻眼了,脸上充满了惊诧、迷惑、难以置信之色。

第737章 五色土、五色泥

“大家安静,静一静……”

与此同时,池老走到了前台,笑容满面道:“我理解大家的心情,实际上在得知这幅长卷是东坡真迹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激动,第一反应这会不会是赝品,或者仿品……”

听到池老这话,众人也渐渐冷静下来,更加专注的聆听。

“不过我要告诉大家,这是真迹,毫无疑问是东坡居士的真迹。”池老声音激昂道:“我之所以敢这样断定,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有切切实实的证据。”

“首先大家看长卷上的书法,通篇是苏东坡的风格。书风尽显天真烂漫,不受唐楷法度的拘束。在墨色淋漓之中,充满了纵横捭阖的磅礴大气……”

“其次就是题跋,长卷不仅有东坡自己本人的跋文,另外还有黄庭坚、朱熹、魏了翁、邓文原等等书法家、大学者的亲笔题跋。根据我们仔细研究,再和这些人存世的书法印证,可以肯定跋文确实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第三,就是长卷上的款印了。我们得到这件东西主人的允许,在几个不怎么重要的印文上提取了一些印泥颜料,再通过化学手段分析,证实了印泥存在的年代……”

“另外就是,我们通过精密仪器探测,可以肯定长卷绢纸确实是北宋年间的东西。当然,最重要的是……”

此时,池老表情一肃,郑重其事道:“我们省博物馆,书画鉴定组全体成员,另外还包括邻省收藏家协会的鉴定大师、以及蜀中眉山三苏堂博物馆鉴赏家……”

在池老列举的时候,田老等人纷纷上场,站在了他的旁边。

片刻之后,台上已经站满了人,粗略计算大概超过了二三十个。一个个白发苍苍,又或者人到中年的鉴赏家共聚一堂,倒也显得颇为壮观。对于这些鉴赏家们,有人认识,也有人不认识却听说过,反正也知道他们是属于很有名望的人物。

这个时候,这些常人眼中很有名望的人物,或是脸带笑意,或是表情严肃,然后在池老的示意下,异口同声道:“经过我们共同鉴定,一致认为这是东坡真迹!”

这不是噱头,而是对于国宝的重视。他们用自己的名誉担保,打消世人对这幅前后赤壁赋长卷的疑虑。而且,效果也十分明显。

众人在经过震惊之后,也知道台上的这些人,可不是电视上某些不靠谱的专家,既然现在一致认为东西是真迹,那么肯定错不了。再说了,如果只是两三个人担保,大家心里或许还有些嘀咕,但是二三十个人一起作证,可信度起码翻了好几倍。

也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小段和柳亮两人相互看了眼,表情极为复杂。要知道昨天他们还把东西当成是赝品,可是今天却有人告诉他们,那是价值连城的珍宝,你说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后悔?那是肯定的事情,后悔得连肠子都要打结了。

然后就是深深的恨意,痛恨自己为什么要有珠无珠,轻易把东西卖了……

且不提两人悔恨交加的心情,反正在这个时候,两人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甚至不敢翻起任何风浪。毕竟周围身强力壮,严阵以待的保安可不是吃素的,敢扰乱公共秩序,绝对没有什么好下场。

与之相对的就是,王观心情十分舒畅,看着激动兴奋的人群,他也总算明白为什么许多收藏家极力于开办博物馆的原因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有什么好东西,最好不要敝帚自珍,而是舍得与大家分享。

这样一来,自己的快乐和大家的快乐汇聚在一起,就能直接化成欢乐的海洋。其中的成就感、满足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得清楚的,反正王观乐在其中。

不过,没等王观高兴多久,就看见刑秋垂头丧气的走了过来。

“怎么样?”王观瞥了一眼,轻微笑道:“一战而定没有?”

“你这是在嘲笑我吗?”

刑秋没好气道:“我还没有失败……对了,你知道五色泥是什么吗?”

“五色泥?”王观一怔,有些不解道:“好端端的,你打听这个做什么?话题跳跃性太大了吧。”

“没办法,那个美女说了,如果我能帮她找到一块极品五色泥,她就答应给我一个机会。”说话之间,刑秋皱起了眉头:“不过五色泥又是什么玩意?五种颜色的泥巴吗?”

“确定是五色泥,而不是五色土?”王观确认起来。

“呃,两者有什么区别?”刑秋莫名不解。

“肯定有区别啊。”

王观慢慢解释道:“如果是五色土,那就比较好办。要知道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古代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为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古人觉得,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所以非常重视这两样东西,甚至把国家称为社稷……”

“这个我知道,说重点。”刑秋挠头道:“这个‘社稷’,和五色土有什么关系?”

“祭祀用的社稷坛,一般是用五色土建成。”

王观笑道:“现在京城中山公园内就保留有明代建造的社稷坛,铺垫了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五种颜色的土壤,寓含了全中国的疆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这样呀,听起来有些麻烦,不过收集起来还是蛮简单的。”刑秋喃喃自语,毕竟现代交通十分便利,只要他舍得花钱,估计一天之内就能把五色土全部汇集在一块。

“确实比较简单,所以我才问你是五色土,还是五色泥。”

王观又笑道:“如果是五色泥,尤其是极品的五色泥,那就不容易了。呃,应该说很难很难,难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步。”

“什么意思?”刑秋连忙问道:“五色泥又是什么东西?”

“你觉得五色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