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清初年 >

第221章

大清初年-第221章

小说: 大清初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喜岭威远台上,吴三桂紧张着指挥着这场殊死战役,闯王军队十万之众,而他的人马,不过五万,平均下来,每个人都要以一敌二,若非仗着城高墙厚,关隘坚固,早已坚持不下去。

    好在皇太极大军已到,距离山海关不到半日路程,可谓呼吸之间即可赶到,这让他心中仿佛有了依靠,尽管手下军队呈露败相,吴三桂仍能维持灵台清明冷静,有条不紊地指挥战斗。

    可奇怪的是,明明眨眼即可赶到的清军,却迟迟没有露面,他主持战局,从上午打到天色擦黑,已经两餐水米未进,筋疲力尽,只靠一股气,在苦苦的支撑着,早该出现的清军仍然没有消息。

    慢慢地,闯王那边久攻不下,也缓下了攻势,毕竟连番作战,也是非常累人的事。

    若是李自成晓得清军就在山海关外近在咫尺,那他就算不睡觉,靠人海战术轮番轰炸,也要抢在清军入关前打下关隘来!

    可惜他就是不知道!向来爱惜麾下兵士的他,看到一天下来尽管战绩斐然,可一片石仍然牢牢被吴三桂控住,而己方兵士也死伤颇重,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传令鸣金收兵,来日再战。

    确定闯王军队已退,吴三桂大大松了口气,一面唤人警戒,一面下了威远台,走回己方大营,内心却对清军迟迟不到一事产生了疑惑。

    当天晚上,吴三桂离开山海关,到得关北门外驻扎的清军营盘,见了多尔衮一面,才知道多尔衮也是日夜行军,麾下将士疲累需要休息,又见他指挥得当,短时间内不会败北,这才决定先休养一夜,积蓄精力,才好参与战斗,以最小伤亡取得最大战果。

    吴三桂尽管知道多尔衮说的有道理,心中却仍然暗骂对方狡猾,这分明就是摆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态度在暗存实力,自己跟闯王之间互相消耗越巨大,他收拾起残局来就越顺当容易。

    不得已,吴三桂只好再度表明了自己归降的诚意,那么他麾下的将士也就等于是大清的将士,多尔衮不好再在一旁看戏,并且自己已经跟闯王对垒了一天一夜,接下来,多尔衮也应该出力才是。

    双方商讨争论了小半夜,吴三桂方才与多尔衮达成了协同作战的计划,包括细节方面也都讨论好了,吴三桂这才回转关隘。

    四月二十二日,被蒙在鼓里的李自成再度对山海关京东首关一片石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然而这一天,多尔衮领清军悄悄入关,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入关,堵上了吴三桂留出的左边空档。

    多尔衮也是个精于打仗的军事天才,他一看到闯王的军队竟然从北山到海边排成了一字长蛇阵,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排列,占据了上风向,借着强劲的海风吹扬沙尘遮蔽闯王军队视线的天然良机,对闯王军队发动了满人特有的骑兵冲锋陷阵攻势。

    闯王军队平时都是在国内跟同样步战为主的大明军队作战,哪里遇见过清军这样的骑兵攻势,措不及防之下顿然被冲得阵型七零八落。

    再加上一昼夜的鏖战,早已人疲马乏,筋疲力尽,面对以逸待劳、生龙活虎的清军,如何能是对手?

    抵抗没有多久,立时兵败如山倒,瞬间又由战败变成了溃败,刘宗敏甚至在战斗中负了不轻的伤势。

    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见败局已定,只得下令撤退。出于对吴三桂降清的愤恨,他在马前当即斩杀了吴襄,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返身往京师方向败逃而去。

    一片石战役,终于以清军的完胜结束。

 第三百零五章 问鼎中原

    连绵十里看不到头的营帐,密密麻麻随风飘扬的旌旗,不断传来的马鸣和铁蹄声响,以及甲胄鲜明兵刃雪亮的兵士,整齐划一的队列和口号,处处都昭示着清军的强大。

    这是一支由蒙古人、女真人、汉人混合而成的军队,但现在,没有人能一眼分辨出谁是蒙古人,谁是女真人,谁又是汉人!他们现在,全都是满人,都是属于大清的八旗子弟。

    吴三桂带着自己的亲卫,在大营的辕门外就被请下马来,解了配剑,将亲卫留在外面,自己跟在多尔衮身后,望中央那明黄色的王帐行去。内心竟是感到了一丝震撼。

    这几年来,大明的军队遇上大清的精锐总是惨败,实在不是没有原因的,过去的明朝将士,总是以为对方每每出动的都是精锐,如今看来,大清却哪有一支军队不是精锐?

    也幸得这几年大明北方不是大旱就是瘟疫,灾难重重,大清又刚刚立国,皇太极忙于整合国内力量,致力发展民生,还要跟周围的番国划分界线,建立边贸,这才暂时没有来找明朝的麻烦。

    否则以他这般实力,又养精蓄锐多年,一旦撕破之前和谈建立的盟约打上门来,哪怕拥有长城,只怕大明也挡不住他的脚步。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深谙军事的吴三桂见到大清的军容,来此之前对自己麾下关宁铁骑的一些自傲情绪不觉消散殆尽,自己那算什么骑兵?对方那些看着就叫人眼馋的骑兵,才是真正的骑兵哪!

    还有自己打开山海关城门的举动,早先还以为这功劳多么多么大,眼下见到对方后营若隐若现的重装火炮,才知道对方未必就看重他这份功劳,也难怪当初多尔衮抵达之后,第一时间想的竟然不是入关,而是好整以暇地在关外扎营,歇缓兵士的力气。

    从辕门到王帐,距离其实不算太远,但吴三桂初来时的傲气,却在短短的一段路程中很快就消失不见。

    站到王帐外头,听到里头多尔衮的禀报声,知道大清国主皇太极就在里面,吴三桂不由深深吸了口气,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才能当上这个桀骜不驯的民族的头领,掌理着关外偌大的一片基业?

    多尔衮很快带笑出来,伸手掀开门帘子,对他点了点头:“皇上有请!吴兄请入内!”

    吴三桂头一低,神态恭敬地步入帐内,依照新学的满人军礼,趋于案前,单膝点地,行了个标准的千礼:“臣吴三桂,叩见陛下!”

    “吴爱卿免礼!”头顶传来一个醇厚里带着宏亮的声音,标准的汉语,一下子就让人心生好感。

    “谢陛下!”吴三桂多年镇守边关,满人的语言还是会说几句的,进帐以来,他一直都是说的满语。

    “呵呵!吴爱卿满语说的真不错!”皇太极仍然坚持说汉语,态度亲切的道:“但朕知道吴爱卿会说的满语不多,吴爱卿不妨说汉语,朕能听懂,爱卿也能畅所欲言!”

    “多谢陛下体恤!”吴三桂连忙道谢,说回了汉语,倍感轻松之余,对皇太极的汉语造诣也是暗暗佩服。

    “爱卿献城开关,此乃大功一件,理当重赏!”皇太极微微一笑,又道:“不知爱卿有何心愿?你尽管开口!财帛美人、宝剑良驹、功名利禄,任君取舍,朕定不吝赏赐!”

    吴三桂吸了口气,认真道:“闯贼阵前杀害我父于前,再回京师杀我满门上下三十四口于后!血海深仇不共戴天!臣惟愿将闯贼追剿殆尽,手刃亲仇,此外别无它求!”

    皇太极起身走下龙案,踱到他身前,赞了一个“好”字,爽快答应:“既如此,朕便封你为平西大将军!领十万大军,替朕追剿各路反贼,平定天下,立不世之功绩!望爱卿莫负朕望,奋勇征战,朕就在京中,等候你的好消息!”

    吴三桂视线微抬,就见到皇太极亲手将一纸圣谕以及刻有平西大将军字样的狮杻大印递到了他眼前。

    “臣遵旨!臣谢陛下隆恩!”吴三桂不敢怠慢,连忙撩袍子双膝跪地,双手举高过顶,接下了封赐和诏令。

    借着接过令信的机会,吴三桂迅速抬头瞥了一眼,总算将皇太极面目看清,心中不觉为之恍惚了一刹。

    见到了多尔衮那样俊朗儒雅的相貌气质,还以为身为其兄长的皇太极也差不多是那副容貌,却原来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皇太极固然也是相貌堂堂,却威仪天生,眼眉鼻口雍容大气,英武过人,那气度较之多尔衮,要更加慑人得多,帝王之相,果然不同寻常。

    自有内侍领着吴三桂去校场点兵,皇太极大大方方一口气给他十万兵马,其中不到五万固然是他自己原来就有的关宁铁骑,另外五万多,就要从皇太极的军中另外调拨了。

    看着吴三桂恭恭敬敬的告退离去,多尔衮靠近皇太极身边,皱眉道:“皇上!臣弟观此人,表面虽然恭敬,但私心甚重,且心狠手辣,乃父落入贼手也不能动摇他的心志,咱们只怕是难降其心!”

    皇太极淡淡一笑:“否则你以为朕为何助其一倍兵力?此人若乖乖听用便罢,如若不然,朕立马能叫他手下再无可用之兵!”

    “皇上英明!”多尔衮赞了一句,对这个哥哥,他一向敬佩近乎崇拜,能在武力和头脑上都赢得了他的不多,皇太极大概是唯一一个。

    “十四弟,朕有另外的事要你去做!”皇太极又开口。

    “皇上请吩咐!”多尔衮连忙恭敬等候。

    “崇祯有三个儿子,被闯贼软禁于京师。”皇太极双眼微眯,沉声道:“朕要你抢在闯贼与吴三桂之前,将此三子控于手中!”

    多尔衮微微一愣,不明白皇太极要留这三个人干什么,大清铁蹄只要入关,那必定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平定四海,改朝换代完全不是什么难事,何必管明朝那三个王子的死活?

    皇太极也不解释,淡然笑道:“去吧!务必要找到这三个人,好生对待,不可怠慢!记住,动作要快,越快越好!”

    “是!臣弟领命!”多尔衮不再疑惑,大声答应而去。

    皇太极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唇角勾起了一抹笑意,多尔衮在他的影响下对汉学也有涉猎,能识汉字,能通汉语,可是这深入的程度还是赶不上他,不能知道该怎么去对付汉人才能不留后患。

    在中原汉人的世界里改朝换代,可不像征服蒙古或朝鲜那般简单,稍有一个考虑不周,那就是今后绵绵不绝的麻烦。

    比如崇祯的三个儿子,代表的就是汉人的正统,若不能全部控制在手,将来随便有人出来打着他们的名义招摇撞骗谋朝篡位,大清就算满身是嘴,到时又要如何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光明正大讨伐逆党?

    按汉人的说法,就是凡事必得师出有名,正统合法,方能堵天下悠悠众口,将改朝换代带来的各种弊病减低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这些,多尔衮大概是一辈子也不会想得通罢?

    京城,唾手可得,大明的江山,很快就要是他的掌中之物,无垠的海岸线,广袤的大海,将任由他处置!兰儿,你喜欢看海,想坐海船的愿望,爷必能在三年之内让你实现!

    想到那时的风光,以及苏浅兰惊喜的笑脸,皇太极眼中划过一片得意和温柔,唇边带出了甜蜜的笑意。

    此时的京城,一片混乱,跑得掉的纷纷往南逃窜,跑不掉的只好紧闭门户,只盼街上随处可见的土匪大兵不要砸开自家房门奸淫掳掠。

    现在其实也分不清谁是兵、谁是匪了,百姓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战战兢兢地捱日子,捱过一刻是一刻。

    前些日子闯王宣布称帝,祭天告庙,搞得声势浩大,硬是没有几个人敢去看看热闹。可现在吴三桂引着关外的鞑子兵一起兵临城下,闯王连打都没打,就匆匆弃下京师退回西安,临行还要四处放火,真是苦了京城百姓,惶惶不知终日。

    就在这样紧张气氛的京城某条街巷内,一辆马车却在两名男子的策马护送下穿过萧索混乱的街头,停到了一处因破败逃过火灾之劫的院子外面,推开虚掩的破门,径直闯了进去。

    无人的院落中,一颗半死的枯树落下几片败叶,轻风吹起马车的门帘,一只纤美的玉手掀开帘子,从马车中钻出了一名十六七岁的美丽少女,跳落下地,疑惑惊奇的转头打量起这个院子来。

    这院子真的很破败,实在不像能住人的样子,到处都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但是送她来到这里的那个男子却站在树下,满脸都是思念,从他身上透露出来的寂寞和萧索,叫人看了心头酸软。

    “师兄!”另一名男子从马车那头转出来,出声呼唤。

    树下男子回过神来,望了他一眼,淡应道:“想不到方隔半个多月,京师局势便已急剧变化,连闯王也弃了皇宫,仓惶离去!”

    院子里的三人一时沉默无声。

    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循方师兄弟和陈圆圆,南方避祸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又返回了京师,却不料眼前所见已物是人非。

    “师兄!咱们现下怎么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