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MBA宝典3 >

第4章

MBA宝典3-第4章

小说: MBA宝典3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商学院提出申请也是如此,选向要求高的学校提出申请,这类学校一般也是条件较好,毕业后薪金待遇较高的学校。有的申请者可能担心自己的条件不够而不敢向这些学校提出申请。实际上条件好与不好必须要经过比较才能有鉴别,而且,前文也说过MBA的录取并不存在一个什么量的标准,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条件是否够格不是自己说了算的,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 
你可以选向高标准的商学院提出申请,视其是否批准再决定向不向较低标准的学校提出申请。假如你已被录取,那么一方面你取得了比预想要好的成果,另一方面你也节约了进行申请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金钱。 
二、 关于大学专业与个人背景
在许多人心中有这样一个误解,即商学院最希望招收的是本科学过商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商学院并不会因为你是商业专业毕业的就对你有所偏爱,或者因为你毫无商业背景就拒绝你的申请。 
前文说过,商学院招收MBA学员不是看他的技能(skll),这可以慢慢培养,也是在商学院中学习的主要内容,而是看他的品质(quality),即在这条道路上发展的潜力。商业专业毕业只能说明你对于这方面有所接触,并不能提供关于你在这方面今后的发展的证据,相板,优异的GMAT成绩和良好的数学才能更能说明你能圆满地完成学业。而且有些顶尖的商学院MBA反而不喜欢本科学商业的人,在这方面可能只有沃顿(Wharton)是一例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本书中关于前50名商学院的介绍。 
因此,学习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大可不必担心商学院会对自己有什么偏见或者是歧视,这些人同样有攻读MBA学位的机会。但是要注意,虽然专业没有优劣之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及地位却是有影响的,一所著名学府出示的GPA要比末流学校出去的GPA有力得多,因为你能进入该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的表现,财时优秀学校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个人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非传统专业人来讲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种申请者的经历须表现了一种向上发展的趋势,了就是说其发展方向是好的,是向上的,而不是处在事业发展的低谷,或者有继续恶化的危险。商学院认为在自己本来的事业中做得不好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不会有太大潜力,至少是可能性不大。因此在申请中要将自己事业蓬勃发展的方面表现出来,使录取委员会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在本行业干得出色的人,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商学院也不希望招收那种仅仅想捞一个学位,将MBA作为一个跳板的人。他们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是有真才实学,能在今后的发展中确有成就的人,在本行业中混不下去,没有前途或者只是想着有MBA学位之后就可以出去做一些不相 干事,白拿高薪金、高收入,这种人是不受欢迎的。因此,在申请中大谈自己如何想赚钱,如何想通过MBA发财之类的话只能使自己显得俗不可耐,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申请中最好避免直接谈论话题。尽管包括你在内的大多数人心里实际上都有增加收入、增长财富或者与此相似的想法也不要直接说出来。 
从文科学校出来的人最好是找一个与自己的职业目标相吻合的公司,以便为日后申请的工作经验增加砝码。工作时上司越优秀越好,他们既是最好不过的推荐人,也能带领你干出色的成绩。 
三、 关于申请成功和申请失败之后 
可能你很幸运,早早就收到了接受你申请的通知;或者可能很不幸,所有的申请都被拒绝了,这些都不能说明你的申请过程就上结束。你还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摆脱困境或者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处境。 
1. 申请成功之后 
假如录取你的学校正是你心目中的理想,你满意得不能再满意了,那没什么可说的,你尽可以大事庆祝一番。当然别忘了去办出国手续。但是假如录取你的学校你自己出于多方考虑并不瞒意,那你可以将这个学校作为最后的底线,继续申请你更喜欢的学校,能够找到更好的当然好,最好即使经过种种努务也还是只有这一个,那你也不过是打了个平手,并没有吃亏。所以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改进的机会。 
在继续申请时没有必要隐瞒自己已申请了别的学校,或者自己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消息。你可以告诉对方学校知道自己有多种选择,看看对方提出的条件是不是更加优厚,经济资助是不否更充足?尽管这样的幸运机会不是太多,但是值得一试。 
2。 申请失败之后 
申请失败之后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自己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有时原因不太明显,自己可能找不出来,这时你可以要求对方学校予以说明。一般在6、7月份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之后,提出这类请求学校基本上都会给予答复。 
知道自己被拒绝的理由是很重要的,这使自己的改进有了方向,有了目标。经过一番修正,还可以再次提了申请,有的放矢,使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假如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改善条件,只是一遍遍地带着有同样缺陷的材料去申请,对于录取用处不大,并不能使后几次申请比前面失败的时候更有希望。 
在上次未被录取后,第二次申请应当着重谈一谈自从那以后自己进步,比如又取得了什么新的成就、新的荣誉、地位等等。这一方面能使自己的条件更符合条件,同时也能向录委员会表明自己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目前正处在不断上升的轨道中,是很有希望的。尤其是需要详细介绍自己针对上一次申请中的不足所进行的改进,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 电子申请 
写各种各样的申材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如果用书面方式的话尽管这些申请中有许多重要部分,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以及其他许多共同的信处整整齐齐地打印出来。这在几年前还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但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位可以进行电子申请了。有专用的申请软件,也有提供申请服务的网站,大大方便了向多个学校同时发出的申请人。 
1.申请软件 
有一个比较优秀的申请软件MCS公司的MBA Multi-APP这个软件,不太贵使用方便,而且还可以免费下载它的试用版。 
在使用Multi-APP时,你只需先选中你要申请的学校然后按提示输入一些简单的信息,如姓名、地址、工作经验、学校成绩、GMAT成绩等等,然后它能自动地复制这些信息,下次你向另一个学校提出申请时就不用再输入一遍了,这样无形中节约了大量无谓的重复劳动,一份申请自动地填好一半不是很好吗? 
Multi-APP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不论申请中要求的信息是什么顺序,它都能一样安排得井井有条。比如A学校要求你的履历从目前的工作开始写起,而B学校则要求你从特定的某一开始,你并不需要再重输一次,该软件能自动地安排这些信息的顺序,将他们填入合适的地方。 
填完这些共同的信息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然后就要输入每个学校各自要求不同的东西了。Multi-APP提供了一个有用但是有点危险的功能,只要你敲一下键盘,就能将你写给一个学校的essay马上拷贝下来以备给另一个学校写申请时使用。前面说过,各个学校对essay提出的问题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相应的essay也可以相同或不同。此在使用Multi-APP的这个功能时一定要小心,用手工仔细地修改拷贝下来的部分,以适应不同学校的要求。有时学校提出的问题是与自身相关的特定问题,这时最好再从头写一篇essay,而不要抄自己以前的作品,以免文不对题。由于这个功能可能会使essay写得千篇一律,使用它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目前用Multi-AP可以向50-60所学校提出申请,你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直接将申请发给学校,也可以用打印机把它们打出来,其形式与学校提出的样板惊人地相似。一些学校估计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这一软件进行申请,形式上的统一既方便了学生也节约了学校的时间。 
假如你有条件上网的话,可以访问它的网址:。multiapp。/multiapp;其软件可以下载,对系统的要求是操作系统为windows3。1以上本包括windows95和windows98。你还可以直接通过它的网址发出申请,或者链接到相关学校的主页上,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 
2. 申请站点 
上文提到可以通过Multi-AP的网站向相关学校发出申请,除了它之外,还有一些提供申请服务的站点,有上网条件的读者可以一试。 
Apply to College (。apply to college) 
这是一个专门提供在线入学申请服务的站点,利用该站点提供的申请表,可以在线向975所大学所出申请。你可以先查询这些学校的名单,看看是否包括自己满意的学校,如果有就可以在该站点注册,享受免费的申请服务。除了在线申请之外,你还可以在该站点上查到有关院校和奖学金信息。 
College Edge (apply。college edge。) 
这是一个规模较小的站,也提供在线入学申请服务,不过能通过该站点申请的学校数量不多。 
如果读者还不满间的话,可以通过一些大的搜索引擎如Yahoo中文网站为。yahoo。 gbchinese。yahoo 对相关站点进行检阅,找到更加优秀的申请站点。这个方法对于第一节中讲到资料检索也同样适用。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不论你用何种方式进行电子申请,都要向对方学校的录取办公室要一份申请资料。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获得的信息是完整的,没有什么遗漏,确保你据此填写的申请材料翔实有力,有录取委员会所最感兴趣的东西。虽然在线申请的发展很快,也十分便捷,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书面过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电子媒介作为主要的申请方式,最终有一天替代白纸黑字,完全实现电子化。 
MBA个人背景样例
Personal Background 
Everyone was Korean in Seoul。 No one was Korean in Prichard。 Motorcycles and mopeds crammed Seoul's roads。 Trees and flowers lined Prichard's streets。 In cosmopolitan Seoul; I was a favorite son showered with attention from a large circle of extended family。 In suburban Prichard; knowing no one but my parents; I was the only Asian child in the neighborhood。 Indeed immigrating to the U。S。 from Korea and settling down in a suburb of Mobile as a twelveyear old child dramatically changed my life。 Uprooted from the people I knew and the things I was used to; I felt lonely; helpless; and unfortable in my new surroundings。 However; I redirected the negative feelings into a force of strength that propelled me to excel in academics。 Furthermore;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gave me adaptation skills that helped me as a foreign exchange student in Japan and as a businessman working with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Pampered materially and nurtured emotionally in Seoul; I lived with relatives close by and a helping hand available whenever I needed it。 My school; while stiflingly petitive and mitted to regular dose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presented a system which I understood and was familiar with。 Although the neighborhood lacked open areas; it was a closekit munity where children addressed the lady next door as 〃aunt〃 and housewives frequently shared recipes。 I was pletely at home; ethnically; linguistically; and in every other respect。 
My new life in Prichard contrasted sharply with my old one in Seoul。 The neighborhood; while serene; lacked the extended support network of friends and family I had back home。 School frustrated and demoralized me because I had learned only the first fourteen letters of the English alphabet and a few basic words before our arrival。 After a fourteenhour workday in the family restaurant; my exhausted parents were unable to help me。 Further pounding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