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将才 >

第6章

将才-第6章

小说: 将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熟悉而轻忽的现象,也会出现在内部转任的资深人员身上。资深人员在公司工作已久,对公司相当了解;而新转任的工作,也多半与原有工作有所关联,因而他们对新工作,很容易出现“不会陌生”的感觉,但是他们不一定有抓到新工作的精神与立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个人及主管便容易同时忽略掉,需要确认其对新工作的了解程度,从而也就易遗漏需对其做“新人训练”的过程。
事实上,上述两类人都陷入一个共同的盲点,亦即虽然已进入里面,但还是停留在“由外面看里面”。只看皮毛以为没有大差异,直接与过去的经验相对应,就以为全都懂了,而不再继续深入了解。如此一来,他们将无法掌握新环境、新工作的精髓,反而停留在用过去的经验、认知与方法来做新工作,陷入“新瓶旧酒”的状态而不自知。在一段时日后,主管即会发觉他们工作似乎一直抓不到要点,而且与组织格格不入,主管却找不到问题的症结。
因此,对于“新进”或“新转任工作”的这两类“资深的新人”都要意识到,工作调任时易出现这个“因熟悉而轻忽”的盲点,所以必须刻意培养自己的“新旧差异比较”的习惯,细心体会各种细微差异。而事实上,“新旧差异比较”也是学习方法的一种。
对主管而言,则应该在这些“资深的新人”做上线报告时,特意要求他们提出“差异报告”;从其差异报告中,深度观察其是否有确实“捉住”新职务的特质。如此一来,才不致同时陷入这个盲点而不自知。
一、本文提到的两类“资深的新人”,容易出现哪些共通现象?这两类人又有什么不同?
二、能否找到一个实务案例来对应,说明这些资深的新人在“认知”与“工作方法”中,实际上显现出哪些“新瓶旧酒”的现象?除了文中所描述的现象外,你还看到其具有哪些“观念”或行为?
三、当你与这类资深的新人在工作上有互动时,应该如何对应?如果这类人是你的部属,应该如何引导其改善?倘若试了一段时间没有好转,又该如何处理? 。。  。。 
职涯成长的认知与突破(7)
知识与常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追求成为个人、企业普遍的认知与渴望。“知识”之外,还有一个名词是“常识”,两者之间的差异仅在相对的普遍性不同而已。常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知识却只有少数人才懂。因此,掌握知识的少数人得以凭借知识来产生差异,创造出个人难以被取代的价值;在一个行业当中营运的企业可能很多,却只有少数的企业能占有独特的市场地位,其原因也在于,能够运作的公司都拥有该行业内的常识,但只有少数公司拥有独具的知识,于是产生竞争力的差异。
所谓“隔行如隔山”,某个行业里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对业外的人来说,往往都是非常特别的知识。一个刚入行的新人,从业外走进业内,只要稍加用心,通常都能快速地大量吸收业内的常识,但这些常识对这个新人而言,却往往看起来都是知识(因为他是以业外的角度来看)。事实上,在某一项专业里,几乎有80%都属于常识,该领域里的每个人都会,只有最后的20%,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一个刚入行的新人,很可能前两年所学到的都只是该行业的常识。但是,有些人在学到了业内的常识之后,却误把常识当知识,觉得自己已经懂很多了,已经是专家了,不知不觉中开始自满,停止了持续钻研成长的脚步,能力因此不再提升。这是许多人学习上常有的迷茫。
光靠常识的人,犹如只有一招半式,应付一般性的运作尚可,有时也可以运作得很熟练,但是,针对每一次应用时可能遇到的细微不同,却不见得能精准地拿捏每个环节该使几分力、该如何变通,执行起来也就容易有隔靴搔痒之憾,好像做了,却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如果不能破除这个学习上的迷茫,一个人将永远无法掌握专业的精髓,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能力依旧停留在初学者的层级,此时再来一位新人,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很轻易地把他取代掉。
举例来说,规划促销活动以增加产品销售,这是产品行销的常识;但如何针对特定的客户族群精准地规划促销内容配套,使得投入的资源集中用于激发潜在客户的采购意愿则是知识,这也反映出一位产品经理的火候与功力。又好比call center的人员,懂得如何适当应对客户,让客户感受服务热诚,都只是call center人员的常识;但如何从客户过去的互动记录掌握客户的采购特性,从客户的语气、用语读出客户当下的采购意愿有多强,或是其面临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则是call center人员应追求的知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家公司在长年的经营之下,往往创造、积累了许多独有的知识,这成为该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但由于这些知识是内部相关运作的大多数成员都知道的,在公司内反而成为一种常识,也由于这些知识在公司内很容易取得,因此经常让人轻视它的价值,误把知识当常识,不知深度体悟、善加利用,殊为可惜。
由于知识与常识之间仅是相对普遍性的差别,因此,只要知道某一项知识的人愈来愈多,则这个知识就会变成常识,在行业里成为运作上的必备基础,而不再是少数公司独具的竞争力来源。事实上,所有的知识都在不断地演变成常识,尤其资讯传播工具的发达,使得知识演变成常识的速度加快,少数人寡占某项知识的时间随之缩短。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公司势必要持续不断地产出新的知识,才能够维持住既有的竞争优势与市场地位,甚至扩大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基础环境着手,营造出一个可以不断创造新知识的文化环境。
职涯成长的认知与突破(8)
对一般人而言,个人独立创造知识的难度很高,因此,融入好的文化环境,在集体激荡之下加速汲取知识,并且共同创造知识,成为个人维持竞争力的关键。一旦无法融入好的团体,甚至脱离好的团体,吸收新知的机会便相对减少,很容易就丧失优势,此为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每一位工作者容易忽略之处,值得格外注意。
一、知识与常识的差别在于“相对普遍性”不同,可说是“物以稀为贵”,同一份内容,对有机会或渠道接触者而言是常识,反之即为知识;看待其为知识或常识的角度不同,便产生不同的行为。初入公司的新人,容易对知识与常识产生什么迷思与行为?
二、很多人以为学习到的知识,其实这是该领域的常识;或是以为拥有可创造价值的知识,其实普及为常识的时间愈来愈短。了解上述知识与常识的特质,大家应如何看待自己拥有的知识?如何能维持竞争力于不败?
三、公司或个人都不能死守着既有的知识,必须持续钻研新知,以保持永远有新的、他人所未拥有的“独占性知识”。在个人独立创造知识的难度很高的情况下,加入一个好的组织有何助益?
能力的内涵
当我们谈论到一个人的“能力”时,一般人通常认为这是指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追求能力的成长时,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不断吸收与提升。但是,我们常会发现,两个专业知识水平相当的人去处理、执行相同的事情,产生的结果与成效却往往并不一样;甚至有些专业知识相对较低的人,处理起事情来反而得到比较好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呢?
仔细分析“能力”的内涵,其实包含了三大部分,“专业知识”固然是其中之一,但除此之外,还包括执行、处理事物的方法与经验(即“执行能力”);以及学习、反省检讨的能力(即“学习能力”)。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成事,并且不断提升进步的基本条件。
“执行能力”牵涉的层面相当广泛且细腻。首先,要能掌握不同事物间的轻重缓急,要懂得阶段性、循序渐进推展的道理;执行事情时,必然会产生与其他人沟通协调的需要,因此沟通技巧与方法不可或缺;事情的推展不可能靠一个人就能完成,必须懂得相应的技巧与方法,并且知道如何把一群人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将一件事情“做出来”;由于执行事情必然牵涉到“人”,所以对于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质的认知也很重要,等等。诸如上述种种,都属于“执行能力”的范畴。
至于“学习能力”,则是专业知识、执行能力两方面能否进步的关键所在,可谓个人能力的基础源头。学习能力除了包含态度上是否有心要学,以及是否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外,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持续地自我反省检讨也是个人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学习的成效便大打折扣。
个人能力的成长,必须要求上述三方面均衡发展,不可偏废。有些人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专精,谈起事来头头是道,但到了实际执行时,得到的结果却是奇差无比。事实上,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执行能力,并不足以成事,所有谈论的事情即使再理想,也都只是空中楼阁。没办法执行落实以得到最后结果的话,丝毫没有价值可言。
反过来说,如果执行能力很强,但是缺乏专业知识的话,则因为无法正确地分辨、判断事物,而很容易导致把事情执行到错误的方向。虽然最后还是把事情做出来了,却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种情况同样无法产生好的结果。
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是能力的三大部分,一个人必须这三者兼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能力”。学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基础;具有专业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避免走错方向;而执行能力强,才能让事物产生结果与价值。一个人也唯有三者同时注重、均衡发展,其能力才可真正地提升。
一、能力的内涵包括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与专业知识,对应到自己身上各是指什么?自己在这三方面的条件如何?
二、检视自己在能力三方面的条件,比对实际产出绩效是否能匹配?若否,是哪一方面的条件不足?为什么?
三、深入检讨个人较为不足的地方之后,是否已有自我提升的方法?



  
  书籍名称:将才  作者:杜书伍
  
  本书籍由网友“WC1986”上传  日期:2010/6/30 11:27:08
  
   。。  。。   TXT电子书免费分享平台
  Web2。0小说网站,和好友一起上传、下载、分享TXT全本小说。
  
  所有小说仅供试阅,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阅读全本请购买实体书。
  


〃     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