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将才 >

第4章

将才-第4章

小说: 将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甚至于长得高的人也有可能自卑,如果个子高而个性又较为腼腆的话,很可能因为容易被注意到而感到自卑。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都有优于他人的长处,也有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所以一个人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可以说是一种常态。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
人除了自卑之外,相对的,也会因为自卑而产生“超越”的心理。这股超越力量的大小,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而定。自卑心愈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他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借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就此而言,自卑心的存在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就看个人如何去驾驭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的强弱相对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另一个极端则是,超越的能力相当强,但由于许多弱点是先天性的,已经无法大幅改变,因此将心力集中在新的领域,希望能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例如,因身高较矮而感到自卑,于是在事业上更加努力,获致更高的成就。第三种情况则发生在超越能力中等的人身上,虽然自卑,也想要超越,能力却不完全足够,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如此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个性成了凡事不服输,死要面子。
自卑与超越(2)
超越就像是自卑的反弹力量一般,愈是强烈的自卑,其可能产生的超越力量也愈大。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然而,高度超越之后,却也容易掉入另一个陷阱之中,亦即自大,这反而会成为能力提升上的障碍。因此,很强的自卑,加上很强的超越,必须辅以理性的思考分析,以及对事物持衡、客观的判断,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举例来说,台湾省的教育体制当中,在初中毕业之后,因为升学渠道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分别:成绩较好的人进了普通高中,准备继续上大学;一部分的人则进了五专;至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通常是成绩较为落后的族群。对于升学表现较差者而言,学校、制服、课程的不同,很容易被延伸为挫败与自卑。然而,升学上的差异不见得完全等同于资质的优劣,成绩不好的原因也可能只是一时的贪玩、不专注,因此在这群学生当中,也不乏资质优异者。对这些人来讲,如果升学上受到挫折,能够激发出超越自卑的动力,往往在课业表现上让人耳目一新,进而继续升上二专、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些升学过程较为曲折的人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其超越的力量通常会持续下去,反映在工作表现上,甚至比一般升学路途平顺者更为突出,职位爬升得更快。至此为止,都是因为自卑情结产生的超越力量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然而,如果此时不能以客观、持衡的态度来检视自己,便很有可能掉入自大的陷阱,认为当初功课比自己好、一路顺利升学者,其能力竟不过如此,本身因此陷入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心态中,于是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主见,沟通时不易听进别人的意见,进而产生合群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过于自大的结果,相对会降低对于外来资讯的吸收能力,阻碍了持续地成长与学习。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再好的资质,其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因自卑产生超越,超越之后却又掉入自大陷阱的情形,在职场上经常存在,不过也只是针对部分的案例而言,并非所有同样求学经历者尽然如此。
自卑人人都有,只是自卑的起因、程度不同罢了,而自卑又可能蕴含强大的超越力量。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卑而畏缩,甚至自暴自弃;也可能超越了自卑,却又陷入自大的陷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可借由追溯幼年时期的回忆,从中找出自卑的根源,并分析今日的种种行为,有哪些是与幼时的处境有所关联,使自己在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道途。
主管也应该将自卑与超越作为“读人”的角度之一,从心理、观念层面着手,以掌握住辅导的重点,帮助部属突破成长上的盲点与限制。但务必切记的是,自卑与超越只是提供一种“读人”的角度,而凡事皆不应一概而论,同样的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见得都是弱点,而具有相同弱点的人,也不见得都会产生自卑。否则,反而容易落入另一个陷阱,亦即由某一项特点,便轻易地把其他人贴上标签,形成“读人”时的另一个盲点。
一、自卑心理存在每一个人身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请回顾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印象深刻的自卑心理出现在哪些地方?
二、自卑心理的产生,源自于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对比下产生的认知。对比自己的自卑心理,可能是小时候哪些事件或环境产生的认知。
三、自卑心理可能会导致人的“超越”、“逃避”或“转进”行为,其反映了一个人属于不服输、退缩等个人特质,对比自己的自卑心理,结果导致哪些不同行为?对比熟悉的人,能否举出“超越”、“逃避”或“转进”的案例?
四、超越与转进就是一种为达成目标而要思考规划与执行的过程,其中还要有不惧怕困难的态度、坚韧达到目标的毅力。过去曾成功超越或转进的经验,是否符合了上述描述?
五、总结你成功超越或转进的经验,针对自己仍感到自卑(不足)之处,自己是否有“逃避”的问题?能否用新的认知去处理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职涯成长的认知与突破(1)
工作生涯的成长过程,与一个人的求学过程颇有相似之处。求学过程中,必须从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方法,并且打好基础,就像小学的加减乘除、中学的代数、大学的微积分,循序渐进地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如果基础没打好,将无法顺利升学。职涯成长过程亦相同,工作能力的成长与职位的提升均有一定的条件。
职涯成长的特性,在于职位的提升或能力的增长并非与时间成直线性关系,而是呈现S型曲线关系。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在一家公司中从基层做起,针对其开始接触的工作内容,从完全不懂到了解,接着熟悉工作内容而进入状态。此时尚不足以构成在工作职位上升级的条件,必须在熟练之后,进一步对工作内容的本质与意义有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达到精通的程度,亦即对工作项目并非个别、单一地了解,而是通盘的掌握与贯通,其能力才能得以明显升级,并反映在工作职位上的提升,担任基层主管。这段能力升级的过程,通常需要二至四年的时间。
升任为基层主管之后,必须统筹整个单位的资源,开始接触到领导与管理性质的工作。针对这一新的范畴,又必须重新学习,从不懂到了解,进而熟悉、运用自如,待达到贯通的程度,其能力才又再一次地升级,这个阶段需要的时间较长,通常约三至六年不等,视个人资质条件不同而有差异。随后,每个阶段升级之后,又会加入新的工作范畴,而必须重复同样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工作内容当中的新领域,从开始学习到熟悉运作的过程中,个人能力的提升幅度相当有限,反映在成长曲线上甚至几近水平,唯有在运作熟练之后,进一步达到灵活运用,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能力方能明显提升,达到升级的条件。如果对工作内容仅仅止于熟练的程度而不能精通,则工作上稍遇变化,往往就不知所措,自然不足以担任主管,这是一般人在第一阶段最难突破的瓶颈。许多组织中常见的所谓“万年科员”,便是如此而产生的。
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与素质不同,因此并非人人都能循着理想的途径逐步向上攀升,而停留在不同的层级。不过,通过正确的方法,还是可以使人突破限制,提升到更高的层级。一个组织能否营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关键便在于是否能善用各种方法辅导员工,使其突破限制,达到更高的境界。
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生涯当中不断地学习、成长,使能力与职位有所提升,但往往会被许多无形的事物所羁绊,本身却毫无察觉。因此,主管在辅导部属时,必须先助其发觉这些限制并加以去除,也就是说,辅导同仁并非只是告诉他一件事该如何做,而是要告诉他本身该去除的障碍是什么。这些障碍往往便是阻碍一个人从熟练工作内容之后,进而达到精通程度的阻力。
阻碍一个人往更高层级提升的因素,最常见的有两种。首先是升上一个层次之后,一般人会希望奖赏自己,产生了休息的念头,失去继续学习成长的动力;或是到了高层之后,逐渐感到心满意足,因而停止了学习。这属于认知与持续力方面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基础不够扎实。组织当中,任何一个职位都不过是名称而已,真正的重点在于坐上这个职位的人能否胜任,不能胜任的原因往往出在对基层工作的掌握不扎实、不精通,因而无法领导部属。当上主管之后,由于工作性质改变,已无法回头去重新练习基层工作,结果不仅无法在能力与职位上继续提升,反而因为不胜任而被撤换。职涯的成长过程,并非反映在有形的头衔,而是实质的能力,唯有实力够扎实,才能针对工作上被赋予的新功能进行有效学习。
职涯成长的认知与突破(2)
职涯成长曲线还有另一特点,就是愈往更高的层级,水平阶段持续的时间愈长,从基层主管升上中级主管之后,往往需要长达五至十年的工夫,能力才能再次升级而产生足够的条件升任为高阶主管。
组织当中除了有“万年科员”之外,还会有“中年危机”,这便是由于不能认知此项特点所导致的。中级主管担任多年却无法升职,而在中年时期衍生出许多想法,很可能认为公司不给他机会而另谋出路。对于这种人,高阶主管应先了解其实力够不够扎实,以及是否用对了方法、努力程度够不够、资质程度如何等因素,通过各种条件评估其是否足以升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此人就算换了工作环境,拥有更高的头衔,但能力水平还是一样,而更高的头衔不过是虚假的表象,其限制还是存在。因此,职涯成长到愈高的阶段,愈需要具备耐心。
一般而言,职涯的第一个十年通常是接受各种历练的阶段,第二个十年则是借由先前打下的基础加以应用发挥,同时独立性逐渐提高。约莫经过二十年之后,一个人才能积累足够的能量、能力与经验,得以独当一面。纵使一个人的资质极佳,学习速度较快,这段时间也无法压缩得太短,因为人的成长并非仅是知识的获取,还包括了心智的成熟与人生经验的积累,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时间。
到了中、高阶层之后,如何突破职涯成长上的瓶颈?联强通过月报制度,训练每一位员工整理分析的能力,愈到组织高层,统筹的范围愈大、得到讯息的频度与广度提升愈快,相对的,花在例行性事务的时间愈少,用于思考的时间则愈多。此时,如何通过深度的思考以掌握各种现象的根源与共通性,是能否突破的关键。
在思考时,必须掌握住中立性的原则。人的思维与决策往往会产生偏离的情形,原因大多出在私心掺杂其间,例如业务部门与产品规划部门之间,基于立场与角度的不同,免不了产生许多冲突,此时若将双方的职位对调,其针对同一件事情的立场很可能与先前南辕北辙。因此,要突破职涯成长上的限制,必须要有中立的思考、客观平衡的思维,也就是要有开放的心胸,才能接收到各种不同面向的讯息,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到了组织的高层,有时会面临到有些问题无法从既有的习惯与经验当中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此时表示凭借工作内的经验已有所不足,而必须运用到行业外的知识。例如,联强早期物流中心的运作常有出货错误的情形,为了减少其带来的损失,而努力提升运作的品质,即便如此,仍因有些情形是肇因于客户方面的问题,产生假性的出货短少所致,此问题便超出了既有的运作经验。后来想到以录影来记录出货过程,并且掌握到相关基本动作的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