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启示-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屋里走来走去,李典是儒将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张辽是主将,最着急的是他了,一双虎眼盯着护军薛悌。
护军在三国年间,相当于一个管将的统兵官,将军管兵护军管将,有点象明代的监军,权利很大的,就在这次军事会议上,薛护军公布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他说曹丞相对孙权的来攻早有准备,留下了锦囊妙计,大家很惊讶,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看完以后,乐进急了,他是急脾气,敌军十万,我军七千,出去迎战无疑是以卵击石。关键时刻张辽说:“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曹操远征在外,等他来救必是死路一条,在敌人立足未稳的时候,出其不意,打乱他的军心,稳定我方军心。
张辽解读曹操的妙计有三个军事策略,一是出其不意,二是以逸待劳,三是先声夺人。合肥战役就这样确定了合肥的方向,张辽、李典选了800人,张辽冲锋在前,就冲向了孙权的部队,一下杀死两员大将,和几十名士兵,一直杀到了孙权的中军,孙权跑到高坡上和张辽对持,孙权一看张辽就800人,就命令十万大军合围,张辽毫无惧色,带着十几个冲出来,看到很多人没出来,又反回去把人救后人出来。后人评价合肥战役说,张辽善打仗,曹操善带兵,懂人,乐进风险意识强,张辽艺高人胆大,李典公心强,薛悌为人正直,但没有军事指挥能力,关键时刻不让他参见战斗,等于给张辽摘帽子,不让外行指挥内行。
曹操在干部的安排上非常到位,张辽是逍遥津战役的英雄,一个英雄的涌现,他背后一定会有一个高明的领导和一套到位的政策,如果没有这个领导、没有这个政策,就不会有英雄。管理学提出一个观点,看一个领导的水平,不看他做什么事,看他用什么人来做事。如果你手下能人多,你的水平就搞,如果没有你的水平就低,至于业务可以成立班子做,这叫一把手谈人,其他人说事,一把手用人,其他人做事。这是管理的基本原则。曹操在用人上很有独到之处。
曹操率领主力部队去汉中打张鲁,但他留守的张辽等人留下了锦囊妙计,可以说在防守上,曹操的管理体现了,弹性管理中留有余地的特点,而在进攻的时候,曹操打张鲁也体现了留有余地的特点。在汉中的时候,曹操的弹性管理,留有余地的也做得特别好,我们给他总结成三点。
1、弹性规划,阳平关战役是曹操的伤心战役,本来他以为张鲁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且听向导是阳平关地势不险要,地面开阔,适合骑兵作战。来了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地面也不宽阔,山上也没有山贼骑兵,全是张鲁的精锐部队,张鲁的弟弟张卫在这重兵把守,曹操在这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死的人很多,打的曹操都没信心了,准备班师撤退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
当天晚上,曹操安排夏侯惇和许褚,把攻山的部队调下来回家,结果这时起雾了,部队迷路了,偶然的就走到张卫的营中了,张卫以为是曹操的大军偷袭,转身就跑,全线崩溃,消息传到曹操这里,他立刻调整军事计划,从搬家撤退变成全线追击。这种弹性的规划是特别让人佩服的,战场上瞬息万变,做一个决策的时候,至少得有几个应变的准备,万一出现别的形式,马上可以调过来。
关于弹性规划,我给大家讲一个管理学特别推崇的例子,有个小伙子跟师傅学雕刻,要先看看师傅的作品,小伙子就纳闷了,师傅雕刻的不管男女都是大鼻子,小眼睛,师傅眼睛小一点可以改大,做大了就小不了,大鼻子可以往小削,弄小了就大不起来了,这叫弹性规划留有余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超大鼻子小眼睛的方向去想,就是往应变的地方想。
阳平关一战,突发事件成全了曹操,有人说曹操是偶然成功,有好多人都是偶然成功,但是大家想一想,偶然的机遇来了,没有准备能抓住么?偶然成功身后有必然性,人家提前有准备。曹操突破了阳平关,张鲁就陷入困境了,面对混乱的张鲁集团,曹操实行了第二个管理方法。
2、既往不咎,对愿意投降的人留接纳的余地,不是赶尽杀绝,在汉中的战役中,曹操做得确实很胸怀,张鲁想投降,手下谋士说,我们无奈之下投降了,价值不大,不如退守巴中,当曹操攻打不下来的时候,我们再投降,那时候投降价值就比较大。张鲁听取了意见,那个人建议把城烧了,把有价值的东西都烧了。张鲁不同意,说我们本来就想投降,现在撤退时避敌人的锋芒,增加谈判的筹码,这些宝贝本来归国家的东西,你都烧了,一点价值都没有,人家反而会恨上你。张鲁让人贴了封条,造了册子留在政府里面,曹军来了是照单全收,这叫做事留一线,日后好想见。
张鲁这一点做得特别好,曹操对张鲁是特别优待,后来张鲁退守巴中,曹操打不下来,张鲁就顺利投降了,曹操就热情的接纳了。在这里面会有一件事情,除了留有余地之外,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谈判筹码,你的想一下,你对别人的价值,一般人很少想对别人的价值,张鲁在这件事上做得非常好,他时时刻刻想着对曹操的价值。我要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体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归降。我们一般人都想自己很了不起,很少想对别人的价值。
猪八戒在四圣试禅心的时候介绍自己,说的非常好,没有说自己是天蓬元帅,有多大神通,而是说:“我虽人物丑,勒紧有些功,若言千倾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顿耙,布种及时生。”你能把你的特点转化成对别人的价值,这就很了不起。张鲁也做得特别好,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展示价值的事情。收复张鲁之后,曹操执行了整体的战略,就是军事进攻,创造条件,政治招抚,打开局面。象刘雄鸣就二次投降,曹操拽着他的胡子说:“老贼,真得汝矣。”然后官复原职了。汉中战役真的是曹操胸怀和眼光的胜利,曹操自信了,自信的人宽容,同时曹操也明白,汉中战役不能拖的太久,所以曹操能招抚就招抚,能接纳就接纳。拿下汉中之后,曹操做了第三件事。
3、适可而止,汉中战役曹操胜利的比较彻底,时间也比较快,队伍损失就阳平关一战,总体说来损失不多,后来又补充了张鲁的军队,曹操的队伍实力很大了,曹操手下两个谋士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刘晔。两个人都建议曹操乘胜追击,进兵四川。司马懿说刘备用欺骗的手段打败了刘璋,占领了蜀地,当地的老百姓都不服刘备,我们乘胜追击是可以占领蜀地的。刘晔说,刘备是有度而迟的人,想的比较多,来的比较慢,所以趁着刘备没想到,我们赶紧一鼓作气拿下了,要不然以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和关羽张飞的战斗力,他们据守险阻,我们永远拿不下蜀地。
两个人说的对,但是尺寸做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放弃决定,得陇不望蜀,不要了,适可而止。曹操这样做有。第二,曹操在打这一仗的时候,曹操年龄大了已经60了,没有了热血沸腾和豪气万丈。有的是适可而止和安度晚年,给年轻人画饼,给中年人赤冰,给老年人分饼,老年人没有那么多的战斗雄心了,和战斗壮志了。这次的适可而止,给曹操留下一个遗憾,当地人人心惶惶,很乱,曹操去了一定能成功。实际上说遗憾可以,说没冒险也可以,万一在蜀地失败,他就没有前途了。所以做人做事留余地,这是中国古人非常棒的教训。
当你占据优势,胜势的时候,不要把话说绝,不要把事做绝。这种思路可能很多人都有,但是事到临头你会犯这个错误。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留有余地的民族,爱说随便,其实很有奥妙,第一,既不伤你的心,也不丢你的面子。第二,大家的口味不一样,爱好不一样。第三,不知道内情。这个表达就模糊表达,留有余地。我们的文化特别发达,认认真真研究了人生、世界、生活、生命这些事情,发现不确定因素很多,说话办事不留余地的话,很容易葬送打好局面。
曹操顺利拿下汉中,形式一片大好的时候,他并没有趁机扩大战果,而是先撤军,再图长远打算,给自己的进退都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在撤退的时候,曹操又留下了大将夏侯渊镇守汉中,但是这一步,最终给曹操带来了损失。曹操撤军的时候,告诉夏侯渊别玩命干工作,适可而止,因为夏侯渊留守的部队,消灭了马超的残部,打败韩遂,还打败了少数民族的割据势力,曹操带领全部主力没有干完的事,被夏侯渊一支偏师完成了。曹操特别开心,给夏侯渊写了嘉奖令。
但紧跟着,在汉中撤退的时候,告诫夏侯渊:“但知任勇,一匹夫耳。”你的优点是勇敢,缺点是太勇敢,物极必反,你总凭借着勇敢,一味的去战斗就会出大事,要勇者知怯,勤者知闲,这样才能完成全局任务,曹操这个建议是非常重要,我们把它总结一句话:努力出精彩,竭力藏灾难。
春秋时候,齐桓公手下名相管仲,齐桓公招募一个赶车的,就问你怎么赶车,车夫说我有一种方法,让每一匹马都能尽最大力气拉车,管仲对齐桓公说,你千万不要做他的车,容易出车祸,没过几天翻车,车夫也死了。管仲讲了一个道理说,马需要休息,它需要一个生长成长的空间,作为一个车夫让它玩命的拉车,把所有它该有的生活都剥夺了,所有它该享受的东西取消了,马会崩溃的。在身体崩溃之前,精神先崩溃,所以一定会翻车。
竭力只是临时权宜的手段,不能成为常态,一个人有很多的事情做,如果非逼着一个人,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面,身体会崩溃,后院会起火,精神会扭曲,甚至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要适可而止。曹操告诉夏侯渊,夏侯渊没有听,219年,刘备过阳平关出沔水,与夏侯渊张郃大战,刘备采取了法正的策略,佯攻张郃,暗算夏侯渊,最后夏侯渊死了。曹操做事特点:1、通盘考虑,前面做事情,后面有安排。2、能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结合使用,敞开胸怀接纳投降。3、适可而止,保持应变余地。唯一的一个瑕疵是夏侯渊是个将才,让他当了大帅。稳住阵脚之后,曹操开始重新考虑,南边的孙权和西边的刘备,到底该怎么打,正想的时候,一件意外事情发生了,这是什么事情呢?
015借势而上能成事
作为团队领导,如果摸不清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就有可能做出错误决策,阻碍团队发展。无论商场还是战场,当局面发生改变,形势对己方有利的时候,借势而上乘胜追击,是人们经常采取的打击竞争对手的策略。高明的团队领导往往都是借势造势的高手,因为这样更容易出成绩,会给事业发展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该如何借势造势发展事业呢?公元219,关羽斩庞德、水淹七军,给曹操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今蜀军后路被断,仓皇撤退,许昌告急、形势岌岌可危。但这个时候,曹操却想出来了好办法,说服孙权从后面打击关羽,就在关羽失利之际,曹操按理说可以乘胜追击,正是打击关羽打击蜀军的绝佳机会,但曹操却做出一个令人深感意外的决定面对危局,而这种做法,给曹操整个局面带来不可估量的不错影响。
那么,为了借势而上化险为夷,曹操都想了什么好办法呢?他在借势造势方面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当下的我们又能获得怎样的启发呢?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教授在风趣幽默中为您《麻辣说三国》。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曹操的启示》之《借势而上能成事》。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顺流而下,顺势而为永远是最快捷的,最高效的办法,很多特别难办的事情,一旦乘势而上就会变得顺风顺水马到成功,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中国人做事情特别讲一个“势”字,这个字有四个要点:1、形势,要认清形势。2、声势,要大造声势。3、局势,要控制局势。4、趋势,要引导趋势。一个成功高明的人,一定是这方面的高手。曹操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往往能比别人更早的看清形势,更深远的去谋划全局,他有很多特别有效的借势造势的方法。
东汉建安24年219年秋,8月份左右在樊城以北,天连降大雨洪水泛滥,淹没了曹军樊北防线的七座大营,在洪水当中有两只部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