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金融的逻辑 >

第9章

金融的逻辑-第9章

小说: 金融的逻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意机构为其征税创收,跟同期其他西欧国家比,法国的议会制度在14世纪至16世纪发展
缓慢,以至于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其王权专制程度胜过西欧其他国家。甚至到今天,
法国文化对政府集权的认同、向往程度仍然高于英国、荷兰甚至德国。 
 国富民穷必然威胁民间权利 
 从美国、西欧与政府富有的其他国家的不同经历中我们看到,自由、民主、法治跟财富
在国家与民间之间的配置结构有着很微妙的相互关系。也因此使得自由、民主、法治对金融
市场有明显的依赖。 
 第一,国库钱越多、朝廷银库越满,国王、皇帝肯定能专制,而且也会更专制,因为他
们不需要靠老百姓的钱养活,不需要向金融市场借钱;相反,越是朝廷或政府负债累累的国
家,其国王、政府就必然依赖老百姓交税,有求于百姓,财务约束最终能制约王权、促进民
主与规则的发展。所以,民主的国家不能拥有财产、拥有经营性企业,至少不能有太多国有
企业,而是让政府靠税收运作,政府靠每年的税收才能有钱花。那么,是不是征税越多越好
呢?当然不是,税要少到刚好能支持国家的经常性开支,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基
本生活安全、保护私人财产、维护契约权益、维持市场秩序的开支的程度。那么,如果出现
天灾人祸、战争、经济危机等,这些非经常性、长期公共项目开支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金融
市场的支持。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特别公债,把这些非经常性开支平摊到未来许多年,由未
来每年的税收补充。 
 
 第27节: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7) 
 
 也就是说,国富民穷必然迫使老百姓为了生存而求着政府,当饭碗都控制在政府手里,
民权与法治会只好让位给权力。由于朝廷富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不需要发国债,金融
市场当然也没必要发展,这就是中国、印度这样的传统社会的过去。相反,如果是政府穷民
间富,政府有求于民间,政府权力只好让位于民间权利。由于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不富有,
所以,税收不够用时,就必然求助于金融借贷市场,包括债券市场。于是,金融债券市场是

民主法治的孪生兄弟,同在近代兴起,彼此相依。 
 第二,就如当年美国三只国债所表现的,国债的存在与交易给市场提供了评估政府政策
与制度优劣的具体工具,通过国债价格的上涨下跌,立即反映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对具
体政策与制度的评估。只要国家的负债足够高、只要继续发债的需要还在,国债价格的下跌
必然逼着政府对其政策或法律制度做出修正。公民投票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投票无法
天天进行,而证券市场对国家的监督、评估、定价却是每时每刻的!所以,公债市场对政府
权力的制衡既连续、又具体。美国和英国的兴起过程如此,其他西欧国家的经历要么也如此,
要么就被金融市场所教训! 
 关于自由、民主与法治的财产和金融基础,是“五四”以来的中文文献中所缺少的,从
人文社会、政治理念的角度谈自由、民主与法治当然重要,是基本启蒙,是社会觉醒的必要。
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从中国到美国、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又在将企业国
有化、强化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在这种时候,我们尤其有必要重新认识自由、民主、法治的
财产和金融基础。任何强化国富民穷局面的举措,显然是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开倒车。为了
中国的民主法治,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
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 
 民富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催生民主法治发展的格局包括许多方面,
一是“政府穷民间富”,另一个是国债金融市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
府。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些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 
 
 第28节: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1) 
 
 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 
 在新股上市停顿一年多之后,现在终于重新启动。特别是加上即将完成的股改,中国股
市应该比以前更像一个市场。遗憾的是,新股上市的机会仍然像以前一样,优先甚至只对国
有大企业开放。刚刚完成的中国银行A股上市,融资200亿元,这当然给中国股民和机构
投资者带来一份激动。接下来,工行还要再破纪录,计划在A股融资400多亿元,并且是
A+H股同步同价上市。这些天文数字的融资量的确说明中国股市的融资潜力很大。上市也
为银行等少数几个还没有改制的国有垄断行业提供了一个改变经营模式、提高效率的途径。 
 不过,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到目前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基本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市场,这
不仅迫使证券监管部门和司法、执法权力机构继续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
眼,使它们无法作为独立的裁判和执法者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国家作为大股东有太多的相关
利益;而且从根本上使中国股市无法在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方面起到实质性作用。只要股市
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
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中行工行上市和携程百度上市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中国银行A股上市从许多方面讲都产生极大的震动。第一,由于上证综合指数的特殊
计算方法,中行占该指数的权重高达20%,其价格波动对整个上证指数影响巨大,上市当
天,中行股价跳空高开就使上证指数上涨73点。其次,随着7月5日中行的上市,一场盼
望已久的新股发行重新启动的盛宴终于到来,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反倒有一种新的失落感。
再者,对于流通市值才一万多亿元的A股市场来说,200亿元的融资占整个股市近2%。等
工行上市一完成,两家银行的融资额将达到整个市值的6%以上。对任何股市来说,这当然
是极大的事件。 
 但是坦率的讲,这些国有企业的上市盛宴实在没什么令人激动的。当然,这是整个银行
业改制过程中必要的举措,对中国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些上市故事本身更多反映的

是中国股市乃至中国经济的畸形。本来,这种大公司的上市应该同时向我们带来许多传奇式
的个人创业故事、个人或团队创新精神,带来一个个活生生的财富故事,以此通过媒体的放
大效应激发整个中国社会的创新激情和创业文化。但是,中行、工行、中石化的上市不会带
来这些,对社会来说,它们更是抽象的故事。 
 相比之下,2004年的盛大上市,2005年的分众传媒、百度以及尚德的上市,这些不只
是一个个单一事件,而是在每个公司的背后还有一个或者多个个人化的创业故事,陈天桥、
江南春、李彦宏、施正荣,还有百度另外六位亿万富翁和一百多位千万美元富翁,还有当年
搜狐的张朝阳、携程的沈南鹏、新希望的刘永好,等等。这些人都不仅年轻,而且就像我们
中间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不一定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的成功也不一定靠特殊关系。
看到他们的故事,我们每个年轻人甚至长者都可以有一种“我也可以像他那样创业!”的反
应,创业文化和创新精神在美国就是这样来的,只不过他们在过去150年里已有了千千万万
个这样的激发创新的公司上市故事。如果许多读者能像我一样幸运,也能有机会亲自与他们
这些创业者面对面交谈,你也会像我一样不得不欣赏、崇敬他们的创业才华与创新激情。这
些私人起家的企业,不只是一些成功的非人格化的公司法人,而且是代表中国未来的真实个
人。 
 可是,这些激动人心的上市故事不是来自中国股市,而是来自纳斯达克市场和香港联交
所。当国内股市基本只对国有企业开放时,中石化、中国银行、工行上市当然也轰动,但背
后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故事,不会带动未来中国的任何精神,不管是创业精神,还是创新
精神。 
 也谈凯雷收购徐工 
 实际上,中国股市基本只对国有企业开放的负作用还不止于此,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金
融资源还继续被低效配置,钱还是重点用来帮助不断产生亏损的国有企业和制造呆坏账的国
有银行,而不是被投放到产生更多就业机会、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另外,这也
迫使中国民营企业无法融到足够资金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竞标,使国有企业的股权差
不多只能卖给外资。换言之,“中国企业卖给外资”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制度与体制问题所造
成的代价的具体表现。 
 以时下炒得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案为例,许多人把民营企业不能收购徐工的问题提
到民族主义、国家利益的层面上来谈,这当然大可不必。其实,大家都清楚,在大型国企改
制中民营企业之所以难以唱主角,除了一些政策歧视外,也是因中国金融市场对民企不开放
所致。像徐工这样的国企规模较大,民企必须在外部融资的支持下才有可能参与竞价。虽然
中国人存在银行的钱很多,股市现在也有再融资的机会,但由于银行贷款和股市融资机会都
为国企服务,民企无法融到这些钱,所以他们难以参与国企重组过程中的竞争。因此,在本
国金融不发达、融资体系对民企歧视的情况下,外资差不多是可行的主要选择。这不是民族
主义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政策问题。 
 
 第29节: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2) 
 
 从表面上看,中国在1978年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重新崛起,似乎使过去100年里
没完没了的战争、政治运动、国家垄断金融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代价顿时烟消云散,可实际
上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容易。从工业技术角度看,本来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的
现代工业化进程不亚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但1911年后的革命与多年内战,再加上从1930
年代开始加快的经济国有化运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内战,1966年开始的文革,这一系列
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令中国痛失良机,中断了宝贵的工业化进程。而1978年前的80、90年恰
恰是世界工业技术,特别是汽车和电子类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但中国却在忙着那些战争和

运动。 
 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上,从中国第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的股份于
1872年公开交易开始,到1950年证券市场全面停止时,中国已经有过长达78年的证券市
场发展经验,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已培植了相当规模的证券公司与其它金融中介,金融从业
人员数量已不少,并发展出了运作得有条不紊的各类证券和金融行业自律公会。但是,这些
金融发展在1950年到1980年代之间则完全停止,完全丢失积累了78年的证券经验与知识。
虽然在1990年后重新恢复证券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银行业到今天还完全由国
家垄断,使它们难以显出这些市场应有的本性。结果是,一方面中国的证券市场与银行基本
只为国企服务,另一方面在有钱的投资者和需要资本的企业间仍然有多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因此,在过去100年、特别是过去50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证券技术上丧失的发展机会、
耽误的发展时间,这些都是有代价的。遗憾的是,这些代价不能自然消失,而是要今天的中
国社会来一一付出。为还清这些代价,其付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由于中国自己的
资本市场不发达,所以国企改制时基本只能靠出售股权给外资,因为外资能找到大量资本;
为了赶上现代技术,中国企业不得不靠进口核心部件、进口核心生产设备,等等;或者,干
脆以市场换技术。这些都是在具体为过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的代价埋单,也是为过去几十年
的国有企业制度、为国家垄断金融埋单。过去的代价自身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当然,中国也可以选择什么都由自己慢慢发展出来,比如,资本市场靠自主发展,核心
技术也靠自主发展,要等多少年就等多少年。但,那样会使中国经济长久无竞争力、长久落
后,长久处于不安全状态之中。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与品牌反而能缩短中国建设竞争力的时
间。直接引进已经成为发展的捷径。 
 为了激发未来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也为了减少未来发生像凯雷收购徐工这样的
争议,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