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金融的逻辑 >

第5章

金融的逻辑-第5章

小说: 金融的逻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占GDP不到2%,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超过80%,对“钱”的需求自不用说,2006年
仅基础货币量就高达13000亿美元,比1900年的水平上了许多层楼! 
 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过去28年也在飞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16%,到
2004年超过40%的人生活在城镇;1978年时,农业占中国GDP的41。3%,到2002年则只
占14。5%。就像美国社会的经历一样,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当然也使中国社会的
货币化程度上升,“什么都需要钱”!这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也不表明中国人本质上更自私、
更自利了,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后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的必需。农村人的温饱可以通过自己
双手、不用现金就能实现,而城市人连基本温饱都要用钱买。所以,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增
加的货币供应不是在制造虚假繁荣,由产业结构调整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也是“钱多得有因”。 
 
 第14节: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4) 
 
 “资本化”带来经济增长 
 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十几
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第二阶段改革的直接效果是将以下四大类
“财富”转换成“资本”,使中国的金融资本大增。第一是土地和自然资源,第二是企业财
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劳动收入,第四是政府未来财政收入。—— 
这四类财富是任何国家的核心资本源。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把这些资产、未来收入流转
变成资本,能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这些资本源的产权被明确界定、能被买卖,最好是能以产
权契约的形式自由买卖。 
 前面谈到,1978年时,中国所有土地和自然资源是国有,不能交易买卖,所以,那时
的土地、自然资源没有资本价值。企业基本全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
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更何况这些产权也没清楚界定过。那时,老百姓的未来劳动收入流是否
能被“资本化”呢?当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义大机器中的“螺丝钉”,老百姓换工作、结
婚都没有自我决定的自由,都要领导批准,个人的双手、大脑也属于国有财产,个人的未来
劳动收入不可能被金融票据化。所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虽然在第一阶段改革中商品交易自由、劳动力交易自由在中国慢慢恢复,人们可以选择
辞职换工作,也可以选择以自我创业的形式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但还不等于有资源资本化、

企业资本化、收入流资本化、人力资本化了!正如前面所说,在财富、资产、未来收入能资
本化之前,它们首先必须被产权化,产权的范围和归属要清晰,而且这些产权必须可以通过
票据化形式自由交易、流通起来才变成资本。 
 从80年代末开始,首先是股份制企业形式的恢复,在一片争论中股票市场于1990年推
出。对此后的资本化改革来说,当时围绕股份制和产权的讨论是非常基础性的铺垫工作,没
有那些讨论,就没有后来资本化改革所需要的认知储备和法律制度上的深化。当然,在明晰
了产权制度的同时,企业产权还必须从国有转变成可以私有,否则,明晰后的产权只要还是
国有,就不能真正做市场化的交易,从而就不能被资本化。好在从90年代初到现在,一方
面是国有企业不断民营化,私有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股市也在发展,包括境内股市和
境外股市。这两方面的发展大大强化了中国经济资本化的能力,到今天A股市值达到17万
亿元,境外上市公司市值近1。5万亿美元,相当于11万多亿元,境内外股市共为中国经济
提供了超过28万亿元的资本!上市后的公司股票本身就是新的资本供给,新资本供给量等
于股票价格。 
 这28万亿元的金融资本代表的是什么呢?其中一部分是这些公司有形资产的价值,比
如厂房、设备等等,相当于公司的账面值或说净资产,反映公司过去的投入,但这只是公司
市值很小的一部分,更大部分是公司未来收入的折现,是对未来收入的资本化。以无锡尚德
为例,它的市值是53亿美元,但其净资产只有6。6亿美元,是公司总市值的八分之一,所
以,有46。4亿美元是无锡尚德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器,
今天这46。4亿美元的资本供给是没有的,中国的“钱”就会少46。4亿美元!中国银行A股
价格是每股净资产的3。8倍,其中2。8倍是未来收入预期的贴现,因此中国银行近四分之三
的市值是未来收入资本化的结果! 
 
 第15节: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5)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无锡尚德公司,但是,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
入折现机器,这些公司的未来收入流再多,这个国家也不见得有多少金融资本。比如,在
80年代中国还没有股市,中国企业也不少,只是不能在境内或到境外上市,所以中国当时
没有能力将未来收入流转化成资本,中国就很缺资本,只好靠引进外资。 
 除股市之外,各类企业债也是将企业未来收入流做证券资本化的方式,可惜中国企业债
市场规模还只有2千亿元左右,仅为GDP的1%。当然,企业的短期银行贷款和商业票据
也是对企业未来收入的资本化,只是期限往往较短,资本属性相对较低。 
 土地、资源与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 
 第二个资本源是土地、自然资源和房地产。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之前,由于住房基本
属于单位、不能交易,这块财富数额巨大但也是死的。 
 从1998年开始,土地以两种方式在资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
房地产开发或者工业建设,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本身还不是资本化。卖土地的收入是为
地方政府贪污和浪费埋单的主要方式。按北京大学平新乔教授的估算,仅2004年,全国地
方政府大约有6150亿元的“土地财政收入”,这当然为腐败浪费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土地使
用权由政府出售之后,这种使用权在二级市场上可以交易,让使用权证具备了资本的属性,
而且是相对独立于土地之外的资本,使全社会的资本供给也因此增加。换言之,那些土地照
样存在、不会跑掉,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单独的资本价值。 
 其二,房地产商品化带出的不只是住房交易这种实物市场,而且在住房私有并可交易的
情况下,房产又可拿来作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
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劳动收入作金融资本化。也就是说,虽然住房按揭贷款的质押物是

房屋,但真正用来做支付保障的不是房屋,而是买主的未来工资收入,所以,住房按揭贷款
体现的主要是买主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价值,而这种资本化也是在土地使用权私有、房地产
市场化之后才有的事。因此,从本质上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转折
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老百姓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开了大门。1997年时的住房按
揭贷款余额是190亿元,2006年底升到2。2万亿元,也就是说,所有住房按揭贷款票据所代
表的资本总值为2。2万亿元,这是许多家庭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值。所以,那次改革为今天提
供了至少2。2万亿的金融资本,如果没有住房按揭贷款,人们未来的收入照样会有,但却无
法变成今天的资本了。 
 第三个资本源是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
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的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的11%,而美国的13
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很巨大。其他消
费信贷还在起步阶段,汽车信贷、信用卡借贷、学生信贷等都可看成是将个人未来收入流提
前资本化的金融契约,这些工具当然也增加中国的资本供应,但到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还只
是2千多亿元,是中国GDP的1%,相比之下,美国消费信贷为3。5万亿美元,是美国GDP
的30%。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讲到最后,我们可以把中国和美国在1978年时的境况做简单对比,以此来理解中国改
革开放的经历。1978年时,美国的企业资产与收入流、土地与资源、老百姓未来收入流不
仅都是私有并能自由交易,而且相当一部分已证券化、金融化成资本,所以这些年美国能做
的资本化空间越来越小。 
 相比之下,中国则恰好在另一个极端,1978年时中国是什么都国有,从而不能买卖交
易,更没有被资本化。所以,在1978年之后,即使不算外资的进入,中国政府每年只要让
部分国企民营化并把它们未来的收入证券化,或者出售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并让土地产权
自由交易,或者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让老百姓将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
每年做一点这三类资本化运作中的一个或两个,即可给中国提供大量的资本,即可让中国的
“钱”多很多。这就是对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资本化解释。 
 哪个国家都有土地,有资源,也有各种未来收入流,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将这些资产
和收入流转变成资本,甚至也不知道将这些资产与收入流资本化的重要性。但要做到资本化,
特别是想要产生出最大限度的资本,那么,资本化的制度架构就极其关键,不仅私有产权要
界定清楚,而且要有可靠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否则,只能做些粗糙的资本化运作,
不能深化。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企业国有、土地国有以及人力资源国有在过去抑制
了多少资本,机会成本大得无法估算。虽然过去十余年的资本化改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
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未来的持续增长还只能靠更多资产、更多收入流的资本化,只有进一
步的资本化才会给内需增长提供动力,才会有个人创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为了使中
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 
 
 第16节: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1)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 
 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总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因为正在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广,也太快,
对于有兴趣研究人、理解社会的学者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研究机会。还是以我们在前面
谈到的“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这个话题为例,我们看到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市场化、经
济活动的进一步钱化、财富和未来收入的快速资本化,这些都使中国的钱和金融资本越来越

多。 
 但是,除此之外,正在经历的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转型也在给中国带来很多钱。具体讲,
就是原来许多通过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所实现的隐性经济交易、隐性保险信贷投资交易,都
逐步被显性的市场交易取而代之,被直接钱化、金融证券化了,其结果必然使中国的钱和收
入大大增加,同时当然也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挑战。如果中国的金融业跟不上,在原来由亲
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而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
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不仅使中
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 
 靠亲情实现的隐性交易逐渐由市场取代 
 人类自古就难以以个体生存,人际经济交易、感情交换历来是人类得以存活的主要保障
形式,必须通过彼此间的利益交换,特别是在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人际利益交换,来最大
化我们的生存概率,来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包括养老)有安全感。但是,人际交易、
尤其是跨时间或空间的人际交易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否则,交易的不安全使我们即使有
需要,也不会去跟他人做不同时间之间的价值交换,不会去互相保险、互相借贷、互相养老、
互相投资。 
 
 第17节: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2) 
 
 在市场规则、信用交易保障体系均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以血缘建立的家庭、
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或者说家庭、家族就是隐性的内部金融市场。在传统中国社
会里,血缘是这些族内、亲情内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而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
便是信用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