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新闻学概论(第4版) >

第30章

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30章

小说: 新闻学概论(第4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受众与媒介内容的接触,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对象,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处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永久性方式之一部分。也就是说,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议题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议题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

  (1)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2)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2.创新扩散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

  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的存在,并对创新的功能有所了解。

  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决策:个体从事于导致对采纳或拒绝创新作出选择的行动。

  证实:个体谋求加强他已作出的创新决策。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的影响力很小。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上述的理论模式,都是在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出的,都有其成立的合理性,但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才会显示出它们的实际效应。即使是被西方学者所否定的“魔弹论”,在当今世界的某些国家或地区、在某些时间内仍然在发挥效应。

  第五节 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的新闻事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任务。从1922年《向导》创刊到现在的80余年间,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有些是一贯的,例如,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揭露敌人、团结人民等等。有些作用和任务是随着党的工作总方针、总任务的改变而变动,或有所侧重。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支持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国防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今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同样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的总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发挥自己的作用展现了广阔天地,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一个时期。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项——

  (1)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宣传越是深入人心,经济建设就越有保证。

  (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并用来指导人民的思想、工作。

  (3)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纠正官僚主义、特殊化,揭露种种腐败行为,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

  (4)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一方面,把党和政府的工作情况通过新闻媒介向人民作汇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通过新闻媒介传达给人民;另一方面,把人民的意见、要求、愿望通过新闻媒介反映给党和政府,从而密切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党、政府和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5)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一方面为干部、群众在政治决策、经济决策中提出依据;另一面使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使他们了解全局,开阔眼界,更好地判断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6)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满足各阶层人民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人民的生活。

  (7)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使各国人民能及时听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情况,理解中国的各项政策和对国际问题的立场,增进国际间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从而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环境。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长期进程中,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具体情况,我国新闻事业的具体作用和具体任务会有所侧重,这些要由党的有关领导部门和各个新闻机构作出具体规定。

  注释

  【1】 复旦大学新闻系编:《中国报刊评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 卜卫:《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 〔美〕梅勒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第九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人类社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复杂和社会分工的加剧,社会日益分化成功能各异的不同部分,但各个部分之间并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彼此间相互依赖,再通过协调,整合组成社会系统。因此,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分析和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应该结合特定社会条件,从总体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理解它。

  一、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以社会系统论来看,如果离开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就不可能对媒介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因此,从媒介的生态环境出发,媒介研究才能更加丰富和深化。从新闻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决定媒介制度

  当今世界,健全的媒介体系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各个国家的媒介制度却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这主要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条件相关。比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为私有制,而社会主义国家则较多采用公有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媒介中有许多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对媒介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这又是与它们的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因此,尽管媒介发展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事业,它的发展依赖许多综合因素。如在观念方面,大众具有民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是媒介规范运作的前提保证;而在物质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媒介的整体规模与媒介产品的质量,尤其是电子媒介,技术手段有时可以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综观世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整体水平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几乎无一例外。文明程度高、民主制度健全、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媒介的整体发展水平必然较高。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纵观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新闻媒介总处于不停的变革之中,“小改年年有,大改三六九”,成了普遍现象。因为社会在不停地变动中,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变动加速,受众的兴趣要求在不断更新,媒介必须跟着变,谁不变谁就被淘汰,这是媒介发展的规律。

  媒介要不要变革,变革所涉及的目标、措施、程序,这些当然由媒介决策者的意愿决定,但变革的成败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社会生态环境所决定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次新闻改革为例:1942年4月1日,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开始了第一次新闻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当时的办报人员不从实际出发,基本上沿袭当时国统区办报模式。为此,毛泽东和党中央反复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我党办报的指导思想和适合当时抗日根据地(后来是解放区)的办报路子,比如,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持以抗日根据地新闻为主,大树典型,等等。1956年7月1日,以《人民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开始了第二次新闻改革。这次新闻改革的原因是新闻媒介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办报模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环境。但是良好的主观愿望并未取得预期目标,改革中途夭折。许多人把第二次新闻改革的失败归因于政治,即反右斗争。但导致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新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不从中国当时的特定国情出发。1956年正是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高潮时期。计划经济要求的是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然而,在新闻改革过程中不少学者和报人却主张新闻媒介要展开自由讨论,要求多元意见的公开表达,要求公开传播各种各样的新闻。这显然和计划经济背道而驰。当然,这批学者和报人打成右派分子,是反右扩大化的错误。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鼓舞下所展开的第三次新闻改革,在初期阶段的许多观点和第二次新闻改革几乎如出一辙,但第三次新闻改革却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什么呢?因为第三次新闻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伴而行,适应了经济体制的要求。比如,在80年代新闻媒介引入“信息概念”,90年代提出新闻媒介具有双重属性,和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适者生存”,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新闻媒介的一切变革必须从国家的实际国情出发,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一切脱离实际的变革,不管有多好的主观愿望都将归于失败。

  4.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1997年,上海《解放日报》创办了一份周报《申江服务导报》。这份报纸以消闲、服务为主,针对城市白领群体——坐办公室、从事第三产业的年轻人。不到5年,发行量达到50万份,广告收入过亿元。不久上海崛起一批白领报刊,有《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上海星期三》等三张周报,有《世界服饰》、《时尚》等杂志,引领上海报刊新潮,而且都很成功。白领是一批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群体,是广告客户的黄金消费群。广告客户不惜重金打造广告,从而使白领报刊赢利丰厚。一时间,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到上海取经,不少媒体都转向白领,但遗憾的是: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失败的案例却不少。为什么呢?上海的经济发展以“三(产业)二(产业)一(产业)”为序,大力扶植第三产业,这就造就了一大批白领。据保守统计,上海的白领和准白领达到200万人,这就足以支撑起白领报刊,而且上海白领群体特点是追求时尚,舍得花钱买高档的个人消费品和旅游。这一特征在全国除北京以外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城市,人口有几百万,但真正的白领才一二十万,办一份白领报,能有多少读者?所以,除北京以外,全国各地“克隆”上海的白领报刊就难以成功。

  白领报刊在中国各地的不同遭遇告诉我们: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文化传统,即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法,包括受众定位、内容设计、版面安排、广告来源直到行文风格,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特定环境出发。

  5.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它的理念与规范具有相当程度的共通性,如真实性原则与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