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新闻学概论(第4版) >

第15章

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15章

小说: 新闻学概论(第4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近代中文报纸问世以后,邸报沟通信息的作用日益缩小。清朝晚期《京报》上的部分内容已为报纸上的新闻所取代,部分被报纸(像《申报》、《万国公报》、《新闻报》等)所摘录,或作为报纸的附录,成为报纸内容的一部分。因为当时清廷不允许记者采访有关中央新闻,报纸只好摘登《京报》上的材料作为新闻代用品,让读者间接了解中央的动态。到清末,《京报》消亡,代以清政府发行的《政治公报》(后改为《内阁公报》),专发皇帝的谕旨、政府的文件、大臣的奏章,它正式成为清政府的机关刊物,不像《京报》那样,政府不负责任。到了现代,演化为《国务院公报》,刊登政府的各种文件。因此,邸报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

  三、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

  近代中文报纸是舶来品,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移植过来的。16—18世纪,当西欧各国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国正是明末清初,虽然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极其微弱,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极小,整个社会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从历史总趋势来看,封建势力已走下坡路,但依然是强大的。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来看,还不可能产生新闻纸。

  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在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主要有: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1821年,在马六甲出版,运到广东散发;

  《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33—1838年,在广东、新加坡出版;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1837年,在广东出版。

  19世纪初,英国已成为世界霸主,为了推销商品,到处寻找市场。打开闭关自守的中华帝国的大门,是英国对外侵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传教士是侵略中国的开路先锋。利用报刊来传教,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和思想奴化,被看作是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一位传教士曾供称: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里,一个能使传教迅速奏效的办法,就是出版书报。

  外国传教士办的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以传教文字为大宗,也有办报人自己编写的新闻和言论。不同于邸报仅是官方文件的选编;它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不像邸报基本上在一定范围内发行。以现在的眼光看,这类中文报纸上的新闻、言论不但数量极少,写法也十分幼稚。但这批传教士所办的报刊,已经突破了中国封建性邸报的那种模式,属于近代化报刊的范畴了。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轰开了中国大门,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外商办的中文报纸,逐步取代宗教报刊,成为外国人在华报刊的主干。

  从维新运动开始,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中国人自办中文报纸的局面。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以及一些资本家创办了或从外国人手中接办了一大批报纸。中国人自办的报纸便成为中文报刊的主干。

  注释

  【1】 《明会典》卷123。

  【2】 《明会典》卷123。

  【3】 《旧唐书·李晟传》。

  【4】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中华书局1960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

  【6】 同上书,第94页。

  【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9页。

  【8】 在西方各国,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书刊、电影、戏剧。在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习惯上只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诞生以来,又把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称为大众传播的第四媒体。

  【9】 宋·赵升:《朝野类要》。

  【10】 明·谢肇淛:《五杂俎》。

  【11】 宋·周麟之:《海陵集》。

  第五章

  互联网与新媒体

  技术的力量对于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从印刷术到无线电再到因特网,每一次技术力量的勃兴都让信息的传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的转变,也伴随着传播效果、传播理念和传播文化的跃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媒体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蓬勃发展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格局,并作为“扳道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轨迹与方向。

  第一节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传播的新形态

  Internet又称互联网或者国际互联网,主要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各个领域丰富的资源,而且为人类架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类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世界被“一网打尽”,哪怕再大胆的预言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现实。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里程碑。

  1.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The US Defense Department's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在1969年与美国一些大学共同开发的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又称“阿帕网”。最初是试图设计一种在冷战时期可以不被核弹击毁的通信系统。该系统使用封包交换通信技术,可以不需要指挥与控制中心就可以在所有节点实现信息交换。冷战结束后,这一军事目的逐渐转向为和平使用的交互通信网。

  互联网的第一次快速发展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1983年,TCP/IP协议——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以及网络之间的协定(IP)——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由于该协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以容许电脑网络之间采取多层次的连接结构,因此可以适用不同的通信系统和不同的编码方式。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出资在全美建立了五大超级计算机中心,并将各大学和研究所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全国性的广域网络。1986年美国国家科研基金网(NSFnet)建成,该网络互联了所有NSF的超级计算机,也采用TCP/IP协议,并向全社会开放,成为重要的主干网。从1986年到1991年,并入NSFnet的计算机子网从100个增加到3000多个,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

  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加速器是万维网的出现。1990年,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这个概念,采用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一个可以获得图形信息的超文本互联网协议,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1991年,随着网络商业限制的取消,互联网开始转向商业化。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万维网开始起飞。由于互联网的商业使用,使得通信、检索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到1994年底,万维网上的重要网站数目超过300万,直接用户超过3500万。

  1995年10月24日,美国国家计算、信息和通讯科技顾问委员会(CCIC)下属的联邦网络通讯顾问委员会(FNC)通过了对互联网的定义决议: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逻辑上由一个以国际互联协议(IP)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

  (2)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或其他IP兼容协议的通信;

  (3)公开或不公开地提供利用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高层次服务【1】。

  这是迄今对互联网所作出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互联网是一个使用同一通信协议(TPC/IP)的计算机网络,它能够使各种不同的计算机相互交换信息。

  互联网最初提供的服务包括:远程登录系统、文件传送、电子邮件、信息检索、万维网、电子公告板系统(BBS)、即时传呼和网络新闻。

  2.作为新闻媒体的互联网的发展

  从不同视角来看,网络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功能。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2】。按照传播学界的共识,一种媒介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20%以上就可以称为大众传媒,可以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互联网在中国拥有巨大规模的受众群。

  网络新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拷贝复制阶段,主要是把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原封不动搬到网上,只是简单翻版,很少顾及互联网本身的特性。“电子报纸”成为此阶段网络新闻的主要形式。1987年,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率先将报纸内容传到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上,开创了网络报刊的先河。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权威报刊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卫报》都纷纷创办了网络版。这股网上办报浪潮迅速波及世界各地的媒体和通讯社。到1995年底,二十多个国家的几百份报纸都在互联网上创办了电子版。我国的“电子报纸”最早是在1995年出现的《神州学人》网络版,随后,《中国贸易报》的上网揭开了国内媒体进入互联网的序幕。至今,我国内地绝大多数公开发行的报刊都已上网。

  第二个阶段是加工整合阶段,主要对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进行加工或者扩展报道内容,或者增添新闻背景,并对热点话题进行专题报道,在综合性和深度上下工夫。同时,利用网络的各种优势,即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从各个角度对新闻呈现立体报道。比如像新浪的新闻频道、搜狐的新闻中心等。

  第三阶段是独家原创和综合发展阶段,一方面是专业网站派出自己的记者独立采编新闻,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另一方面,在纯新闻的基础上发展网络社区、娱乐互动等其他服务手段和经营模式。

  3.互联网传播的新形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开始进入Web2。0时代。Web2。0与Web1。0最大的区别在于从之前的人机对话时代进入到了人人对话时代。在Web2。0时代,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播形态,它们给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闻报道上与传统媒体互动与互补,共同发展。

  (1)博客。

  “博客”一词来源于“Web blog”的缩写,意为“网络日志”。博客的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页面上发布信息,发表评论。

  1998年一个名叫马特·德拉吉(Matt Drudge)的美国人在自己的博客上披露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绯闻,由于他是最早披露该绯闻的人,因此一炮走红,这也是博客第一次进入人们的新闻视野。随后,美国人对博客的兴趣渐浓。2004年,部分博客记者被正式邀请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标志着原本只在互联网角落里偶尔爆料的博客,开始“进军”美国新闻界。

  我国于2002年引入“博客”,截至2010年6月,我国使用博客的用户规模达到2。31亿【3】。在新闻领域里,由于博客传播具有快速传播突发事件、深入揭示消息内幕的优势成为当下一种不可忽视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专业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2006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在自己的博客里撰写文章,或是分享与会心得,或是讨论议案内容,与网民积极互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大量一线新闻工作者和赴川志愿者及时更新博客,向外界传递灾区情况,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有力补充。

  (2)微博。

  微博(Micro…blo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的系统。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手机、IM软件(如QQ、MSN、Gtalk等)和API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