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疤瞥ü甙耸兰褪保┯∷⒓际醯姆⒚鳎杂谖淖置浇榈姆⒄蛊鹆司薮蟠俳饔谩?谕贰⑿藕拧⑽淖秩执ッ浇椋饔懈鞯挠么Γ豢上嗷ト〈恳恢置浇椋孀攀贝姆⒄梗丛斐鋈找嬖龆嗟木咛逍问剑渲杏纫晕淖治酢
一、口头新闻
口头传递新闻,很简便,消息不胫而走,只要不是哑巴,人人都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口头新闻最大的缺点是新闻保真性差,新闻越传越走样,同时,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口头新闻在古代社会是一般群众传递新闻的主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田头、屋场、旅店、市场到处是群众传播口头新闻的场所。中国的茶馆、西方一些国家的咖啡馆,是口头新闻的重要集散地,号称新闻市场。许多重大新闻都可以在茶馆、咖啡馆打听到。即使在新闻业十分发达的现代,茶馆、咖啡馆作为新闻集散地的作用也还存在,尤其是在农村。
在古代社会,用口头传递新闻的事例最著名的莫过于马拉松的故事。公元前490年,希腊人抗击波斯入侵,在马拉松那里打了胜仗。战后,一名身强力壮的战士连续跑42。195公里,把胜利的喜讯传到雅典,这位战士最后精疲力竭而死。
二、信号媒介
信号作为媒介传递新闻,最大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息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信号媒介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古代的烽火台。台上“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紧急,昼则燃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1】。在明朝燃放烽火时还鸣炮。举放烽火报警,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放烟举火办法。《史记·信陵君列传》称,边关戍卒用烽火向魏王先后通报两个信息,先是报赵王入侵,后是赵王打猎,那就得发出两种不同的信号。明朝规定:“若见虏十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2】同时还采用不同的举放花式,或排成直线,或排成十字交叉等等。烽火台设置,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一节节传下,速度极快。汉武帝时,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军队分头出击匈奴,以举火放烽为发现敌情、协同进攻的信号。两军相距三千多里,仅一天工夫,信号从河西传到辽东。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最迅速的通讯方法。
敲锣报警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遇到紧急情况,紧锣密鼓,声震四乡,聚集群众。这种方法至今还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农村山区使用。
三、书信新闻
这是中外古代社会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书信新闻主要通过邮路来传递。书信新闻包括军报、官书,还有民间书信往来。在中国古代,由于驿站发达,书信新闻传递得很快。在唐朝,明文规定了邮件传递速度,陆驿每天70里,紧急公文一天400里。安禄山在范阳造反,唐明皇在临潼寻欢作乐,两地相隔3000里,唐明皇6天之内接到紧急军书,速度惊人。唐人有诗来形容: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并非夸张之辞。到宋朝,紧急军书每天速度达500里,误时杀头。在古罗马,罗马执政安东尼曾专门雇佣一批通讯员到各地去了解情况,一有动静马上写信报告。
传递书信的办法,还有风筝、信鸽等。信鸽常用于军事、航海中。当航海出现紧急情况,就在鸽子腿上缚以简信,让鸽子飞回去,以便家中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四、印刷媒介
在古代社会,中国是世界上印刷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并没有产生过像近代报纸那样以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这里说的印刷媒介,主要指古代“邸报”。它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而是刊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等政府公文。但“邸报”客观上起着沟通统治阶级内部消息的作用。这将在第四节详细加以论述。
五、其他传播方法
1.露布
《文心雕龙》称:“露布者,盖露板不封,布诸视听。”始于战国,在南北朝时,“桓温北伐,令袁宏倚马撰露布”,布告天下。后来,逐渐专用来传布战争捷报。南北朝时,“后魏每征战克捷,欲天下闻知,乃书帛建于漆杆之上,名为露布”。写着捷报的大幅帛书,高高地悬挂在竹竿上,将士们擎着它,快马送往京城,沿路民众都可以看到。这可以说是我国比较早的向公众发布新闻的形式之一。唐朝时,大将李晟击败背叛朝廷的军阀朱泚,攻克长安,用露布报捷,有这样一段话:“臣已肃清宫禁,祗谒陵园,钟虚不移,庙貌如故。”【3】
军事捷报公开张扬,其目的在“欲天下闻知”,鼓舞士气、民气,威慑敌军。
2.牌报、旗报
这是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广泛使用,把起义军的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称旗报)、木牌上(称牌报),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下面是李自成起义军的两块牌报【4】:
今报:长安二府由绥德、汉中高赵从西河驿过河,统领夷汉番回,马步兵丁三十万。权将军刘(即刘宗敏)统兵十万过河,从平阳北上。
又报:皇上(指李自成)统领大兵三百五十万,七月初二日从长安起马,三路行兵,指日前来。先恢剿宁武、代州、大同、宣府等处,后赴北京、山海,剿除辽左叛逆官兵,尽行平洗。顺我百姓,无得惊遁。
永昌元年七月初七日(1664年7月22日)
后一块牌报,报告了李自成起义军向明王朝发起进攻的行动,宣扬了起义军的赫赫声势。七月初二的行动,七月初七就发出报道,在当时是很迅速的,可以想见李自成起义军很重视新闻、宣传活动。
3.悬书、揭帖
悬书出现于战国时代的郑国。乡人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内容既有消息又有议论,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可能影响很大,遭到以“不废乡校”著称的子产的明令禁止。悬书后来发展到“揭帖”,用毛笔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供过往行人观看,多为匿名。揭帖的内容有些是标语、口号,有些则是在新闻基础上加以评议,是一种夹叙夹议的写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各自的生产方式不同,人类的新闻活动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和近代、现代社会的新闻活动相比,整个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又有共同点。
首先,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也就是说,古代社会只有新闻活动,没有新闻事业。
其次,和近代、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即传播有明确的、具体的对象,而基本上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以口头、书信为主要手段的新闻传递,基本上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是一种“你问我答”的形式。这使新闻活动和情报活动很难区别开来,在许多方面,新闻活动就是情报活动。
再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新闻活动在规模上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可以说,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上述种种情况说明,在封建生产的土壤中,尽管已具有印刷报纸的物质手段和传递条件(活字印刷、纸张和四通八达的邮驿),但不可能产生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从战国到清朝前期,中国社会虽然在发展,但发展的节奏极其缓慢。在数百年间常常变化不大,秦锄汉犁,持续两千年。变化产生新闻,既然社会的发展节奏慢、变动少,那么这种社会中的新闻也必定很少;社会的变动少,那么人们就很少有必要费心去打听新闻(指硬新闻)。同时,由于广大农民和外界的联系,一个一个的村落,像一盘散沙一样,外界的变动对农民的影响极少。关系决定需要,联系少,信息的需求必然少,这就使新闻业的产生缺乏赖以生存的基础。唐朝一位名叫孙玄的人说过一句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其实孙玄如果在那时想办一份面向社会的报纸来“广新闻”,即使不被封建专制扼杀,也必定因为没有销路而自行消亡。
第二节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在14、15世纪,封建社会的后期,在西欧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5】16至18世纪,是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时期。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马克思在谈到需要和生产时揭示了一条朴实的真理:“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6】报纸的产生以及它的大量生产,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信息的大量需求。而社会对信息的大量需求,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出现。报纸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来到了世上。
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出现以后,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改变,几千年来凝固不变的社会秩序一下子被打破了。《共产党宣言》描绘出一幅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生动情景:伴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①社会的规模大大地扩大了。“不断开拓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门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②社会的变动大大加速了。“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③生产的分工大大地精细了,从而各行业、各部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程度大大地加强了。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被运用起来。④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封建阶级(包括各种教派)、工人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激化了。
社会规模的扩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发生直接的关系。人们不但需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必须关心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社会急剧的变动,各阶级之间斗争的激化,使得社会每日每时涌现出大量新闻,而人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动的需要,不得不每日每时去追逐新闻。社会分工的精细,使得每个生产单位都不能埋头生产,而只有在首先摸清与它有关的一切企业生产情况的前提下才能生产。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而且,各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各种职业,尽管抱有不同的动机,对世界上的重大事件都表现出共同的关心,这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所不可比拟的。社会对信息的渴求达到什么程度,从下面的事例中可见一斑。1660年,英王查理二世复辟,上台伊始,下令封闭所有报纸,唯有一位绅士麦迪曼获得发布国内新闻的特权。他不用印刷,而是雇人抄写新闻,每周一期,每期售价5英镑(相当于现在50英镑)贵得惊人。但是一般的商人、外交官、咖啡馆老板、金融界的老板却忍痛出高价订阅。麦迪曼为此大发横财,发布新闻权一时成为英国最大肥缺之一。那么高的售价为什么还有人订阅?很简单,这批资本家、外交官若不了解国内外变动是无法开展业务的。咖啡馆历来是新闻市场,人们来喝咖啡,重要的目的是打听新闻,咖啡馆老板消息不灵就不能招徕顾客。麦迪曼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把权力转化为货币。
社会对信息量的需求在激增,需要信息的人在激增。古代社会那种狭小的新闻活动规模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过去像传递情报式的新闻活动方式也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于是,社会需要分出一部分人来专门收集、发布新闻,公开出售,以满足人们了解新闻的需要;社会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运载新闻的工具,以便让新闻传得更远更广。“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7】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