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第18章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18章

小说: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中。” 
萧萧想了想,说:“那我就再考进奥校吧。” 
果然,萧萧通过努力又考进了奥校,以后又考上了北大附中,最终考上了北大。 
在萧萧作这些选择的过程中,妈妈一点都没有干涉过她,所有的决定都是萧萧自己作出的。但是,妈妈却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萧萧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使萧萧更好地作出了选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格林斯潘的母亲是拉小提琴的,格林斯潘从小就在妈妈的教育下学习音乐,而且自认为也有音乐才能。后来,他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就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来越发现自己并没有音乐才能,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他又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学习金融,毕业后去华尔街闯荡。 
正是因为格林斯潘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选择了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他才会当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取得了金融领域内的巨大成功。 
帮助孩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就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一些个性、特点、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因为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需要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决定取舍。常会听到有些孩子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今天的兴趣是这个,明天又变成另外的了。这都是父母平时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造成的。 
建议五: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一位德国父亲,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就算孩子的选择与自己预料的不一样,也从不以自己的意志来影响孩子。 
儿子丹尼尔小学毕业要升中学时选择了上综合学校。综合学校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这里读完初中课程以后,可以上职业高中,也可以上文理高中。在这期间,老师和家长会就孩子的潜能与发展方向进行观察和开发,同时,老师和家长会把这些意见互相交流,然后提供给孩子作参考,但是,这些意见仅仅是参考意见而已,真正的选择权在丹尼尔自己。 
丹尼尔在选择自己的未来时,从来不考虑“父母会不会喜欢”,而是考虑自己会不会喜欢,自己将怎样去设计自己的未来,怎样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有的家长在把某些选择权交给孩子时,会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错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教训,是很值得的。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孩子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前看得出神。于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报舞蹈班,但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把舞蹈学好。 
父母和孩子作出的选择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父母不应该出现不同意见就扼杀它。经常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尊重他们的选择,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放手过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让儿女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作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确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在选择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分析各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再作决定,但不是取代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认真考虑后做出了决定,父母就应该支持孩子。 
第15种习惯 自我反省(1)
 
看清别人容易,看清自己困难。 ——彼得·巴勒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布朗宁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运的起因。 ——拿破仑 
只要你发现自己是站在多数人的一边,那就是该停下来反省一下的时候了。——马克·瓦恩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对自己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读给公众听。 
与此相同的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也会在写完小说后,花上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最后定稿。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国著名的学者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认为曾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特别注重传授学业于他。 
一次,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事实上,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以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员工从基层做起。其他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做这种平凡的工作会有什么希望呢?”这位小伙子却什么都没说,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领导交给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其他员工去做一些最基础、最累的工作。由于他的态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伙子是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做什么事情出现问题,他都记录下来;然后,他就很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由于他的态度和人缘都很好,大家也非常乐于教他。经过一年的磨炼,小伙子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很快,他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的经理。而与他一起进去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 
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他就不可能认真去做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也是这样。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孩子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吗?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而不喜欢受到批评。但是,一个人却应该学会坦然接受批评,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怎样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法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15种习惯 自我反省(2)
 
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赏识教育,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听到表扬是不利于他的成长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同时对孩子不良方面提出批评意见。当然,批评孩子的语气要温和,批评孩子的缺点应该中肯。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评的时候要认真倾听,要持有平和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太专制,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有时候,父母的批评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推断进行的,事实上,孩子确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对事情作出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比如,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不认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当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确的是,允许他作出解释,并不是让他推卸责任。 
3。 批评孩子时应该一视同仁 
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其他孩子在场,父母更应该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不仅要讲究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对其他孩子的评价也要适当,不要过分夸张,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对比。父母该让孩子明白的是,对待批评,头脑应该冷静,不要过于冲动,但这并不表示应该默不作声,而是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种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三: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经历比较单纯,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跟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9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大卫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双带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父母买下来。母亲同意了,但是父亲不同意,因为这是一双木头做的鞋子,不适合孩子穿。 
大卫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就对大卫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这双鞋子,但是,你要承诺,买了以后你必须穿这双鞋子,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大卫想着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鞋子,高兴地答应了。 
谁知,鞋子买回来后,大卫才发现穿起来会“喀哒喀哒”作响,非常不舒服。如果长时间穿这又鞋子,脚会很累。现在他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不让自己买这双鞋子的原因,自己确实太虚荣了,现在穿这双鞋子简直就是受罪。这个时候,大卫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能不穿这双鞋子。
第15种习惯 自我反省(3)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大卫的想法,他对大卫说:“孩子,我并不强迫你去穿这双鞋子,但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