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

第30章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30章

小说: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实际活动的受限制。从而还有实际活动本身,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是不能受限制的。c.不在自我之内而在自我之外的限制者。除此而外,不会有努力存在于那里。即使有努力存在于那里,〔那也〕就不会是一个“不能”而毋宁是一个“不愿”。——因此,上述那种“不能”的表现乃是平衡的表现。
  在自我之内的“不能”的表现叫感觉。在这种感觉里,活动与限制是内在地结合着的,就活动说,我感觉,那么,我就是能感觉者,而这个感觉乃是反思的活动;就限制说,我感觉,那么,我〔就有所感受〕,就是被动的,就是不能活动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强制。可是这种强制或限制,必然以一个要继续前进的冲动为前提。凡是不再希望什么,不再需要什么,不再争取什么的东西,就它自己本身来说,就是没受到限制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感觉完全是主观的。我们为了说明感觉(但感觉是一种理论性的行为),固然需要一个限制者,但我们为了要演绎感觉(因为它应已在自我中出现)却不需要对自我中的这种感觉进行表象和设定。
  (现在,问题已昭然若揭:那么多自称为批判主义者而尚未摆脱超验独断论的哲学家,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自我怎么竟然无需突破它的圆圈而跳出自身之外就能单凭自己本身把它自身中有过的一切东西发挥出来。〔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只要自我是一个自我,这种东西就必然地不能存在。——自我中已现成地有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冲动的一种限制。而且,如果这种感觉可以被设定为一种特定的、与其他感觉有区别的感觉〔当然我们现在还看不出一个特定的、与其他冲动有区别的冲动受限制的可能性〕、〔那么〕,自我就必须给这个限制设定一个理由根据,而且必须把这个根据设定在自己以外。而自我要设定冲动是受限制的,它只能设定这个冲动是受一个完全对立的东西的限制,而这样一来,那被设定为客体的某种东西就显然存在于冲动之中。比如说,如果冲动被规定为=y,则作为客体的非y必然被设定起来。——但是,由于所有这些心理机能都是必然地发生的,所以人们就意识不到他的行为,从而必然以为自己靠自己的力量按照自己的规律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从外面获得的。——这种情况却具有客观效准,因为这是一切有限理性同样都有的情况,而且除了我们指出的这种情况之外,根本就没有客观效准〔的东西〕,根本不能有其他的客观效准。要求另外的效准,其根据在于人们有一种确凿有据的肤浅而粗疏的错觉。
  看起来好象我们已经打破了我们分析考察的这个圆圈。
  因为我们在说明努力时一般已经假定了一个与自我完全独立无关并与自我正相对立的非我。这种办法之所以可能,所以合法,是因为每一个和我们一起从事当前这项探讨的人,本身都是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早已把这里所推演的这些行为统统做过了,从而早就设定了一个非我(当前的这项探讨正是要使人确信这个非我是他自己的产物)。每个人都已必然地完成了理性的全部工作,而现在又自由地规定自己去重算旧帐,对他自己当初走过的行程,就他现在任意设定起来、安置在他自己当初的出发点上、据以从事其实验活动的那另一个自我身上,进行一次旁观。要去加以考察的自我,有朝一日本身将会站到现在充当旁观者的自我所站的地位上。被考察者和旁观者双方将在这个位置上结合起来,而且通过这一结合,已被打破了的圆圈,就将是封闭的。
  A8.第五定理感觉本身必须被设定和被规定起来。
  为了给现在要提出的极端重要的研究作准备,首先作几点一般的说明。
  1.在自我里原来就有一个要去充实无限的努力。这个努力与一切客体相对抗。
  2.自我在其自身中有反思其自身的规律,将其自身反思为充实于无限的东西。但是,现在自我不能对其自身反思,甚至根本不能对任何东西反思,如果它不是有了限界的话。因此,要实现这个规律,或者换个说法也一样,反思冲动的满足,乃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取决于客体的。没有客体,反思冲动就不能满足,——因而这种反思冲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指向客体的冲动。
  3.这种冲动,由于受一种感情的限制,既得到了满足,同时又没得到满足。
  a.〔按行为的形式来说,〕是得到满足了。因为,自我据说无条件地反思自身,就是说,它是绝对自发地进行反思,因此,按照行为的形式来说,它是得到了满足的。因此,在感觉里就有这么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联结着自我,可以隶属于自我。
  b.按行为的内容来说,是没有得到满足的。自我据说是被设定为充实着无限性的,但它〔实际上〕被设定为受了限制的。——而这种情况同样必然地出现于感觉中。
  c.但“没得到满足”这一设定,是有条件的,它是自我超越感觉为它设定的界限而发生的〔现象〕。〔所以〕,在自我所设定的范围之外有某种东西必然被设定,这东西也隶属于无限性,从而是自我的冲动趋向的目标。这东西必须被设定为没有受到自我的规定的。
  让我们来分析,这种超越,也就是说,这种没得到的满足,或者换言之,感觉的设定,是如何可能的。
  Ⅰ.只要自我确实对自己进行反思,那它就是受了限制的,这就是说,它就没有实现无限性,却努力以求实现无限性。我们说,它是受了限制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可能的旁观者来说,它是受了限制的,但并非对它自己来说是受了限制的。让我们自己来充当这些旁观者,或者换言之,让我们不设定自我而设定某种只被观察的东西,某种无生命的东西。但另一方面,那按照我们的前提来说隶属于自我的那种东西又应隶属于这无生命的、被观察的东西。那么,让我们假设一个弹性球体=A,并假设这个球体被另外一个物体压凹,那么:
  a.就在球体里设定了一股力量,一旦反对方面的力量松弛下来,这股力量就无需任何外在作用自己就表现出来。因此,它之所以发生作用的根据,完全就在它自己身上。——力量是具体存在着的,它在自己本身中向自己本身努力以求表现,这是因为它是一种在自己本身中趋向自己本身的力量,也就是说,一种内在力量。因为象这样的东西,人们总是称之为内在力量。这就是向自己本身追求因果性的一种直接努力,但由于外界反抗的原故,它并不具有因果性。这是物体本身中的努力与间接反压力的平衡,因而就是我们前面曾称之为冲动的那种东西。因此,在假设的弹性球体中就有一种冲动被设定起来了。
  b.在对抗着的物体B中,就设定了同样的东西,即,设定了对抗A的反作用和抵抗力的一种内在力量,而这种力量〔因而〕就受A的抵抗力所限制,但它的根据却只在自己本身中。——在B里就象在A里一样,力量和冲动被设定起来了。
  c.假如两个力量中有一个增强了,则相反的那个力量就被削弱;假如一方削弱了,则相反的力量就增强;假如较强的一方完全表现出来了,则较弱的一方就被完全排出于较强者的作用范围之外。但是,现在双方完全平衡,它们的交接点就是这个平衡点。如果这个平衡点有丝毫的移动,则整个关系就被扬弃。
  Ⅱ.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一种并无反思而努力〔伸张〕的对象(我们说这种对象是有弹性的)。我们现在要加以研究的东西是一种自我,而且我们将看到从这里会推论出什么结果来。
  冲动是一种内在的、把自己本身规定为因果性的力量。无生命的物体根本没有因果性,因为它的因果性在它自己之外。
  因果性应该因抵抗而被制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会由于无生命物体的自身规定而产生出什么东西来。只要自我企图达到一种自己以外的因果性,自我的情况就恰恰是这个样子〔象上述那种无生命物体的情况一样〕。而只要它只向自身以外要求因果性,它的情况就根本不会不是这样。
  但是,自我,正因为它是一种自我,也具有一种对自己本身的因果性,即设定自己的因果性,或者说能反思的因果性。冲动应该规定努力者的力量本身,而这种力量既然应该象反思那样在努力者本身之中表现自己,那么,从冲动的规定作用中就必然推论出一种〔向外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存在什么冲动了。假如没有冲动,那就与〔我们的〕假设相矛盾了。因此,从冲动中就必然推论出自我对自己本身的反思行为来。
  〔这是〕一个重要命题,它给我们的分析探讨带来了最大的光明。
  1.努力和反思,这一对本来存在于自我中的并由我们在前面提出来的双生子,因此就被最紧密地联合起来了。一切反思都是建立在努力这个基础上的,没有努力,就不可能有反思。——另一方面,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对自我而言的努力,因而也就没有自我的努力,并且根本就没有自我。有了一方就必然推论出另一方,双方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2.自我不会不是有限的,不会不是受了限制的,现在人们对此看得更明确了。没有限制,就没有〔超验意义的〕冲动;没有冲动,就没有〔向先验过渡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先验意义的〕冲动、限制,也没有限制者,等等。自我的功能就是这样在圆圈上旋转,自我就这样与自己本身发生内在连锁的相互作用。
  3.现在也看得相当清楚的一点是:什么叫做理念的活动,什么叫做实在的活动,它们是怎么区别开来的,它们的界限在哪里。自我的原始努力,如果作为冲动,作为单纯建立于自我本身中的冲动来看,就既是理念的,又是实在的。它的方向是针对自己本身的,自我通过自己固有的力量进行努力;而且也针对自我以外某种东西的,但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区别出来。限制既然只使向外的方向受到扬弃,并不能使向内的方向受到扬弃,那么通过限制,上述的原始力量就好象被一分为二:保留下来的向自我本身返回的那一部分力量,乃是理念的力量,至于实在的力量,则将在适当的时候同样被设定起来。——而这样一来,我们在这里就又再次充分理解了这一命题:“没有理念性,就没有实在性,反之,没有实在性,就没有理念性。
  4.理念性的活动将马上表明自己是从事于表象活动的。冲动与理念性的活动的关系,因而可以叫做表象冲动。这种冲动因而就是冲动的最初的和最高的表现,而且自我通过这种冲动才成为理智。而且,只要还有另外一种冲动会进入意识,会在自我中出现为自我,则自我就必然有这样的情况。
  5.从这里也就最确定地推论出来了理论对实践的从属关系。结果是:一切理论性的规律都以实践性的规律为根据,而且由于只能有一个实践性规律,所以一切理论性规律都以同一个实践规律为根据。因此,最完满的、具有全部本质的体系〔也是建立在实践规律上的〕。结果是:如果冲动可以让自己本身提高起来,则认识也可以提高,反之亦然。其结果是:在理论方面,也就产生反思和抽象的绝对自由,并产生冲动按照义务来注意某种东西而不注意其他某种东西的可能性,而没有这种可能性,就根本不可能有道德。宿命论从根本上被摧毁了,因为宿命论的根据是:我们的行为和愿望依存于我们的表象体系。而这里所表明的却是:我们的表象体系是依存于我们的冲动和意志的。〔其实〕这也是彻底驳斥宿命论的唯一方式。——总而言之,通过这个体系,在整个人类里就出现了统一和联系,而在许多体系里是没有这种统一和联系的。
  Ⅲ.在这种对自己本身的反思里,自我并不能作为自我而进入意识,因为它并不直接意识到它的行为。但是,它从现在起,作为自我毕竟已经存在在那里了。这对于任何一位可能的旁观者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而这里正就是自我区别自己这个活生生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的界限,当然无生命的物体也能有一种冲动。——存在着这样的东西,对它来说,某物可能是存在在那里的,虽然对其自己本身来说该物还没有具体存在在那里。〔或者说,虽然某物还没有自己意识到自己存在在那里,却可以有别的存在在那里的东西意识到它已存在在那里。〕但是,对于这个某物来说,必然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存在,不过由于根本没有自我意识,从而也不可能与自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