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本领恐慌 >

第13章

本领恐慌-第13章

小说: 本领恐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根本的方略是——工学和合,即工作与学习和谐、合一。学习,主要是为了事业,为了工作,主要应以工作为转移。既要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又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容易直接针对当时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更能直接促进工作,快速提高本领。
在工作之中学习,也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善于总结经验。联想总裁柳传志说:“别的企业都看重应聘者有没有经验,而我们看重的是会不会总结经验。”会总结经验,才会把经验转化成为智慧、素质。
在以前的观念中,把学习与工作割裂开来,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其实,学习应当与工作合一。首先学习期与工作期就应合二为一,这可以用多种形式。学习期包括工作期,例如“夹心课程”——五年中三年学习,两年工作。工作期也可包括学习期,如在工作过程中的进修和专门的培训。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进行实学,“从战争学习战争”。工学和合,也很重视打工。在选择打什么工时,不仅要比较各个公司的待遇,更要对比哪一个公司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自己所需要的能力。
工学和合,就会学习与工作双成功,否则学习与工作双失败。工学和合才能彻底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使学习低效甚至无效;用非所学,使工作无知无能、缺知缺能、少知少能,这就是本领恐慌的症结。工学和合最符合系统最优化——为何学主要是为工作而学;学什么主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怎么学主要是从工作学习工作。
工学和合方略十分根本,“三万”方略也大有奥秘。什么是“三万”呢?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人”。
读万卷书。学校学习虽然主要就是念书,但一个学期下来念的就是那几本书,知识面非常狭窄。读万卷书能拓宽视野,对素质培养大有脾益。今天,虽然有电视,有网路,书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载体。
万卷书怎么个读法呢?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自身的情况,有些精读,有些略读,有些浏览,有些只需要翻翻目录,有些只需看看前言……绝不平均用力,也不走马观花,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控制地读万卷书,建立起自己的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读万卷书较好理解,行万里路人们就不够重视。行万里路,可以得到读万卷书得不到的很多好处。“纸上得来终觉浅”,“百闻不如一见”。书上看到的,只算是“闻”,而行万里路,则能够“见”,效果大大胜于闻。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事实更能给人以触动,亲身经历的东西更能够影响心灵,从而观念变,见解变,头脑变!我们应特别重视培养社会性,绝不能呆在书堆里练本领,练素质,要深入社会,广泛了解社会。行万里路,有其不可替代的学习效果。
游学,这是自古提倡的。游学可以做调查研究,了解风土人情,把握社会心理,掌握社会客观实际,学到书本学不到的东西。今天就是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如果有学习目的地旅游,效果就更大了。这种游,不是带着几千块钱舒舒服服地去玩,而是要去锻炼,像毛泽东那样不带分文,对自身的锻炼作用就更大了。
某大学在暑假开展了一项训练:把大学生放在陌生的城市,身无分文,独立生存10天。经过严峻的考验,他们都感到在素质上脱胎换骨,其收获远非读几个月的书可比。这就是真正的素质学习!
交万个人。这不仅能够增强社会性,培养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就是活的资讯载体、知识载体、智慧载体、优秀素质载体。多交朋友,就会多一些资讯,多一些成才的机遇,多一些读书得不到的收获。一个人,所有的关键机遇都可能是朋友提供的(这种提供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
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瓦勃格指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跟当代的科学巨人进行个人接触。”李鸿章如果没有投到曾国藩的门下,那他就不可能有后来那样的发展空间。诸葛亮如果不交司马徽、徐庶,刘备就不知有这等高人,也就没有三顾茅庐,没有诸葛亮的大展鸿图了。
即便朋友不能够带给你什么机遇,但与朋友聊聊天,也能够开拓视野,扩大自己的情报、智慧来源。一些政治家虽然很少读书,但他们周围有许多具有丰富学识的朋友,只需30分钟的时间,便可听完10本书的核心内容。
日本前总理福田纠夫是个了不起的“经济通”,他曾直言不讳地坦白秘诀,说:“我的学问全是用耳朵学来的。”可见与朋友“聊天”是何等重要。甚至有时候,真的能够取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效。自己有些糊涂的事情,听了朋友的一两句忠告,也许就会顿开茅塞。
朋友,对于塑造自我、修炼自身的作用同样很大。朋友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朋友的习惯、爱好、性格,朋友对待人生、事物的态度都会影响你、改变你。朋友,对一个人的素质影响确实很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益友相处应当是一种对修身作用很大的“隐性课程”。
交朋友,特别是交学友,对学习上帮助也很大。肖伯纳说得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一个人学习,与两个人、三个人、几个人一起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能产生“集合效应”、“竞争效应”。学友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比单纯师承更有助于成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人,一项比一项更重要,却又一项比一项更被人忽视。
除了“工学和合方略”、“三‘万’方略”,还有素质学习方略、大成学习方略、实学方略、自学方略、乐学方略,这些将在《第四篇》中详细阐述。 
  
 本章要点:
 1、要真正地实现学习的革命,就要运用系统思考,对学习进行系统设计,追求整个学习系统的最优化。最优化思维追求所得最大又所费最小,是一种最高明的思维方式。
2、要实现整个学习的最优化,学习系统的三个层次都必须最优化——为何学最优化、学什么最优化,怎么学最优化。
3、为何学的最优化,以事业上获得大的成功为学习目的,为大成而学。“为何学”,虽不是立竿见影,一眼观见的,但它却是最为根本的,它将长久地、终身地发挥巨大的作用。
4、学什么的最优化,要根据比较价值原理,认真确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着重学什么。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有最大效果的方面。应以大成为衡量尺度,增加“可大成性”的学习内容。
5、美国重视“可就业性”。比“可就业性”更高的是“可大成性”。“可大成性”主要包括“五性”,即主体性、社会性、创造性、科学性、实践性。
6、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的主要内涵是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等。培养出主体性,就会生出“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习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将大不一样。
7、现代人需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我们应求真、求实;不盲从,一切以理智为依归,不做无根据的肯定或否定;永远追求更好的科学方法。
8、怎么学的最优化决定于为何学、学什么的最优化。“怎么学”战略性的最根本方略是工学和合,其次是“三万”方略。
9、工学和合:即工作与学习和谐、合一,既要在工作之余学习,又要在工作之中学习。或在工作期进修、培训;或边工作边学习,进行实学。即要比较各公司的待遇,更要选择一家有利于自身成长,培养自己所需能力的公司。
10、“三万”方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
(1)读万卷书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自身的情况,有些精读,有些略读,有些浏览,有些只需翻翻目录或前言,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2)行万里路就是要深入社会,广泛了解社会,可用游学、有学习目的地旅游等。
(3)交万人友能够增强社会性,培养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多交朋友,就会多一些信息,多一些机遇,多一些智慧来源。朋友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很有助于成才。 
  
 超越学习
 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爱因斯坦
为什么要超越学习?
应超越的是什么样的学习?
应超越的学习,是被人们习惯了的传统学习。这是一种狭隘的学习,仅仅指知识的获取。知识,也并非是全面的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所以,人们通常把学习叫做“读书”,把老师教学生学习叫做“教书”。对学习的这种普遍的认识,实际上与真正的学习有很大一段距离。这样的学习,绝不可能担当重新塑造人,彻底改变人的命运的重任!
几百前年,培根说了一句妇孺皆知、影响深远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此话说得不错,可惜我们在受其指导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误导。在学习、教育上,至今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结果,千千万万人,一批又一批地重复上演着“学完——背完——考完——忘完”的永恒剧幕。
有一个调查,一所重点大学对新进大学的新生进行了次考试,试题难度大大低于高考难度,可是这些刚刚考过高分的骄子们大失水准,成绩差得惊人。刚刚挥汗挥泪挥掉青春学到的东西,还没有过上三个月就已经忘了大半。这就是如今的学习。
曾是世界首富的日本大企业家堤义明对这种“学习”十分不满,他说:
“如果你们不相信,大可作一个实验,把一批离开大学已经十年以上的人,拉去参加一项初中的毕业考试,很多人都会不及格。你不能说初中的教育内容不合实际,如果不合实际用途,为什么还继续采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知识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只能是能力、素质。把学习定于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到头来有的知识老化无用了,有的忘光了,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只能沦为一个可怜的穷光蛋,本领穷光蛋。如果一学就能永远记住,倒也不错,偏偏人的遗忘规律使得大部分书本知识都会在时间老人的作用下很快失去,而那些脱离生活远离实际很少使用的知识,遗忘起来更快!
真正的学习是什么?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心灵(知、情、意)与行为的改变,从而使人的部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得以优化和提升。知识只是一个层次,而且不能算主要层次。由此可见,我们的学习实在太差劲了,不能不超越它!
用什么来超越?靠修炼!
修炼,即修养、锻炼,亦即修身、炼己。修炼,就不是单纯记忆知识,它更重视培养素质,更重视实践、实行、实习。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够变革心灵、行为、人格,才能实现人的重新塑造。
重行为、重修炼,这是古代中国学习的优秀传统。王夫之说:“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在学习的整个流程里,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靠实践,靠实行,才能真正改变了人,改变了人的素质。颜习斋也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儒家特别强调修身,说“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是谁,都必须以修身为总的根本。学校型学习,只能“入乎耳,出乎口,流于笔”;修炼型学习,才能“存乎心,形乎四体”,心灵发生改变,行为发生改变,才能把自己真正锻造成才!
今天,有识之士们也逐渐意识到必须摒弃传统学习,方可获得学习的最大效益。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教授的名著《第五项修炼》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被授予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奖——开拓者奖。这本书一出版就成为最抢手的热销书,有的企业甚至发给员工人手一册。《第五项修炼》提出了要想在竞争中获胜,每个企业每个员工都必须进行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为什么圣吉要把学习称为“修炼”呢?
正是因为他认识到——
“学习在目前的用法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核心意义”,“光是吸收知识、资讯并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必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