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本领恐慌 >

第12章

本领恐慌-第12章

小说: 本领恐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你的目标很狭隘,往往会吃大亏。联想集团招聘人才,就是从简历里面看他的选修课情况。因为一个人的选修课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看出这个人的兴趣所在,另外就是能看出来他的学习能力的饱和度。如果只想把几门主课学好,没有为提高全面素质而学的意识,在今天已经开始站不住脚了,今后必然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在学校时,要学会超越为分数学习的浅层次目标,不为分数所累,不为应试所累,而为素质、为大成而学习。这才会有辉煌的未来。
要为大成而学习,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深刻内涵。
明确了为大成而学习,就会使所学的内容更精当,所得效益更巨大(后面详谈)。同时,当你明确以大成为目而学习,在处理学习、工作等人生的各种问题上就会最正确、最高明。
真正懂得为大成而学,才能真正理解比尔·盖茨的退学是何等高明之举!如果能够把握当时的良机来获取成就,那么在终身学习时代放弃某一刻的学习,放弃某一时的文凭,又有何不好呢?
真正领悟了为大成而学,也就会正确地看待大学生休学创业,虽然并不提倡人人都如此选择,但这对不少人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总之,在考虑一切问题时,都应以成功、大成为转移。在学习上,尤其要如此。
“为何学”,虽不是立竿见影、一眼观见的,但它却是最为根本的,它将长久地、终身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我们理所应当超越为文凭而学、为分数而学的浅层次目标,确定为实现志向而学,为事业大成而学的目的,实现为何学的最优化! 
  
 学什么的最优化
 我们应当让我们所有的七年级学生要求他们的教师每天问同样的问题:“我今天教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将来会在什么地方用上?”
——达吉特
当今学校教育的弊端主要源于“教什么”、“学什么”上出了大问题。课程一成不变,陈旧不堪,残缺不全,很多重要的学科,比如学习学、思维学、创造学等都没有学。学校教育常受人们批评的最大弊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是“学什么”上出了大问题的结果。
“学什么”是最大的可变数。
纵观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学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性极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所学的内容(课程)是大不相同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空前增大,应首当其冲地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学习的革命》着力标榜的观点是——“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只有确定好了“学什么”,才能谈得上“怎么学”。“怎么学”非常重要,但“学什么”(学习内容)比“怎么学”(学习方法)更重要。
“学什么”是战略问题,“怎么学”是战术问题。战略高于战术,战术上的错误允许犯一千次,但是战略上的错误绝不允许犯一次!
如果“学什么”上出了错,那么方法越好反而越糟。例如,我国古代的封建主义教育与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方法不错,效果很好,但是所学内容错了,学得越好就越糟。《学习的革命》一方面认为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同时也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学习怎样学习、学习怎样思考,难道不都属于学习的内容吗?学习学、思维学等等新兴学科,早已有之,只是人们因为不重视“学什么”的问题,仍然沿袭传统学科,而没有去学而已!
那么,究竟应当学什么呢?
确定学什么,要根据一个重要的原理,即比较价值的原理。
大教育家斯宾塞精辟指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那个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这一比较价值原理与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相通。经济学家们把选择了此方案而没有选择彼方案,因而带来的遗憾和损失称之为“机会成本”。
知识有比较价值,课程同样有比较价值。所学的任何一门科目,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价值。而人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应当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着重学什么……对此应该慎之又慎,要把时间精力放在有最大效果的方面。也就是说,不能满足有点价值,而应该追求最大价值!
夏丐尊先生说得好:“当你读错一本书的时候,不要以为你只是读错了一本书,因为同时,你也失去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和机会!”同样,当你把精力花在一个价值很小的课程上,同时也失去了学习价值很大的课程的时间和机会!
因此,“学什么”一定要遵循比较价值原理,要根据正确的衡量尺度来决定所学的内容是否是真正最值得学习,它的重要程度是否值得在上面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这时间是否可以利用在更为重要的内容上。这个尺度又是什么呢?这个尺度应根据“为何学”来定,即应以获得大成为尺度。
如今,一份报纸、杂志发行量大小,往往取决于“可读性”;电视频道收视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节目的“可视性”;美国如今出现一个新概念,叫做“可就业性”。现在不少大学生为找工作发愁,为就业难揪心,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不佳造成“可就业性”不高。“可就业性”是个很有意义的概念,比“可就业性”更高的就是“可大成性”。以大成为尺度的学习,就是要增加“可大成性”的学习内容。
“可大成性”,主要包括“五性”,即主体性、社会性、创造性、科学性、实践性。
1、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最根本最宝贵的本质特性,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主体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呼唤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性的主要内涵是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等。
中国人最缺乏主体性,日本侵华的悲剧,既因日本鬼子的疯狂和残忍,又因中国人的麻木和任人宰割。南京大屠杀的一位幸存者回忆,3000多名中国人被赶进一间大货房,只有3个日本人看管,大门开着,又都没有捆绑,可是谁也不敢动,叫跪就跪,叫坐就坐,最后全部被杀害,只他一人逃生。迟浩田将军感慨地回忆到,抗战时在他家乡的那个县,七八个日本兵,打着一面太阳旗,扛着一挺机枪和四五条步枪,就“扫荡”了全县,赶着几万人到处“跑反”。
中国人为什么会比绵羊还驯服地任人宰割?正是中国人骨子里有太多奴隶性的血液、太缺乏主体性了。试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获得大成呢?
学校是扼杀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主体人格的刽子手。198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来华讲学期间,在北京一所声誉不错的小学旁听完一堂课后说,整堂课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切都是老师在摆布,学生形同木偶。这种情况在中国实在是太普遍了。
不仅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缺乏主体性,而且对学习本身也完全沦为被动,大多数学生都是“要我学”,好象学习成了家长的事,老师的事,是外界逼迫所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生出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这样就可以无为而教了。并且,学习的境界就会大不一样,人生的境界也将大不一样。
2、创造性
创造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推动力就在于人的创造性。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造性就更加弥足珍贵。大成,需要突破,需要创新,需要创造。创造,是大成之魂。
可是,学校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培养创造性,反而充当着创造性的刽子手的角色。孩子进校门时是个“?”号,出校门时则变成了“。”号,连质疑的创新品质都消亡了。在标准答案的禁锢下,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丧失了,唯一的答案使人的创新精神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位留德的中国学者说:在国内,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学生的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而在国外,这种现象是绝不会发生的,10个学生或许会讲出20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我们10个人只有1个答案,而别人10个人有20种答案!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
传统教育对创造性的培养,同样值得深刻反思!
3、社会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绝不能脱离社会而获得事业成功、人生成功。受教育程度越高,应当越能够适应社会,越能够与社会和合,这才是正常的。可是传统教学恰恰相反,学得越久,越不能适应社会。
一项调查成果显示:10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身素质与社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称自己为“半成品”。
智能分为科学智能与社会智能,缺少哪一样,都只能算是智能“残废”。社会智能差,就是社会性没有很好的培养,不能与社会对路,不能为走上社会做好准备。这是在“学什么”上存在的又一大弊端。
4、科学性
现代人需要科学性。学校教育在“五性”中,科学性算是做得最好的。因为它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不过,学校所培养的科学性,仅仅是科学知识方面。科学知识容易过时,陈旧率非常高。
科学性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而这些是不会过时的,是极其“持久的”,可惜都没有很好地培养。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的精神,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吾爱领袖,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科学态度就是“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既不做无根据的肯定,也不做无根据的否定。
科学方法也很重要。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可这些,却不在学校教育的内容上,也未能见诸我们的学习菜单上。
5、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强调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素质来源于实践,成功来源于实践。
成功最终取决于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同只有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任何能力都必须靠实践,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和锻炼。
今天的教育,仍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很差。高分低能,眼高手低,不是个别现象。大学毕业生普遍实践性差,常常自视甚高,夸夸其谈,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非常欠缺。
由此可见,大成的五性——主体性、创造性、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学校教育五项缺了四项;而占了一项的“科学性”中的四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又四项缺了三项。
在“学什么”的总菜单上,五项明显缺了四项,剩下的那一项也同样残缺不全!可见,我们在“学什么”上问题何等严重!
与“五性”相应的就是“五育”。除了现在所提到的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当增加培养主体性的志育,(在《大成成功学》一书中已作了系统论述),培养实践性的能育。即应有志、德、智、能、体五大方面,如此才全面。与“五育”相应的就是“五学”,也就是后面要讲到的五类修炼——心志修炼、品性修炼、智慧修炼、能力修炼、体能修炼。在第二册中讲的“十大能力”,也是根据“五性”而产生的学习菜单。
根据提高“可大成性”的“五性”来确定学什么,才能真正实现“学什么”的最优化。 
  
 怎么学的最优化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毛泽东
“怎么学”属于学习系统第三个层次,受控于“为何学”、“学什么”。为何学、学什么的优化,决定着怎么学的优化。要学得有实践性,就要变虚学为主为实学为主;要学得有主体性,就应变以教学为主为自学为主。同样的案例教学法,实行起来也大不相同。哈佛的案例教学法是育人型的,主要是从个人钻研到小组研究再到课堂讨论,既能够锻炼口才、合作能力等“社会性”,而且又是个人的主体性学习。可是,同样的案例教学法,在我国也走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书型的老路。
“怎么学”,可分为战略层次的方法与战术层次的方法。《学习的革命》讲的多是一些战术、技术层次的方法,一般关于学习的书籍谈战术性的方法更是多如烟海,而战略性的方法(即方略)很少谈到。然而,战略性的方略比战术性的方法更重要。所以,对战术性的方法这里就不多讲了,主要讲战略性的方略。
最根本的方略是——工学和合,即工作与学习和谐、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