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

第60章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第60章

小说: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候,我们要“一次到位”地把所有相关 内容都罗列出来,并且做出精准的排序。这么一来, 搜索的差别就不是一个科学的数字,而是人人可懂 的理念。即使站在两米之外,也可以让任何人马上 发现它的优秀之处。
基于这个重大认知,在 2008 年来临的时候,我 们把整合搜索作为整个谷歌中国需要专注的地方,
因此 2008 年可以称做“整合年”。
这个概念的提出对搜索体验的提升不言而喻, 这意味着用户可以体验到在谷歌搜索信息时,信息 变得更多元化、更智能化和更个性化。
比如用户今天想了解招商银行的公司信息,在
搜索框里键入“招商银行” 这四个字,你会得到招
商银行股票的走势图、它的股价和相关信息。同样, 在搜索框里键入“周杰伦”,下面就会自动出现“周 董”的专辑、视频和新闻等等。而且,这种新一代 的搜索技术不仅能够处理“招商银行”、“周杰伦” 这样的热门搜索词,许多冷门搜索词也一样可以实 现多元化、一次到位的搜索效果。
伴随着 2007 年“产品年”和 2008 年“整合年” 的强力推进,我们的搜索营收市场份额已经从 2006
年的 16。1%提高到 2009 年的 31。0%。虽然搜索距离 第一还有一些距离,但是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图、 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都在 2009 年成为在中国使 用率第一的相关软件。这些就是对谷歌中国所有员 工 3 年来所付出汗水的最好回报。
另外,2008 年 11 月,中国互联网爆发的“竞 价排名”风波也让中国 2 亿多网民的目光集中到搜 索引擎的公正性上来。在使用搜索引擎时,更多的 网民希望在第一页能看到公正排名的搜索结果,而 不仅仅是推广的广告。“用户体验”从未像今天这样

受到上亿网民的集中关注。而搜索结果和广告完全
分开的谷歌模式也终于得到网民的理解,这也让坚 持自己模式的谷歌终于感觉到坚守的意义。
在 2009 年 2 月的谷歌员工大会上,谷歌的产品 经理许斐用卡通连环画的方式做成了一个 PPT。漫 画中的小人儿在用 2009 年谷歌的各种技术去谈恋 爱:小人儿和女朋友用谷歌音乐听歌;小人儿用手 机上的谷歌软件搜索购物信息并比较价钱;走在路 上,他们用清晰的手机谷歌地图为自己指路,并查 看实时的流量交通;最后,PPT 中的小人儿幸福地 和女朋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最后,我看到一行对 2009 年谷歌中国和谷歌员 工的期望:
 Pervasive  through  Focus ——经过 专注, 达 到普及
不管前途是否充满泥泞,用户始终在谷歌中国 公司的心中,在谷歌中国 700 多名员工的心中。

再见 , 谷歌
在 2008 年,我已经开始接管谷歌面临挑战的韩 国团队和迅速成长的东南亚市场。但是,我越来越 意识到,管理更大的团队不是我心中的目标,我更 喜欢从无到有的创造,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
尽管这是一家精彩的公司,但是告别终究是难 免的。尽管内心充满了不舍,但是更强大的选择的 力量,最终让我作出“追随我心”的决定。
总结在谷歌中国工作的四年,这是一个既令人 兴奋,也十分辛苦的四年。对于我的职业生涯来说, 这既是一个高峰,也是有着无限风光的险峰。我相 信,无论是我,还是谷歌中国,都从这四年中学习 到了很多。
第一,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需要长期的承诺 与耐心。谷歌对中国的承诺与耐心是跨国互联网公 司中最强的。谷歌的商业模式也是适合中国的,它

的理念是先得到用户,再经过搜索广告赚钱。因此,
我们的目标是第一年专注搜索,第二年推出众多产 品,第三年是看流量,到第四年才看赢利。可以说, 是四年的耐心让我们达到了赢利。
第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需要速度。谷歌 的技术平台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谷歌 中国公司更快地做出产品(例如 24 小时做出春运地 图)。但是,谷歌的大部分产品都要经过总部的评估, 以确保不伤害别的国家的用户,不违背公司的政策, 不造成数据中心崩溃等。这些评估对公司来说是一 种必要的保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公司迈进的 步伐放缓,让工程师效率降低。
第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信任和放权。 谷歌中国的放权程度应该是跨国企业中相当高的, 所以能做出谷歌音乐这样全球唯一的产品,也能投 资八家本土公司。
如果谈到谷歌中国公司下一步的关键是什么, 那么我会说是谷歌品牌的认知和谷歌产品的普及。 尽管谷歌中国的产品线已经做得相当好,整体上来

说是超越竞争对手的,但是谷歌的品牌认知度还远
远不够。很多用户仍然认为谷歌是很遥远的美国品 牌,专长是做英文的产品。因此,在离开之际,我 特意向总部提出:谷歌中国不可能像美国谷歌那样, 仅仅期望优质产品经过网络迅速传播,而赢得市场。 在中国,我们需要做很多美国公司不必做的事情, 例如使用传统媒体提升品牌,例如到高校传播产品。 这些,总部过去都不是特别理解,因此我们在过去 的一年做了很多试点,也得到很多数据。在离开谷 歌之前,我希望用最后的一次汇报,证实这些工作 的重要性。在汇报上,我提到了在过去一年派出工 程师走遍 300 家高校做讲座,之后衡量出产品在这 些高校的使用率的增长。我也提到了今年刻意受邀, 做了《天天向上》、《咏乐汇》、《鲁豫有约》等节目, 节目播出后谷歌产品的使用率很快有了提升。由此, 我提出了一个推广计划,即,经过传统媒体和高校 活动提高谷歌品牌的认知度和谷歌产品的普及度。
我想,这是我能为谷歌中国所做的最后一件事
了。
非常感谢这四年带来的美好回忆,我想,我的
身体里已经存留了一份“小飞侠”的天真,它让我 一往无前地继续前行。
第十一章 世界 因你不 同
   ■中国的 大学生 是非常优 秀的,但 我却越 来越 多地感受 到他们 的内心困 惑。面 对着望 子成龙 的父 母、应试 教育体 制束缚下 的学校 和老师 、急功 近利 的社会心 态,这 些都让他 们很多 人在路 途中陷 于迷
失。
■所以, 每每离 开高校我 都会暗 自感叹 :? 是
否可能有 这么一 天,校长 引以为 豪是该 校聘用 的那 些学识渊 博、声 名卓著的 大师, 而非华 丽的大 楼; 校长激情 畅谈的 是无私的 教育理 想,而 非大而 无当 的校园?是否 还能有 这么一天 ,高 校里走 出的每 一个 毕业生都 是能得 到 21 世纪企 业认可 的人才 ,而 不是 总是徘徊 在失业 边缘的‘ 待业者 ’??
■最富有 的人不 是拥有最 多的人,而是需 求最
少的人。(Tlle  richesIman  is IlOI  the  olqe who has the most,but the one who needs the leasl ,)
   ■在过去 的 20 年, 我有幸在 乔布斯 、盖茨 、 施密特等 人的身 边学习成 长,我有幸 在 Pc 时代 经历 苹果、微 软,有 幸在互联 网时代 经历谷 歌,有 幸看 到三家世 界一流 的公司成 长、成 功,我 有幸在 美国 硅谷和中 国中关 村崛起时 ,在这 两个地 方做过 最有 创意的工 作这些 职业经验 才是我 最有价 值的资 产。 我非常希 望能够 把这些资 产传授 给中国 青年。
   ■我想,帮助 更多的 中国青 年实现 创业梦 想应 该是有意 义、有 影响力的 一件事 ,而且 是我帮 助中 国大学生 的延续 。
   ■我步入 丛林,因 为我希 望生活 得有意义 ,我 希望活得 深刻, 并汲取生 命中所 有的精 华,然 后从 中学习, 以免让 我在生命 终结时 ,却发 现自己 从来 没有活过 。
 
我不 中 国大 学 生的 丌 了缘
2009 年 4 月 18 日,我像以往那样收拾好自己 的行囊,伴我一起出行的还是那个“新秀丽”的蓝 色超大旅行箱。这个旅行箱伴随我游走了大半个中 国,行程达数十万公里。我总像打仗般地穿梭在中 国的各大高校,和莘莘学子进行演讲交流。每一次 的日程都超乎想象的紧张,我经常披星戴月地辗转 奔波于多个城市。
一直帮我组织高校演讲的《大学生》杂志社的 编辑王肇辉总把这种奔波笑称为挑战身体极限的活 动,而我也因此得到一个外号——“铁人”。这种活 动我已经坚持了 10 年,在我担任谷歌中国区全球副 总裁和中国区的总裁期间,我幸运地拥有“20%的 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而我将这些时间全部 用在我所钟情的大学生工作上。
仅在 2009 年 4 月 18 日到 4 月 26 日这 8 天的时 间内,我就和同伴辗转于成都、厦门和南宁三个城 市,我分别在成都的四川师范大学、雅安的四川农

业大学、厦门市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南宁市的
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作了 6 场励志演讲。演讲 的内容全部为公益性质,题目分别是《我学,我成 长》以及《成长的十个启发》。
每到一处,我都能看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洋溢 着热情与渴望的眼神。我知道,他们是千千万万家 长们心中的希望,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正在 经历着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但社会中的种种 浮躁往往与他们内心的理想发生严重冲撞,他们难 免总是会感到迷茫和失望。因此,在每一次演讲中, 我都会把大学生成长中的常见问题以故事和案例的 形式讲出来,并把我自己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一一 告知,并和他们分享我的种种感悟。
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我的演讲而有所启发,然 后找到自身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我和中国的大学生感情如此之深?为什 么我能将这项工作坚持 10 年,并希望将其作为终生
的事业?
与其说是机缘巧合,还不如说这是命中注定。
2000 年,我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当时的第一项
工作就是要招聘大量学生到微软工作,这算是我与 中国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有很多学生都 希望能到微软研究院做暑期工,正由于如此,我才 有机会了解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很多想法。
我至今还忘不了和一个暑期工的谈话。这个学 生来自中国数一数二的名校,他一直想就未来的规 划和我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于是我们坐在微软中 国研究院的一间小会议室里交谈起来。他说:“开复, 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而根据我的理解,成 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那么,我该怎么 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我没有想到,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对成功的 认识竟是如此片面和肤浅。他的想法折射出的是中 国社会由来已久的通病,那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 同一个模式发展,在衡量个人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 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
渐渐的,我发现,持上述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 许多同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成功与财富、地位和

权力画上等号。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中国学生在价 值取向上的迷茫。而他们在多元社会里各种价值观 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 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期望通过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 功之路而快速致富,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并 被名利的诱惑蒙蔽了自己的内心。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内心非常焦虑。中国的大 学生是非常优秀的,但我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们 内心的困惑。望子成龙的父母、应试教育体制束缚 下的学校和老师、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些都让 他们很多人在成长之路上陷于迷失。
那段时间,我的内心在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件事: “近百年来,中国青年终于能够接受先进完整的教 育,能够有条件专心读书并成为时代的骄子,他们 理应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但可惜的是,他们虽然 有幸出生在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赋予他 们选择的智慧”
从那段时间开始,我就开始反复叩问自己的内
心:是否应该马上开始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找到自
己的理想?当一些好心人听到我有这样的想法时,都 竭力劝阻我,因为他们担心我会被别人指责为“多 管闲事”和“好为人师”。
但最终我摒弃了这些顾虑,因为我想起了父亲 一直以来的梦想。
尽管父亲李天民的后半生在台湾度过,但他从 来没有忘记祖国大陆。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 我经常在医院里陪伴他。那时,他每天都对我说: 如果能回大陆去看一看该多好看到父亲日渐憔悴 的脸庞,我知道,这个简单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 我痛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