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唐诗排行榜 >

第14章

唐诗排行榜-第14章

小说: 唐诗排行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标解析


今天的文学史在提到杜审言时,一称其为“文章四友”之一,二称之为诗圣“杜甫”之祖。这两个标签大抵以后者更为出名。关于他的诗歌,今人却了解不深。审言其人其实非常自负,《唐才子传》称他“恃高傲才世见疾”,他不仅多次大放厥词,凌轹同辈,甚至对屈原、宋玉都不屑一顾,如此鲜明的个性、惊世的言语使他在当时成为不折不扣的“话题人物”。他的五律也曾得到许学夷的极力称赏,许在《诗源辨体》中说:“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后人谈论五律,多言及沈、宋,而不提审言,是许学夷十分不满意的。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杜审言最负盛名的一首五律,它妙在起句有警拔之气,体物有用字之妙,能以实字炼意,以虚字写情,其布局谋篇、声调格律亦可圈可点。“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一联因传南国早春之神而被后世称为名句。“出”、“渡”、“催”、“转”等实字是炼就了诗之“骨”,“独”、“偏”、“忽”、“欲”等虚字,包蕴了诗之“气”。这虽然是一首唱和诗,但作者能将异乡人的宦游之情融于对早春的细微体会中,不同于一般的枯燥应景之作。这首诗在明清两代都获得很高的评价,选家也纷纷投以关注。但是到了现当代,杜审言的综合影响力明显下降,许多文学史都只是对其一笔带过,所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的入选率比在古代降低不少,专业学者们也很少将研究的目光投向它。有时候名篇可以为诗人挽回一些地位,但有时候诗人的综合影响力下降,也会妨碍名篇的流传,名家和名篇之间的关系,也有微妙的一面。





第44名 杜甫 蜀相(1)


邵子湘云:牢壮浑劲,此为七律正宗。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后四句)。俞犀月云: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诗便抵一篇绝大文字。

(杨伦《杜诗镜铨》)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4 在100篇中排名:89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3 在100篇中排名:33

历代评点次数:26 在100篇中排名:5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10 在100篇中排名:17

文学史录入次数:1 在100篇中排名:95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108400 在100篇中排名:35

综合分值:0。4472 总排名:44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3),两朝开济老臣心(4)。

出师未捷身先死(5),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 蜀相:指诸葛亮。

(2)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3)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事。

(4) 两朝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当政。

(5) 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未能实现。





指标解析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是杜甫一生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尤其是当他年近半百入蜀之后和滞留夔州之际,频频以孔明入诗,咏叹不绝,正方回所谓“子美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蜀相》是杜甫初至成都后拜谒武侯祠的一首七律,诗人从寻觅古迹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之景,引起后四句对孔明的议论。“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容量极大,选取两典型事例,一具体而微,一宏观博大,将孔明之雄才大略和忠君之德凝练地概括出来。最后一联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孔明功盖一世,却未能匡复汉室,最终因过度劳累病死于军中,这样的结局难道不令天下英雄为之扼腕叹息么?其实杜甫亦知汉家命运并非孔明可以扭转,他后来也说:“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孔明的“有才无命”,才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才是“英雄泪满巾”的遗恨所在。“身先死”的“先”字值得品味,仿佛后来历史真有“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那天,这就加重了遗恨的力度,言已尽而“恨”仍无穷。

《蜀相》偏重咏怀,写景清丽,对仗工整,情感动人,在后世有“七律正宗”之称。但这首诗在古代的入选率并不高,到了20世纪以后才被广泛选入选本。遗憾的是,文学史教材对这首诗仍然比较冷落。《蜀相》在杜甫十七首入围诗歌中排名第六。除《蜀相》之外,杜甫还有五绝《八阵图》、七古《古柏行》和七律《咏怀古迹》之五,可与《蜀相》并读。





第45名 祖咏 望蓟门(1)


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8 在100篇中排名:45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13 在100篇中排名:79

历代评点次数:26 在100篇中排名:5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1 在100篇中排名:62

文学史录入次数:2 在100篇中排名:87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43200 在100篇中排名:68

综合分值:0。4461 总排名:45

燕台一去客心惊(2),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3),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4),论功还欲请长缨(5)。





【注释】


(1) 蓟(jì)门:蓟门关。在今河北境内,

(2) 燕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台,指燕地。

(3) 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后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4) 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投笔从军,以功封定远侯。

(5) 请长缨:主动请求从军报国。汉时书生终军曾向汉武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下奇功。





指标解析


祖咏在盛唐算不上诗坛大家,存诗量不多,其生平资料也不够翔实。但就是这位在文学史几乎不被提起的诗人,却有两首诗歌榜上有名。排在前面的这首《蓟门行》一般读者可能不很熟悉,但对它的尾联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须请长缨”,常被人们和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名句并举,标榜为盛唐边塞诗昂扬奋进的精神代表。明人桂天祥曰:“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清代唐汝询、胡以梅等人也都称其是“盛唐格调”、“盛唐正声”。《望蓟门》是祖咏现存诗歌中被评点次数最多的一首诗,也是古代选家频频入选的作品,历代选评家对它的赏识可见一斑。但是到了现当代,由于祖咏其人受到的关注十分微弱,所以他诗歌的入选率也随之下降,与这首《望蓟门》有关的专业论文也仅有一篇。文学史很多时候对祖咏并不提及,即使有所提及,也大都是将其作为山水诗人一带而过。这首诗能够出现在本排行榜中,主要依赖于它在古代的影响力。





第46名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1)


高古浑厚,绝不似唐人所为。三、四迥出常度,结更雄厚深沉。

(陆时雍《唐诗镜》)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7 在100篇中排名:58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0 在100篇中排名:58

历代评点次数:19 在100篇中排名:35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0 在100篇中排名:77

文学史录入次数:6 在100篇中排名:42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2360 在100篇中排名:100

综合分值:0。4455 总排名:46

卢家少妇郁金堂(2),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3),丹凤城南秋夜长(4)。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5)。





【注释】


(1) 题目又作《独不见》。

(2) “卢家”句:用萧衍“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诗意。

(3) 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

(4) 丹凤城: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为京城别称。

(5) 流黄:此处指帷帐。





指标解析


古今说诗者谈起沈佺期的《独不见》时,都回避不开崔颢的《黄鹤楼》。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曾推《黄鹤楼》为“唐人七律第一”,而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何景明却独自标榜《独不见》方可称冠。由此导致了沈诗和崔诗在后世的优劣之争。明代的胡应麟和胡震亨两人,一谓其“起句千古骊珠,结语几成蛇足”,一谓其“六朝乐府变声,非律诗正格”,总之对沈诗颇有微词,认为其难称“第一”。而清代的几位大诗评家却都力挺沈诗,如沈德潜称其“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方东树则称它“曲折婉圆转,如弹丸脱手,远包齐梁,高振唐音”,王夫之更是对何景明做出隔代回应,称《独不见》为“古今绝唱”。实际上,崔诗、沈诗各有所长,沈诗由乐府化出,崔诗则半古半律,二者虽然都不是律诗的正格,但各有令人称赏处。李白、严羽的推崇使《黄鹤楼》大放异彩,何景明敢于打破权威,独标沈诗,亦极大提高了《独不见》的受关注度。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若对比二诗的各项数据,便可看出《独不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难敌《黄鹤楼》。入选前者的古代选本只有7种,而入选后者的则高达17种,20世纪以来前者的入选率虽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后者。《独不见》的历代评点资料也只有《黄鹤楼》的一半,这些都导致沈佺期这首七律仅位于排行榜第四十六名。它之所以能够为今天的读者所知,除了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之外,与何景明的标榜有斩不断的关系。当然,如果没有与《黄鹤楼》高下之争的这段“公案”,《独不见》恐怕早已被历史淡忘了。可见名作的诞生,需要必然性,也有不少偶然性。





第47名 李白 独坐敬亭山(1)


白七言绝,佳;而五言绝,尤佳。此作于五言绝中,尤其佳者也。

(徐增《而庵说唐诗》)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9 在100篇中排名:38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14 在100篇中排名:77

历代评点次数:22 在100篇中排名:20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0 在100篇中排名:77

文学史录入次数:4 在100篇中排名:64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68300 在100篇中排名:57

综合分值:0。4449 总排名:47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2),

只有敬亭山。





【注释】


(1)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江南通志》卷一六:“(敬亭山)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 厌:满足。





指标解析


这是李白的一首山水小绝。与《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长篇七古的奇谲瑰丽、峥嵘气象相比,《独坐敬亭山》则写景淡雅明丽,情调悠闲自得。如跟王维的辋川绝句相比,便可以看出,这淡雅明丽的写景中包含着诗人孤独的情怀,而潇洒闲适的情调中也暗涌出一腔桀骜之气,与王维恬淡安适的心境大有不同。它与后来柳宗元的《江雪》更加神似。在写景方面,白诗用鸟飞云去表现敬亭山的高远、清旷,柳诗同样用鸟飞径灭状出雪山的冥浩、孤寂。李白对坐看山,柳州独钓寒江,二人在诗的后半首都塑造了一个“孤独的自我”,而这“孤独”又都是以不屈为骨,以傲世为气。不同的是,李白以山为友,以“相看”写“独”,他的孤独感更加飘逸、疏宕,而柳州则将整个世界排拒于内心之外,以“独钓”写“独”,他的孤独感便更加倔强、逼仄。两人秉性不同,选字用音也有差别。白诗“闲”、“山”的平声韵给人悠长之感,柳诗“灭”、“雪”的入声韵给人狠重之气。这样两相对比,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李白其人其诗的气质和精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应该说,《独坐敬亭山》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一致赞赏,沈德潜称其“传独坐之神”。此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意还被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化用,写出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绝佳词句。这首诗在古代有9种选本入选,这一成绩和《静夜思》等量,都是李白五绝入选率最高的作品。但是20世纪以来的入选率有所下降,所以不如《静夜思》的声名远播。于是,它的综合名次位于李白诗歌的第五位。





第48名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