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犹太人 >

第15章

犹太人-第15章

小说: 犹太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海涅 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1816年海涅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 
  图5…3海涅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 
  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路透(1) 保罗·朱利叶·路透(Paul Julius Freiherr Von Reutor 1816~1899),原名I·B·约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于德国卡塞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29年在哥廷根任银行职员。40年代初到柏林谋生,并于1844年在改奉基督教,同时更名路透。1845年经营过书店和出版业。 
  路透——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人物。这不仅由于他所开避的、囊括了大半个世界的通讯事业,不仅由于他的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才能,还由于他那为获得成功所必备的骑士般的大无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的名字和以他命名的那个通讯的历史,不仅是世界通讯史上,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传奇。他的创业史是从1848年开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离开政治上日益反动的普鲁士,来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会见了法国报业巨头查理·哈瓦斯。那时,哈瓦斯正苦于人手不足,恨不能一个人分成几个人用,有人竟不招自来,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尤其当得知路透还精通英、法、德三种文字,更是如获至宝,当即答应了路透的求职请求。路透就这样成了哈瓦斯社的一个成员,投入繁忙的通讯业务。他每天从来自欧洲各地的报纸中挑选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并译成法文,作为该通讯社的新闻稿件,然后分送到巴黎的报纸和国外的订户。远至圣彼得堡的宫廷都有他们的联系对象。 
  犹太人先天的竞争意识使路透无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译和提供新闻稿件的工作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对此自己又得心应手,为什么不可以个人单独经营呢?不过,这等于向自己提供了就业机会、慷慨扶持自己和器重自己的恩人挑战。又是犹太人先天的自我意识起了作用:“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你的蜡烛照不亮我的房间。” 
  经过一段内心矛盾,路透还是横下一条心,走上独自经营通讯业务的新的旅程。在差不多是白手起家,人员又极缺乏(只有他和妻子两人)的情况下,困难自不必说。然而,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废寝忘食,夜以日继日地干,他终于在被认为是“莽撞的冒险”中获得了最初的成功。欣然服输的哈瓦斯投来了赞羡的目光。 
  在巴黎几个月单枪匹马的经营,路透和妻子已不胜疲惫,加之,二月革命后拿破仑三世登上帝位,言论自由很快成了过眼烟云。在巴黎继续从业,前景堪忧。于是,路透决意转回德国。但是,到了柏林,却见沃尔夫已捷足先登,建立了办事处。他们夫妇只好另作图谋。他们得知普鲁士政府已开通了柏林至德国与比利时交界处的亚琛之间的电报线,便萌生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从事新闻消息提供的设想。坐落在通向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途中的亚琛正好可以充当集中信息并向亚琛地区和比国提供信息的基地。那时,布鲁塞布和安特卫普尚未架设电报线路。于是,路透就把从德国各地收到的汇兑和证券交易的行情(当时新闻通讯的主要内容)通过火车送到那里。据说,当时途经亚琛的列车不装上路透的快讯稿件就不开车,出现了人们争相订购路透的快讯稿件的情景。后来,因亚琛地区的订户住所远近不同,收到稿件有快有慢,某些银行家发出了抱怨,促使路透过送稿办法进行了改革,索性不用邮递,改为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订户召集到一间大房子里,使他们在同一时间里收到应得到的消息。可是,从亚琛到布鲁塞尔有170公里,按当时最新式的火车平均每小时13公里计,也得9个小时方可抵达,这很难说是“快讯”了。路透苦苦地思索着解决问题的办法。骑马信使,专职邮差,种种方案都在他的脑海中盘旋过,没有一个使他满意,忽然,能捎信的鸽子使他开了窍。他乐得手舞足蹈起来,兴奋不已地大声说道:“办法找到了,用信鸽!两个小时足够。” 
  于是,路透从一个饲养信鸽的旅店老师盖勒那里租用了40只信鸽,让它们充当亚琛——布鲁塞尔邮路的“信使”。此招果然奏效。在当时两地之间没有电讯相通的情况下,起到了提供最快的新闻稿件的作用。 
  1851年夏天,路透移居英国,开始了他人生之旅最辉煌的时期。 
  靠着在法、德两国的经营中打下的基础,路透开始在这里营造他的庞大的“通讯帝国”。首先,他还是运用他的提供“快讯”和“快讯中的快讯”的策略。 
  1853年,路透得知“磁力电报公司”和另一家电报公司在联接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海底铺设了一条电缆。两公司用快艇在爱尔兰南部的昆士兰海迎候从北美开来的载有新闻稿件的船舶。这比南安普顿至美国的距离缩短了400余公里。他们没想到,一个工于心计的竞争对手已悄然出现在他们的身旁。路透秘密地在对手已占据的昆士兰西90公里处的克鲁克黑文修建了一个电报基地。在这里,路透社在海上值班的小舢板用信号示意基地的联络艇从北美来的船上取下稿件。其他报社要在拿到稿件后再航行100多公里返回科克市方能发报,而路透社的联络艇则只要开至不远处的克鲁黑文即可。这样,到别人开始发报的时候,路透社编成的通讯稿件早已到订户手中了。 
路透(2) 人们惊讶地发现,就是这位开初住在伦敦金融街一家股票交易所的两间出租房屋里的犹太人,不久便以他一手经营起来的路透通讯社,掌握了“欧洲大陆有关金融方面的情报”的主要输入和输出渠道,在交易所、银行、股票商、投资公司和贸易公司的广泛领域,伸展自己的巨大翅膀。紧接着,他又把目光瞄准《泰晤士报》,一心要把通讯运营的疆域扩展到报业的市场。 
  《泰晤士报》是英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它在新闻界的权威地位使得向它兜售新闻稿件的路透社曾吃了闭门羹——“《泰晤士报》无意采用贵社提供的消息”。但挫折没有使路透认输,打消在这个有利可图的领域一试身手的念头。他转念一想,何不采用迂回战术,在眼下欧洲各地政局处于混乱的状态下,利用路透社在欧洲各地建立了电报网的有利条件,先迅速提供各种政治方面的新闻。这样,《泰晤士报》的铁门便被撬开了一条缝。随后,路透社又扩大战果,先征服伦敦的其他报社,再迫使《泰晤士报》就范。办法果然灵验。在以《广告晨报》为首的伦敦各报纷纷接受了路透社优惠提供的欧洲各地乃至中东方面的政治信息,并相继与路透社签订合同之后,处于孤立状态的《泰晤士报》便不得不很快与路透社签了供稿合同。这家大报的门终于向路透打开了。 
  这次成功,给与路透的并非只是经济上的利益,主要还是精神上的激励和鞭策。他明白了,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勇于进取,而且要不断创新,永远保持竞争中的优势。他认为,不仅要先于别人得到和发出稿件,而且还要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高质量的稿件。他给自己的通讯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注意获得重大的独家新闻。路透又下了一盘赢棋。 
  1855年,法奥之间战事在即,人们关注的是,拿破仑三世在2月7日的国会上将说些什么。路透社立即给驻巴黎的记者发去急电,要求他们极秘密地接近皇帝的亲信人员,想方设法从那里了解拿破仑三世的国会演讲稿的内容。 
  记者接电后立即行动,结果,事先得到了实际上是对奥直接宣战的布告的皇帝的讲演稿。此事简直使路透大喜过望。他马上不失时机地制定了秘密发布计划。为此,特地包租了“海底电报公司”的巴黎——伦敦间往返电报线作为传递专线。终于,抢在皇帝发表演讲的同时,播发了这个消息,开了国际通讯史上的一个先例。那一天,《泰晤士报》根据路透社提供的稿件,全文刊登了拿破仑三世的讲话。其他报刊则以“号外”的形式,使用“路透社电讯稿”报道了这个重大的消息。巴尔扎克,这个有名的讨厌新闻记者的大作家闻知此事,也掩饰不住对路透的惊讶和钦佩,意味深长地向巴黎报界披露了他们也许谁也不曾料知的一个秘密:“你们在不同报纸上看到的国外消息,其实来源同出一处。” 
  名声越来越大的路透通讯社和路透本人,越来越注重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意义,注重自身形象的影响,认为这是通讯社赢得信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