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基本知识读本-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市及有关监管措施的强化,稳定了证券市场的信心,使股指很快止跌回升,并迫使国际炒家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补入抛空的股票和期指,最后是国际炒家以严重损失被彻底击退。
3、主要经济后果
香港股市风险泡沫,给国际“金融大鳄”以可乘之机,在其打压之下,恒生指数从1997年8月7日16673点开始急剧下跌,1997年10月28日就跌破10000点,跌幅达45。6%,股市市值两个月之内蒸发21;000亿,缩水三分之一。1998年继续下跌,同年8月13日达到6660低点。
股灾后,香港楼市在短短一年内,大跌七成,超过10万名业主成为“负资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楼市都未能恢复元气,整体楼价只有1997年的60%以下,并仍有逾6;000名业主未脱离“负资产”之列。
另外当时港元的汇价相对于亚洲已经贬值的货币明显偏高,香港产品出口和香港的旅游、零售业也受到影响。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通货紧缩、需求下降、失业增加、市场萧条,整个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局面。
4、主要原因分析
1)国际游资恶意攻击
这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香港的直接原因是国际游资在香港汇市、股市和期市上的联合攻击。以索罗斯为首的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疯狂炒卖港元,另一方面又抛出恒指期货与股票现货,以压低股票价格。这些国家游资在恶意攻击下,使香港股市急剧下跌,从而在期货市场上获利。而之前在股市泡沫的形成中,也是少不了他们相反的炒作,例如1993年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对港股的大肆炒作。
2)“积极不干预主义”的经济政策
长期以来香港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港英政府的 “积极不干预主义”经济政策使得在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游资有空可钻,疯狂炒卖沽空港元。而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也为量子基金等国际游资的进入创造了条件,购入美元抛空港元,人为推高利息赚取利差,并在期货市场进行相反操作,以保证港元下跌时外汇市场的获利。所以正是这样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得国际游资有机可乘,导致了这场由抛空港元引发的股市下跌。
三、1990年日本股市风险
1、发生背景
二战后,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经济迅速从废墟中发展起来,经济增值率高居发达国家之首,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至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逼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
1985年9月,西方5国财长在美国签订著名的“广场协议”,决定提高其它货币对美元的汇率。由于日本与美国贸易摩擦最为剧烈,日元首当其冲,日元兑美元的汇价从1984年的237日元上涨到1989年的138日元。
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受到极大冲击,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并实现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的转变,日本政府实行了金融缓和与自由化的政策。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连续5次调低贴现率,使之降低至低于同期西方各国贴现率2。5%的水平。这虽然使许多受日元升值影响的企业迅速摆脱了困境,但同时也种下了恶果。
自从日本采取金融缓和政策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企业一般收益率从1986年的17。2%,一跃而为1987年上半年的33。5%,下半年的50。9%。企业收益率的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对企业股票的评估价值,进入影响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
日本国内储蓄一直很高,加之金融缓和造成的货币供应扩张以及外汇盈余的骤然膨胀,产生了一股庞大的过剩资本。除了一部分寻找海外投资市场外,其大部分在国内涌入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1985年至1990年间,日本企业投资总额为406万亿日元,但只有148万亿日元(即总量的36%)用于企业生产资料的投资,而其中64%的资金即258万亿日元流向了证券市场和房地产。过多的资金流入推动了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升。 法人投机股市源自于1984年制订的“特定金钱信托制度”,它使日本大企业能够将巨额委托给信托银行和证券公司,从事金融交易。因此,除了机构投资者的狂势投机,法人资本的投机也成为股市膨胀的一大动力,并终于导致股市失控。
2、主要过程
自从1986年日本“平成景气”以来,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开始持续上升。1987年世界股市危机中,日经指数稍有下降,但很快的率先“复活”起来,股价开始一路上涨,并带动全球股市的回升。1980年个人持股比例为8。84%,1988年上升到的14。5%;1987年末,日本股市个人股东已达2000万人,相当于日本国民人口总数的1/5。到1989年底,日本的股票资产额已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3倍,资产价格如此急剧膨胀意味着经济泡沫的存在。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由于心理预期良好、投机活动增多,炒买炒卖土地的现象非常严重,地价飞快上扬,地价的暴涨使投资者不断对企业资产重新进行估价,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型企业身价倍增,股价大幅飚升,成为股市持续上扬的领头羊。到1988年底,日本的土地资产额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4倍;在泡沫最严重的1989年,日本大东京一地的房地产价格总和就超过美国全国的房地产价格总和。
1989年5月,由于意识到了经济过热的压力,日本政府开始紧急实施金融紧缩政策,提高贴现率,到1990年已由1989年的2。5%提升至6。0%。贴现率的急剧提高直接影响了资本的市场收益率,股价开始下跌。
1990年4月大藏省对房地产业也进行严厉的限制,一方面严格控制融资,另一方面加征地价税,使地价冷落下来。地价的下跌减少了企业的实有资产值,更促使股价下跌。同时由于资本成本不断的上升,企业增收的能力将大受制约,企业收益前景的黯淡给投资者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预期开始恶化。投机炒作者乘机抛售股票,进一步引起恐慌。
1989年12月29日,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次交易日,日经指数高收38915点。1990年开市后,股市即开始暴跌,到1990年4月2日经指数跌至28002点,历时4个月,跌幅达23%。1990年10月1日日经指数跌至20221点,跌幅达48%,也即10个月内将近跌去了一半的市值。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弹,旋即转入更猛的跌势。1992年8月18日日经指数再创14309点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3、主要经济后果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连续数年呈负增长或零增长。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股市和房地产上的持股和贷款,不断的成了不良资产,成了呆账死账。1994年至2004年银行信托方面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就有179家。
股市从此长期低迷,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于1600017000点之间,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上摸20000点,以后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过14个月后才再次突破20000点。可99年再度下跌,其断断续续的阴跌长达10多年。
4、主要原因分析
1)贴现率的不断降低导致股票投机热情高涨
“广场协议”后,日元不断升值,这使日本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受到极大冲击,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日本政府实行了金融缓和与自由化的政策。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连续5次调低贴现率,从而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迅速降低,企业的收益率也就不断的攀高,对企业股票的估值也就更高,对其预期也加大。加上当时对经济发展和日币升值的预期,从而引发起对股票的疯狂投机。
2)企业法人相互持股导致股价不正常上涨
二战前,日本的股票以个人持有为主,法人持股占极少部分;战后,日本政府推行了“解散财阀”改革,2O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法人持股迅速发展 1950年法人的持股比例为23。6% ,1955年为32。7% ,1960年为40。9% ,1970年增至54% ,从此日本的股票所有结构进入以法人持股为主的时代。
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推行了按时价发行股票的方式,股价越高,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的资金越多,以致当时的日本企业都致力于抬高自己企业的股价。另一方面,日本企业通过相互持股从市场上不断的购买浮动的股票,增加市场上对股票的需求量,而相互持股的稳定股东在股价上升的情况下也不出售股份,使得供需更加的失衡,结果自然是股价上升。
四、1996年泰国股市风险
1、发生背景
1984年6月30日,泰国政府宣布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即主要是盯住美元的制度。19841995年,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在此期间,泰国GDP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亚洲奇迹。19861994年,泰国制造业出口年增长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36%上升到81%,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2%增加到29%。
90年代初,泰国政府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1993 年3 月; 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 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设立支行的限制; 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1989年,外国私人资本面向泰国的流出与流入分别在1000亿泰铢左右,1994年分别达到15000亿泰铢左右,4年间增加了10多倍。并且,在这些资本中,短期资本所占比较大、增长较快,19951996年,非居民泰铢存款、经由BIBF的企业短期美元借款、股票市场的国外投资等急剧增加。仅从对银行的债务余额看,1996年底的701亿美元债务中就有65。2%为短期债务。
2、主要过程
从证券市场看,1993年,外资对泰国证券的投资为30多亿美元,19941995年上升到60多亿美元。从房地产市场看,1996年底,泰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分别占总贷款的8。8%和24。4%,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是经由BIBF(曼谷国际金融安排)从海外借入。
大量外国资本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起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飞涨。从1987年12月11日243点起,到1990年7月25日涨到了1143点,净涨了900点,涨幅达370%,平均每年都翻了一番;而后到1994年1月4日,达到了历史最高1753点,其间1993年9月29日由966点涨至1753点,历时仅3个月,涨幅竟达82%。
1995年,国际外汇市场出现逆转,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由贬值转升值。由于美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跟随美元不断走强,削弱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从1995年的24%下降到3%。出口下降导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1995年泰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162亿美元,占GDP比率超过8%。
1996年,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经营状况恶化。6月底,泰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达到1兆7800亿泰铢,不良资产率达到35。8%。巨额不良资产使泰国金融市场更加动荡。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资本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开始直线下跌。
5月份,国际货币投机资本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面对国际投机资本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同时大幅提高息率,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打击。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花光,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
随着货币市场的剧烈波动和经济的不断恶化,泰国的证券市场也就雪上加霜,以1996年2月6日的1415点为拐点,股市开始暴跌;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泰国股指下跌幅度超过60%;此后,股市继续下跌,到1998年9月4日达到了最低207点,相对于1994年历史最高1753点,跌破了88%;泰国的经济从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3、主要经济后果
直接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新加波、日本、韩国等国迅速受到泰国金融危机的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