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在1946 年6 月至10 月,国民党军侵占解放区城市153 座;解放军则收复城市48 座、歼敌29。8 万人。从1946 年11 月至1947 年2 月,国民党侵占解放区城市87 座;解放军则收复和解放城市87 座、歼敌41 万人。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从1947 年3 月至6 月,解放军经过4 个月的内线作战,努力打退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战局的发展,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计划,并使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7 年7 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 万人下降为373 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 万人下降为150 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 万人增加为195 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 万人;
1947 年6 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殊敌。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 年10 月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总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年12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全国土地会议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改”)运动的热潮。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 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学生运动的高涨 针对国民党当局积极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 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
中国农工民主党(亦称“第三党”)。
中国政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抗战胜利以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中国的民主党派并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正如周恩来所说,“其组织成分又常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一直包含到进步分子”,“而其中政治倾向又从君立宪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
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国民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
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48 年1 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
与此同时,1948 年1 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本会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民主和和平。”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 年4 月30 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1949 年1 月22 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同年春,毛泽东在同有关人士谈话时提出,民主党派应“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 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的阶段。
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自1948 年9 月12 日开始至11 月2 日结束,历时52 天。淮海战役自1948 年11 月6 日开始至1949 年1 月10 日结束,历时66 天。平津战役自1948 年11 月29 日开始至1949 年1 月31 日结束,历时64 天。
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 个月零19 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 万余人。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 年4 月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 月23 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 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被提上了历史日程。
1949 年3 月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1949 年6 月30 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度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1949 年9 月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 人。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9 月30 日,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备工作胜利完成。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基本的胜利。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学习思考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阅读文献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 年8 月13 日)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年9 月13 日)
3、《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8 年1 月19 日)
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年6 月30 日)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 年9 月29 日通过)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 年9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二、 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1950 年6 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行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即1949 年至1952 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作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即实现为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面三刀项根本性的历史性任务。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3 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上看; 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的变化。1952 年9 月24 日,毛泽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