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钓鱼岛是中国的 >

第8章

钓鱼岛是中国的-第8章

小说: 钓鱼岛是中国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钓鱼岛之所以成为中日之间的领土争议问题,是由于日本曾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期未经谈判便秘密决定占有钓鱼岛,并利用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及其所有附属岛屿,从而对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实行了50年殖民统治。
1945年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战败投降。根据公告,日本必须执行1943年的开罗宣言,把从中国窃取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土地,也务必将日本驱逐出境。
然而,由于中国内战导致海峡两岸分裂,美国利用占领日本之机,通过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宣布对琉球(冲绳)进行托管,在台湾和琉球驻军,并把钓鱼岛附属岛屿黄尾屿、赤尾屿作为美军靶场。
对此,中国政府强烈反对。早在1950年12月,时任中国外长周恩来便发表声明表示:台湾和澎湖列岛业已依照开罗宣言决定归还中国,关于琉球群岛“不论开罗宣言或波茨坦公告,均未有托管的决定,当然更说不上要指定‘美国为管理当局’的事情了”。
1960年修订后的美日安全条约第五条称:“在日本国施政下的领土(in the territories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Japan),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日本行政管辖下的领土才是美国对日提供安全保障的对象。
即,要适用美日安全条约第五条,两个要件必须具备,一是要在日本合法合理的“行政管辖”之下,二是属于日本的“领土”。
截至1972年,琉球主权在美国控制之下,即便美国把钓鱼岛管辖权划入琉球,也不是“日本行政管辖下的领土”,因而也不适用于日美安全条约第五条。
1972年美国归还冲绳时擅自把钓鱼岛行政管辖权划归日本,但同时声明这不会影响未来主权归属的谈判,当事者应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一争议。中国一开始就坚决反对美国把钓鱼岛的施政权非法交给日本。况且,即便就美国立场而言,施政权并不等于主权,既然美国从未承认日本拥有钓鱼岛主权,就等于从未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因而就根本不具备适用于美日安全条约第五条的基本要件。
由此可见,日本硬说根据日美归还冲绳协议,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美国硬说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全条约——这些都是毫无道理和法律依据的欺人之谈。(《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16日 作者:刘江永)
从钓鱼岛到琉球
日本近期策动“购岛”闹剧,引起中国人及全球华人极大愤慨。钓鱼岛的争端,源于中国当年的积贫积弱。但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
《浮生六记》中的铁证
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人在台湾辖区钓鱼岛采珠集药、捕鱼开发从未间断过。明朝中叶,戚继光等抗击倭寇时,就以钓鱼岛为战略防线。日本主张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理由之一,是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但一本名叫《浮生六记》的古籍,却清楚显示:中国人沈复发现钓鱼岛的时间为1808年,比日本人早76年。
在今天看来,《海国记》最珍贵之处,在于这一段话:“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墙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这段文字清楚表明,钓鱼岛确在中国内海,距离琉球国国界在当时尚有一日航程,这无疑是中国固有领土。
沈复是清朝一位潦倒文人,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一生习幕经商,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是1808年沈复随同清王朝正副使齐鲲、费锡章出使琉球时途中的见闻。
日方一直所宣称的“发现”钓鱼岛的古贺辰四郎,日本福冈人,1884年,他发现钓鱼岛有大量的海鸟信天翁,此人颇具商业头脑,马上联想到可以捕捉居住在岛上的信天翁鸟,将其鸟毛销往欧洲。但早在他之前,中国人已把此地作为采摘中草药的宝地。钓鱼岛上有一种叫海芙蓉的海草,生长在沿岸的岩石缝中,是防治风湿症和高血压的良药,为中国沿海采药者所爱。
琉球血泪史
说钓鱼岛,必须要说到琉球,更要说到甲午战争——历史环环相扣。
琉球曾是历史悠久的独立古国,位于福建以东的海上,《隋书》中称为“流求”,《元史》中写作“求”。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戴出使琉球三国,分别册封了三国国王。琉球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此后,琉球国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进贡,谨守臣节。明朝灭亡后,琉球继续与清政府保持了藩属关系。此后百余年,琉球不断遣使进贡,历任琉球新王即位时都要遣使请封,从未间断。
在历史上,琉球一度兴盛,成为当时远东海上贸易的中转站,琉球船穿梭浩瀚大海,闻名遐迩。但是,随着明朝中叶之后倭寇横行,琉球的海上贸易遭到严重打击,贸易空间日渐缩小。1511年,葡萄牙海军占领了15世纪初以来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的马六甲,从此使马六甲王国从朝贡贸易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马六甲王国的消失对琉球来说,也等于失去了一个南海贸易的重要据点,琉球船的贸易活动圈受限越发狭窄。而日本又开始染指这个小国。
公元1847年,琉球尚育王病逝。次年,年仅5岁的尚泰即位,他是琉球最后一任国王。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正式侵占琉球。1875年,日本政府命令尚泰停止向清朝进贡,将驻福州的琉球馆使节撤回。琉球对日本的诸多要求一一唯命是从,但是对于断绝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却坚决抗拒。鉴于琉球不肯轻易就范,1879年3月,日本军队连同警察进驻琉球,接收琉球所有政府文件、册籍,宣布废琉球藩为冲绳县,尚泰王被废。
此后尚泰一直居住在东京,1901年,尚泰病逝,年仅59岁。他的遗体回葬故国琉球的玉陵,在被囚数十年后,他终于可以回到他列祖列宗身边安息了。
琉球亡国后,日本迅速在冲绳县推行同化工作,逮捕反日的琉球王室残余,收缴各种武器,将语言、教育、税务、兵役、耕地经济作物方面纳入为日本服务的体系。同时大力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日本最重要的同化举动是湮灭了琉球国的本土宗教。宗教圣地“御岳”被毁坏,神女和巫女全部驱逐或消灭,同时将日本神道教搬进冲绳……在这种情况下,琉球国作为一个小国的本土民族意识迅速消亡。
清朝对日本强行兼并琉球发出强烈抗议,当时还曾委托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的英雄格兰特居中调解。1879年,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1880年9月,中方在谈判中最后妥协,签署了《琉球专约拟稿》,以日本提出的方式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然而清朝皇帝拒绝同意这一不平等条约,并且指示中方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最终协商破裂。
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败国割让台湾、澎湖,在琉球群岛问题上就更没有发言权。从此琉球群岛属于一个国家和中国的藩属这一事实开始被人遗忘,古国琉球,变成了日本“冲绳”——但直到今天,台湾居民还称冲绳为“琉球”。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际,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冲绳岛成为掩护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南部屏障,悲怆的命运再次降临。1945年3月24日,冲绳战役爆发,美军军舰发出了10万发炮弹,3100架次的空袭猛烈打击了滩头阵地。在这场被日本人称为“钢铁风暴”的打击中,琉球国国宝,包含了500年琉球文化精华的首里城全部化为乌有。
在整个冲绳战役中,冲绳平民遭到了巨大的伤亡。日本防军当时不准平民疏散,冲绳平民若有“通敌”嫌疑,可就地杀害。冲绳平民的死亡大多数是由于日军残暴的政策而被逼“玉碎”,日军逼迫冲绳平民在被解放之前大量跳下悬崖,强制教师女学生(男生都上了战场)成立“姬百合”队,为日本海军航空兵基地做劳役。日军在作战中四处寻找掩体,他们将平民从山洞中驱赶出来,暴露在美军燃烧弹和火焰喷射器的射程中。最后,日军干脆命令平民自行“玉碎”,发给他们掺有毒药的牛奶,或者逼迫一群平民在山洞里互相开枪射击……战后冲绳县统计,冲绳岛民在战争中死亡超过94000人。
甲午战争后被窃取
日本人对钓鱼岛的野心,就是从霸占琉球后开始的。
在琉球改为冲绳县不久,古贺辰四郎搬迁到那霸,采收冲绳近海的海产品进行出口贸易。在发现钓鱼岛上有大量信天翁后,1885年6月10日,古贺辰四郎向冲绳县令提出申请,要求租用这个岛屿,县知事向内务省写了报告,申请建立国标。但明治政府的内务省官员在做了一番调查之后,了解到这些岛屿并非无主之地,而是清廷册封给中山王使船所用,并作为中国船舶航往琉球的路标,虽有觊觎之心,但尚不敢轻举妄动。1893年11月2日,冲绳县新一任知事奈良原繁再次向内务省和外务省大臣提出报告,要求将鱼钓岛(钓鱼岛)和久场岛(黄尾屿)划归给该县所辖,并建立标志,政府仍以“该岛究竟是否为帝国所属尚不明确”为由而加以拖延。
事实上,一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但是在这场战争后,日本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并在签订前的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二战后,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日本政府却将附属于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由美军占领,并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1971年6月17日,日美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也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在波诡云谲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却陷入了归属争执之中,延续至今。
近来,日本要求国内教材明确标注“尖阁群岛是我国固有领土”。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多次大声疾呼:尽快将《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拍照选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并节选排印,出版其中记述古钓鱼台(岛)在中国内海的文字段落。这件历史文献真迹,至少能揭穿日本教科书将加入的“固有”两个字是历史的谎言。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今年9月10日起,中国有关部门将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中国政府也正式公告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
是啊,204年前,沈复从钓鱼岛到硫球途中,“忽见白燕大如鸥,绕墙而飞”,这个场景,确实应该让中国的孩子铭记在心。(《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9月14日 作者:关山远)
在钓鱼岛问题上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钓鱼岛的记载
据史料显示,钓鱼台、黄尾屿、赤尾是1372年由出使琉球的明朝使者杨载发现的。1403年出版的《顺风相送》航海图中曾提及“钓鱼屿”的地名,该史料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而1534年明朝琉球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的记录更为详尽。这里所说的琉球就是现在日本的冲绳县加上鹿儿岛县西端部分岛屿的范围。在1879年以前,本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自明初以来的五百年间,一直受封于明清朝廷。
钓鱼岛、黄尾屿及赤尾屿恰好位于中国册封使船经驶的航道上,在当时称之为“针路”。出使琉球国的航行,少不得以这些岛屿作为航标。据陈侃《使琉球录》记载,琉球册封使一行于1534年5月5日祭海登舟启航。
至八日,出海口,一望汪洋矣。顺风而微,波涛亦不汹涌;舟不动而移,与夷舟相为先后。……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明朝使臣陈侃,还是同舟的琉球人,都是以“古米山”作为抵达琉球的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