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47章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47章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务的官僚结构,并据此提出多元型(pluralist)、联合型(federalist)和创业型(entrepreneurial)三种城市治理模式。348 多元型和联合型城市治理模式分别对应于指导性和让步性治理模式。创业型城市治理体系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3)皮埃尔的城市治理模式论。皮埃尔(Pierre,1999)349对城市治理模式的划分最具代表性和概括性,他深入研究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在城市治理活动中权力分配的强弱状况,根据参与者、目标、手段和结果将西方种类繁多的城市治理方式归纳为四种一般模式(见表8。3)。即:管理模式(Managerial Model)、社团模式(Corporatist Model)、支持增长模式(Progrowth Model)和福利模式(Welfare Model)。

   表8。3   城市治理的理论模式
特征
管理模式
社团模式
 支持增长模式
   福利模式
参与者
职业的管理者
   大众与利益组织
商界精英、高官
地方政府、国家政府
目标
提高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传递效率
 保证组织成员的利益
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
国家支持地方经济
手段
与获利组织的协议、公职的招募、提高公务员素质
   将社会的主要成员参与到城市政治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
政府的政治和管理网络
结果
提高了服务生产的效率,而对服务市场和消费者选择的效率作用不大
   降低了财政纪律,因为利益鼓励消费,而公共收入却有限;获利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不平等
对地方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增长,地方政府权力下降
资料来源:转引自洪明,徐逸伦。 中国小城镇管治研究初探'G' //顾朝林,等。 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31。

2。 多城市区域治理模式
跨行政区域的治理模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靖学青(2002)将美国大都市区治理归纳为四种模式:350以纽约大都市区为代表的松散、单一组织的区域治理模式;以华盛顿大都市区为代表的统一组织的区域治理模式;以杰克森维尔大都市区为典型的完全单层的区域治理模式;以迈阿密大都市区为典型的双层制的区域治理模式。
比较而言,孙兵(2007)351、郝寿义(2007)③关于多城市区域治理模式的一般性归纳最具科学性和概括性。他们根据区域治理主体的合作程度以及对参与主体约束力大小的不同,将区域治理模式划分为专题项目合作、专业委员会、区域委员会和城市联盟四类。其中,专题项目合作中区域治理主体合作程度最低,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也最弱;城市联盟的合作程度最高,对参与主体也有很强的约束力;另外两种模式则介于这二者之间。
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区域治理组织主要包括松散型的区域治理组织、专门委员会、城市联盟三种形式(孙兵,2007;郝寿义,2007)。352
   (1)松散的区域治理组织。松散的区域治理组织主要是通过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建立起松散的、非政府组织形式的协作组织,为区域协调发展及经济一体化开展宣传和提供信息交流的场所,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它为正式制度变迁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更高层次的区域治理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这种区域治理组织是地方政府自愿组建的组织,组织的建设及运作方便,是一种制度变迁成本最低、易于操作的区域治理组织形式。
   (2)专门委员会。区域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就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某一单一问题,成立单项的、小规模跨行政地区的专门委员会。
   (3)城市联盟。城市联盟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区域治理组织形式,比较适合于内部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区域。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美国学者佩尔斯(Neel Peirce,1993)曾首倡〃Citistate〃一词探讨〃城市联盟〃问题。353国内城市联盟理论研究以靳景玉等(2004,2006,2007)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354城市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城市为了一定的愿景目的建立在契约之上,而进行的一种合作性超边界组织安排。城市联盟的模式可分为单中心城市联盟、双中心城市联盟和多中心城市联盟三类。城市联盟具有五大显著特点:一是目标性。城市联盟建立在一定的目标(〃共同愿景〃)基础之上,有明确的目标性是城市联盟的第一要素。二是系统性。城市联盟是以契约和协议为约束构成的联盟系统。三是动态性。城市联盟盟员城市的增减具有动态性。四是协同性。城市联盟各方既相互独立,不存在行政上的等级关系,又相互依赖,相互之间进行优势互补而产生协同效应。五是共赢性。城市联盟各方在相互信任、依赖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获得各自的利益,规避各自风险。城市联盟成功运作必备以下条件:具有共同的利益和愿景(目标);选择适当的联盟伙伴;注重各盟员城市在联盟中的影响力;建立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和惩罚机制;建立城市联盟内部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复习思考题
    1。 概念解释
区域治理主体;区域治理客体;区域治理自组织协调机制;城市联盟
 2。 简述〃区域治理〃和〃区域管理〃概念的异同。
 3。 简述区域治理的基本特点。
 4。 简述区域治理的类型和模式。
 5。 简述区域治理主体参与区域治理的具体方式。
开放性讨论题
 1。 如何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科学理解〃区域治理〃概念的基本内涵。
 2。 如何从制度安排的视角构建城市∕区域联盟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丽。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宋迎昌。 都市圈:从实践到理论的思考'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 孙柏瑛。 当代地方治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郝寿义。 区域经济学原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孙兵。 区域协调组织与区域治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 魏后凯,等。 现代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 安树伟。 大都市区管治与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特殊性'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9。 李铭,方创琳,孙心亮。 区域管治研究的国际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7(4)。
 10。 马海龙。 区域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J'。 理论月刊,2007(11)。
 11。 孟召宜,朱传耿,渠爱雪。 主体功能区管治思路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7(9)。
 12。 胡萍,卢姗。 浅谈非政府组织在区域管治中的作用'J'。 经济前沿,2007(2)。
13。 胡萍,卢姗。 国外区域管治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4。 靖学青。 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组织管理模式兼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协调管理机构的创建'J'。 社会科学,2002,(12)。
15。 吴骏莲、崔功豪。 管治的起源、概念及其在全球层次的延伸'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8(143)。
16。 杨汝万。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管治及其对中国的含义(下)'J'。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6)。
17。 张京祥、黄晓春。 管治理念及中国大都市区管理模式的重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8(5)。
18。 张京祥、刘荣增。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及管理'J'。 国外城市规划,2001(5)。
19。 张京祥、庄林德。 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J'。 城市规划,2000,24(6)。
20。 CHRISTIAN 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a critical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 1996;22(1)。
21。 ELKIN S L。 City and Regime in the American Republic'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2。 FAINSTEIN  N I; FAINSTEIN  S S。 Regime strategies; munal resistance; and economic forces'G' // FAINSTEIN  S S and FAINSTEIN  N I (eds)。 Restructuring the City。 New York: Longman。 1983。

① RICHARDSON H W 。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8:17。
② '俄' T·M·克尔日查诺夫斯基。苏联经济区划问题论文集(19171929)'M'。王守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82。
③ 胡佛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曾执教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哈佛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担任过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主席、《国际区域科学评论》及《区域科学杂志》编委。代表作有:《区位理论以及靴鞋和皮鞋业》(1937)、《经济活动区位》(1948)、《都市区域剖析》(1959)、《区域经济学导论》(New Rork: Alfred A。knopf Inc;1971;second edition; 1975;third edition; 1984)等。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是国外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学教科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90年引进出版了该书1975年英文第二版中文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引进出版了该书1984年英文第三版中文本。
④ '美'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 郭万清,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200、239。
⑤ 程必定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成书于1987年6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是中国第一部区域经济学教科书。1989年国内公开及内部出版的区域经济学教科书还有:杨海田的《优化生存空间的艺术区域经济学》(成书于1987年10月,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8月版);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合著的《区域经济学》(成书于1989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谷树忠编译的《区域经济学》(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1989年11月10日印)。上述四本区域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以及198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区域经济学正式形成的标志。详见吴传清,等。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17333。
⑥ 国外区域经济学教科书研究的〃区域〃一般都界定为一国范围内的经济区域,尽管有的教科书也论及〃欧盟〃这一超国家边界的国家联合体区域,但都申明〃区域〃和〃国家〃存有明显的区别。近年来国内出版的部分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将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区域〃(简称〃区域〃)的空间范围外延至整个国家(以一国为区域)以及跨越国家界限的经济区域,并直接沿用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以国家为空间尺度的部分理论。这种认知状况不利于区域经济学理论建设及学科发展,应引起区域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⑦ Hoover。E。M。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M'。New Rork: Alfred A。knopf Inc;1975; '美'埃德加·M·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74。
⑧ 张可云。 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165,170。
⑨ '美'艾德加·M·胡佛,弗·杰莱塔尼。 区域经济学导论'M'。郭万清,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20。
⑩ '英'哈特向。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 '。黎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9130。
11 '英'罗伯特·迪金森。 近代地理学创造人'M'。葛以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2203。
12 PERLOFF H S; DUNN E S; LAMPARD E E; MUTH R F。 Regions;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M'。 Baltimore; 1960:4。 
13 HOOVER E M。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M'。New Rork: Alfred A。knopf Inc;1975; '美'埃德加·M·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M '。王翼龙,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72。
14 HOOVER E M,GIARRATANI F。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M'。New Rork: Alfred A。knopf Inc;1984;'美'艾德加·M·胡佛,弗·杰莱塔尼。 区域经济学导论'M'。郭万清,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20。
15 HARVEY ARMSTRONG ;JIM TAYLOR。 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M'。Third Edition。New York;Blackwell Publish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