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34章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4章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双核开发与点轴开发的空间耦合
我国国土开发的空间结构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双核结构,双核开发模式可以看作是点轴开发的一种发展。由于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具有天然的经济联系,而且二者的经济交流比其它类型的点状联系更具经济效率,能够有效促进二者间轴线和中点城市的发展,故而,双核开发模式是点轴开发中的一种优化模式。根据双核结构理论,应该在特定区域内,选取两个有一定规模、在产业上互补并且其中一个城市具有良好的对外商品输出通道的城市进行重  点开发。双核开发的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疏通二者间的交流渠道,拓展它们之间合作范围,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
点轴开发和双核开发在我国国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陆大道(1986)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指出,〃应将海岸沿线和长江沿岸作为全国一级发展轴线;组成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形结构;将经过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铁路干线附近作为二级发展轴;并确定若干中心城市;组成不同层次重点建设的点轴空间系统〃。254上述主张被1987年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1990年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采纳。255在〃T〃 型开发模式的基础上,陆玉麒(1999)认为〃双核型空间结构是控制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结构形态〃。256从图5。10中可见,点轴开发与双核开发在我国国土开发的应用中存在较强的空间耦合。沿海和沿江两条轴线的发展对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区域内双核开发的应用,又能更好的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加快区域结构调整,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图5。10 我国T型开发模式中的双核型空间结构
 资料来源:陆玉麒。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应用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1013。
三、网络开发模式

当经过极点开发和点轴开发后,区域经济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有必要进行网络开发。网络开发模式是点轴模式的延伸,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区域空间组织模式,是区域经济相对发达条件下的产物。网络开发模式最早由魏后凯(1988)倡导并系统阐述。257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区域形成了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各类中心城镇)和发展轴,增长极和发展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络以及交通、通讯网,区域产业布局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网络拓扑结构。此时,以主要节点之间(即主要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使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这种对区域内经济结构进行整体调整,建立新的增长极,全面开发城镇体系、产业体系以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即为区域网络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其首要目标是建立通道与竞争市场,使原有增长极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为此,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度,是网络开发的重要举措。当网络开发进入第二阶段后,按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原则对区域内城市性质、产业功能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定位,强化增长极之间的协同性,削减互损性竞争。网络开发的第三阶段是按照城市网络体系形成与有效运行的要求,寻找网络开发的新发展点、新发展极、新发展轴。
网络开发是点轴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实行的区域空间开发模式,一般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①区域面积较大,资源分布及载体质地相对均匀。②交通系统已经或容易形成网络状。③已有三个及三个以上分散的增长极,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发展轴。④区域增长极和发展轴存在较强的扩散效应,新增长极和发展轴具有良好的生长与发展条件。258
在经济发展已有较好基础或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区域经济开发采取网络开发模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第一,由于整个区域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的空间均衡及区际差距的缩小成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资金供给对区域经济开发的约束已不像工业化前期阶段那么明显,区域经济实力已允许或能够全面开发新区,进行大幅度的空间结构调整,以促使区域经济逐步趋向均衡。第二,集聚规模经济是有其限度的。当经济活动在少数点、地带上过度集聚,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膨胀病〃,如运力紧张、原料供应不足、用地用水困难、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成本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迅速增加等等,这将使集聚产生的规模不经济超过集聚带来的利益。第三,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要求区域开发具有网络性。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经济活动分布逐步由集中走向分散,这也对空间网络开发提出了时代要求。259

复习思考题
1。概念解释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城乡边缘区;极核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双核式空间结构
2。 简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点〃、〃线〃、〃面〃的基本内容。
 3。 简述区域经济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4。 简述区域经济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5。 简述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6。 简述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内涵及形成机制
 7。 简述双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8。 简述弗里德曼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的基本内容。
 9。 简述陆大道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的基本内容。
 10。 简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机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开放性讨论题
1。分析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双核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等区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其利弊。
2。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如何实现区域产业空间组织形态和区域经济空间开发秩序的有机协调,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产业空间双重结构上的优化配置?
3。分析政府调控、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中的不同作用。
 4。如何认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空间集聚扩散〃规律?
5。在区域空间开发规划实践中,应如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选择空间开发轴线?

参考文献 
 1。 周起业,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 陈栋生,等。 区域经济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 刘再兴,等。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4。 张敦富,等。 区域经济开发研究'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5。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 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聂华林,高新才,等。 区域发展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魏后凯,等。 现代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2.魏后凯。 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13.陈才。 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4.李小建,等。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李小建,等。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郭熙保,等。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7.陆大道。 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8.陆大道。 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9.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0.陆大道,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1.董锁成。 经济地域运动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2.覃成林,等。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3.曾菊新。 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24.曾菊新。 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陆玉麒。 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6.钱运春。 亚中心结构与区域平衡发展'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7.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8.顾朝林,甄峰,张京祥。 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9.叶裕民。 中国区域开发论'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0.甄峰。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1.'台'于宗先,等。 空间经济学'M'。 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32 。'法'弗朗多瓦·佩鲁。 略论增长极概念'J'。 李仁贵;译。经济学译丛,1988(9):6772。
 33。 '美'Albert  O·Hirschman 。经济发展策略'M'。 徐育珠,译。 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4。
 34.'美'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曹征海,潘照东;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5.'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朗科斯·蒂斯。 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M'。 刘峰,等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6.[日]藤田昌久,[美]保罗·克鲁格曼,[英]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7.[美]保罗·克鲁格曼。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蔡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8.'英'G。L。克拉克,[美]M。P。费尔德曼,[加]M。S。格特勒主编。 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M'。刘卫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9.陆大道。 二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 地理科学,1986(2)。
40.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再回顾'J'。地理学报,2001,56(2)。
41.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
42.李仁贵。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J'。 经济研究,1988(9)。
43.李仁贵。 区域核心外围发展理论评介'J'。经济学动态,1991(9)。
44.李仁贵。 增长极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
45.安虎森。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46.安虎森。 城乡边缘带以及经济区域空间的三元分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47.安虎森。 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48.魏后凯。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1)。
   49.薛普文。 区域经济成长与区域结构的演变'J'。地理科学,1988(4)。
   50.杨开忠。 二元区域结构理论的探讨'J'。地理学报,1992,47(6)。
   51.陈佑启。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J'。经济地理,1996(3)。
52.'美'保罗·克鲁格曼。 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J'。吴启霞、安虎森;译。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1)。
   53.曾坤生。 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4(2)。
   54.陆玉麒。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57(1)。
   55.陆玉麒。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应用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
   56 陆玉麒。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4)。
   57.MY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ment Regions。London:Duckworth。 。1957。
58.FRIED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66。


第六章  区际经济传递理论

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分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