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你没有理由要求他人必须喜欢你或欣赏你,即使你竭尽全力地讨他们欢心。当然,能得到他人的喜欢是值得高兴的事;如果他人喜欢你是因为你的为人(包括你在待人接物中表现出的善意),而不是因为你被迫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就更值得高兴了。
同样,你可能希望成为他人可以依赖的朋友。然而,考虑到生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事件和困境,强求自己永远不说“不”,永远不令他人失望,这样的要求实在过于苛刻,你根本无法保证。不过,你可以跟朋友表达你的意愿和偏好,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有时候,由于某些你无法控制的因素,或者出于纯粹的自我保护,你可能必须对他们说“不”。
尽管你可能会去努力,但你不能把你的意愿强加给世界。
当你要求他人、世界或生活总体上应该什么样,如果你坚持苛刻僵硬的期望,那么这只会给你带来困惑、沮丧、失望甚至更糟糕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强求他人、世界或生活以某种方式对待你,那么当他们没有或不能顺从你的意愿时(这是不可避免的),你就必然会因此感到愤怒、失望和沮丧。如果你对自己强求特定的行为或感觉,尤其是你的要求还不切实际或无法达到,那么你就注定会因此感到内疚和无能。
结论就是,唯一一件你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地把那些“应该”从你的思维中清除。当你抛弃那些苛求的“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述你的请求、愿望或偏好时,你就会在情感上获益。
你是在忠告,还是在把你的“应该”强加给别人?
你可能有点儿意识到了你强加给自己的苛刻准则,然而,你或许不认为自己对别人挑剔或吹毛求疵。但是,当你以忠告的形式跟别人分享你那些严格的准则,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时,你好心好意的帮助就很容易被误解为自鸣得意的反对、优越的傲慢、刺耳的批评甚至是指责。
琼已经48岁了,有两个已婚的儿子和一个读大学的女儿。平生第一次,她决定寻求心理治疗,因为去年过节期间缠上她的沮丧一直折磨着她。琼说自己的情绪问题是从圣诞节时开始的,起因是家人在一年一次的节日聚餐上的谈话。
“我的家人都回来过节了,”琼解释说。“大家一起分享着我准备好的晚餐。我、我丈夫、两个儿子、儿媳妇、小孙女还有我的女儿都在。”
“吃饭时,我说了一些话,大意就是我认为自己是个大度、宽容的好人。全家人都笑了起来,只有我不明白他们笑什么。”
“我要他们一定得告诉我究竟有什么好笑的。我的儿子和女儿说,我是他们认识的最挑剔、最固执、控制欲最强的人!他们说,我的脑袋里总是装满了谁都不想听的‘免费建议’。我的女儿说我就是一部‘应该复读机’。她居然学我,说‘你应该做这个做那个’。看起来,这让每个人都觉得很好笑,除了我。那真是太让我伤心了!”
“两个儿媳妇更温和一些,但是就连她们也同意我儿子和女儿的说法。她们说,她们知道我的本意是好的,知道我只是想尽力帮助家人解决问题而已。但是她们俩也说,我让她们觉得好像她们达不到我的高标准,我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而且,让她们俩感到不快的是,我时常跟她们唠叨怎样才能让她们的丈夫——我的儿子——开心。”
“我崩溃了,”琼说。“我从来没意识到自己的‘帮助’会给别人造成消极影响。我爱我的家人和朋友。我丈夫一直说我为别人做得太多了。有时,我会意识到我的某个孩子或朋友似乎烦我或者生我的气了,但我始终不明白那是为什么。我过去一直以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还不够,或者有可能是因为我给出的意见太诚恳了。现在看起来,似乎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事与愿违。这太让我难受了,我几乎连床都爬不起来了。”
通过治疗琼的病情好转了,她也明白了她的意图是好的,但她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她还意识到,她的“应该”准则源自她的母亲。她承认,在她和姐妹们年少的时候,母亲也同样没完没了地给她们“善意的忠告和建设性的批评”,结果也是让她们感到不满,觉得自己无能。
琼在治疗结束时说:“尽管真相令我非常痛苦,但我还是认为,那个晚上家人给了我最好的圣诞礼物。他们让我知道了,我是在硬把自己的准则灌进他们每个人的喉咙,而那绝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爱他们。”
你可能也像琼一样,一心想帮助和支持遇到困难的亲人和朋友。但是,让你意想不到的是,把你的“应该”强加给别人,这可能会让他们沮丧和愤怒;他们会觉得自己做得很差劲,因为那不是“你的”方式。
你还可能过于急切和热心:别人只需要你当一个同情的倾听者,你却过早地催促别人采取你的解决办法。通常,最有效的支持就是当好共鸣板,把你听到的反射回去,为你的朋友和家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方便他们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准确思维的力量
除了包含苛刻、不恰当的命令之外,“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和“7个致命的应该”还包含其他的错误思维,这也会导致消极情感。“应该”这种表述往往含有夸张的意味,比如“永远”、“永不”或者“每一个人”等,使得原本就不切实际的命令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绝对的词语和夸张的语言是思维扭曲的标志,而思维扭曲是导致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但思维却有准确与不准确之别。只要尽可能地保持思维的理性、缜密和准确,你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情感的不适和消极的情绪。
如果你对自身和他人的看法是准确的,它们就可以给你的内心和社交生活绘制一张有效的路线图。有了正确的路线图,你就知道你在哪里、你在往哪儿去,尤其是在跟别人打交道时。相反,当你的看法不准确时,你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能力就会削弱,就像一张不准确的路线图会让你失去方向感和地理方位一样。
当然,造成问题的根源是过度取悦。当你有能力控制自己取悦他人的努力时,你就已经踏上了取悦症的治愈之路。
只要把取悦思维中的“永远”和“永不”换成更和缓的语言,比如“大多数时候”、“有时候”或者“很少”等,你就会大大减轻绝对或夸张的时间要求给你造成的紧张和压力。
最后,“7个致命的应该”可以包含条件从句,把你对他人的期望(你觉得他人应该怎样对待你)跟你认为他人对你负有的义务(你相信这是你努力取悦他人的结果)联系起来。就你而言,这些有条件的准则透露出一种优越感,甚至有潜在的操纵意味。
比如,要是你直接命令一个人说“你必须喜欢我,因为我替你做了很多”,那么对方会怎样回应?当你大声说出来时,准则的强迫性就变得很明显了。
除非他人已明确表示,只要你让他们高兴,他们就会喜欢你或善待你,否则,你的条件就是单方面的,很可能注定要落空。让别人喜欢你、欣赏你,这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但是,别人并没有这样的义务,不管你以往对他们有多好。
固执地以为你对别人好,他们就应该对你好,这只会让你对别人感到格外失望、愤怒和怨恨。
此外,条件思维是一个陷阱,会让你陷入自责和反唇相讥。如果你坚持“只要你对别人足够好,别人就会对你好”的虚假逻辑,那么当别人让你失望时,你就只能自责了。
来自过去的声音
当你在自我思想或对话中听到居高临下的“应该”时,那其实是你的良知发出的声音。在那个声音中,有你的父母、老师、哥哥姐姐、辅导员或其他权威形象,正是他们,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给你制定了那些一直跟着你的准则。
成年后,作为一个好人,你的良知仍然会让你顺应他人的期望。你会向别人证明,你愿意先人后己;这其实就是继续把别人奉为高于你的权威。尽管你可能在像父母一样照顾别人,并且在履行你作为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你的良知仍会把你当成一个听话或不听话的孩子。
当你遵守自己苛求的“应该”准则时,你的良知会给你象征性的赞扬。但是,当你未能遵守它们时,你的良知就会自责,感到内疚。
作为一个好人,你的良知在给你双重惩罚。因为你衡量自我表现的标准是别人是否对你满意,而不仅仅是你是否对自己满意,所以你的内疚还会掺杂羞愧。对自己失望会导致内疚,而相信别人对自己失望了则会导致羞愧。
尽管作为一个好人,你既讨厌批评别人,也不想受到别人的批评,但是当你对自己尖刻起来时,你却可以非常野蛮粗暴。通常,除了更多的“应该”和“不应该”(“我本应该更努力”、“我不应该生气或怨恨”等)之外,你的自我批评独白很可能还充满了其他导致沮丧的语言和扭曲的思想。
你可能会用“自私”、“自我为中心”或“不讨人喜欢”等标签来斥责和侮辱自己,甚至更野蛮地骂自己“傻瓜”、“笨蛋”或“蠢货”。而且,就像一个放大或缩小的心理魔术一样,你倾向于放大或夸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缩小或忽视他人的毛病或恶行。
取悦于人的完美主义
做一位这样的好人很少会真正对自己满意,你渴望和需要每个人的认可,但却不肯认可你自己。
每当新的一天到来时,你仍然继续通过取悦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很显然,在你的心理账户中存不下做过的好事。不管你过去靠讨好和付出挣得了什么价值,你如今的反应仍像是你的价值永远很可疑,每当有新的请求或需求出现时,你的价值就要再次接受考验。这就仿佛是每天一睁眼你都觉得自己一文不名。
是什么驱使你不停地取悦他人呢?是如影随形的无能感?还是挥之不去的自我怀疑?你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努力不够、付出不够或者说得不够,没能让他人真正满意。
但是,这种令人不安的无能感,其真正的根源并不是你的取悦努力或取悦能力的不足,而是在你的“应该”准则字里行间潜藏着完美主义。
别忘了我后来补充的第十一条戒律:我应该彻底、完美地满足自己的所有这些“应该以及不应该”的期望。你强迫自己坚持的完美主义标准要在两个层面上衡量。
首先,你要求自己时刻取悦每一个人。其次,你要求自己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因此,即使取悦他人和拒绝自己已经让你精疲力竭了,你还是得表现出愉快、乐观的态度。万一你的情绪不小心变坏了,你也绝对不能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
让自己坚持这样的完美主义标准,这无异于自我强加的情感虐待。
如果那听起来太夸张或者太极端,请设想有一位母亲正在命令孩子满足这样的要求。“你必须总是让我满意,”母亲严厉地对年幼的孩子说。“我提出的每个要求,我给你的每个指示,你都得赶紧照着去做,不管你当时在干什么,也不管你舒不舒服。而且,你必须时刻面带笑容,保持愉快。要是我听见你抱怨,或者看见你脸上有一丝不快,你就等着受罚吧。只要你有一丁点儿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我就再也不爱你了。听明白了吗?”
这听起来像是童话中恶毒的继母精神错乱的呵斥。或者,用更黑暗、更现实的话说,这位母亲可能是自我陶醉的“最可爱的妈咪”,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情感和精神虐待。诚然,跟这位虚构的“母亲”比起来,你的自我对话可能不这么赤裸裸,但是你强加给自己的完美主义期望和评价标准,却绝对跟她不相上下。
在生活的不同领域给自己设定高标准,这原本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然而,追求完美会令人沮丧,并且注定会失败。相反,追求卓越会给人以激励,因为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态度调整:搞破坏的“应该”
请集中精力用下面的纠正措施来对抗搞破坏的“应该”。在你这样做的过程中,请记住阿尔伯特·埃利斯的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应该”和“必须”来苛求自己和别人。
★每当你的思维被“应该”、“应当”、“必须”和“一定要”所污染时,它就会变得刻板、僵硬、极端。灵活、适度、平衡的理性思维会更有利于你。
★把你的“应该”强加给他人,这是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