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万事如易 >

第570章

万事如易-第570章

小说: 万事如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知余舒仍是摇头,却承诺他道:“您放心,就算我不与朱师兄结两姓之好,日后定也护着朱家,直到我护不住那一天。”

    朱慕昭固然失望,但他没有强求,确认了她的许诺非假,他累得闭上眼睛,感觉到意识逐渐变得模糊,他的声音变得喃喃不清,朱青珏握紧了他的手,凑近他面前,才听到他说的什么——

    “爹,司天监没有毁在我手上,我守住它了。。。。。。”

    朱慕昭权倾朝野十余载,弥留之际,最放不下的是他的独生儿子朱青珏,念念不忘的却是他对先父朱昶的誓言。

    朱青珏跪在床头泣不成声,余舒伸手探了探朱慕昭的鼻息,脸色黯然。

    一代权臣,就这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悬在余舒头顶上的那一把利剑终于消失无形,可是她最先感到的不是轻松和畅快,反而是一阵伤怀,说不上来是为什么。

    “朱师兄节哀。”她拍拍朱青珏的肩膀,转身到外面去讣告众人。

    荣恩侯一大把年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最后是被尹元戎搀回去的。司天监一众官员先后赶来,任奇鸣带头在院内长跪不起,哭声不止。

    余舒没有指摘他们此举不妥,默默地帮着朱青珏料理起朱慕昭的后事,俨然是要借此机会,表示她与朱家亲厚,打消某些人的贪念。

    * * *

    当晚,余舒匆匆带着朱慕昭的讣闻进宫面圣,崇贞帝看起来十分伤心,听她追忆了朱慕昭生平之事,有感而发,当即下达了一道圣旨,追封其为顺昌伯,三代袭爵。

    这是余舒所能为朱家争取到的最后一点好处,皇帝实在不是个念旧之人,再过一阵子,要他想起朱慕昭的好处可就难了。

    深夜,余舒带着新鲜出炉的圣旨,又匆匆赶回了朱家。死者封爵,朱青珏年纪轻轻就袭了顺昌伯位,却没有分毫喜悦,高兴的也只有那些需要仰仗朱家势力的亲戚。

    就这样,余舒早出晚归,一连在朱家逗留了七日。遵照朱慕昭生前遗愿,停灵七日后便入棺出殡,她和荣恩侯一左一右扶棺送葬,步行十里,后成一段佳话。

    丧事后,余舒再回到司天监,明显地感觉到底下官员对她的恭敬不似先前流于表面,多了几分真心实意,想想便知是她前阵子为朱慕昭守灵送葬一事,倒是意外收获了几份忠心。

    又过三日,朱青珏突然来访,带着一个让她意想不到的人。

    “这是孤鸿,”朱青珏为她介绍,“我也不知道他是我爹从哪儿找来的仆人,我爹死后,他便一直缠着我,不胜其烦。孤鸿武功高强,想来于你有用,我便把人给你送来了,你收留他吧。”

    在他身后,站着一个两手抱剑的男子,约莫三十岁,个头瘦高,臭着一张脸,浑身上下写满了“不爽”两个字。(未完待续。。)

第七百九十章 番外(十四)

    由冯啸率领的讨逆大军在定州城外安营扎寨,向北一百里,便是大燕的渔阳郡治下。先行军只有三万人马,不敢冒进,便派出斥候先往渔阳刺探军情,殊不知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已被探子传回宁冬城。

    姜怀赢割据了东北五郡,占六十二县之地,乃大安疆土十分之一。他称帝之前,便有过半州县官员自愿臣服,余下不尊者,皆以武力强占。东北军横扫一片,一夜之间斩首上百朝廷命官,各地沦陷,过万兵马投降,百姓更无抵抗之心,姜怀赢不费吹灰之力便分得江山一隅。

    黄袍加身之后,燕帝定都宁冬城,划分出五郡,分派大军驻扎各处险要之地,而后大封亲信,建朝议政。值得一提的是,姜怀赢义弟刘世宁,因早先救助卫太后与长公主脱险有功,随后又献上新政三十六则作为朝纲,燕帝倚重十分,是以封为异姓王侯,一时间风头无两。

    得闻朝廷大军抵达定州,燕帝当即召开朝会,商讨应对之策。国师刘雁乃是山野高人,因其神机妙算,平日里为诸将士料卜吉凶,无不应验,所以众人向来信服。他言夜观星象,算出一卦,正是“西有伏狼,南有杀星,潜龙勿用。”

    燕帝问其何意,刘世宁代为解答:“西有伏狼,应是蒙古人蠢蠢欲动,不久前,北元后裔帖木儿一统鞑靼与瓦剌两部,气势正盛,他若南下进犯朝廷。必从我燕地借道,或将一战。而南有杀星,应是征讨大军中卧虎藏龙,有一员猛将,主战杀伐,于我军不利。”

    就在临时扩建的朝堂上,新晋的文武百官议论声叠起。燕帝皱眉道:“前有狼,后有虎,我大燕岂不是腹背受敌,可有破解之法?”

    话毕。众臣纷纷献计。有说先发制人,趁安朝三军未能会和,抢先攻克定州;有说不如同蒙古人结盟,一同对抗朝廷。

    燕帝越听越是头疼。最后还是刘世宁开口:“臣倒有一个以逸待劳的办法。只是兵行险招。未知陛下可敢一试?”

    燕帝坐直道:“二弟但说无妨。”

    刘世宁笑里藏刀,只说了八个字:“佯攻诱敌,祸水南引。”

    众人有听没懂。有的半知半解,唯有燕帝是领兵出身,本就擅长谋略,闻弦歌而知雅意,当即拍案叫绝:“好一个以逸待劳,堪当一试!”

    言毕,不管云里雾里的一干臣子,点名叫了几员大将,并刘世宁与刘雁,换到殿后密议。

    。。。。。。

    三日后,昌平王刘世宁亲自领兵,率八千精兵良将,趁夜出发前往蒙古。

    帖木儿称雄之后,早有野心扩张领土,却苦于南下进犯,横山断水不利骑兵挺进,若从边城绕道,路途遥远,唯有东取燕地,借道而行,方能沿途补给。

    帖木儿先时对姜怀赢颇有忌惮,不敢贸然行事,近来听闻姜怀赢称帝,便蠢蠢欲动,调派了两万骑兵,安扎在燕地西境牧仁河上,一面防止燕军来犯,一面又存着浑水摸鱼的心思。

    转眼到了十一月,北方天寒地冻,终于等到河面结冰,蒙古大营向东推进,却在途中被燕军埋伏,双方一触即发,交战半日,燕军人数不敌对方,主将竟被生擒。

    大汗帖木儿麾下鞑靼头领哈丹巴特尔抓住了敌将,看是个文弱书生,拷问之下,得知他居然是大燕皇帝的结拜兄弟,连忙快马回报。

    帖木儿接到这个意外之喜,毫不犹豫,迅速召集兵马,前往牧仁河与哈丹巴特尔会和。亲自见过刘世宁后,帖木儿识破了对方的诡计。原来燕军冒进,是因为安朝的讨逆大军已经到了定州,燕帝所以一面派兵挑衅蒙古铁骑,引诱他们出兵,一面向讨逆大军示弱,将渔阳拱手让之,介时蒙古铁骑与讨逆大军狭路相逢,必有一战,燕军方可渔翁得利。

    帖木儿生性好战,当时便觉得这是个进攻中原的好时机。于是决定将计就计,命哈丹巴特尔率领五千先锋,带着刘世宁这个人质,前往燕地“借道”。

    姜怀赢果然看重这个结拜兄弟,答应蒙古大军从上谷借道,直奔渔阳郡,并且提供三城粮草,只求哈丹巴特尔不杀刘世宁。

    两军协定,蒙古大军开拔,先抵上谷,一路马不停蹄,休整一夜,三万大军便埋伏在渔阳城北。

    腊月上旬,讨逆大元帅冯啸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派一万兵马进攻渔阳,却连城门都没有攻破,便被蒙古大军从两边包抄,杀了一个措手不及。

    若非先锋大将军尹元戎勇武,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带回三千残兵,这一仗堪称惨败。冯啸方知大燕与蒙古人结盟,震惊之下,当即整顿兵马,形成对峙。

    就在蒙古人洋洋得意之际,后方突然传来战鼓滔天,回头四顾,却见大燕旗帜漫天飞舞,高地上惊现了十门笨重的炮车,“轰隆”一声巨响,便是惊天动地,黑雾弥漫,但闻哀嚎遍野,根本看不清刚才发生了什么。

    蒙古大军乱作一团,何曾见过这等阵仗,哈丹巴特尔慌慌张张带兵撤离,竟不知不觉朝着讨逆大军扎营的方向去了。

    于是,一切都照着某人的安排进行。三军混战,却换成蒙古大军腹背受敌,燕军与讨逆大军两面夹击,燕军在后方捡够了便宜,这才退回渔阳城,损兵不过百人,便耗废了蒙古大军三万兵力,又借刀杀人,让讨逆大军吃了个哑巴亏。

    至于遭人俘虏的刘世宁,早就趁乱逃出敌营,并且夹带回了一个俘虏——炸断半条腿的哈丹巴特尔。

    刘世宁退守渔阳城,自此一战成名。不管是蒙古鞑子还是安朝将领,这一役之后,皆都知道了大燕昌平王的大名。

    这么一来,便破除了国师刘雁预言中的“蒙古伏狼”,短时间内,帖木儿恐怕是不会卷土重来了,燕军可以专心应战大安朝廷。

    渔阳捷报传回大都,燕帝大喜过望,当着朝上文武百官的面,毫不吝啬地夸耀道:“朕得一世宁,便得一半天下矣!”(未完待续。。)

    ps:  ——这章少点。每回写打仗都跟要我命似的,可是不写吧,又少了那么点真实感,所以还是咬咬牙写了。文中地名人名皆为杜撰,都别给我考究啊,咱们是架空。)

第七百九十一章 番外(十五)

    渔阳城四面戒严,上万燕军入驻城中,昌平王刘世宁手握兵符,身为统帅,理所当然地被当地守备恭恭敬敬地请进郡守府下榻。

    蒙古大军溃不成军,狼狈逃往上谷,安朝兵马没有穷追不舍,唯恐再中了燕军的圈套。薛睿也没有派兵去追,上谷的援兵此时已到,收拾鞑子一群残兵败将不在话下。

    是夜,郡守府内最宽敞的一间厢房,薛睿打着赤膊坐在矮榻上,脚边的火盆烧地红红旺旺,金柯站在他身后,一边手脚麻利地处理他后背密密麻麻的伤口,一边抱怨道:

    “我说你真是不要命了么,那会儿兵荒马乱的,逃命都来不及,你还敢掉头去抓那鞑子头领,得亏那一箭射得偏了,不然你这辈子都别想再见到你那情妹妹了。”

    薛睿低笑一声,幽深的眸光熠熠闪动,不知是想到了什么。

    “我怎会不惜命呢,不过是知道大兄在暗中保护我,不会让我出事的。”这一年来,他早就认可了金柯这个侠义心肠的兄弟。

    金柯听到他这么信任他,心里受用,嘴上却没放过他:“下回你再以身犯险,我可不陪你胡闹。”

    这一回诱兵之计,薛睿为了取信帖木儿,不惜佯作俘虏,又演了一出苦肉计,才骗得蒙古大军踏入燕地,从上谷借道,成了瓮中之鳖。

    缠好绷带,薛睿披上衣服,端起桌上酒坛子灌了一大口。烧刀子够劲,辣的他心口一团火热,却刚好缓解了伤口的疼痛,鞑子折磨人的手段虽远远不如他所知的那些酷刑,下手却够狠。

    然而,只要想到他离安陵城更近了一步,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你少喝些酒罢。”金柯抢过坛子,不赞同地摇摇头,记不得薛睿几时养成这毛病,只要没有正事在身。手边有酒。他必会喝得烂醉。

    “我到别处转转,你赶紧休息,多少天没合眼了,不累么。”金柯说完。抱着酒坛子走了。到门外不忘叮嘱守卫一番。不许他们给薛睿找酒喝。

    郡守府修建的很是气派,这东厢连着大花园,出了院子便是一条精致的木雕回廊。金柯走没几步,就见迎面来了几个人,却是渔阳赵守备,身后头出了管事,还跟着两个步态袅袅的姑娘,披着软裘戴着锦帽,朱唇粉腮,姿色不俗。

    “啊呀,金教头。”赵守备认得金柯,笑容满面地打着招呼;虽说他官职比金柯高两头,却远不比金柯身在大都,亲近天子,何况金柯还是昌平王的异姓兄弟,自然是得客客气气的。

    金柯打量着他身后两个姑娘,停下来问道:“赵大人带着人这是去哪儿啊?”

    “哦,我听说王爷受了伤,身边怎么能没人伺候,”赵守备一脸关心道:“我这府上丫鬟都愚笨,唯有两个妾生的闺女倒是温柔可心,送去照顾王爷起居,权当我一片心意。”

    金柯暗道:这老小子能厚着脸皮找出这么一个借口,把亲生女儿送去给他兄弟暖床,真以为他看不出来是想攀高枝儿吗?也不去打听打听,昌平王要是个好色之徒,大都的姑娘们早把王府门槛儿踩破了,更别说还有个长公主贼心不死呢。

    “我劝赵大人省省吧,”金柯不客气地泼了他一脸冷水,“我兄弟出了名的不近女色,你要想巴结,还不如送几坛美酒实在呢。”

    赵守备干笑两声,却没打退堂鼓,侧身让道:“金教头有事忙去吧。”

    金柯见他不识好人心,也懒得再拦他,扭头走了,让他自己碰壁去。等到他身影消失在转角,赵守备才收起一脸笑,扭头对两个女儿交待道:

    “等下见了昌平王,都学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