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史通 >

第8章

史通-第8章

小说: 史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注第十七



昔《诗》、《书》既成,而毛、孔立传。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
者流也,流通而靡绝。进一作“惟”。此二名,其归一揆。如韩、戴、服、郑,钻仰《六经》,裴、李、应、晋,训解《三史》,开导后学,发明先义,古今传
授,是曰儒宗。儒宗者,即训诂为主之意,是注家正体也。



既而史传小书,人物杂记,若挚虞一作“赵岐”。之《三辅决录》,陈寿之《季汉辅臣》,周处之《阳羡风土》,旧二字倒。常璩之《华阳士女》;文言美
辞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纫书。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



次有好事之子,思广异闻,而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庶凭骥尾,千里绝群,遂乃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阅。若裴松之《三国志》,陆澄、刘昭《两汉书
》,刘彤《晋纪》,刘孝标《世说》之类是也。



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该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有所吝,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注列行中,如子从母。若萧大圜《淮
海乱离志》,羊炫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劭《齐志》之类是也。



榷其得失,求其利害,少期松之字。集注《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
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陆澄所注班史,多引司马迁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采摘成注,标为异说,有昏耳目,难为披一作“搜”。



览。窃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而刘昭采其所捐,以为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譬夫人有吐果之核,弃药之滓,而愚
者乃重加捃拾,洁以登荐,持此为工,多见其无识也。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固以“已”通。察及泉鱼,辨穷河豕。嗟乎!以峻之才识,足堪远大,而不能
探赜彪、峤,网罗班、马,方复留情于委巷小说,锐思于流俗短书;可谓劳而无功,费而无当者矣。自兹已降,其失逾甚。若萧、羊旧误“杨”,之琐杂,王、
宋之鄙碎,言殊拣金,事比鸡肋,异体同病,焉可胜言。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依文设训者。或自我作故,另出意见者。



记录无限,规检不存,难以成一家之格言,千载之楷则。凡诸作者,可不详之?



至若郑玄、王肃,述《五经》而各异,何休、马融,论《三传》而竞爽。



欲加商榷,其流实繁。斯则义涉儒家,言非史氏,今并不书于此焉。



因习第十八



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



古者诸侯曰薨,卿大夫曰卒。故《左氏传》称楚邓曼曰:“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庄四。又郑子产曰:文、襄之泊,君薨,大夫吊。昭三。即其证也。案
夫子修《春秋》,实用斯义。而诸国皆卒,鲁独称薨者,此略外别内之旨也。马迁《史记》西伯已下,与诸列国王侯,谓诸世家。凡有薨者,同加卒称,此岂略
外别内邪?何贬薨而书卒也?



盖著鲁史者,不谓其邦为鲁国;撰周书者,不呼其上一作“王”。曰周王。如《史记》者,事总古今,势无主客,故言及汉祖,多为汉王,斯亦未为累也。
班氏既分裂《史记》,定名《汉书》,至于述高祖为公、王之时,皆不除沛、汉之字。凡有异方降款者,以归汉为文。肇自班《书》,首为此失;迄于仲豫,荀
悦字。仍踵厥非。积习相传,曾无先觉者矣。



又《史记。陈涉世家》,称其子孙至今血食。《汉书》复有《涉传》,乃具载迁文。案迁之言今,实孝武之世也;固之言今,当孝明之世也。事出百年,语
同一理。即如是,岂陈氏苗裔祚流东京者乎?斯必不然。《汉书》又云:“严君平既卒,蜀人至今称之。”皇甫谧全录斯语,载于《高士传》。



夫孟坚、士安,年代悬隔,至今之说,岂可同云?夫班之习马,其非既如彼;谧之承固,其失又如此。迷而不悟,奚其甚乎?



何法盛《中兴书。刘隗一作“魏”,误。录》,称其议狱事具《刑法志》,依捡志内,了无其说。既而臧氏荣绪。《晋书》、梁朝《通史》,于大连刘隗字。
之传,并有斯言,志亦无文,传仍一讹作“乃”。虚述。此又不精之咎,同于玄晏也。



寻班、马之为一无”为”字。列传,皆具编其人姓名;如行状尤相以者,则共归一称,若《刺客》、《日者》、《儒林》、《循吏》是也。范晔既移题目于
传首,列姓名于卷中,卷中,谓传中也。而犹于列传之下,注为列女、高隐等目。苟姓名既书,题目又显,是则一脱“则”。邓禹、寇恂之首,当署为公辅者矣;
岑彭、吴汉之前,当标为将帅者矣。触类而长,实繁其徒,何止列女、孝子、高隐、独行而已。



魏收著书,标榜南国;桓、刘诸族,咸曰岛夷。是则自江而东,尽为卉服之地。至于《刘昶》、《沈文秀》等传,叙其爵里,则不异诸华。原注:刘昶等传
皆云:丹徒县人也。《沈文秀》等传则云:吴兴武康人。岂有君臣共国,父子同姓,阖闾、季札,便致土凤之殊;二句顶父子。孙策、虞翻,乃成夷夏之隔。二
句顶君臣。求诸往例,所未闻也。



当晋宅江、淮,实膺正朔,嫉彼群雄,称为僭盗。故阮氏孝绪。《七录》,以田、范、裴、段诸记,刘、石、苻、旧作“符”。姚等书,别创一名,题为
“伪史”。及隋氏受命,海内为家,国靡爱憎,人无彼我;而世有撰《隋书。经籍志》者,其流别群书,还依一作“同”。阮《录》。案国之有伪,其来尚矣。
如杜宇作帝,勾践称王,孙权建鼎峙之业,萧察为附庸之王:而扬雄撰《蜀纪》,子贡著《越绝》,虞裁《江表传》,蔡述《后梁史》。考斯众作,咸是伪书,
自可类聚相从,合成一部,何止取东晋一世十有六家而已乎?



夫王室将崩,霸图云构,必有忠臣义士,捐生殉节。若乃韦、耿谋诛曹武,钦、诞问罪马文,司马昭。而魏、晋史臣书之曰贼,此乃迫于当世,难以直言。
至如荀济、元瑾兰摧于孝一讹作“李”。靖之末,王谦、尉迥玉折于字文之季,而李百药,刊齐史,颜师古,述隋篇,时无逼畏,事须矫在,而皆仍旧不改,谓
数君为叛逆。书事如此,褒贬何施。



昔汉代有修奏记于其府者,遂盗葛龚所作而进之;既具录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及邯郸氏撰《笑林》,载之以为口
实。嗟乎!历观自古,此类尤多,其有宜去而不去者,岂直葛龚而已!何事于斯,独致解颐之诮也。凡为史者,苟能识事详审,措辞精密,举一隅以三隅反,告
诸往而知诸来,一多“者”字。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邑里第十九



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逮太史公始革兹体,凡旧作“惟”。有列传,先述本居。一作“太古”。至于国有弛张,乡有并
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案夏侯孝若撰《东方朔赞》云:一少“云”



字。“朔字曼情,平原厌次人。魏建安中,分厌次为乐陵邵,故又为郡人焉。”



夫以身没之后,地名改易,犹复追书其事,以示后来。则知身或讹“生”,或作“在”。生之前,故宜详录者矣。



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由是斗牛之野,郡有青、徐;吴、越之乡,州编冀、豫。欲使南北不乱,淄、
渑可分,得乎?此二字一作“其于”,属下句。系虚名于本土者,虽百代无易。二句有讹脱,文亦可省。既而天长地久,文轨大同。二句入唐。



州郡则废置无恒,名目则古今各异。而作者为人立传,指现在事。每云某所人也。其他皆取旧号,施之于今。原注:近代史为王氏传,云“琅琊临沂人”;
为李氏传,曰“陇西成纪人”之类是也。非惟王、李二族久离本居,亦自当时无此郡县,皆是晋、魏已前旧名号。欲求实录,不亦难乎!



旦人无定质,旧讹作“所”。因地而化。故一无“故”字”。生于荆者,言皆成楚;居于晋者,齿便从黄。涉魏而东,已经七叶;历江而北,一作“左”。



非唯一世。四句谓南北互徙,本唐而言,不蒙南渡。而犹以本国为是,此乡为非。是则孔父里于昌平,旧讹“平昌”。阴氏家于新野,而系纂微子,源承管
仲,乃为齐、宋之人,非关一作“曰”。鲁、邓之士。求诸自古,其义无闻。原注:时修国史,子被配纂《李义琰传》。琰家于魏州昌乐,已经三代,因云:
“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监修者大笑,以为深乖史体,遂依李氏旧望,改为陇西成纪人。既言不见从,故有此说。



且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即“竞”字,或误“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若仲远之寻郑玄,先云汝南应劭;文举之对曹操,自谓鲁国孔融是也。爰
及近古,其言多伪。至于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若乃称袁则饰之陈邵,言杜则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巨鹿。原注:
今有姓邴者、姓弘者,以犯国讳,皆改为李氏,如书其邑里,必曰陇西、赵郡。夫以假姓犹且如斯,则真姓者断可知矣。又今西域胡人,多有姓明及卑者,如加
五等爵,或称平原公,或号东平子,为明氏出于平原,卑氏出于东平故也。夫边夷杂种,尚窃美名,则诸夏士流,固无惭德也。在诸史传,多与同风。原注:如
《隋史。牛弘传》云:“安定鹑觚人也,本姓尞氏。”至它篇所引,皆谓之陇西牛弘。《唐史。谢偃传》云:本姓库汗氏,续谓陈郡谢偃,并其类也。此乃寻流
俗之常谈,忘著书之旧体矣。



又近世有班秩不著一多“姓”字,非。者,始以州壤自标,若楚国龚遂、渔阳赵壹是也;至于名位既隆,则不从此列,昔萧何、邓禹、贾谊、董仲舒是也。
观《周》、《隋》二史,每述王、庾诸事,高、杨数公,必云琅琊王褒,新野庾信,弘农杨素,渤海高颎,以此成言,岂曰省文,从而可知也。



凡此诸失,皆由积习相传,浸以成俗,迷而不返。盖语曰:“难与虑始,可与乐成。”夫以千载遵行,持为故事,而一朝纠正,必惊愚俗。此庄生所谓“安
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斯言已得之矣。庶知音君子,详其得一脱“得”



字。失者焉。



卷六言语第二十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
则同艰而义释,若《尚书》载伊尹之一作“立”。训,皋陶之一作“夫”。谟,《洛诰》、《康诰》、《牧誓》、《泰誓》是也。周监一多“于”



字。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若《春秋》载吕相绝秦,成十三。子产献捷,襄二十五。臧孙谏君纳鼎,桓
二。魏绛对戮杨干襄三。是也。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若《史记》载苏秦合从,
张仪连横,范雎反间以相秦,间太后、穰侯。鲁连解纷而全赵是也。连言:天下士为人排患难、解纷乱。



逮汉、魏已降,周、隋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札。宰我、子贡之道不行,苏秦、张仪之业遂废矣。假有
忠言切谏,《答戏》、《解嘲》,其可称者,若朱云折槛以抗愤,张纲埋轮而献直。此下必有阙文。盖此二句所谓忠言可称者,宜有缴句,而其下又宜有“他如”
等字转接也。秦宓之酬吴客。王融之答虏使,此一作“比”。



之小辩,曾何足云。二句单缴酬吴答虏也。是以历选载言,一多“而“字,布诸方册,自汉已下,谓两汉之后。无足观焉。



寻夫战国已前,其一脱“其”字。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良由旧讹“用”。体质素美。何以核诸?至如“鹑贲”、“鸜鹆”,童竖之谣也;“山木”、
“辅车”,时俗之谚也:“皤腹弃甲”,城者之讴也:“原田是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