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 >

第18章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第18章

小说: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向东,进攻后赵军队。这些高力本来就是武夫出生,一个人可以抵得上十几个普通士兵,虽然既没盔甲,也没兵器,却就地抢夺了老百姓的大斧子,直接上阵厮杀,后赵的军队与之相遇居然不是他们的对手。高力军队很快席卷长安、洛阳等地,从关中杀到关东,直逼后赵的国都邺城。

正在病榻上挣扎的石虎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大惊失色,赶忙调集国内的军事力量,命燕王石斌为大都督,以精骑兵一万,统领氐人首领蒲洪和羌人首领姚弋仲率兵征讨,这两家的儿子后来分别建立了前秦与后秦,此时正处于迅猛上升期。高力的军队终究寡不敌众,在荥阳与后赵精锐部队的交战中全军覆没。

强将在外,权臣在内,大乱将起的征兆显而易见。石虎还没死,就有所谓的“权臣”蠢蠢欲动了。

太子石世是个未见过世面的小孩,其母刘氏却工于心计,颇通权谋。这个刘氏就是原来前赵皇帝刘曜的女儿(真是报应不爽),前赵灭亡时,她被石虎手下的战将张豺俘获,后来献给了石虎,而张豺也得以升迁。刘氏不忘旧情,石虎病危时在石虎身边吹耳旁风,让石虎封张豺做镇卫大将军,与彭城王石遵、燕王石斌同为辅政大臣。

石遵拥兵在外,刘氏无力顾及,然而石斌就在后赵的旧都襄国,刘氏担心他会于己不利,先假传圣旨说石斌纵酒好猎、心中无君,将他罢了官职,软禁在府第里;然后让张豺故技重施,再传一道圣旨,将石斌杀死在府中。

最大的障碍已除,石虎又奄奄一息,刘氏就假借石虎名义任命张豺为太保,主管内外军事。捱到第二天,石虎终于蹬腿死了,小皇帝登基,刘氏临朝称制,做了太后,与张豺掌握朝政,准备铲除异己。

张豺与太尉张举商议除掉司空李农,张举则把秘密私下里告诉了李农,李农逃往广宗(今河北威县附近)一带,纠合在当地聚集的流民与张豺对抗。刘太后派出张举,统帅邺城中最后的一支军事力量——近卫军去围攻,都城周围的空气空前紧张。

这时得到石虎去世消息的石遵从关中赶来奔丧,在李城(今河北邯郸附近)与刚刚剿灭高力,凯旋而归的姚弋仲、蒲洪和石闵等人相遇。这些人也知道了张豺在朝中掌权的消息,共同劝说石遵乘着邺城守备空虚,一举攻下国都,夺回皇位。石遵早有此意,得到这支军队的支持正是求之不得,于是他从李城起兵杀奔邺城。

张豺吓得手足无措,又急急招回张举的军队,孰料城中的胡人都认为石遵前来奔丧,应当去迎接,不能给张豺守城。张豺无法阻止城内人的外逃,就连他一手提拔的镇军大将军张离也打开城门迎接石遵。(墙倒众人推,何况张豺也算不上是堵厚实的墙,出了问题只会倒得更快。)

张豺完全是个无主见的人,这时还做出十分可笑的举动,他听从刘太后的意见,给石遵加了一大堆的官职头衔,石遵不予理睬,驱兵到达邺城外的安阳亭,张豺战战兢兢出迎,被石遵当场收捕。

第二天,石遵带着重兵,耀武扬威地进入邺城,例行公事地上殿痛哭完石虎的灵位之后,下令将张豺斩首,灭其三族。石遵以刘太后的名义废掉石世,自立为帝。石世母子的结局当然也没什么好说的,都被石遵杀死了。

石遵哪里想到,他这个皇位根本无法坐稳,废嗣自立之举引起了驻守各地的诸王的强烈不满。蓟城的沛王石冲传檄幽州、冀州等地,南下讨伐石遵。石遵派出精兵十万与之交战,击杀了石冲,但此战又进一步成全了领兵的汉人石闵,使他声威大振。

石闵对石遵不满日久,石遵进军邺城时,曾对石闵许下诺言:“努力吧。事成之后我立你为太子。”但石遵登基后自食前言,立了石斌之子石衍。石闵自恃功高,表现出强烈不满,他利用总揽内外兵权之利,把殿中将士都提拔为殿中员外将军、关外侯。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劝石遵削夺石闵的兵权,并把他除掉。

当年十一月,石遵召集义阳王石鉴、东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在郑太后(这时太后已经换成了石遵的母亲)宫中密谋诛灭石闵。郑太后认为石闵在李城起兵过程中功劳很大,不能随便杀掉,会议因此不了了之。

石鉴表面赞同杀掉石闵,出来后却马上派宦官将消息通报给石闵。石闵抢先下手,劫持了司空李农等人,并密谋废帝,派出军士苏彦、周成,活捉了正在宫中与宫女们玩弹棋的石遵。

石遵当场问周成:“是谁造反?”

周成回答:“义阳王石鉴应当做皇帝。”

石遵长叹一声:“我尚且如此,石鉴又能做上几天?”

石遵及孟准、王鸾等人被杀,石鉴顺理成章地做上了皇帝。

石鉴感谢石闵的拥戴之功,封他为武德王,司空李农则晋升为大司马,两人并录尚书事。但石鉴内心忌惮石闵和李农,不久就指使东平王石苞、中书令李松等率军夜攻石闵、李农。袭击未能得手,石鉴非常恐慌,装作不知情的样子,杀了石苞、李松等人完事。

此后,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等人也密谋诛杀石闵、李农,反被石闵所杀。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得到石鉴的支持,率领羯族士卒二千人暗中埋伏,也想袭杀石闵和李农,又告失败。

石闵、李农在攻杀了孙伏都等人以后,已识破了石鉴的意图,就幽禁石鉴,在城中下令说:“近日孙、刘谋反,党羽均已被剿灭,良善之人无一参与。从今以后,与朝廷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便,城门不再禁止出入。”

号令一出,方圆百里的汉人纷纷进入邺城,城内的羯人、匈奴人则纷涌出城。石闵料知胡人不为己用,便颁布“杀胡令”,汉人凡杀一个胡人的,就给升官加爵。他亲自率领汉人诛灭匈奴人和羯人,无论贵贱、男女、老幼,即使只是高鼻多须长得像胡人的都得死。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种族大灭绝”,胡人被杀竟达二十多万人!一夜之间,邺城的周围遍地是堆积成山的死尸,昔日繁华的后赵国都,竟变成了一座死亡之城。


十五、乱世中的乱世

邺城之中血流成河的时候,邺城之外的各大势力也在紧锣密鼓地行动着。

位于邺城北面的襄国,本是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发迹之地,镇守在那里的是石虎的儿子新兴王石祗,他联合了同样对石闵、李农不满的姚弋仲和蒲洪,传檄天下,讨伐石闵。

这时软禁了石鉴的石闵为了彻底消灭石氏的残余力量,假托谶文“继赵李”,改国号为卫,自己也改姓为李(意思是说我就是那个灭赵国的人),改元青龙。原在后赵朝中任职的大小官员一万多人,纷纷逃往襄国,表示对石闵的反对。以石祗为首的维护后赵的集团与邺城石闵的“卫”国形成对抗,整个关东完全处于军阀割据局面,原来驻守在各个据点的后赵将军们各自拥兵数万,都不再听从石闵的命令。

石闵这时大概体会到了坐在火山口的滋味,面对对手林立的局面,他只好选择离邺城最近的据守石渎(今河北临漳西)的张贺度开刀。

被监禁的石鉴利用石闵、李农出征之机,密派宦官带着他的书信召据守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的抚军将军张沈乘虚袭击邺城。不料这乱世年头宦官也靠不住,他向石闵、李农告发了此事。石闵与李农回兵邺城,杀了石鉴。同时被杀的还有石虎的子孙三十八人,邺城里所余的石氏一族尽数被诛。

(石虎当初尽灭石勒的子孙,而这回他自己的子孙又被石闵屠杀殆尽,石虎以恐怖的杀戮开始,他的结局竟也归于杀戮,这种巧合可不是《红楼梦》中石头的幻影,而是真实的历史。)

石氏被解决了,下面就是讨论谁来当皇帝的问题。百官推举石闵为帝,石闵当然要表演一番,他先是“固让李农”,李农以死请求石闵即位。

石闵想了想,又说:“我们这些人以前都是晋朝人,如今晋室尚存,不如大家各自做些州牧、太守,迎接晋朝皇帝还都洛阳,你们看怎么样?”

有个名叫胡睦的尚书马上拍马屁,说:“陛下圣明贤德,本应登位,晋朝衰微已有多年,那些抱头鼠窜逃到江东的君臣哪里能统治您这样的英雄呢?”

石闵终于显出得意之情,笑着说:“胡尚书真是个识天命知时务的人啊。”

于是他改元永兴,国号大魏,不久,他复姓为他的汉姓冉,这个政权便是历史上所说的冉魏。冉闵封“亲密战友”李农为齐王,但很快又变脸除掉了李农和他的三个儿子,做起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石氏的最后一脉,襄国的石祗得到冉闵称帝的消息,便就地即赵皇帝位,胡人所据的州郡都表示支持石祗,特别是能征善战的姚弋仲。石祗手下正缺这样的人才,便大力提拔姚弋仲,封他为右丞相、亲赵王,又任命他的儿子姚襄为骠骑将军、豫州刺史。

然而姚弋仲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回到羌人的发源地关中地区,以图进一步的发展,但他碰上了有同样想法,同以关中为发源地的氐人领袖蒲洪。

蒲洪由于对后赵的待遇不满意,早已遣使降了东晋,东晋朝廷看到北方如此大乱,又恢复了信心准备北伐,蒲洪被任命为持节和征北大将军。蒲洪根据谶文所说的“艸付应王”,改姓苻氏,自称三秦王,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做关中三秦之地的主宰。

姚、苻两家都想乘着关东大乱,关中空虚的良机,先一步进入关中,创立基业,双方就先在关东打了一场“资格战”,结果苻洪击退了姚襄的进攻,确立了主动权。

可惜苻洪本人的好日子没过长,后赵的降将麻秋(就是原来那个多次败在张重华手中的凉州刺史)欲吞并苻洪的势力而自立。他宴请苻洪,在酒中下毒,苻洪毒发,其子苻健发现了麻秋的阴谋,将其斩杀。

苻洪临死前对苻健说:“我所以还没有入关,乃是以为中原(指关东地区)一带可以平定,不想却被小人麻秋所害。中原的事情不是你们兄弟能解决得了的,我死以后,你们急速入关!”苻健遵从父命,一面去了王号,向东晋告丧,一面率部众向关中进发。

(前秦日后的强大,首先得归功于苻洪制定决策的正确。苻洪曾经试图在关东捞取根据地,但在群雄并起的背景下,想要立足显然困难。与前赵和后赵对峙时期不太相同的是,由于西南的成汉已被东晋消灭,而东晋方面对蜀地的控制又比较弱,关中所面临的唯一称得上强敌的只不过是前凉一州的力量,而关中在地理和军事上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那里又有大量支持苻氏的氐人。苻氏的军队先入关中,站稳脚跟,就能转过身子对抗关东的敌对势力。)

整个中华大地,以冉魏国都邺城为中心,四面八方都陷入剑拔弩张的状态之中:苻健离开所据的枋头(今河南浚县一带),向西挺进;东南“安分”了很久的东晋沿着江淮一线,派兵向北进入魏国境内;西北的前凉摩拳擦掌,待机东征;北面的石祗更是咬牙切齿,整饬军备,以图报仇血恨。

但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尚不属于他们,远在东北龙城虎视中原的慕容家族,已经为结束这场大乱准备了二十万的精兵,在东起徒河(今辽宁锦州一带),西到蠮螉谷的战线上,前燕部队分三路大军对冉魏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


十六、前燕南侵

公元350年这个多事之秋,在东晋称作穆帝永和六年,在冉魏则是冉闵年号永兴元年,而后赵把这一年叫做永守元年,这是石祗的年号。(呵呵,都有个“永”字,可惜古往今来,“永”得成的好事,一件也没有。)凑巧的是,这年正好是公元4世纪的正中一年,这整个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异常混乱的世纪,从公元后的一世纪算起,大概也只有二十世纪足以与之“媲美”。这正中的一个年头对于这个世纪的混乱究竟意味何在,真是不好说,还是让历史给我们做出解答吧。

慕容家族此时已经换了新主,慕容皝于两年前去世,世子慕容俊即燕王之位。慕容皝临终前嘱咐慕容俊善用两个人才,一个是慕容俊的弟弟慕容恪,另一个是平州名士阳骛。

慕容俊在这一点上很听话,对这两个人信任有加,而他们后来也的确成为对前燕全盛居功至伟的人物。尤其是慕容恪,前文提过,慕容皝在世时就有意把他培养成为善战的良将。前燕攻打夫馀国时,慕容皝让慕容俊和慕容恪一同出征,慕容俊只不过在军中发号施令,做名义上的总指挥,在实战中身先士卒、指挥士兵冲锋陷阵的事则总是由慕容恪来完成。慕容恪经过大战的锤炼,智勇兼备,很受慕容皝的喜爱,他在前燕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阳骛则是平州大族,父亲一辈就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