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

第29章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29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祖则确实是从达摩开始的。达磨生卒年月不详,南天竺人,梁中叶泛 

舟渡海来到中国,曾在金陵与梁武帝问答,但因机缘不契,渡江北上, 

入嵩山少林寺。他面壁七年,终日不语,从而创造了一种以“壁观”, 

“理入”为名目的新禅法,为禅宗创源。达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 



②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 4。 


③ 《华严义海百门》。 


① 《法界观门》。 


② 《法界观门》。 


③ 《法界观门》。 


④ 《法界观门》。 

—公元 606 年),皆以《楞伽经》印心,所以社会上也把他们称为楞伽 

师。四祖道信(公元 580 年—651 年)改而用《金刚经》传法,常年隐居 

黄梅山。五祖弘忍(602—675)也常年住黄梅东山寺,门下弟子达到了 

700 余人,人称“东山法门”。弘忍晚年欲传法时,让弟子各出一偈以证 

心意。上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试, 

莫使惹尘埃。”①此偈表达了他重视宗教修习的渐悟思想。当时仅为伙头 

僧,不大识字的慧能请人代他写了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寂,何处惹尘埃?”②弘忍认为慧能的见解更为深刻、彻底,便 

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因惧怕神秀人多势大,慧能连夜携带衣钵逃回广东。 

从此禅宗分化成南、北两大派。 

  北宗神秀(公元 606 年—706 年),俗姓李,开封人。少年出家,投 

于弘忍门下,为上座弟子。弘忍死后继续统领僧众,武后闻其高名,请 

入长安说法,在内道场供养,有“两京法主”的美誉。不过北宗的思想 

缺乏发展,数传之后便被南宗取而代之。 

  慧能(公元 638 年—713 年),亦名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 

兴)人。他本是不识字的樵夫,打柴养母渡日。因闻人诵《金刚经》而 

有所醒悟,投于黄梅弘忍门下,得衣钵后隐居深山 15 年。慧能的身世使 

他不满意当时佛教日益贵族化倾向,在隐居深山时,他创造了一套“直 

证本心”,“顿悟成佛”的简单法门,同时对几百年来佛教大量译经、 

读经,大搞宗教仪式,长时间坐禅修练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 

僧俗信众中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慧能的宗教改革才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 

源,禅宗思想迅速流遍全国。他说法的记录被后人整理为《坛经》,成 

为禅宗的根本依据。 

  慧能身后禅宗分成了南岳、青原两大系统。南岳怀让(公元 677 年 

—744 年)少年出家,在曹溪投于慧能门下,相侍 15 年,问答投契。得 

法印后往南岳般若寺传教 30 年,弟子众多,而以道一最为著名。道一(公 

元 709 年—788 年)俗姓马,后世人称马祖。他投于怀让门下后,终日坐 

禅,怀让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乃取 

一砖在地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么?”答:“磨作镜。”道一愕然, 

说:“磨砖岂能作镜耶?”怀让乘势开导他说:“磨砖既不能作镜,坐 

禅岂得作佛?”①道一由此顿悟。道一得法后建立丛林,聚众说法,门下 

有南泉普愿,西掌智藏,百丈怀海等名僧 129 人,各为一方宗主。禅宗 

从此大盛。唐末、五代百丈怀海门下由沩山灵佑(公元 771 年—853 年) 

和仰山慧济(公 元 807 年—883 年)共同创立了沩仰宗;由临济义玄(? 

—公元 867 年)创立了临济宗,在五代十分繁盛。 

  青原行思(?—公元 740 年)出家受戒后投于慧能门下,问答契机, 

为会下上首。得法后回家乡青原山静居寺阐化。下传药山惟严(公元 751 

年—834 年)、天皇道悟(公元 746 年—807 年)等 21 人。唐末五代, 

从惟严门分出洞山良价(公元 807—869 年)和曹山本寂(公元 840 年— 

901 年)的曹洞宗。从道悟门下分出云门文偃(?—公元 949 年)的云门 



① 《坛经》敦煌写本。 


② 《坛经》敦煌写本。 


① 《古尊宿语录》卷一。 

宗和清凉文益(公元 885 年—958 年)的法眼宗。唐武宗灭佛,其他依靠 

大量念经、拜佛维系的流派都衰落了,唯有禅门五宗迅速恢复起来,流 

遍天下。到了宋代,禅与佛几乎成了同意语,这显然与禅宗的高度中国 

化有关。 

  从达摩到弘忍,可以视为禅宗创立的准备阶段,六祖慧能发挥了达 

摩面壁参禅的倾向,但又简化了“二入”、“四行”的复杂规定,提倡 

单刀直指,直示心中佛性。他说:“本性是佛,离性更无别佛。”①既然 

真如尽在心中,那么成佛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万法尽在自心, 

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②禅宗反对西行求法,译经、读经,“菩提只向 

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眼前。”③他更反对出家 

苦行,或者念佛往生,“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 

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顾东顾西;悟人在处一般, 

所以佛言随住处恒安乐。”④甚至名为禅宗,连坐禅也反对,“生来坐不 

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⑤慧能一扫烦琐的宗教修 

养仪式,提倡顿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 

恼,后念离境即菩提。”⑥所以禅宗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同时禅宗又特别强调,觉悟是一个因人而异 

的具体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如人饮水,冷 

暖自知”。慧能以后的禅宗,创造了“四宾主”、“四照用”、“机锋”、 

“棒喝”等一系列启发门徒觉悟的方法。禅师们往往不直接回答弟子的 

问题,而是用一些意蕴不明,或答非所问的语言、动作、声音来启迪他 

们的智慧。对于迷悟甚深者,甚至当头一棒,拳打脚踢,促其翻然醒悟。 

这些思想和方法,都是印度佛教中所未见的。 

  通观慧能的宗教改革,他使佛教与孟子的“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 

我”,“尽心、知性、知天”,老子的“静观”、“玄览”等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深层结合,更容易为中国士人接受。禅宗反对复杂的宗教修 

习方式,缩短了成佛之路,在下层民众中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化和 

大众化正是禅宗取得成功的关键。 



  6.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的传承 



  (1)道宣和南山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专门研习和传授戒律的宗派。它所依据的主要 

经典是《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戒律 

严明,僧团组织才能行动整齐划一,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佛教 

一向重视戒律,在典籍中它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在教义上它是戒、 

定、慧三学之首。律宗特别强调:“金科玉律,唯佛能制”,戒律出自 



① 《坛经·机缘品》。 


② 《坛经·机缘品》。 


③ 《坛经·疑问品》。 


④ 《坛经·疑问品》。 


⑤ 《坛经·顿渐品》。 


⑥ 《坛经·疑问品》。 

佛陀之手,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释迦在世时,原始佛教只有“五戒”、 

“十戒”等一些简单戒条,后世汗牛充栋的律藏多出于部派佛教时期。 

在佛教诸派戒律中,影响最大的是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因为早在曹 

魏时期,印度僧人昙柯迦罗便译出《昙无德(法藏)摩羯》(即《四分 

律》原本),并开始为中国僧人受戒,所以中国律宗以昙柯迦罗为初祖, 

奉《四分律》为根本经典。不过律宗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唐朝的道宣(公 

元 596 年—667 年)时期。道宣著《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 

随机羯摩疏》、《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律宗三大部, 

对四分律做了定于一尊的解释。由于他长期在终南山隐居传道,故其宗 

派又称为南山宗。与道宣同时弘传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的法励(公 

元 569 年—635 年),开创了相部宗。法励的弟子怀素(公元 624 年—697 

年)在西太原寺开创了东塔宗。唐代律宗三派并立,互有争论,繁荣一 

时,但是不久相部、东塔两派沉寂无传,唯南山律宗独承法系,绵延不 

绝。 

  (2)净土信仰的流传及其代表人物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在佛教的神话 

谱系中,阿弥陀佛是主管西方净土世界之佛,传说他在成佛之前曾发 48 

种宏愿大誓,凡称念他名号者,在死后他都要接引其往生西方净土。净 

土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为根本经典, 

主张以念经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 

在《无量寿经》中,为信徒描绘了一幅无限美好的佛国世界:“其佛国 

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榘、玛瑙合为地,光 

赫焜耀,微妙奇丽。”“七宝诸树,周遍世界,……行行相植,茎茎相 

望。”“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若食时, 

七宝应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事已,化去,时 

至,复至。”如此美好的彼岸世界,当然会使在苦难中挣扎的民众向往。 

  净土信仰在中国流行很早,东晋时高僧慧远就曾和弟子 123 人,在 

庐山结白莲社,发誓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后世净土宗尊慧远为初祖,净 

土宗也称莲宗。以后净土信仰代有鼓吹者。东魏昙鸾(公元 476 年—542 

年)曾向陶弘景学过长生术,后得菩提流支译的《观无量寿佛经》,改 

信净土。他著有《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影响很大。隋唐 

之际的道绰和善导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道绰(公元 562 年—645 年) 

原是涅槃学者,见到记载昙鸾的碑文后,改信净土。他专念阿弥陀佛名 

号,日限七万遍。唐贞观年间讲《观无量寿佛经》200 遍,广劝念佛。教 

人以小豆记念佛次数,据说竟日积“数百万斛”。又教人以念珠记念佛 

之数,“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①善导(公元 637 

年—681 年),在山西玄中寺听道绰讲《观无量寿佛经》,归依净土法门。 

后赴长安,在光明、慈恩诸寺宣扬净土信仰。他一生抄《阿弥陀经》几 

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余幅。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转经行 

愿往生净土事赞》等。至此,净土宗的理论和行仪趋于完备,正式成为 

一个宗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过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没有严密 

的传法系统。特别是宋代以后,净土成为天下共宗,所以其“七祖”、 



① 《续高僧传·道绰传》。  “九祖”之说,皆无确切的传承关系,只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 



(3)“开元三大士”与中国密宗 

密宗是印度密教在中国流行的结果。印度佛教发展的后期,出现了 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教。它既保留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又 吸收了婆罗门教祭祀、供奉、拜火、咒语等宗教仪式。密教主张身、口、 意三密相应行,以求得出世的果报。即手结契印(手密),口通真言(口 密),心作观想佛尊(意密)。他们认为佛祖的真言密语是不能见诸文 字,广为流传的,只能传给受过灌顶礼的弟子,并以此与“显教”诸派 相区别。 

密教的部分经文从三国时期就有传播,但唐以前流行的都是所渭的 “杂密”,而“纯密”则是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 空传入中国。善无畏(公元 637 年—735 年)出身于南印贵族家庭,出家 后在那烂陀寺学习密教。开元四年(公元 716 年)到长安,受到玄宗的 礼遇,被尊为国师,设内道场,为皇族受灌顶礼。在长安期间传播“胎 藏界”密法,译出密教的主要经典《大日经》,为密宗日后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金刚智(公元 669 年—741 年),南印度人,先学经律,后专密 藏。开元八年(公元 720 年)从海路来华,到长安后也被尊为国师,主 要弘传“金刚界”密法。译出《金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