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简史:帝国幻觉-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晃凰搅⒕⒀5难谛某渎四歉鍪贝寺饕宓陌榛常诶肟樘睾浪构В–harterhouse)之后志愿参军。他所在的那个团的正规军官们都遵循着那些老规矩。军官们身着宽松的短裤,就好像他们身在印度一样。上校们的营生就是把中尉们当“见习生”来用,让他们的生活蒙羞,即便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富翁和成功人士。有许多指挥官根本就不聪明,其中一些人是彻头彻尾的蠢货。
1915年4月10日,英国远征军首先试图进攻的目标是一个叫新沙佩勒的村庄。在战争的这个阶段,战壕防线还非常落后,英军能够集结足够数量的大炮攻克敌军的战壕并进行占领。不过,随后发生了什么事呢?德军的预备队乘火车抵达了另一条防线,而英军的预备队却是步行赶到前线,而且每个人还携带着60磅重的装备——相当于一个很重的箱子。骑兵的行进速度倒是在预料之中,只是又阻塞了道路。英军的大炮无法击中德军的新防线,而步兵已疲惫不堪,接下来的进攻因此失败。在5月,同样的情况又多次上演,都没有取得最初那样的成功。不过,在那时,志愿兵已成批成批地赶来。在9月,英军与法军协同行动,酝酿了新的更大规模的进攻。在矿业城市卢斯,英军甚至释放了毒气。但正如格雷夫斯对结果所做的描述一样,这是一次可耻且可笑的失败——每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阶段士兵们都要记取英国式的无知和错误。毒气要从钢瓶里放出来,可扭开钢瓶螺丝的扳手尺寸却不对。而且,管理化学药品的教员们对毒气知之甚少,他们痛恨士兵们的所作所为。军人们对不知所措的教员们又太不尊重。问题都解决好了,风向又出了偏差,但指挥官已下令释放毒气,结果毒气反过来吹向了英军。小城卢斯被德军占领,但有两支英军预备师还停留距卢斯很远的地方,他们或踩着交通壕的板道,或沿着挤满马车、大炮和不得不避让的骑兵,急速前往卢斯。他们到得太晚了,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遭到进一步的屠杀。但卢斯战役至少让英军更换了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取代了约翰·弗兰奇爵士。一方面是因为弗兰奇爵士已名声扫地;另一方面因为连国王都会听取黑格爵士的意见,而且他在1914的表现确实卓有成效。
与英军相比,法军在香槟地区发起的攻击更加有效。这是因为在9月25日,法军在火炮方面有着较大优势,而且当时德军的防御非常低效,这种情况成就了法军的一次突破,甚至缴获了200门大炮,这可是巨大的收获。法军预备队还前行打开了一个缺口。但他们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些问题,德国防卫部队已乘火车赶到,并已勘察了新的防线。接下来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是:这个纵横交错的战场,早已被大炮击得千疮百孔,弹坑中时不时积满了雨水和死尸。法国军队的生命力正在慢慢衰竭。
哈布斯堡帝国的生命力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尽管不是成百上千的士兵因战斗伤亡而是被俘。当时光迈入1915年,奥军沿着喀尔巴阡山一线驻扎,希望能够守住众多山口,不过,普热梅希尔要塞在撤退中已被放弃,那里有12万人留守,物资只能维持到3月底。如果局势和其他地方一样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普热梅希尔就会像列日和其他要塞一样,被重型大炮攻陷,但俄国的围攻部队所拥有的武器少之又少。这样,似乎是命中注定,“桑河'64'上的堡垒竟然守住了”,而奥匈帝国的声誉看来也取决于它——如果它真的被攻陷,奥军的士气也就有可能崩溃,而且,众多潜在的敌人也许会受此鼓舞而介入奥匈帝国的事务。不过,从战略上来说,依赖要塞防御是一个低级错误——敌人因此会熟知你必须采取的行动。当时,俄军就完全清楚奥军会有来自喀尔巴阡山脉的救援性进攻,后来还甚至出现了一支规模不太大的德军南方军团。从1月23日到3月中旬,在高山地带,奥军发起过3次进攻。奥国官方的历史学家们对康拉德的好感有时会造成对真相的隐瞒,但对这几次攻击,他们还是会认为这是“残忍的愚蠢行为”。参与进攻的官兵都被冻死,子弹要么埋进了雪里,要么打在冰面上四处乱跳,而步枪只有在火堆加温后才能发射。在这些战斗中,大约有80万人丧生,其中3/4因患病而死掉,逃兵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此外,奥军也担心许多斯拉夫人组成的部队,尤其是鲁塞尼亚人(即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或捷克人并不可靠,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布拉格军团甚至因此而被遣散。
德军方面倒是取得了较大成功。在11月,兴登堡已获得了“东线最高指挥官”的头衔(缩写为“Oberost”)。他的部队从开始时的20个师,扩容到40个师,人数增长到两倍。不过在当时,鲁登道夫和法金汉之间发生了争执,法金汉对鲁登道夫深得人心感到愤慨,并认为他的计划野心过大。但是,奥匈帝国面临的危机迫使法金汉派遣4支新组建的集团军前往俄军前线。2月初,这些德军从普鲁士边界对东南方向的俄军发起进攻,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马祖里湖区战役”。在厚厚的雪地里,德军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作战技术,他们击败了一支正在列队准备进攻的俄军。突袭了另一支俄军,造成它的指挥官,一位70岁的老人精神崩溃,逃往科夫诺要塞(他后来被处以15年的劳役)。还有一支俄国集团军被围困在丛林中,虽然战斗的规模小于坦能堡战役。此后,双方的相互攻击又在波兰和东普鲁士边界展开。而所有进攻都表明法金汉是正确的,鲁登道夫的计划确实过于雄心勃勃。要不是俄军惊人的无知和愚蠢,以及不断犯错,德军肯定会付出极高的代价才能获得可能出现的任何进展。无论如何,当时的奥匈帝国需要直接援助。3月22日,普热梅希尔要塞守军投降,这样,得以抽身的俄军被用来进攻喀尔巴阡山脉的各个山口,并直逼匈牙利大平原。甚至在布达佩斯,人们都能感受到恐惧。在4月初的复活节那天,贝基斯德军(即德军第38预备队),在德军最有能力的将军之一格奥尔格·冯·德·马尔维茨的率领下,已经避开了直接危险。但很显然的是,如果不采取实质性行动,事态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对德奥来说,还有一个危险在显现出来,即意大利可能参战,每个人都认为这才是致命的危险。奥匈帝国能够三线作战吗?甚至有可能的是,如果罗马尼亚也参战,那奥匈帝国能够四线作战吗?这两个国家都是新兴国家,因为哈布斯堡帝国有着大量的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它们还没有完成统一。意大利人想更上一层楼,他们从亚得里亚海的角度考虑南斯拉夫的土地,他们也在考虑以牺牲土耳其为代价建立一个地中海帝国,同时还想得到5 000万英镑的便宜贷款。与此同时,他们又非常害怕德国。不过,奥匈帝国的危机和英法联军登陆加利波利半岛减轻了这种恐惧。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与协约国集团签订了一个《伦敦条约》,保证参战。参战决定获得了意大利议会的通过,但并没有得到广泛和热烈的响应。5月23日,意大利驻维也纳大使把宣战书呈交给了奥匈政府。从理论上说,这本来意味着奥匈帝国的终结,但地理条件帮了大忙。两国边界地带群山起伏,只有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东北部有20英里宽的平地,这个港口是意大利参战要夺取的主要目标。但这个地段属于喀斯特地貌的燧石区,寸草不生,难挖战壕。即便是奥地利人临时拼凑组建起来的部队也能设法阻挡住敌人最初的进攻。对许多斯拉夫人来说,意大利参战非但没有摧毁奥匈帝国,反而给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作战地点,捷克军团后来得以重建,正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意大利战线上表现非常出色。此外,法金汉由于意大利参战而取得了东线战争中的最重大的一次胜利。
法金汉主要关心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劝说俄国放弃战争。为此,他需要一些证据来告诉俄国,它永远也不可能赢得战争。第二件事情是劝说奥匈帝国的人们为了阻止意大利参战,就要对它做出慷慨的让步。这件事情很难完成,如果他告诉他们,为打败俄军,他打算派兵直接援助奥军,可是这样又有可能会助长他们拒绝对意大利人做出让步的想法。因此,法金汉甚至对康拉德隐瞒了准备进攻俄军的计划,德皇本人也只是在4月11日才得到通知。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战略计划——新建的第十一集团军穿过喀尔巴阡山脉北部连绵起伏的乡村,对山口中试图进攻的俄军发起攻击。到4月中旬,地面已经干透,德军完全不会重复康拉德的军队在雪地中曾经历的灾难性困境。到4月底,就是说在十多天的时间里,新组建的马肯森'65'第十一集团军的8个师,共10万人和1 000门大炮就已到达克拉科夫东部。这种铁路运送达到的成绩非同寻常,俄国人无法企及。
德军到达之地,非常敏感。正是在这一地带,十分混乱的战略形势正在加重俄军在战争物资方面面临的困难,俄军的整个阵地马上将被突破。在这个战区,俄军有两大集团军群(或者说两个前线指挥部),其中西北方面军必须应对驻扎在东普鲁士的德军,这些德军能够从南部、东部甚至北部攻入巴尔干半岛各省。任何一位审慎的指挥官都会命令士兵时刻准备防范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进攻,因此,不会留有任何剩余兵力来发动攻击。西南方面军当然同样对来自漫长的喀尔巴阡山脉一侧的威胁感到忧虑。不过,不管怎样,西南方面军还是认为一次切实的军事努力能够使奥匈帝国退出战争,这种想法也可以理解。而俄国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俄军运输速度极为缓慢,这是由于他们的铁路系统远远落后于德国,除了在巴拉诺维奇'66'的一块清扫干净的林地上,有一位中层军官和两位助手坐在一个半截火车车厢中进行计划之外,俄军的铁路几乎没有中央指挥系统。在德军的铁路运输中,马匹(尤其是饲料)约占1/5;而在俄军方面,这个比例则超过了1/2,因为俄军骑兵和哥萨克人仍在期待他们的辉煌时刻。但是,无论如何,两个前线指挥部管理着它们自己的铁路运输,无视俄军最高指挥部的命令,而且没有把彼此的要求放在首位,这造成了转运一支集团军可能要花费一个月时间。而从理论上说,在5天内就可以完成从里加到敖德萨的运送行程。
在这个战区,俄军全部兵力的2/3,即60个师都在全心应对西北方向上东普鲁士德军造成的恐惧。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尼古拉·尤多维奇·伊万诺夫将军调集庞大兵力(6个集团军),在喀尔巴阡山脉东部靠近罗马尼亚边境地带采取行动,其目的当然是使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同时参战。伊万诺夫还以为,喀尔巴阡山脉西部的大部分俄军能够守住各个山口,结果就造成克拉科夫东部防线只有5个师在勉强地把守,那里预备队不易到达,防线布置得残缺草率,泥土被搬挪得乱七八糟,也没有多少通信线路。与此同时,俄军士兵不喜欢在发生过战斗的地面上挖掘战壕,因为在融化的冰雪下面,会有尸体浮现。当地的指挥官听说德军即将来到,于是打算建一个预备队。但上级却说,如果他有多余的人员组建预备队,就意味着他掌握的兵力超出了他的需要,因此要求他劝退其中的一些士兵。甚至前线的通信联络都全无保密措施。从战略和战术上来看,俄国军事史的一大灾难的发生,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月2日,奥军第四集团军和德军第十一集团军共18师和上千门大炮开始了连续4个小时的炮击,很快就把俄军阵地炸成了瓦砾。俄军根本无力还击,因为俄军第三集团军的大部分火炮还在其他地方(甚至有来自逃兵的警告,指挥官还是离队前去参加圣乔治勋章的颁发庆典)。军队中的许多士兵要么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要么早已超龄,一些人听到迫击炮声,吓得在空旷的地面四散奔逃,厚厚的大衣也随之在空中飘动。进行防御的俄军,有1/3被消灭,防线也被打开了一道5英里宽的缺口。在两天的时间里,同盟国的军队推进了8英里。俄军只有立刻退到桑河,普热梅希尔要塞可能还存有一些重要物资,但伊万诺夫却命令第三集团军要坚守防线,可当地的预备队也被消灭,到5月10日,德奥军队已缴获200门大炮,并抓获了14万俘虏。到此时,俄军不得不从喀尔巴阡山脉后撤,尽管其他战线还在拖沓、零散和极不情愿地向这条战线派遣预备队。此外,另一个不祥的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俄军没有了充足的军火。每个军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