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玄武门(天下) >

第64章

玄武门(天下)-第64章

小说: 玄武门(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尾声

尾声
更新时间 20070127 11:55:12字数  1292

“臣中书令马周觐见陛下!”两鬓斑白的马周一边报名一边向皇帝行跪拜大礼。

“宾王来了?平身吧!”皇帝声音略带沙哑地道。

整理袍服站起身来,马周有些忧心地看着皇帝。此番太子谋逆,似乎对李世民打击不小,他至今还显得疲惫消瘦。

“朕没事,这点事情还不至于压垮朕!”似是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李世民淡淡笑道。

“听说,有个姓袁的道士给你夫人算过命?”

“是!”马周愕然应道,不明白好端端皇帝为何突然提起此事,必竟使多少年前的往事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江湖术士的揣测之言,做不得准,臣一向是不信的!”马周斟酌着词句道。

皇帝笑了笑:“你是大儒嘛,你不信是对的!”

他顿了顿,道:“袁天罡有个徒弟叫李淳风,现下在司天台供职。前几日太白金星再度白日经天,朕召他来问,你猜他怎么说?哈哈,他对朕言道,以其师传秘记推算,此番太白星经天,主唐三代而亡,有女王武氏灭唐……”

“陛下,此人可诛!”马周强忍着心中的惊惧谏言道。

李世民摆了摆手:“罢了,你是宰相,这么想原是正理!只是他毕竟是史官,父皇既然不曾诛傅弈,朕自然也不能开这个先例……”

马周皱了皱眉头,道:“陛下,傅公一身铁胆,不避鬼神,此人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却也说得是,看来,太子东宫之位虚悬,终归朝野不安!宾王,你倒是给朕说说看,诸多皇子里面,你以为由谁继承大统最佳?”

马周一愣,随即道:“臣虽为中书令,亦不当就此……”

“朕要听你说……”皇帝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

马周踌躇半晌,方道:“陛下,立嫡立长,古有成例明训,臣似乎不必赘言!”

李世民笑了笑:“今日君臣密议,不记入起居录,你不必如此谨慎,朝臣们的意思,朕都清楚得很。魏王泰和晋王治,到底选择哪一个,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马周撩起袍子跪了下来,肃容道:“陛下,臣对诸王并无定见。陛下心中若有疑惑,臣有一言劝谏陛下!”

李世民点了点头:“你说!”

马周叩头道:“陛下旷世英伟,开创大唐贞观盛世,陛下身后之事,重在守成,守成之君,陛下却是不能以自己的样子来寻觅。类陛下者,未必能守住陛下的伟业;异陛下者,也未必便会葬送社稷江山……”

李世民一怔,随即低声笑了起来:“是么?看来,你果然比刘洎要聪明啊……”

马周惶恐地抬起头看着皇帝,道:“陛下,臣……”

“朕知道……”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他安心,随即缓缓道:“放心,今天的事情,只要你不说出去自惹祸端,朕便保你全家无虞……”

他沉吟了片刻,道:“你去拟敕罢,诏卢国公程知节以左卫大将军兼领金吾卫、门监卫、千牛卫三府,统领玄武门禁军及羽林飞骑!”

马周应了一声“是”,缓缓退出了两仪殿,来到殿外凉风一激,他才发现自己的汗水已然连中衣都打透了……

……

大殿中,贞观皇帝思虑飘忽不定:“唐三代而亡……唐三代而亡……,以无忌之能,必可让朕的江山不至于三代而亡罢……玄武门,十七年前是玄武门,如今又是玄武门,大唐的命运,似乎便离不开这玄武门了啊……不管怎么说,朕总得找个人,把这玄武门给朕看好了才是……”

远远的,亥时的钟声响彻太极宫,一队禁军羽林着装整齐地自西内苑中开了出来,两名军官高喊口令换防完毕,在一阵轧轧声中,玄武门缓缓地关上了……




   2006年7月29日完稿于京


附录

后记
更新时间 20070127 11:53:37字数  2202

   后记

唐代初年的玄武门之变一直是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演绎对象,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一段始终笼罩在迷雾中的历史。目前可查的有关记载主要来自于《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然而这三部书对于这一事件的描写均太过简略,因此而产生的诸多政治悬疑就给玄武门之变涂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按照惯例,历代皇帝不能调阅记录自己言行的《起居注》,而唐太宗却偏偏打破了这个惯例,做为一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帝王,他这一行为本身符合其性格特征,然而却不可避免地给后世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极大难题。至少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就很清楚他所依据的《太宗文皇帝实录》当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部分并不全部可信,然而李世民毕竟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也是历代王朝和帝王所讴歌效仿的对象。因此经过一千四百年时光的冲刷洗涤之后,武德九年六月长安所发生的这场流血政变的真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仔细推敲的话,史书上所描写的此次事变过程当中存在许多疑点。所谓疑点,就是指一般被认为史书描述中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按照史书描写,李世民直至最后一刻才在下属的劝说甚至胁迫下下定决心拼死一播,然而其进入宫城伏兵临湖殿直至击杀建成和元吉的行动都顺利之极,中间似乎没有遇到任何困难。根据《常何碑》的记载,李世民推荐常何出任禁军统领驻守玄武门是在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前后,或许当时李世民还并没有决定以政变模式登上皇位,但是很难想象他的这一举动是无意为之。另外,在政变发生当天,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全部被杀死,一个都没有逃脱,这一点是相当令人震惊的,因为根据记载,当时李世民手中兵力远少于宫府军,在没有事先周密部署的情况下,有那么一两个漏网之鱼是相当正常的。十个皇孙之中只要逃出那么一两个去,就会给李世民的善后造成极大麻烦,然而事实是,在政变发生当天,长安城里乱作一团,这十个皇孙却一个也没有逃走,乖乖留在城中被李世民的部下砍了脑袋。这个疑点太过明显,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史书所描写的情景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策划完美部署周密执行彻底的政变方略,正是在这个方略的指导下,秦王和他的追随者们才最终击败了宫府联盟夺取了政权。

还有两个小疑点,一个是东宫鸩酒案,另外一个就是政变发生时李渊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我确实很难想明白,李建成既然要对李世民用毒,为什么竟然没有毒死反而吐了几升血就没事了,转过天来这位食物中毒患者就在临湖殿生龙活虎地用一支箭结果了投毒者的性命。有一个很愚蠢的想法,即假如我是李建成,我起码能找到十种以上能令李世民当即毒发身亡的毒药;还有一个更加愚蠢的想法,假若我是李建成,做为名正言顺的太子,我根本没有必要去毒杀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劣势竞争对手,从而为自己引来一大堆不必要的麻烦,在这个故事里的李建成似乎显得略有些弱智,而在他身边辅佐他的人也似乎同时感染上了这种弱智症。

根据史书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当李世民在临湖殿诛杀自己的亲兄弟的时候,做为皇帝并且兼任父亲的李渊正在湖上泛舟。我怎么也想象不出,究竟是什么样的闲情逸致让这位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在一大早就跑到皇宫的湖面上去划船,而这天早上他本来是安排了对建成元吉在昆明湖伏兵刺杀世民的重大刑事案件进行调查的。亲生儿子之间拿出这样的事情,他居然还有心情去划船,而且是在早上六七点钟的时候,这一点实在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描述中的李渊不太像一个领导一方势力平定了天下的政治家,反倒像一个反应迟钝没心没肺的傻老头儿,就是这样一个傻老头推翻了隋朝并且兼并了各方诸侯开创了一个二百四十年的强盛王朝吗?面对这样的一个李渊,我开始产生了某种怀疑。
这本不到三十万字的书就是建立在以上诸多疑点的基础之上的。我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我所能够做的仅仅是依据现有的资料和一般道理进行猜测,当然,这种猜测并不要求准确,它所要求的仅仅是“合理”两个字而已。玄武门政变的结果是有明确记载的,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研究,研究一下用怎样的方案才能够实现这个近乎于完美的结果。

另外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由隋代创立、唐代所完善的三省制当中竟然隐约有现代政权组织模式的影子。在唐代,皇帝的诏书被门下省的官员们涂抹的一塌糊涂甚至当场驳回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在学中学历史的时候曾经学过三省六部制,但当时囫囵吞枣,完全没有理解这个制度较之于之前的三公九卿制有何先进性可言。虽然这一制度的完整性后来被横空出世的一代女皇破坏掉了,但我还是被一千四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所创造的这一制度当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所折服。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以往所熟识的历史。

玄武门这个故事或许离奇,但绝谈不上精彩。要把一个并不精彩的故事讲出一点趣味性,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戏剧化手法。在描述中我尽可能让故事偏离实际史实不太远,但是故事就是故事,它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其中的时间偏差和事件、人物偏差都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尽可能从正史的角度来描述这个故事,却终归还是没能撇开“戏说”的影子,就这一点而言,这部小说并不算是一部符合我初衷的作品。

历史小说的题材很难把握,需要扎实的历史功底和文字功底,而我恰恰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做为一个费了很大力气来讲故事的人而言,我只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我们的历史进行关注,认真地重新审视我们的过去,才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的未来。

我所写的,不是历史!

老克
   2006年7月30日


唐代官职对照表
更新时间 20070127 11:54:53字数  798

  唐代官职对照表:

天策上将军:李渊为李世民专设的职位,位在王公及百官之上,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不经过朝廷直接调动全国军队。
太尉、司徒、司空:唐代三公,正一品,虚衔,并无实际权力,多为元老重臣的加衔
尚书令:尚书省的首长,正二品,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总理,政府最高行政官员
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的副首长,正二品,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副总理
尚书左、右丞:地位略高于尚书,低于尚书仆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国务委员或政府秘书长
尚书:正三品,相当于今天的部长
侍郎: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
中书令:中书省的首长,正三品,宰相,主要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书,类似于皇帝的秘书长。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首长,从三品,
中书舍人:中书省直接负责书写敕书的官员,正五品,相当于皇帝身边负责起草文件的秘书。
侍中:门下省的首长,正三品,宰相,主要负责审核封驳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并对重大事务发表意见,并在诏书上副署,唐代没有侍中签字盖印的诏书不能生效,其职权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议会议长
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首长,从三品,
散骑长侍:门下省的官员,有对重大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议会议员
谏议大夫:门下省的官员,有对重大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议会议员
给事中:门下省官员,有对相关事务的诏书进行审核修改封驳的权力
秘书监:秘书省的首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主任
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首长
秘书郎:秘书省官员,相当于皇帝身边负责纪录和统计的机要秘书
大理寺卿:又称廷尉,最高司法官员,类似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
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正二品,职权类似于今天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
左右金吾卫大将军:从三品,职权类似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
左右千牛卫大将军:统领侍卫,负责皇帝、太子、亲王的警卫工作
左右监门卫大将军:负责宫廷出入人员审查,把守皇宫各门
行台尚书令、仆射:品轶不定,职权类似于今天的省长
行军总管、都督:品轶不定,职权类似于今天的军区司令


【晓筱柒】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