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宗一系,诸王满秃、阿马剌台,宗正扎鲁忽赤阔阔出,前河南行平章政事买闾,集贤侍读学士兀鲁思不花,太常礼仪院使哈海赤等十八人因政变事泄被杀。
明宗一系,四川平章政事囊加台被杀,知枢密院事阔彻伯、脱脱木儿等十人于至顺元年(1330年)六月“谋变”,被燕帖木儿扑灭。同月,中政院使尚家奴被杀。七月,前御史大夫孛罗被杀。
粗略统计,在两次重大的变故中,被杀、流放、罢官、籍没家产的诸王、大臣多达百名以上,作为元朝统治核心的蒙古、色目贵族元气大伤,人心离散,而回回大臣作为从世祖时便是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更是一蹶不振。
朝廷中各派势力势均力敌的局面被打破,燕帖木儿一家独大,终于成为有元一代第一个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而权臣乱政至此要持续十年之久,深刻影响了元朝后期的政治走向,成为元末党政不断,君臣不协的源头,也是元朝最终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争的破坏也给国家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初,关、陇、陕、洛之郊号称沃土,国家承平百载,年谷丰衍,民庶乐康。然自致和之秋,军旅数起,饥馑荐臻,民之流亡十室而九”。 京畿、关陕、河南等地一片疮痍,莫说小民百姓,即使世家大户也惨遭涂毒,两都之战时,“北兵夺紫荆关,官军溃走,掠保定之民。本路官与故平章张珪子景武五人,率其民击官军死,也先捏不俟奏闻,辄擅杀官吏及珪五子。” ——连张弘范、张珪家族都被残害,可想而知破坏之严重。
而在明宗暴死后,一起新的战乱又陡然而起。忠于明宗的云南诸王秃坚等于至顺元年正月起兵反对文宗,战火弥漫整个滇东北,文宗先后调四川、江浙、河南、江西、陕西、朵甘思、朵思麻等处军队,历时一年有余方才镇压下去。所耗的钱粮、对当地百姓的伤害,自是不言而喻。
经过这番动乱,元王朝终于不可避免的进入到衰落期。而有史家将衰落期从泰定帝开始算起,是不是太过冤枉一心维持稳定的泰定帝了呢?
在本章结束之前,笔者忍不住要提一下明宗手下的老臣,散曲大家孛罗。其人是元朝蒙古族散曲家的代表人物,作品收于《盛世新声》、《雍熙乐府》以及《全元散曲》等书中。在代表作【南吕&;#8226;一枝花】《辞官》中,孛罗咏叹道:
懒簪獬豸冠,不入麒麟画。旋栽陶令菊,学种邵平瓜。觑不的闹穰穰蚁阵蜂衙,卖了青骢马,换耕牛度岁华。利名场再不行踏,风波海其实怕他。
【梁州】尽燕雀喧檐聒耳,任豺狼当道磨牙。无官守无言责相牵挂。春风桃李,夏月桑麻,秋天禾黍,冬月梅茶。四时景物清佳,一门和气欢洽。叹子牙渭水垂钓,胜潘岳河阳种花,笑张骞河汉乘槎。这家,那家,黄鸡白酒安排下,撒会顽放会耍。拚着老瓦盆边醉后扶,一任他风落了乌纱。
【牧羊关】王大户相邀请,赵乡司扶下马,则听得扑冬冬社鼓频挝。有几个不求仕的官员,东庄措大,他每都拍手歌丰稔,俺再不想巡案去奸猾。御史台开除我,尧民图添上咱。
【贺新郎】奴耕婢织足生涯,随分村疃人情,赛强如宪台风化。趁一溪流水浮鸥鸭,小桥掩映蒹葭。芦花千顷雪,红树一川霞,长江落日牛羊下。山中闲宰相,林外野人家。
【隔尾】诵诗书稚子无闲暇,奉甘旨萱堂到白发,伴辘轳村翁说一会挺膊子话。闲时节笑咱,醉时节睡咱,今日里无是无非快活煞!
曲中尽是对于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作为明宗潜邸旧臣,原本会因明宗在仁宗朝失势而远离官场,终老林泉。可偏偏一系列变故让明宗重新当上了皇帝,使得他不得不出而为主上效力,再次踏入“尽燕雀喧檐聒耳,任豺狼当道磨牙”的官场。结果明宗被杀,他也最终因旧臣的身份遭到清洗,再也无缘过那“诵诗书稚子无闲暇,奉甘旨萱堂到白发,伴辘轳村翁说一会挺膊子话”的美好生活。
政治斗争中,总要有无数的人被送上祭坛,这是悲剧。而原本无意功名,只求平淡生活的人也被漩涡卷入,则更是悲剧,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难以释怀。
【正文】
铁腕执国 终局难测——燕帖木儿、伯颜的权臣时代
对于讲究君臣大义的道学家而言,权臣是要大加批判的。因为权臣是分割或者篡夺了君主的权力,所谓太阿倒持,纲常紊乱,是国之将亡、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
流风所及,现代人读史也往往对权臣没有好感,似乎权臣是和奸臣划等号的。不过,历朝历代都有权臣,权臣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君主幼小、无能、荒淫、怠惰而无力或不愿支撑国家。而权臣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非一言所能蔽之。
从事功上而言,最不堪的,自然是如赵高、董卓这样的胡闹型权臣,其所作所为没什么大志,无非是篡夺了君权而胡作非为;其次是有了权虽不胡闹,但为权而权,属于权迷,如李林甫、杨国忠、严嵩、和⒛抡冒ⅲ怀饣褂泻苡胁鸥桑菀妆蝗粟覆〉拇勰嫘腿ǔ迹莆樟巳Γ俏送品沙⒆约旱囊煌程煜拢缤趺А⒉懿佟⑺韭硎细缸右约澳媳背逼诘牧踉!⑾舻莱伞⑾粞堋⒊掳韵取⒏呋丁⒂钗奶⒀罴岬鹊龋坏比唬褂幸恍奈渲阑岜悔覆∫苍敢馔ι矶龅娜ǔ迹缫烈⒒艄狻⒅罡鹆痢⒄啪诱�
而从权力大小而言,有的权臣可以自行废立,君主不过是玩偶,有的权臣则只是偷偷摸摸行使君主的权力,一旦君主收回了,便是身死族灭。
那么,当元朝走过了两都之战和明文禅替的动乱,进入到权臣时代之后,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者,燕帖木儿和伯颜,属于什么样的权臣呢?
总结的工作可放在最后,我们先从文宗的朝局入手,一步步来分析两位的权臣之路。
文宗图帖睦尔若不是皇帝,而仅以普通人来说,可说是蒙古人进入中原后汉化最为优秀的典范。其人于诗、书、画均有很高造诣,其诗收于《元诗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等书中,后世评价颇高,其书画被专业画家评价为“意匠经营,格法遒整,虽积学专攻,莫能及之,而天纵之才艺岂以是为夸美哉” ,有《相马图》传世。
而作为皇帝,这些优点便会被人联想到南唐后主、宋徽宗这些亡国之君,不过,侵淫汉化这么深,自然会有仁宗、英宗那般的改革志向。何况,文宗自幼颠沛流离,转辗于江南、海南和荆湖,对与国情民瘼也有相当的了解。在被流放海南时,文宗的生活相当窘迫,曾作《青梅》诗一首,诗云:
自笑当年志气豪,手攀红杏寻金桃。
溟南地僻无佳果,问著青梅价亦高。
曾经的天潢贵胄,可以“手攀红杏寻金桃”,而如今却“问著青梅价亦高”,生活、政治上的压抑应是能激发他有番作为的志向。不过,依据《琼州府志》所载,诗中的“青梅”乃是一美丽女子,文宗深为钦慕,但追求不得,只能黯然神伤。这故事虽然属于桃色新闻,不那么可信,但即使是真的,文宗以皇子之尊追求平民女子而不可得,也是会让他对自己的处境极为不满而产生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待到在金陵做怀王时,文宗便已经将这种愿望直接表现了出来。当时金陵的太平兴国寺铸造数万斤的大钟,正在冶炼铜水时,文宗前去观看,摘下自己的碧珠指环投入铜水之中,默默祈祷:“若天命在躬,此当不坏。”结果等大钟制成后,指环竟然嵌在大钟之上,“坚固完好,光彩明发” 。
这虽然免不了是后世制造的“天命在此”的神话,但也可能是文宗自己制造出来的“预言”。而他在金陵时,已经多方联络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高昌王铁木儿补化、镇守武昌的威顺王宽彻不花等地方实力派,使他们在两都之战中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其志在大位的图谋已经相当明显。
而在燕帖木儿政变成功,派人请他回大都之时,他更是在路上写下了《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其诗云: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清人顾奎光所编的《元诗选》中,评价此诗是:“真情本色,不雕饰而饶诗意,赋早行者,无以逾之,结语尤见帝王气象。”已经是按捺不住君临天下的雄心了。
按照规律,这么一个经历坎坷,了解民间疾苦而又素有大志的年轻人,登上皇位应可以成为一代英主的。前代不乏先例,比如汉宣帝刘病已、唐宣宗李忱。
可文宗没有,虽然他在位期间也着实干了几件大事,对于实行文治,推广文化颇有些贡献,但整个大元朝却是在他手里内讧不断、民生凋敝,日益走向衰落。而他本人,则被后人看作是被权臣所挟,无所作为的庸懦之君。
有人说,手段的正义才能走向目的的正义。这是否是普遍真理虽不能下结论,但用在文宗身上却是千真万确。他有抱负有理想,他甚至知道国家的病根在哪里,该从哪里入手,但是,因为他夺取皇位的手段太过阴暗,所谓“得国不正,隐亏天伦” ,使得他无法真正挺起腰杆来做一个强势帝王,不得不依靠和屈从于扶持自己登上帝位的燕帖木儿,与其共享皇权。
连皇权都让渡出去了,要有所作为也就必须打折扣了。
如果,在两都之战后,没有出现“明文禅替”的悲剧,文宗还不至于非得把自己和燕帖木儿死死绑在一起,甚至不惜让渡皇权。毕竟自己是皇帝,是前朝皇帝的皇子,有着充分的合法性,而自己的政敌,泰定帝一系本就与英宗之死有着扯不断的关系,且泰定帝死后,倒剌沙月余不立新君,也给了自己“权臣乱政”的借口。但是,当自己默许或者纵容燕帖木儿杀死自己的大哥,让自己重新登基之后,一切的合法、合理、合情就全都不复存在了。
在满朝文武眼中,在天下臣民眼中,自己是一个失信者、一个杀兄者、一个虚伪残忍有悖人伦的人,皇族的光环是屏蔽不了这些的,神圣的皇冠也只能引来无数人的侧目。
因此,在文宗在位的短短五年之中,皇族、朝中重臣、地方大员危言谋变之事此起彼伏。文宗只能紧紧抓住燕帖木儿这棵颇有权谋且善于统兵的大树,来保住自己的皇位。
一个是得位不正,又亏天伦的皇帝,一个是擅行废立,两次弑君的大臣,他们只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
┃ ┃┃ ┃╭︿︿╮ 本书由(非欢)整理,下载更多好书
┃ ‘~‘ ┃( 书香 )
┃ ▂▂ ▂ ┃。o○﹀﹀╯ 请访问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