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役理论-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1934年6月20日,苏联最高军事权力机关革命军事委员会撤消,同年11月,在国防人民委员部内设军事委员会,仅作为谘议机关,同时撤消了军区以下各级军事委员会。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937年5月恢复了各级军事委员会。1938年3月和4月,相继成立了国防人民委员部红军总军事委员会和海军人民委员部海军总军事委员会。——译者注
③国防部档案。全宗112A,卷宗类目796,文件65,第486页。——作者注
就在这次会议上,A.И.叶戈罗夫在对大纵深战斗理论研究进行总结的报告中认为,断言坦克是大纵深战斗中的核心是错误的。经验证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步兵,因此,必须使用一切技术兵器保障步兵的战斗行动。①报告人指出,大规模而又未经战斗验证的坦克三级编组是不适宜的。建立两个坦克群(远战坦克群和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能使战斗队形比较简练和同时在全正面转入冲击,以突破敌人阵地。②
①国防部档案。全宗112A,卷宗类目796,文件65,第14页。——作者注
②国防部档案。全宗112A,卷宗类目796,文件59,第16页。——作者注
工农红军司令部根据国防人民委员部军事委员会的决议,同时考虑了各军区的意见,并在部队中对一系列原则进行了实际检验,最后拟定了《大纵深战斗守则》,于1935年3月9日由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批准颁发。
著名军事首长Π.A.别洛夫、H.Д.卡希林③、Π.E.德边科①、И.Φ.费季科、И.Π.乌博列维奇、И.Э.亚基尔、Д.A.库钦斯基、К.A.梅列茨科夫②、Б.M.沙波什尼科夫等,对在各种演习中检验大纵深战斗战术的理论原则,论证这一理论的总结性结论,起了巨大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③H.Д.卡希林(1888—1938),苏军著名指挥员,二级集团军级(相当于上将)(1935)。1909年毕业于沙俄军队士官学校,后升至上尉。1918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中曾任布柳赫尔的助手、副师长、师长、骑兵军长。战后历任军长、军区司令员助理。1931—1937年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1937年7月起任工农红军军训部部长。1938年6月14日在肃反运动中被杀害。——译者注
①Π.E.德边科(1889—1938),苏军著名指挥员,二级集团军级(1935)。1911年起在沙俄波罗的海舰队服役,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几次被捕。十月革命前积极参加水兵起义的领导工作。十月革命后曾短期担任海军人民委员,参与创建苏维埃海军。1918年后历任集群司令员、师长、集团军司令员、克里木苏维埃共和国陆海军人民委员等职。1925年后先后任工农红军军械部长、供给部长。1928—1938年任军区司令员,并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8年7月29日在肃反运动中被杀害。——译者注
②К.A.梅列茨科夫(1897—1968),苏军重要领导人,苏联元帅(1944),苏联英雄(19奶)。1918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中任旅长、师副参谋长等职。1922年后历任师参谋长、军区副参谋长、军区参谋长。1937年任副总参谋长,1938年任军区司令员。1940年任总参谋长。1941年1月任副国防人民委员。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员等职。战后曾任军区司令员。1964年起任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译者注
可以认为,1936年颁布新的野战条令(《暂行野战条令—36》)是制定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最后步骤。条令充分反映了这一理论关于各种战斗行动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还完成了第一部战役教令草案。
苏联军事科学深刻分析了战略的要求、红军改装的前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突破坚固筑垒防御的经验,还考虑了国内战争中骑兵的机动性和所进行的大纵深袭击,对制定大纵深战役理论和大纵深战斗战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而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一理论给军队指明了目标明确的远景。
制定这一理论的基础,首先是威力强大的新斗争工具——火炮、坦克、航空兵和空降兵得到了发展,它们不仅能够压制和突破敌防御全战术纵深,打击敌浅近预备队,而且能够在快速行进并与航空兵协同的摩托机械化兵团和骑兵兵团的支援下,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还能够通过使用超远战火炮、航空兵和空降兵打击敌人由纵深调来的战役预备队,隔绝各突破地段与这些预备队的联系。
由此看来,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我们修改了对方面军战役和集团军战役的观点,从理论上研究了实施这些战役的新样式和新方法。
大纵深战役包括几个阶段:
突破战术防御由步兵、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共同实施;
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达成方法是:以大量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进入在防御中打开的缺口,出动远程航空兵和机降空降兵,以击溃敌预备队,摧毁敌战役防御;
发展战役胜利(战役追击)一直进行到彻底击溃选定为战役目标的敌军集团,为实施新战役占领有利的出发地位。
第一阶段是主要阶段,因为不突破战术防御,大纵深战役就完全可能无法进行,也就是会半途而废。互相协同的步兵、炮兵、坦克(数个梯队)和航空兵在实施突破时,在全纵深同时杀伤敌战斗队形,以一次突然的大纵深猛烈突击摧破敌防御,在防御中打开缺口,迅猛前出到战役地区。在此情况下,所有兵种都是为步兵作战。
突破的要点是摈弃线式作战,对敌人实施大纵深打击,包括同时消灭、压制、牵制、合围和全歼敌主要集团,而不是把敌人打跑。
为使大纵深战役从第一阶段向后面各阶段发展,必须向敌防御战役纵深投入快速军队(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伞降空降兵。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摧毁敌不移动的正面,使战役具有机动性。
为了顺利进攻,突击群的战役布势不管何时都应包括:突破梯队——步兵(若干加强步兵军);发展突破梯队——具有高度机动性和突击力的快速军队(坦克、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骑兵);航空兵群和空降兵群。在主要方向宜使用得到技术兵器、运输车辆和通信工具良好装备的突击集团军(军)。
取得大纵深战役胜利的其他最重要条件是:夺取制空权;使交战地区与敌人开进中的预备队隔绝;禁止敌人向其被冲击部队供应物质器材。
大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提出了那样一种作战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在战术上互相没有联系的突击群、牵制群和其他群及突破梯队和发展突破梯队①,沿正面、向纵深、在地面和空中结合成一个有机突击整体,这一整体保障对敌人整个战役集团实施目标明确的打击,直至将其彻底消灭。在此情况下,进攻战役中的可能机动样式有:正面突击,向心突击(利用正面有利轮廓的双向突击),联合突击(在宽正面上组织数个猛烈程度不同的所谓分割突击),迂回(一翼或两翼),合围。
①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发展突破梯队包括若干快速军队——坦克集团军、坦克机械化兵团和骑兵兵团。——作者注
研究进攻战役并没有阻碍战术和战役防御样式的发展,尽管对此关注略少,因为甚至在并不遥远的过去,防御也没有受到军事首长们的青睐。
而且,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未必有一支军队认为防御是必不可少的作战样式。例如,著名的军事活动家吕卡曾写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军队中,“‘防御’一词……令人如此厌恶,以致我们不敢在图上更不敢在现地把防御列为训练科目。”法国军事理论家格朗梅松更明确地宣称:“让那些提议实行防御行动的无能之辈见鬼去吧。”在俄军中,也曾长期流行有关“可恶的”防御的名言。德军中对防御的态度也大致如此。
苏联军事专家在偏重进攻、将其视为基本和决定性作战样式的同时,认为精通各类防御战斗和战役是无法避免和必不可少的事。当时深入研究苏军战役防御和战术防御理论的主要理论家有:H.Я.卡普斯京、Д.M.卡尔贝舍夫、A.E.古托尔①、A.И.戈托夫采夫、B.Д.格连达利②、Φ.Π.苏达科夫等。③
①A.E.古托尔(1868—1938),沙俄中将(1914),曾任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十月革命后转向苏维埃政权。曾任总司令助理等职。1922年起在军事学院教授战略,1931年退役。——译者注
②B.Д.格连达利(1884—1940),苏军炮兵上将(1940),教授(1939)。曾任沙俄军队上校。1918年参加红军。先后任方面军炮兵监、工农红军炮兵监等职。1935—1937年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后历任总军械部副部长、集团军司令员等职。有多部关于炮兵的著作。——译者注
③H.Я.卡普斯京:《阵地战战役法》,莫斯科1927年版;
戽.M.卡尔贝舍夫:《防御战役中的工程保障》,莫斯科1938年版;
Д.E.古托尔:《军的宽正面防御》,莫斯科1939年版;
A.И.戈托夫采夫:《步兵师防御行动》,莫斯科1926年版;
B.Д.格连达利:《基本战斗类型中的炮兵》,莫斯科1940年版;
Φ.Π.苏达科夫:《集团军防御战役》,莫斯科1940年版。——作者注
《大纵深战斗守则》写道:“现代条件下,防御者应该准备迎击与大量坦克一起向防御全纵深冲击的进攻之敌。”1936—1939年间各《野战条令》强调,防御应该首先是防坦克和大纵深的。总体上说,防御被看成为了赢得时间、节省兵力、扼守特别重要地区和改变不利兵力对比而采用的一种行动方法。防御不是目的,而只是实施战役保障和准备进攻的手段。
设想过两种防御: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组织阵地防御的理论经过最周密的考虑和研究。这种防御要成功对抗进攻者坦克和航空兵的密集冲击(攻击)及其炮兵火力,保证在敌人一旦突破时增强抵抗。集团军防御地区应由四个地幅组成:前方地幅、战术地幅、战役地幅和后方地幅,每个地幅包括1—2个地带。集团军防御地带的总纵深达100—150公里。
苏联军事思想在30年代末制定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或者换句话说,大纵深武装斗争样式理论,其大致内容就是这些。苏联迅速发展的工业所建立的物质技术基础,保障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
军队的技术改装取得了很大成绩。国防人民委员在1939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报告中列举的下列数字证明了这点:从1930年起,坦克的数量增加了42倍,飞机增长了5倍半,重、中、轻型火炮增长了6倍,反坦克火炮和坦克火炮增长了69倍,机枪增长了4倍半。如果说,1930年一个战士平均拥有3.7马力,那么到1939年已经达到13马力,尽管这一期间军队总员额已增长了2.5倍。
同时重新考虑了武装力量建设问题。从混合制过渡到了统一的基于兵制。1936年基于军员额达130万人,到1939年1月1日前,更增至190万人①。大量应征公民是受过普通教育和熟悉民用技术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
①国防部档案。全宗15A,卷宗类目1842,文件1,第24—32、113页;卷宗类目2154,文件4,第27页——作者注。
因此,苏联军事理论反映了武装力量建设实践,是装备了最新技术兵器的人数众多的军队的理论。
大纵深武装斗争样式理论在指挥干部训练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系,随后是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和军训部,在各种规模的演习中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原则进行了系统化和检验。演习是检验理论原则的最有效形式,而这些原则也丰富了武装力量中部队和初级指挥人员的建设和训练实践。
例如,所有兵种的部队和1000多辆坦克参加了基辅军区大演习。在演习中演练了以下问题:步兵军加强若干坦克营和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突破敌筑垒防御地带;骑兵军发展突破;实施大规模空降;机动机械化军和骑兵师围歼溃逃敌军集团。
1936年秋,在白俄罗斯军区演习中检验了军队夏季战斗训练情况。参加演习的有机械化兵和航空兵大兵团,炮兵,步兵和骑兵兵团及伞降部队。
随后,对军队在演习中的行动作出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结论,这些结论对我国武装力量的尔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关于这点,总参谋长、苏联元帅A.И.叶戈罗夫在自己的讲评中指出,“可以演习总结和结果为基础作出一系列宝贵的战术和战役结论,特别是使用机械化兵团和骑兵方面的结论”。①
①中央国家苏军档案馆档案。全宗33987,卷宗类目3,卷宗838,第152页。——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