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嗜血战神话白起 >

第9章

嗜血战神话白起-第9章

小说: 嗜血战神话白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我们指出几条事实来做讨论依据: 

一,相持期间,赵孝成王几次希望廉颇出战,廉颇均予以拒绝; 

二,范睢入赵散布廉颇不臣之谣言; 

三,赵王以赵括代替廉颇,并由邯郸向长平前线增兵二十五万,合兵四十五万有余,放弃防守战术,主动进攻秦军。 

由上面第一、第三条材料,我们要来解答一个问题:秦军于长平相持战期间投入了多少兵力。 

我们在过去的观念里使终认为,白起全歼赵军45万,所以秦军投入怎么也得有五、六十万吧。而且后来秦王亲自前往河内,征发了所有十五岁男子组成了一军由长平背后切入,断绝了邯郸与长平之间的联系。看似五、六十的说法似乎很有可信性。 

但是我必须得说一句,秦军最终投入兵力我们先不去讨论,就长平两年多的相持战期间,秦军数量绝对没有那么多,应该在廉颇军二十万之下。 

理由很简单,赵王曾经多次与廉颇交换意见,希望廉颇主动进攻以结束战争。这一点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赵王希望廉颇以二十万军队发动进攻。我想无论赵王愚蠢到什么程度也不至于打算以二十万军队去进攻五、六十万庞大的秦军部队吧?所以,当时与廉颇连着打了两年多相持战的这股秦军最起码应该是“看似能打败”的规模。估计其始终也就保持了一个十五、六万的规模。 

打个比方,就说钓鱼。大家都知道钓鱼需要鱼饵。你在河边打算钓条鲤鱼什么的,玩高级点先去抓条活蚯蚓做饵,那么这鲤鱼可能就上钩了。但如果你拿个鲨鱼头做饵,敢问哪条笨鱼还会上钩? 

就连那个糊涂的齐缗王在选择迎战五国联军时,齐军在数量上也没有丝毫劣势。所以说除非你有绝对的取胜之策,比如白起攻楚时那样,要不没有谁会整天想着拿二十万赵军去弓五、六十万秦军。别说军事家不会,政治家不会,就连普通老百姓都不会这么想。给你二十万中国解放军去打五十万美军你干吗? 

这里插一句对战国时代各国军队数量的看法。前文提过,战国时某国的军队数量基本就是国家的总户数,一户出一丁基本就是最大动兵极限。基本上一个国家的最大军队数量相当与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成年男子总数的一半。 

但是,军队数量是成年男子数量的一半,并不代表投入战争的男子只有一半。事实上,国家征战,除了前线作战以外,还有以下几个部分的人口在为战争作着服务: 

一,兵器制造。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必须以持续的武器供应为基础。兵器制造业细分起来可以分为:矿业,冶金,伐木,塑木,制造,牧业,皮革制造以及途中各环节中间产品的传递运输。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生产体系。 

二,后勤运输。长年累月的战争,由其是出国作战,必须有一支庞大的后勤运输队伍。本土作战还好一些,而出境,尤其是挎过复杂的中国西部山地,那是需要大量运输力量的。这些运输力量不但需要将物资从后方远到前线,也需要将将物资先从全国运到集结地;不但要运输粮食,也需要运输武器和各种军需品。而秦咸阳离长平前线距离500多公里,战线级为漫长。 
所以,一个国家将一半的成年男子投入前线之后,实际上为战争服务的绝对不仅仅是一半男子,而几乎是绝大多数男子。这样,农业将全部由女人去负责,耕马耕牛又因为战争而被大量抽调,农业生产大大衰减,根本不可能维持物资大量的消耗。所以,动员五分之一人口出征将意味着国家生产系统的全面委缩衰败,将意味着没有几个男人还在种地。所以五分之一的动员比例之能是暂时性的,必须是在战前战略储备耗尽之前就必须停止的行为。 

也就是说五分之一的兵、民比例可以短时间承受,却不能长期保持。不然,国家生产力系统将因为劳动力溃乏而无以为继。 

而从战国时代几次战争来看,一个国家所能较长时间乘受的兵员压力应该在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比如后来秦灭六国时,即便是灭了三晋以后再去攻楚,秦军也只能动兵六十万。 

现在,再把话题拉回来,我所提出的第一个意见是秦军在两年多的长平相持战斗中所保持的兵力应该不会多于赵军,也就十几万。所以赵王才几次希望廉颇以二十万军队主动进攻秦军。 

再说另一个问题:赵王改赵括为主将替换廉颇的同时为什么要向前线增兵二十五万?45万赵军再加上其他各地的赵军总以及此前失上党时的五万赵军再加上两年多时间内补充的兵力损失,赵国基本已经动员了七十万上下的军队,达到了动员最大极限。 

我想,此前廉颇与赵王多次交流之时,廉颇除了表示拒绝进攻之外应该也会向赵王阐述反对进攻的理由。 

如果说廉颇以二十万军队面对十几万秦军不进攻的理由首先就是两军力量相当,改守为攻不如防守那么划算,风险较大。另外,也许有一点也是廉颇所能想到的,那就是一旦离开了防线,那么就必须挫败秦军。如果挫败不成还想安然退回防线是很困难的,换句话说一旦进攻就必须要胜,就算不全歼对手也起码得彻底挫败对手。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有一个问题,秦赵两军的战斗力前文也有提起,都是战斗力量极强,战斗意志极高的军队。可谓不相上下。所以一旦进攻,没能迅速击败秦军,那么秦军一旦后退,赵军只能进不能退。两军会同时向秦一线推移,结果是秦军可以在缩短战线的同时,后方秦军主力同时压上与前线秦军合成一股,秦军一退一进,等于一步路的时间走了两步路,那么就能在兵力对比上短时间发生变化,对赵军形成压倒优势。秦军的高速突军能力是无需怀疑的。我想,廉颇应该是对赵王阐述过自己的看法的,赵王对这位名将的意见不会一句听不进去。当然也不见得全听进去。 

这样,就可以解释赵王倾全国之兵增援长平了。那就是赵王要以此对长平当面之秦军形成压倒性数量优势,在最断时间内“歼灭”之,不给对手完成兵力前后汇聚的时间。 

然后,我们再来看,赵国为什么要主动抛弃进攻策略而改进攻。就赵而言,论国力也许的确与秦国存在差距,但差距并不算大。但秦国远力本土深入敌境,战线长达五百多公里,而赵都邯郸距离长平不过五十多公里,这样,秦军的国力优势就被抵消大半。此外,秦国连年扩张,各个方向都已经拉大了战线,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大气球,并且同时需要防备各个方向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赵国没有那么大的外围,只需管好本土。这又使秦国国力优势大打折扣。 

所以,对于赵国政治集团改守为攻的原因并不是国力。赵国以百里补给线维持二十万军队与秦军千里补给线维持十几万军队大家都能扛一会儿,问题都差不多,都不算清松,都必须大量动用战前的战略储备来维持战争。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燕国。燕国可以说是战国时代一个标准的政治投机分子。他自己身处东北方,地狭民少,本身就不具备什么挣霸天下的资本,而且此前总受别国欺负,应该说燕国的情况算是战国时代最没前途的七雄之一了。可就是这个没前途的小国在战国时代干了好几件投机捣把的事儿: 

事件一,说服赵、魏、韩、秦三国伐齐,险些灭齐; 

事件二,长平之战后侵略赵国,被廉颇击退; 

事件三,刺秦。 

可以说,这个战国时代的政治投机分子始终在寻求生存下去的资本,却又始终得不到,始终没有一个象样的发展战略,总喜欢干一些背后桶刀的事。而秦国与邻近四国边界都处在中国大陆山系群之中,黄河以北的太行山系,中原的伊洛山区,大别山系,长江一带的丘陵河流,都是有险可守之地。 

而赵国的东部与燕国的边界处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如果经过长期的消耗战打光了国力,无论秦赵谁胜谁负,难免燕国不在背后给你老赵家来一下。而燕国在乐毅时期建立起来的骑兵部队在知名度上是战国时代的“第二骑兵军团”,仅次于赵国的“胡刀骑士”。骑兵加平原,又是有名的投机分子,又在打齐国时尝到甜头,而且又被田单打出了齐国,燕国对赵国的威胁显然要比韩、魏对秦的威胁大出太多。 

现在,在燕国的外压,国库的巨大消耗的巨大压力之下,同时,前线秦军数量也不过十几万,为了一战而歼灭之,同时也因为内部各方对廉颇的猜疑越来越重,廉颇又顶着不干。而赵王即要避免廉颇所猜想的情况出现,又要结束战争,遂即决定以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并发增发二十五万大军合兵四十五万余对秦军形成压倒性数量优势,改变原来挫败秦军的计划,升格为“迅速歼灭”计划! 

就这样,赵奢的那个“军校里的优等生”儿子赵括浩浩荡荡的率领二十万步兵,五万骑兵从邯郸出发,赶往长平,联合当地守军二十万余,合兵一处,即将开始对当面十几万秦军的歼灭作战! 

而在此同时,秦国真正的王牌上将军白起也秘密的被换上了秦军出帅的位置上,最后的战斗即将打响! 


………………
第十二章:千古之迷,断魂长平!  



长平之战最后合围阶段有几个不合情理之处,最大的问题是赵括为什么在四十六天之后才下令突围,这明显是丧失了最佳突围时间。这是前面提出增兵问题后的第二大疑点。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秦、赵两大政治集团对于此战所持的态度。  

就秦而言,东进战略在连续四十年的军事斗争中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果,韩、魏两国可以说已经是濒临灭亡,而楚国已经是半壁沦丧、国势大减,齐国刚刚复国不久、已经不能对天下大事起什么大影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统天下自然成了秦集团的新政治目标。而这一目标到了现在就只有赵国才是秦国真正唯一的阻碍。  

秦欲夺上党实际上就是要为进攻赵国做前期准备。  

而赵国方面,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期以后以及前两种外交企图未成的结果之下,也同样已经明确清楚了自己的地位和责任。所以在秦攻上党期间,赵集团没有坐等待毙,反而积极行动企图先夺上党以求安全。  

赵军主力二十万进兵上党,这意味着赵集团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搞些小动作、不想出头的“闭门造车”者,也不再天真的以为三晋可以联合抗秦了。出兵二十万、再加此前的五万,赵军本打算以二十五万精锐主力夺下上党,放手与秦军一搏,可以说赵国已经下定决心与秦集团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  

就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赵的这一决定即是事态所迫,同样也是正确的决定。  

但上党郡大部失陷后,赵军主将廉颇已经不能去接管上党了。廉颇审时度势,正确的做出防守上党郡南的战略要地——长平金门山关的决定。这不失为上党失陷后赵军所能做出的唯一合理行动。  

在随后将近三年的反复相持阶段中,秦赵两国已经非常明确的感觉到:战略决战已经不可避免。  

对于秦而言,如果退兵等于供手让出上党这条天然频障,此前的一系列努力将付诸东流。连长平关的拿不下,又何以在以后拿下上党防线?所以秦集团绝对应该坚决的打下去,绝年能退兵。  

对于赵而言,秦集团没有退兵的理由,那么守他有责的赵军就更加“无处可退”,长平之后百里就是赵都邯郸,而且就进入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长平是当之无愧的“赵之最后一线”,“三晋最后一线”,“天下最后一线”。  

秦若获胜,天下大势将不可逆转,秦国日后的统一道路将再无实质性的阻碍。  

赵若获胜,那么不但能够打击秦集团,同样此前秦国打击韩、魏、楚三国的成果、甚至是燕国伐齐的战果都将为赵所得。赵国将可顺势取得三晋领导大权直接想东、西两向扩张,天下一统就有可能在赵手中完成。  

所以,这场战略大决战不但是不可避免的,同样也是最众决定天下谁属的“命运之战”。  

就上所述,长平之战是必须反出胜负的决战。换言之,交战双方都已经做好了随时将全部国力军力投入到此战中的准备。而事实上两国在相持阶段中都已经做了近三年的决战准备。  

上述就是两国政治集团对此战所抱的态度,那就是:坚决一战!  


然后,我们谈谈整个战局。  

就秦而言,如果要对赵国发动全面军事进攻,上党无疑是最佳的前沿基地。但长平要地被赵军厄守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上党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前沿基地了。  

秦军战略要道,从关中东北方向出黄河,分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