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秦桧,有点过了!
为了了解一下百官的反响,秦桧就问敕令删定官胡宁:“我儿子最近提了职,外面的大臣们有什么反响啊?”
这个胡宁就是胡安国的小儿子,当年秦桧初次出任宰相的时候,胡安国也曾跟秦桧搅和在一起,帮助他倾轧吕颐浩,后来胡安国被高宗罢免,秦桧还曾三次上书挽留他。可见,当时两人的关系的确不一般。
有了这层关系,秦桧也没把胡宁当外人看。我跟你爹关系那么铁,你也是自己人,就跟我实话实说了吧。
胡宁这个人跟他爹一样,是个学者,性情耿直,有啥说啥,不过和他爹不一样的是,他对秦桧没什么好感,对他的所作所为更是心存不满。
秦桧这么一问,正中胡宁的下怀,他正愁找不到机会抨击秦桧,万万没想到秦桧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了。逮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胡宁对秦桧一点也没客气,他说:“外面的大臣们认为相公你啊,一定不会步蔡京的后尘!”
胡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面是有故事的。蔡京是北宋六贼之首,跟童贯等人相互勾结,欺上瞒下,祸国殃民。他的长字蔡攸,也跟他一样,善于阿谀奉承,讨好徽宗很有一套,深得徽宗喜欢,连连升官,最后被任命为领枢密院事,跟秦熺一样。蔡攸本身就不是块干事的料,上任后,不理政务,整天跟着徽宗后面求仙问道,甚至还演一些市井淫秽的戏给徽宗看,取悦徽宗。时间长了,官做大了,蔡攸的翅膀也就硬了,再加上有一帮势利小人在一旁煽风点火,他就有点飘飘然了,密谋夺他父亲蔡京的相权。姜还是老的辣,蔡京也不是好惹的,父子两人因此反目成仇,分道扬镳,各立门户,相互倾轧,最后的结局都很惨,被钦宗给一一治死。
胡宁拿蔡京父子为例,来告诫秦桧,人家亲生的儿子都靠不住,何况你这个半路捡来的呢!
拿蔡京父子跟我说事,这不等于把我等同于蔡京了吗?这是拐弯抹角的羞辱我!秦桧怒不可遏。
胡宁曾经做过赵鼎的门客,秦桧是知道的,以前关系不错的时候,没有追究他,现在惹恼了我,那就不客气了。于是,便上书弹劾胡宁跟赵鼎是一伙的。
胡宁这官就给罢了!
虽然把胡宁贬逐出去了,但他说的话,却不能不重视。
舆论反响很大,纵使秦桧再专横,也不得不考虑到影响问题,毕竟秦熺还年轻,做得太过了,我看不好!
还是谦虚点,给自己留条后路吧。慢慢来,反正一时我秦桧还是死不了的。急啥子嘛!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爷俩在家一合计,先让秦熺上书皇帝,就说父子两个共执朝政,影响不好,作为儿子的应该回避,请皇帝另行安排。
怎么个另行安排法?那就看高宗的了!
这个奏章一报上来,高宗觉得秦熺这人行,考虑得挺周全的。
这个职位不妥,那就改个吧,高宗就任命秦熺为观文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提举秘书省。
这事就这么定了!
时间是绍兴十八年(1148年)四月,距秦熺任知枢密院事仅一个月。
官是定了,可这待遇没有说,是保留原级别待遇呢,还是待遇随着职务走啊,毕竟观文殿学士的待遇要比知枢密院事要低一格。
高宗在任命的时候可能就把待遇这事给忘了,没有提及。
皇帝不提,宰相得提啊,更何况这是自己的儿子,秦桧在退朝以后,把这事单独向高宗反映了。
嗯,确实有这个问题,瞧我这记性,那样吧,官降了,待遇不能降,反而要提高一个档次,搞个平衡吧。
过了两天,高宗又颁布诏令了,秦熺待遇与宰臣一样,仅次于右仆射。
仆射是宰相了,秦熺现在的待遇应该是副宰相了。
只差一步之遥了!
努力,努力!
随着年纪的增大,秦桧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看着老爷子的身子骨一天天变糟,秦熺心里很着急,万一哪天老爷子一病不起了,自己的宰相梦不就破了吗?
因为从入仕的那天开始,有秦桧保驾护航,秦熺这官是直线上升,得来全不费功夫,更加剧了他的贪欲,目标直指宰相的位置。
当宰相那么容易吗?那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直接面对的是皇帝,没两下子能干得了吗?
你当宰相以下的官,可能不需要什么本事,因为你面对的是你老爹,干好干坏,他都替你捂着。
可当宰相行吗?干不好,皇帝帮你捂着?开玩笑吧!
秦熺有点自不量力!
为了使自己成为顺理成章的宰相接班人,秦熺不停地鼓动秦桧,让他帮自己想想办法。
秦桧也知道自己老了,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早晚要退的。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自己当权的时候,干的那些事,自己最清楚。打击迫害了不少人,政治这东西就是那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己倒台了,那些被自己打压的人肯定会东山再起。
到时候,恐怕自己就要步蔡京的后尘了。
一想到那时的凄惨情景,再看看现在的风光场面,秦桧这心就翻江倒海似的不是个滋味!
是该给自己找个接班人了。
绝不能让反对自己的人东山再起。
无疑这秦熺是最佳人选。
秦桧就想方设法帮助秦熺向宰相的位置爬。
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在秦桧的运作下,秦熺被加官为少保,待遇跟宰相一样了。
待遇、级别都一样了,就差一个位置了。
能不能当宰相,决策权在皇帝那里,臣子们只有举荐的权利!
到了这一步,秦桧不能再出面了,宰相举荐自己的儿子当宰相,那不是笑话吗?秦熺也不能毛遂自荐,因为宋时不比于先秦时代,选拔任用官员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到了攻关阶段,怎么办呢?
只有发动自己的党羽上书推荐这一招了。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散郎王扬英上书推荐秦熺为相。
奏章上去之后,如石沉大海,高宗那里一点反应都没有。
秦熺这心愈发没底!
不管事成与否,王扬英毕竟出力了,得给人家个奖赏,不然以后谁还为你卖命啊!
秦桧就上奏为王扬英要了个知泰州的官。
这个忙,帮得值!
秦熺的事情先撂在一边。
秦桧跟王氏没有儿子,当年跟丫鬟生了一个庶子,被送到了福建一户姓林的人家寄养,这个孩子名为林一飞,长大之后,秦桧就利用职权把他弄到朝廷里面当官了。
毕竟是自己亲生的骨肉啊!
秦桧之所以铲除异己,屡屡得手,就是因为他牢牢控制住了台谏部门,把自己的党羽都安排到里面当谏官去了。看谁不顺眼,一个眼色递过去,谏官们就蜂拥而上,明枪暗箭一起放,不达目的不罢休。
秦桧使的就是疯狗战术。
为了稳稳地掌控台谏,秦桧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林一飞安排进去了。林一飞也很给他争气,到了台谏里面,成功地为秦桧弹劾了不少政敌,深受秦桧的喜爱,很快就提拔他担任侍郎,兼给事中。
自己的儿子,不姓秦,别人的儿子,却姓秦,这叫哪门子事儿啊!
秦桧有时候也发牢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别看秦桧在朝中备受尊崇,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但到了家里,有王氏在,他就是老二,啥事也做不了主。
眼看着亲生的儿子在自己身边晃悠,却不能让他归入秦门,继承香火!
秦桧很上火!
他也曾几次试图说服王氏,让她同意认林一飞这个儿子,把他改回秦姓。结果是,被王氏骂得狗血淋头。
从此,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中国人讲究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关系网里面,一遇到什么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走正当途径,而是挖门盗洞,四处找关系,总想这通过关系来达到正常的事情不正常办,获取个人最大利益。
秦桧当了宰相,秦家发达了,三亲六故的就全上来了,这个要个官,那个要块地,把秦桧给包围了。
事还不能不给办,那样的话就没了亲情,以后还咋处呢?
不管有多难,咬着牙也得办!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科举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一路过关斩将,省试、殿试都第一,那是啊,秦桧的孙子,谁敢给排到第二啊?乌纱帽还要不要了?
秦埙那是没得说,第一非他莫属,更让人惊诧的是,秦桧的侄子秦焞、秦焴及亲戚周夤、沈兴杰都考中进士。
上榜的都是跟秦桧有关系的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了考这个功名,多少人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心血,甚至付出了生命。
这么有难度的考试,竟然被几个纨绔子弟给轻易的过去了。
考生们议论纷纷,深感不平。
还我考试一个公平!考生们在高呼。
秦桧把天下人都得罪了!
当时的考官是魏师逊、汤思退、郑仲熊、沈虚中、董德元五个人,这五个人都是秦桧的党羽,刚当上考官,就叫嚣:“这回我可富贵了!”
是啊,把秦桧的亲戚们都照顾好了,怎么能不富贵呢?
省试、殿试结束之后,是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由于魏师逊、汤思退在前两轮考试中,表现得很好,秦桧很满意,到了廷试的时候,就把他们推荐为考官,奏请让汤思退为编排,魏师逊为详定。
秦埙的状元梦,就靠你们几个来圆了!
到了廷试的时候,殿试第一的秦埙和第二曹冠的策文都是攻专门之学,而第三的张孝祥则是主一德元老,并且涉及存忠赵氏的事情,文笔流畅,观点新颖,视角独特,高宗很欣赏。再看秦埙的策文,说的都是秦桧、秦熺经常说的话,一点新意都没有。
这肯定是秦桧父子辅导的结果!
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为我大宋江山社稷服务的,由不得你们乱来。
高宗很生气,这秦桧父子也太过分了,要什么给你们什么,还不知足,竟然把手伸到朕的廷试上来了。
这个面子不能给。
高宗就把秦埙降为第三,把张孝祥提升为第一,曹冠第二的位置不动。
秦桧如意算盘落空了。
更让他沮丧的是,高宗开始不买他的账了,对他绝对的信任、绝对的支持、绝对的眷宠的态度,在慢慢发生转变。
这是个信号。
老秦家在走下坡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高宗能对秦桧下手吗?
还没有到那么悲观的地步,秦桧虽专权,但不是篡权,他还是绝对服从、绝对忠于高宗的,有他在,高宗这个皇帝当得还是很舒服的。
秦桧还是好的,功绩还是大的,宰相还是继续干的。
廷试结束不久,高宗就任命秦埙为实录院编撰,跟他爹一起去修撰史书去了。
看来高宗对秦熺父子的修史能力还是认可的。
人尽其才,让他们好好给我修编历史吧!
我需要留给后人一个励精图治、品行卓越的开明君主形象。
宰相的儿子、孙子一同担任史官,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一个历史纪录诞生了!
第51章 歌功颂德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成功,停战罢兵,天下太平,摆在高宗面前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破烂摊子。
怎样做才能让国家实现繁荣昌盛呢?
高宗面对的问题,就是秦桧需要解答的问题。
把答题的整个过程留给秦桧,高宗要的只是最终的答案。
给你时间给你权力,给你机会。
这道题一定要给我打高分。
从此,秦桧开始收兵权、杀将领、贬异己、庆瑞雪……
时间到了绍兴十七年(1147年),七年过去了,大宋发展得如何呢?
该交卷了,秦桧!
不就是一个答案吗?这个答案不就是给高宗一个人看吗?只要他满意了,这份答卷就是满分了!
皇帝整天待在幽深的皇宫里面,或是与妃子作乐,或是挥毫泼墨,或是饮酒听歌,或是求仙问道……
他了解外面吗?不了解!
这就好办了,只要让他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都是繁荣昌盛,那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这就是秦桧的答案。
全是虚的。
时间到了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二月,进士施锷上《中兴颂》、《行都赋》及《绍兴雅》十篇,这些文章都用了极其华丽的语言来歌颂高宗,赞美大宋,鼓吹中兴,把偏安一隅的大宋描绘得如何繁荣昌盛、如何国泰民安。
如果光读这些文章,不加以调查研究的话,那么肯定会被蒙蔽,肯定会飘飘然,原来国家发展得这么好啊!
这样的文字正是秦桧需要的!
施锷凭借这十篇经典之作,获得了永免文解的待遇。
小伙子,好好干,前途无量啊!
人都喜欢跟风,一看施锷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获得了实惠,那咱们也跟着写。在全国上下迅速刮起一股歌功颂德的风暴。
让这样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秦桧暗自高兴。
绍兴十八年(1148年),福建因为水灾引发了饥荒,当地官员却奏报说老百姓采集到竹子的果实万斛,用以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