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嗜血的权杖 >

第13章

嗜血的权杖-第13章

小说: 嗜血的权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秦桧南逃后,这些人一直没有他的音信,这回来了两个宋使,在洽谈工作的同时,顺便问一下秦桧的情况,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宋廷,只有这么个熟人! 
挞懒也如此,别看秦桧从他手底下跑了,但他并未在意,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吧! 
这年头,像秦桧这样执著的忠臣不多了! 
在议和的问题上,尽管高宗卑躬屈膝,一再强调只想保存现有的领土,但金人并不买账。金太宗对宋态度强硬,再有粘罕、兀术等人反对议和,挞懒也不敢擅作主张! 
挞懒指责宋没诚意,一边议和,一边打仗,这样下去,和谈没法谈! 
议和不成,那就撤吧,抓紧向高宗汇报!魏良臣、王绘就计划着往回返! 
临了,挞懒送他们一句话:“我们这边的一些想法,秦桧都了解,有什么不明白的,你们问他就可以了!” 
啊?原来秦桧在金有这么好的人缘,这么大的影响力,从上到下无不夸赞他。 
太不可思议了! 
魏良臣、王绘回来将这次金廷一行的详细情况向高宗进行了汇报,特别强调了金人对秦桧的关注。 
哎呀!没想到啊,秦桧在金有这样好的人脉关系,悔不该当初把他给罢了。 
高宗这个后悔呦! 
补救还来得及,但需要找个理由,什么样的理由好呢?高宗冥思苦想。 
别着急,理由马上就来了。 
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尚未完成灭宋的金太宗,带着一腔的遗憾撒手归西了。金太祖的嫡孙合刺即位,就是金熙宗。 
金熙宗年少,尚不能完全控制朝政,朝政被挞懒把持。 
议和有希望了! 
高宗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起用秦桧,让他在宋金议和中发挥作用。 
秦桧这个议和机器开始派上了用场,高宗要通过操作他,来完成对金议和。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金熙宗刚即位,挞懒刚得势,高宗就开始着手给秦桧复官了,任了个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撤官容易升官难啊,不可能一步到位,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得一步一步来。 
到了六月,秦桧又升了,任观文殿学士、知温州。 
在金廷,由于挞懒的主政,金军对宋的攻势趋于缓和,两军直接交锋的次数减少,金军由前沿转向幕后,主要支持伪齐军队与宋作战。 
宋军也开始转守为攻,积极进攻伪齐收复失地。 
在宋内部,随着对外局势好转,内部叛乱也逐渐平息。 
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自高宗登基以来,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宰相,一边内忧外患,一边马不停蹄地更换宰相。 
秦桧罢相后,吕颐浩留任,高宗又在吕颐浩的举荐下,任命朱胜非为宰相。 
到了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因处理水旱灾害不利,吕颐浩被罢官。 
在温州的秦桧,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挺美。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朱胜非被罢相,任用赵鼎为宰相。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又起用张浚为宰相。 
频繁地更换宰相,高宗的意图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高宗任用这些宰相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使命,什么样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宰相,在战争的时候用主战的宰相到了议和的时候,就用议和的宰相。 
高明啊,高宗! 
正当南宋局势日趋稳定,国力逐渐恢复,军事力量不断强大之时,远在东北五国城的徽宗,已是奄奄一息。 
他有过梦想,梦想和金议和,重回大宋做他的太上皇。 
他有过渴求,渴求高宗出兵救他,重回大宋做他的太皇。 
光阴流逝,曾经的梦想与渴求,都在死亡面前化为虚无。 
一个人的生命画上句号,标志着他所代表那段历史落下帷幕。 
然而,留给后人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 
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高宗让秦桧担任温州知府。紧接着,在八月,任命秦桧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暂时参与决定尚书省、枢密院事务。 
通向宰执的大门正式向秦桧打开。 
努力啊,抓住机遇,东山再起,刻不容缓! 
九月,在张浚等人劝说下,高宗决定亲征伪齐。 
金人可以怕,伪齐不能怕;可以屈服金人,但不能屈服伪齐! 
原来在我手底下混,现在狗仗人势,自己另立山头,跟我对着干,趁火打劫,抢我地盘,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让高宗仇恨的人,不是金人,而是刘豫。 
高宗要离开临安亲征了,秦桧觉得应该套套近乎,跟高宗前往,时不时在高宗眼前晃两下,免得夜长梦多,高宗把他忽略了。 
秦桧请求扈从,但高宗觉得这是亲征,不是议和,他派不上用场,就没有答应。 
怎么回事?难道高宗想疏远我?秦桧有些慌了。 
该做做工作了,不能这么傻等着,秦桧在想,从哪儿下手呢? 
当然要从高宗眼前的红人入手。红人是谁?莫过于宰相张浚、赵鼎。 
做工作的事情是拿不得台面上来的,秦桧就私下里与张浚取得联系,希望张浚能在皇帝面前多多保举自己。 
张浚与秦桧接触不多,但对他印象还不错,毕竟秦桧当年临危不惧,冒死力争,保存赵氏的举动,已是家喻户晓。 
光印象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深谙仕道的张浚从高宗对秦桧的一再擢升中,看出了高宗要重用秦桧的意图。 
秦桧必为高宗所用,为何自己不来个成人之美,把秦桧引荐一下,一来顺了高宗的意愿,二来送个人情给秦桧,日后用得着他的时候,恐怕还不少呢! 
一箭双雕啊!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一个朝廷容不得两个宰相。宋朝管制的弊端,为大臣们之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势提供了空间。 
张浚和赵鼎同为宰相,但政治主张不同,张浚主张北伐,恢复中原,赵鼎主张守住江南,保留一隅。 
为了倾轧赵鼎,张浚也急需壮大自己的势力。 
秦桧的主动示好,让张浚眼前一亮,这个人可以利用利用。 
在高宗亲征的路上,张浚就找个机会把秦桧的事向高宗说了。高宗也早有此意,只是考虑到舆论影响,没有操之过急。张浚的引荐,坚定了高宗的信心。等到达了平江,高宗立即召秦桧前往奏事。 
秦桧有戏了! 
再说那伪齐刘豫,一听宋高宗亲自征讨他,急忙向金求救。 
金能救他吗?此一时彼一时了,刘豫的无能让金吃够了苦头,每次两军联合攻宋,伪齐军都被宋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且不说,还严重拖累了金军。每次伪齐军在前面打了败仗,撒腿就往回跑,作为后援的金军阵脚也就跟着乱了起来,不战自败了。 
没招,谁叫他们两个穿一条裤子呢! 
可以说,自刘豫傀儡政权建立以来,金军没少帮他的忙,可是越帮越失望。 
刘豫这等无能之辈,算是死孩子灌牛奶,没的救了。 
金廷上下达成了共识,就连一手把刘豫提携起来的挞懒,也对他失去信心了。 
金也不指望伪齐这个政权对自己有啥贡献了,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没了安全保障。 
刘豫的求救,没能换来金的支持! 
与其窝窝囊囊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 
既然金军不支援,那只有放手一搏了,刘豫拼了老命凑足了三十万大军,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兵分三路向宋杀来。 
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确实有点唬人。 
向来就胆小的高宗怕了,在赵鼎等人的建议下,草草地完成了亲征,没敢继续前行。 
打伪齐的军队,宋军向来占有优势。 
但刘光世、张俊等将领面对来势汹汹的伪齐军队,变得胆怯了。张俊要放弃盱眙,刘光世要放弃庐州。 
一对胆小鬼! 
幸好这个时候宰相张浚态度坚决,在他的坚持下,高宗明确要求各路军马必须严肃军纪,不得擅自退兵。 
在张浚的指挥调度下,刘光世硬着头皮和伪齐的军队开了战,他的部将王德、郦琼打败了伪齐军队,同时,杨沂中、韩世忠、岳飞等路军马也打败了敌人。 
在宋军的强力抵抗下,三路伪齐军队落荒而逃。 
伪齐真的是不行啊!此番受到宋军的重挫后,一蹶不振,再也不敢轻易南侵了。 
自此,大宋外部局势趋于稳定,大规模的攻守战争告一段落。 
剩下的时间,高宗开始专心与金议和。



第19章 结怨张浚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高宗从出使金国归来的何藓那里听到父亲徽宗和宁德后的死讯,当场失声痛哭,此时徽宗已经死了一年零八个月。 
迟来的噩耗,让高宗悲痛不已,他穿着孝服向东北方向遥祭徽宗。 
落叶归根,父亲的根在大宋,梓宫却在金。 
儿子不孝啊,活着的时候,没能把你救出来,养老送终,死了以后,也没能及时让你的尸骨入土为安。 
高宗深深地自责。 
我发誓一定要通过议和,来要回父亲的梓宫!高宗下定决心。 
该是秦桧出力的时候了。 
在知道死讯的当天,高宗就任命秦桧为枢密使,待遇和宰执一样。 
距离宰相只差一步之遥了! 
享受着宰执的待遇,却行使不了宰执的权力,心里痒痒啊! 
伪齐军队被打败之后,按惯例,朝廷要进行总结,论功行赏,对作战不利的还要进行惩处。 
刘光世虽然打败了伪齐军队,但是他在整个战争中的表现很不好,消极应对,临阵退却,甚至一度放弃庐州,影响恶劣,引起张浚的极大不满,张浚建议高宗,罢了他的官,收了他的兵权。 
张浚的建议一提出,与他不和的赵鼎马上表示反对。 
现在局势平稳,战事减少,防备武将的思想又在高宗脑里浮现,所以,在对待刘光世的问题上,高宗觉得可以借机收了他的兵权,因此,就同意了张浚的建议。 
赵鼎反对无效,很是愤懑。自从张浚拜相以来,自己在皇帝面前说话,明显不好使了,皇帝处处听张浚的,感觉自己被皇帝疏远了。 
与其压抑着自己,不如干脆辞职算了,眼不见心不烦。 
赵鼎就提出辞职,高宗知道两个宰相矛盾较深,留下赵鼎,对谁都不好,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赵鼎的请求。 
刘光世也很自觉,听说皇帝要罢自己的官,赵鼎为了保自己连宰相也辞了,心里这个不好意思啊!这事整的,因为我这档子事,把人家赵鼎给拖累了。为了不再拖累别人,我啊,主动点,自己上奏把兵权解了算了。 
经刘光世主动申请,高宗批准,这兵权就算解了。 
高宗心里踏实不少。 
战乱时期带兵,和平时期把兵权上交,自己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大宋建立以来实行的军事制度。 
不过,从靖康之难以后,由于战事不断,武将带兵打仗一打就是十几年,将兵之间形成了默契,将领在军队里培养了一批人脉,在士兵中树立起了威信,甚至出现了“岳家军”这样的称呼。要知道,军队是谁家的啊,都是赵家的!怎么姓岳了呢?高宗心里很是疑惑不安。只不过,战事未完,高宗还要依靠武将们为他出生入死,不能急于收兵权,避免将领起疑心,出现叛乱。 
刘光世主动上缴兵权,是个好榜样! 
收了刘光世的兵权,谁来领导这支军队呢? 
高宗这时候很赏识岳飞,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想让他和秦桧组成一武一文执政班子,作为他的左膀右臂,来维护他的统治。 
有这两个人在,大宋的根就扎稳了,谁也别想撼动。 
金军来了,有岳飞抵御;金使来了,有秦桧接待。 
现在缺少的就是岳飞在高宗面前表露忠心,因为高宗吃不准,岳飞到底忠不忠于自己。 
岳飞每次朝见高宗,讲的都是光复中原、收回失地、还都开封、迎回二帝,从来没有明确表态:誓死效忠高宗皇帝! 
没有这句话,高宗心里没有底啊! 
再说了,岳飞说迎二帝,可二帝回来了,我赵构该去哪儿呢? 
岳飞只顾研究复国大计,却忽略了皇帝个人利益。 
人都是自私的,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就把个人利益放到了国家利益之上。高宗也不例外。 
在没摸透岳飞的底牌前,高宗还必须倚重岳飞。 
为了激励岳飞,高宗在岳飞入朝觐见的时候,就当面答应把刘光世的军队交给岳飞指挥。 
岳飞这个高兴啊,一个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最高兴的事情当然要属兵权扩大,统领的部队多了,打起仗来,也就更有底了。 
但是,岳飞毕竟是一介武夫,只重视军事战术研究,忽视了领导科学。他天真地以为,高宗把刘世光的军队给他,就是让他好好打仗,挥师北上,匡复祖业。所以,他兴匆匆地起草一份北伐计划,呈送给高宗,算作报答高宗的恩宠。 
高宗要的是这个吗?不是,他要的是岳飞那颗忠心,那颗忠于自己的心。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高宗失望了、犹豫了,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他想听听另一个重点培养对象秦桧的意见。 
自赵匡胤建宋以来,走的一直都是崇文抑武的路子,秦桧是通过科举考试爬上来的文人,对武将向来没什么好感,在他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