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 >

第108章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08章

小说: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哪个比黄袍加身的郭威差呢?现在取江南,似凶多吉少……

江南,今未易下!

老赵告诉自己。

但是老赵在江北日夜操练水军的消息传到江南,却吓坏了几个人。





南唐后主李煜即位


唐主李璟身边的一个小臣杜著,此人也是一个有点辞辩的人物,假扮商人,渡江来投奔大宋。

还有一位彭泽令薛良,因为受到李璟批评,亦挺身来奔,且献《平南策》。

唐主听说这类事,更加疑惧。

赵匡胤为了安抚江南,下令将杜著正法;彭良免去县令之职,配隶庐州牙校。

李璟听到这个消息,知道大宋暂时不会南下,心下略安。

冯延鲁在扬州馆驿期间,有“止杀”的善举,也与“好生之德”有关。

话说石守信在扬州,每天都在抓获隐匿躲藏的“叛军”,每天都会抓获数十人,每天都要杀掉数十人。

冯延鲁有机会和老赵说话时,进言道:“反叛大宋的,是李重进一个人,还是众人?如果说是众人都反叛大宋,那就证明陛下之得位不是应天顺人。世上恐无此理。应该是李重进一人反叛而已。如此,胁从者何罪?”

一番话说得老赵大为感悟,马上通知石守信,从此以后,再抓住“叛军”,一律宽恕,不再诛杀。

老赵也很感谢冯延鲁“爱人以德”,等到他回江南时,给了他一笔厚厚的赏赐,并明确表示:此番暂不下江南。史称“南渡之师,由是亦辍”,要渡江作战的宋师,因此也暂时中止了南下计划。

虽然老赵暂时不准备南渡,但江南国主李璟还是因为淮南已失,扬州又破,等于与这个新起的强大宋国已经没有了中间地带。他感到“国境蹙弱”,决定听从诸臣建议,从金陵迁都南昌——此前,他是一直不愿意迁都的。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留在金陵监国。同年二月十三日,李璟还派遣了使节到汴京来庆贺赵匡胤的生日。两天后,礼尚往来,老赵又派出通事舍人(皇宫办公室干事)王守贞出使南唐,来庆贺南唐迁都。

但是李璟到达南昌后,发现南昌城市规模狭小,皇宫规模有限,跟金陵皇宫根本没有法子比,又不好改造,迁来的官员也牢骚满腹,弄得李璟心情非常郁闷,甚至准备杀掉最初提出迁都主意的人。挨到六月,后唐中主李璟病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后主嗣位,南唐似乎暂时没有大宋威胁,史称冯延鲁“颇自伐奉使之功”,他对一番舌战,阻止赵匡胤南下有居功得意之情。曾经在内殿赏宴之时,后主李煜亲自给他倒酒,但他居然不干杯;李煜派人诵诗、弹琴,鼓励他干杯,他还是不干,李煜一笑,宽待为怀,不去责备。

有一次早朝,冯延鲁与众官集合在待漏舍等待早朝,忽然又想起舌战太祖赵匡胤事,于是高言道:“当初唐玄宗赐给贺知章三百里镜湖,这事我不敢想;但是今上如果能赐我个玄武湖,也算是遂了老夫的平生之志。”

但是这一次,他遭遇了另一个好口才的人物,徐铉徐鼎臣。这位大概听冯延鲁自夸自雄的话头太多了,决计刺他一下,于是笑笑说:“今上对待近臣,岂惜一玄武湖?遗憾的是,当代没有贺知章啊!”

镜湖,在今绍兴境内,唐名臣贺知章的家乡所在。唐玄宗曾赠予贺氏“镜湖一曲”(镜湖的一隅)建构庄园。徐铉这话的意思是:冯延鲁才能德行不可与贺知章比。冯延鲁想想,与贺知章比,自家还真是没有多大资本,只好尴尬一笑罢了,史称“延鲁不能对”。

在以后的日子里,徐铉需要替代冯延鲁来与赵匡胤打交道,那时节,他应当知道:这不是个好干的差事。

后来又派冯延鲁来汴梁公干,但他忽然生病,不能上朝,赵匡胤闻知,更加厚待他,专门派遣太医护视,并下诏放他回金陵。最后,冯延鲁死在金陵家中。他的一个儿子,在后唐考试科举时,复试没有过关。南唐被大宋灭后,这个落第的儿子带着诸位兄弟,在大宋继续考取功名,先后及第,在南唐公卿之家中,成为特别显赫的家族。

与冯延鲁一样,他的后人也是“锐于仕进”的人物。愿意出山做官,为天下做事,这类品行应该是一种正取向,无可非也。但冯延鲁为当年舌辩阻止太祖南下,得意不已,也是襟怀不够豁达的表现。此事表过不提。





猛将镇边四周惮服


且说太祖赵匡胤在扬州城南门楼子上,思前想后,认为现在下江南至少有三个隐患需要考虑——

一、士兵水战训练演习不足,不可玩忽。

二、江南名宿人才所在皆是,不可小觑。

三、大宋内部藩镇习气仍在,不可轻心。

至于大江之波涛,气象之万变,可付诸天命不必计较。

此外还有个北汉,蕞尔小邦,却迟迟难下;更有一个石敬瑭留下的燕云十六州,眼下在契丹管辖之下,对我大宋构成持久压力。

想到这里,老赵率众走下城来,传令翌日班师回朝。

我想象老赵这一路上心事重重。

如果平江南,那么,河东、河北两大雄藩必要有人守卫,免我后顾之忧。一路上,他想到了十几员猛将。

李汉超屯关南之地,可以捍御幽燕一面。此地为后周显德六年(959),世宗柴荣从契丹守境收复而来,约当今河北白洋淀东大清河流域,是我大宋北边屏障。

马仁瑀守瀛州(今河北河间),可为关南之地的南部要塞,足为李汉超后援。关南有事,李、马二人可为平之。

韩令坤可镇常山(今河北曲阳),此地位于北汉、幽燕之间,为北边藩帅应援,令人心安。

贺惟忠守易州(今河北易县),与韩令坤可为掎角。

何继筠镇棣州(今山东滨州),以拒北契丹。

郭进控西山(今太原西北),可以看住北汉。

武守琪戍晋州(今属石家庄),一日内可以驰援河北诸藩。

李谦溥守隰州(今山西隰县),与郭进同为看住北汉的两个钉子。

李继勋镇昭义(今山西潞州),就在此地直接防御北汉南下。

赵赞屯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可与秦州、凤州自成三角,赖此而安西北羌戎,也可遥观西南后蜀,令彼不可觊觎天朝,不得东出。

姚内斌守庆州(今甘肃东部庆阳市),西戎不能东进。

董遵诲屯环州(今甘肃东部环县),与姚内斌互为声援。

王彦升守原州(今宁夏固原),西北重镇在此,当为羌戎不可逾越之地。

冯继业镇灵武(今属宁夏),与王彦升互为掎角,以备西戎。

这都是日后南方用兵时,必须在北方预作的重大安排。

在以后的日子里,老赵待边关将士,别有心法。

名将李汉超,镇守关南十几年。此地近邻契丹地界,但契丹因为惮服李汉超大名,多年不敢来犯。可有一年,当地有百姓到汴梁上访,告李汉超“强娶己女为妾”,“借了老百姓的钱不还”。

老赵召来上访者,问他:“你家丫头可以嫁给什么人啊?”

上访者答:“可以嫁给农家的。”

又问:“李汉超没到关南时,契丹何如?”

对曰:“每年都被契丹侵暴得很苦。”

又问:“现在怎么样啦?”

对曰:“现在契丹不敢来了。”

老赵说:“你看看。汉超,是朕的贵臣,你的女儿给他做妾,不比做个农妇生活好吗?况且,汉超要是不在关南,你家还能保有财富吗?”

说罢,把这个上访者嗔责一顿,遣送回关南了。

老赵却秘密派人晓谕李汉超说:“你赶紧把人家的女儿还了!赶紧把欠人家的钱也还了!朕这一次暂且饶你,以后再也不许有这类事!再有这类事,决不饶你!再说了,你钱不够花的,干吗不跟朕说啊?”

李汉超得到这个处理结果,感动得哭了。

从此以后,李汉超更加注意政理之事,在职期间,可称政治清明。当地很多冤案得到平反。他后来与当地的庶民关系处理得也好。以至于到后期,当地人对他的德政很感动,史称“吏民爱之”,纷纷上书给朝廷,要求为李汉超树碑立传。太祖闻讯很高兴,就令当时的率更令,从南唐过来的大才子徐铉撰文刻碑,礼送关南士庶。这个碑文全文都在今存徐铉《徐文公集》中,名曰《李公德政碑》。李汉超病逝时,很多将士边民为之落泪。

按这一段事,《宋史》《东都事略》都据《归田录》系于李汉超名下;但《续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据《涑水纪闻》将此事系于张美名下。这应该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传闻异辞”。了解一下这类“传闻异辞”,可以感受一点历史记录的复杂性。《续资治通鉴》的记录是:

(乾德五年)三月,戊戌,以前安国节度使张美为横海节度使。美至沧州,久之,有告其强取民女为妾,又略民钱四千馀缗者,帝召告者,诘之曰:“张美未至,沧州安否?”对曰:“不安。”“既至,何如?”曰:“无复兵寇。”帝曰:“然则美之有造于沧州大矣。朕不难黜美,但念汝沧州百姓耳。”因命官为给直,还其女。复赐美母钱万缗,使谓美曰:“乏钱,当从朕求,勿取于民也!”美惶恐,折节为廉谨,未几,以政绩闻。

事情经过大同小异。

还有一位镇守西北环州(今甘肃环县)的将军董遵诲,老赵待他也很优厚。

想当初,老赵“微时”,曾投奔董遵诲的父亲随州刺史董宗本,遵诲仗着父亲的势力,很是轻视老赵,史称“常侮之”。

据说遵诲曾对老赵说:“我常见城上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老赵没有回应他的问题。有一次纵论战事,遵诲理多屈,拂衣而起。老赵想了想,也辞别董宗本而去。据说从此天上的紫云渐散。

等到赵匡胤即位,一日,在便殿召董遵诲,遵诲想起往事,伏地请死,老赵令左右扶起他来,对他说:“卿尚记往日紫云及龙化之梦乎?”遵诲再拜呼万岁。

不久他的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起诉董遵诲不法之事十几桩。老赵也略过不问。董遵诲知道此事,更加惶愧。老赵于是召见他,对他说:“朕方赦过赏功,怎么会念旧恶呢!你放心,不必担心自扰,我将重用你。”

遵诲感动得哭着再拜不已。

老赵又问他:“母安在?”

遵诲奏道:“母氏在幽州契丹那里,经战乱,两地暌隔难见。”

老赵即命人厚赂边民,偷偷地将董遵诲的母亲从契丹地迎接出来,送到遵诲家里。遵诲派他的外弟刘综向老赵贡献马匹回谢。老赵当场解下自己穿的真珠盘龙衣,让刘综转赠董遵诲。刘综说:“遵诲乃是人臣,如何敢穿陛下衣服!”老赵道:“我正将边防大任交给他,告诉他不要避嫌,一件衣服,穿就是。”

老赵授董遵诲通远军使,让他到西北去打理边防。遵诲既至,召边地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杀羊酾酒,宴犒诸酋长。史称“众皆悦服”。后数月,边敌又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退边敌,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史称“夷落以定”。太祖嘉赏他的功劳,就拜为罗州刺史,继续留在西北。

董遵诲是一个从五代乱世走来的武夫,不知书,但为人豁达,无崖岸,多方略。能挽强弓,武艺高强。他镇守通远军凡十四年,安抚西北,史称“夏人悦服”。有记录说,灵武镇进奉使曾经遭遇夏人剽掠,抢走了鞍马、兵器等。董遵诲即部署帐下,准备讨伐夏人,夏人闻讯甚为惊惧,将所掠走的东西全部归还,并来拜伏请罪。董遵诲认为夏人能悔过就好,于是慰抚之,放还。从此以后,夏人于边关行事格外谨慎,秋毫不敢来犯。

西北平安,赖董遵诲。





边帅忠心北境大安


在军事方面,前已说过,由各州郡选送骁勇进京充任禁卫军,又选强壮士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由地方召募教习,等到练成精兵,就送到京师。还有“更戍法”,也如前述。这类制度规定的结果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应该说,中央管理地方的权知制度,革除了地方的世袭习惯;中央的财力、兵力管理也由此得到强化,地方藩镇再想依靠“兵强马壮”而叛乱的可能性已经冰消。

名将郭进,年轻时就是个任气豪侠,他比老赵还大五岁,老家就在河北深州,对河东、河北很熟悉。“微时”在河北巨鹿富家做佣保。结交健儿,嗜酒好赌。富家的少年对他有点恐惧,想杀害他。富家的竺氏知道了少年的阴谋,就告诉郭进,郭进于是逃到晋阳投靠刘知远。后晋开运末,契丹犯边境,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进入汴梁。郭进请以奇兵间道先趋洺州,因此平定河北诸郡。发迹后,使人访竺氏,竺时已死,家甚贫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