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

第141章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第141章

小说: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十五章 登基称帝

“古今上下两千年,登基称帝者多如繁星,但像朕这样的肯定是绝无仅有。 ”梁明一边让木偶似的伸着手让一群宫女穿衣,一边自我调侃诉苦。

“皇上,如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州的众臣人虽远在万里,心却是时刻盼望皇上昭告天下。”说话的是梵伟,中州的重臣虽多,可能离的开身的还真只有担着吏部阁部的梵伟一个。

为了继续拔高自己,继续动摇满清统治的根基,梁明的称帝就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现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广积粮,缓称王”的那一套在梁明着行不通,想要触动满清统治的根基,你就必须处于一个与其相对等的地位,也就是皇帝。

但话又说回来了,梁明手下的一帮子文臣现在都窝在中州稳定大后方,武将也是天南地北撒的到处都是,他自己身边的那真是大猫小猫两三只。为了壮声势,铺排场,后面只能跟着一群投靠没两天的降臣举行登基大典,历史上像他这样的“皇帝”还真是绝无仅有。

“那群人分的怎么样了?”梁明看似问的没头没脑的,可梵伟却知道是什么意思。“回皇上,都已经分辨一清了,满人,贪官污吏一类的都已经打入了天牢,那些对满清念念不忘的也关进了顺天府,剩下的这二百余人还都算得上可教之才。”

“那个曹文埴表现如何?可曾靠得住?”梁明想到了迄今为止第一个主动纳降的二品大员,而且还稍了一个在翰林院任编修的儿子曹振镛。

“曹文埴在北京也算是个刺头,同和多有不对,但因乾隆宠信和是以多次遭受斥责。不过乾隆对他还是颇为欣赏的,现在虽然是还是户部侍郎兼顺天府府尹,但京师月前传闻此人就要升任户部汉尚书了。”对于这样的人,梵伟自然要查了个清楚,毕竟以前知府以上官员还从没主动纳降的。

“户部?那不是和领的嘛?看来乾隆是明着玩平衡啊!不过那也碍不着咱们!继续!”

“曹文埴为官较为清廉,他曹家是扬州大盐商。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曹文埴承办差务,很得乾隆帝信任。家中尚有一老母亲,如今也在京城,他父亲逝于乾隆四十二年。”

“长子曹振镛生于乾隆二十一年,字俪生,号怿嘉。文埴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现任翰林院编修。今天的登基大典就是他与黄钺二人合力操办的。”

明没再问黄钺是谁。因为这人他自己也听说过一二,乾隆十六年地人,现任户部主事,不太起眼的一个小官。梁明之所以知道这个人,那是因为此人是一个相当了得地书画家,后世不巧梁明听人说起过。

这时刘武走了进来。“皇上。时辰到了。”

“好了。这就出去。”衣服已经穿戴好了。梁明深呼了一口气。到这世界上十七年了。一步步地自己竟也走到了今天。现在回想起来。往事多艰啊!

皇上登基大典那可是了不得地事。程序套路多地让梁明头痛。这几天来他一直没停下演练。可真到了亮相地时候。还是忘东忘西地。好在。有那个黄钺跟在身边地。

汉家嘛!自然是按《大明会典》地路子来了。

先是在圜丘(注1)告祭礼天地。礼毕之后。由刘武带着一群侍卫抬着一张金龙椅放在天坛前地东面。面向南设下一张桌案。衮服和冕冠整整齐齐地摆在上面。

接下地第二步就有点次了。按礼节应该有丞相率诸大臣、百官离开座位跑梁明跟前奏曰:“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

但是呢?相周青竹远在万里之外,京津之地除了一群武将之外,文臣系统中也就只有梵伟了。所以,这领头的也就换上他了。身后跟着的确实是百官,可惜啊九成是新近投降的。

梵伟、夏雄飞拥扶着梁明坐上了龙椅,然后带领百官排成了列队,执事官(曹振镛、黄钺)举冕服案、宝案放到了梁明跟前。

梵伟、夏雄飞捧着衮服和冕冠先给梁明拜了一次,然后上了前去给梁明穿戴了一番。好在那东西透散,两下就套了上去。

二人退入百官之中,曹振镛唱了一句:“排班”。百官排班齐后,众大臣鞠躬,奏乐。然后百官三拜,平身,礼乐止。再三拜,平身,礼乐再止一次。

曹振镛引着梵伟又单跪了一次,随着一句“跪,笏”,梵伟很郑重的将朝板(笏)塞进了腰带里,百官三跪。这时候捧宝官名也就是捧玉玺的人,打开盒子取出玉宝(即皇帝的玉玺)转授梵伟。

梵伟捧着玉玺,叫道:“皇帝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然后尚宝卿受宝,收入盒内。曹振镛官唱:“就位,拜,平身”,百官按他的指引拜、平身。

曹振镛再唱:“复位”,黄钺引着梵伟自西复归原位。接下去就是曹振镛的生意了,那是唱了再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万岁、再三呼、跪右膝、出笏…………”一直到“卷班”,折腾了大半个时辰,百官这才退下,他们算是完事了。

梁明刚刚喘了一口气,还没歇上片刻这边地又来了,带领仪仗去祭祀太庙,梁明要追尊自己四代考、妣(按理说,他们还没出生呢?)册宝,告祀社稷。正式向天下宣告自己登基了。

然后梁明就好生地歇了一阵子,回到了奉先殿(太和殿),百官们纷纷上表称贺新皇登基。梁明心中也是暗爽不已,但是表面上还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样子。然后梵伟领着百官各就位。

梁明穿冕服升御座,乐队奏乐。尚宝卿捧着玉玺将它轻轻置于案上。下面地拱卫司挥着长鞭鸣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中。向北站好。奏乐再次响起。然后百官们在通赞官的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等大臣们都行完礼后。遣官宣布皇上册立正妻柴氏为皇后。年号元武。明年就是元武元年。

梁明再一次从心头暗骂李善长,老东西,怪不得朱元璋到最后还不饶你,就凭他编地这个《大明会典》,梁明都想拔他的皮。跟个提线木偶似地,摆回来,弄过去,小两个时辰了,就没闲着过。“***,不是个好玩意!”

因为几个子女都在中州,所以这分封就免了。登基大典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大宴群臣,梁明高坐在宝座上,看着下面其乐融融的场面心中好笑不已。如果在一个月前,曹文埴肯定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父子会在天字第一号逆贼坐下把酒言欢。但他现在是中华朝第一任北京府府尹,也是满清王朝第一号的从逆,听说他们父子已经被乾隆老儿记录进《佞臣传》了,还有就是《2臣传》。

对此梁明是一笑了之,因为他相信这样的佞臣、2臣会越来越多。因为自从京津易主之后,满清王朝的威信大丧,虽然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梁明却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这股力量。

2o天前,也就是攻占北京的第五天,柴坤带着北洋舰队主力南下回到了他阔别十二年的故乡(运输舰队已经返回)。先到了东流口,王石和王大娘墓上的花果已经枯成了一坨,大军沿海杀来的时候,梁明、柴坤等一些大秋岛的老人前来拜祭过。

在这停了半日,杀气满胸的柴坤将北洋舰队分成了三路,一路直捣胶州水师,一路去打登州水师,剩下的就随他到了文登。

靠着一千6战队和强大的北洋舰队,柴坤三天内横扫了登州。一个个宣传队走遍了登州的城里乡间,对于他们口中所说的“打进了紫禁城”老百姓普遍抱着怀疑态度,登州、莱州的官员也死命的召集民壮扼守城池。但是过了七八天,当柴坤带人进攻日照时,他惊奇的看到日照知府葛斌竟然开城投降了。一问他才知道,北京失陷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山东官场。按照满清律法,失土者死。葛斌跑也是个死,拼命他也是个死,反倒不如降了。

柴坤察觉到这股慌乱,他知道这是满清官员心里依赖破灭后的表现,如果缓了段时间,当这些个官员接受了这个现实,他们依旧会惯性的选择满清。但这个时候,要是他们还要面临强大的武力威胁,那么动摇的心神很肯能选择屈服,选择活下去,而不是死去。所以,柴坤没有前来参加梁明的登基大典,在已经打下了半个山东了。用他的话说,那就是闻风而降。

梁明接到柴坤送上的折子后,心中是一阵窃喜,看来自己的“狠心”是很有效果的。

ps:注1圜(yu:n丘位于天坛的最南端,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五十六章 驱满(一)

那件被梁明自己称之为“狠心”的事儿,说出来很简单,就俩字驱满。

驱满,顾名思义,那就是驱逐满人。

虽然这是一件规划量堪称宏伟的工程,但是对于梁明,对于刚刚立足的中华政权来说,好处是大大的。

京津一带的满人太多了,已经多到了能威胁中华军的程度了,对于这一点梁明深感忧虑。于是乎,在入主紫禁城的第二天,北京城里就刮起了一阵“黑风。”所有的满人(平民),十天之内必须离开京津。

这样做多巩固中华政权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四个,另外还尾带了一个小尾巴。

第一,安全。

北京的旗人实在是太多了。京旗男丁(北京的八旗被称为京旗)从顺治年间的十万余(其中八万多是八旗精兵),滋生繁衍至今已经过了三十万,其附带的家人之多几近百万之巨。

在中华政权的心脏部位,却生活着如此多的“死敌”,那岂止是不安全啊,而是很不安全。即使,津南之战,北京之战已经连削带打抹去了十三万旗兵,但京津一地还是有小二十万的丁壮。万一他们趁着清兵围攻之时乱了起来,那梁明就是摔头都找不到墙啊!

所以,趁着这一段空闲先把他们打出去。

当然了,能被放出去的只是些普通的旗人,像一些爱新觉罗氏的后裔,奉恩将军(4品)以上的,只要还没跑,那就一网打尽,通通撂进大狱里待着去,家产自然也没没收了。至于异姓的功勋,四品骑都尉(和他祖上留下的就这个)以上者都一样的下场。而五品的云骑尉、七品地恩骑尉那就算了。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梁明地登基大典就没出现有人捣乱的事儿。

第二。得民心。

得民心当然是得汉人地民心。北京城如此多地满洲八旗贵胄。其置下地庄子、田地那是数都数不过来。给他们种地地佃户更是如天上繁星查无所查。这些个佃户。可都是实打实地汉人啊!(包括汉军旗。不否认有少数地满人。但绝对代表不了数不清地佃户)

满清定鼎北京。先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消灭南明三个小朝廷。用2o余年地时间基本结束了大6上地武装抗清斗争。满族成为全中国地统治民族。政治、经济地位均生显著变化。满族统治者爱新觉罗氏统治全国。不能不联合汉族地主阶级代表和蒙古等少数民族贵族。但这种联合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满族统治者旨在扩大和巩固自己地特权地位。确立起“崇满洲”地原则、并作为有清一代恪守不变地国策。

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都曾标榜:“朕不分满汉。一体眷遇”。实际上却以“崇满洲”为圭臬。中枢机构均重用满族亲贵大臣。

爱新觉罗家族在维护自己地特权时。总是竭力把自己粉饰成代表整个满族地利益。制造满汉民族地畛域。八旗是清朝统治赖以维持地主要支柱。因此被视为“国家之根本”。享受种种特殊待遇。

在经济上。极其优养旗人。从入关时起。顺治宣布永远免征八旗人了地差徭、粮草、布匹。从此只承担兵役。为了解决旗人生计。保证置办军械马匹地开支。入关之初。圈占京畿方圆5oo里内18万余顷汉民土地分给入关旗人。并且禁止旗民交产。

对于满族统治者来说,圈占旗地不过是沿用关外时的旧制,但对当地汉民来说,却是**裸地对他们地暴力掠夺。由于八旗兵丁经常出兵在外,又建立起俸饷制度。八旗兵丁俸饷远高于绿旗汉兵,康熙年间八旗马甲每月饷银3两,每年饷米46斛(23石),“计其所得,已多于七、八品官之俸禄”。更非一般汉民所能攀比。

但是就像他们的老祖宗一样,进了中原地花花世界谁还去舞刀弄枪?当年横扫九州的八旗精锐变成了糊不上墙地烂泥,而给他们衣食为靠的土地也多半在满汉地主的交相兼并下化为乌有。(注1)

可人家的家底厚实啊,京畿方圆5oo里内18万余顷土地啊!那是什么概念?想一想和,权朝天下二十多年,也不过置下了1126顷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