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唐人街故事 >

第27章

唐人街故事-第27章

小说: 唐人街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子刚进维也纳,马海滨就取出刀片,往自己的手腕上划去,第一下没有什么反应,当划第二下的时候,鲜血“哗”地一下喷了出来,染红了他的衬衣、皮带、短裤,不一会,警察们回过头,看见马海滨面色苍白,车子的地板上流了一大片血。他们赶紧用急救包里的物品,将他的伤口简单包扎处理了一下。但他们并没有立即开车将他送往附近的医院急救,而是一直开到了一个叫什维夏的地方。那个地方靠近机场,有个警察局。他们找到了那里的警察,在当地警察的带领下,他们穿过小路,将马海滨带到了很小的私人诊所,对他进行了治疗。更让马海滨难以忍受的是,他们的态度十分粗暴恶劣,强行将他按倒在地板上半躺着,还用一条腿的膝盖,狠狠地压在他下身的要害部位。马海滨疼得大叫起来。
包扎好伤口之后,他们没法再将马海滨押送回国,只得先将他送回警察局看守所。在回来的路上,他们停下车在一个加油站休息,三名警察轮换着去咖啡馆里喝东西。当时,马海滨手上打的麻药药力已经过去,便开始感到疼痛难忍,不禁呻吟了起来。此时,一个年轻点的黄头发警察在车外,悠闲地抽着烟,脸上带着狰狞的笑容望着狼狈不堪的马海滨。他还打开车门,关掉车里的暖气,存心让冷风吹着马海滨,心里恨不得再让他尝点苦头。
马海滨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他冲那警察咆哮,大骂他是“法西斯”。但他毫不在乎,翘着二郎腿,哈哈大笑。一个多小时以后,衣着单薄的马海滨已经被冻得够戗了,他们三人才轮换着喝完咖啡,结束休息,继续赶路,回到了警察局。
由于割脉事件马海滨被送回了监狱。在一间封闭的单人牢房关了5天之后,他被再次遣返。为了防止马海滨有任何过激的行为,警局派了三名外事警察对马海滨进行全程押送。这一次,他们狠狠地将他的手捆了好几圈,勒得他手腕上的伤口又出了血。绝望的马海滨继续反抗,他一上车就疯了似的,拼命用头去撞车窗上的玻璃。警察们看到他如此不老实,就用备用的安全带将他牢牢地捆在了车子的后排座椅上,一动也动弹不得。
到达机场后,还没下车,马海滨一看到车外有人路过,就开始大喊“救命”,拼命地吼叫,但还是被几名警察生生抬上了飞机。坐在了飞机上,他仍然继续大叫不停。警察就拿来了喷雾气,向他的脸上喷了几下。见到不起什么作用,就拿来了一卷胶带,将马海滨的嘴严严实实地给封上了。当时他就觉得自己快透不多气来了,头一下子就大了。他拼命张开嘴,从胶布与皮肤接触的边缘呼吸到一点空气,就这样,才没有被活活憋死。
1997年12月10日,马海滨在维也纳的财产案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就被送回了北京,而这远不是故事的结束。


第四部分欲望多瑙河(5)

1998年9月,马海滨第二次偷渡回到了奥地利,进入维也纳后他立刻以人身侵犯和蓄意虐待的罪名指控押送自己的三名警察,并继续追究两年前的财产转让案。几个月内奥地利总统、内政部、司法部都不断收到马海滨的诉状,各大媒体也相继开始关注马海滨事件。在这当中,国际人权机构SOS,以及难民保护组织CARITAS为马海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作为民间的人权组织,他们认为,三名警察强行将马海滨强行押上飞机的行为是违背人权原则的。因为按照通常的情况来讲,遣送的程序应当是,在被遣送者自愿的情况下,警方为其办理了登机手续后,看着他坐上飞机,然后离开,而不应当采取暴力手段。在1991年5月1日,就曾经有一位被遣送者,因为被警方用胶带封住嘴而在途中死亡。当时,奥地利警官第一次被判误杀罪名成立,但是有关他们虐待犯人的指控却被法院驳回。由此可以了解,要指控警察在遣送时虐待犯人有多困难。
指控警察的风波让马海滨成了令维也纳警界头疼的人物,而当他带着摄制组到过去的公司地址进行拍摄时,又再次和警察不期而遇。
那天,在马海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公司门口。他指着玻璃窗说,以前这上面写着“三星公司”,现在已经被换成了别的。我们看到,上面分明换成了“INTER”的字样。透过玻璃,两个女人在屋里坐着。海滨立刻转过头告诉我们说:她正在里面翘着二郎腿坐着呢,旁边还有一个女的。”原来,他口中说的“她”就是文芳,这是摄制组在采访中第一次见到现实中的文芳。
屋里的文芳很快注意到了我们,她站起身,对马海滨喊了一句:“海滨,干嘛?”海滨没有搭理,对我们说:“就这个人了,就这个人了,她还喊我‘海滨干嘛’,我不理她的。我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公司里面了,再也没回过了,家也没回过了。在这之前,路过这儿我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只能坐在电车上面偷眼地看一看。她在里面看见我,今天要是你们不在场,她很可能又说我来恐吓她了。”
由于10年前她控告马海滨恐吓的罪名仍然未被推翻,文芳见到马海滨出现,果然马上报警。不久,警察便出现了。经过一番交涉,我们同意停止摄像。警察离开后,摄制组当面拜访了文芳。她和摄制组激动地进行了两小时的长谈,但是始终不愿意接受采访。她说和马海滨的结合是个错误,是一段她不愿意提及的痛苦回忆。


第四部分欲望多瑙河(6)

第二次回到奥地利后,马海滨在调查自己的财产转让案期间,因德语程度有限,得到了专职德文翻译,刘宝丽的大力帮助。由于长期帮助欧洲无身份的华人处理各种手续和纠纷,她对法律方面已经算是专家。
对于马海滨的财产风波,她认为:证明委托书签字的公证是一定要有本人在场的。签字公证指的就是当事人的签字是公证人面前进行的,这当然要本人去。在这一点上,对方竟然出示了委托书的签字公证,简直就是弥天大谎,因为签字人马海滨当时根本就不在签字现场。她说:“一个法制国家怎么就可以把这种伪造委托书的事情认为证据不足,不能构成犯罪?我是说,主要是为这个事情,也要争这口气,要斗到底。”
2001年,难民保护组织CARITAS为马海滨免费聘请了律师Pochieser,全权负责他的经济案件。在这之前,马海滨的律师不断更换,因为没有一个律师相信他能胜诉。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马海滨关于文芳伪造签名的指控终于在2003年9月得以立案,并且在2004年3月第一次开庭审理。
现在,马海滨仍然还在为自己的官司不懈的努力着,和律师一起准备着第二次的开庭审理。虽然在宝利的帮助下,他在语言上的障碍减少了许多。但由于语言不通,他和律师Pochieser之间的交流必须依赖于翻译的帮助。Pochieser说:“案子的困难之一就是语言问题。两星期前,我们有一次开庭,对方的呈词很流利。而马先生也讲,对方说了很多谎话。而我作为律师,不熟悉中文。所以在庭审过程中,我无法掌控正在发生的事情哪儿有什么不对。”
谈到这个案子胜出的关键所在,他说:“马的处境很困难,即便他在奥地利呆了很长时间,在未来也不可能取得合法身份。所以,这个结局还很难说。实际上,能否打赢这官司,关键要看奥地利的法律到底有多可信。”


第四部分欲望多瑙河(7)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马海滨总会到多瑙岛去滑旱冰,有时一呆就是大半天,还要自己带上点干粮,作为午饭。他很喜欢这里,既不用花钱,还可以一滑就是几十公里,特别舒服。在这里,他可以放飞心情,抛开所有的烦恼,尽情地放松自己。
从1996年到现在,马海滨一直没有停止过四处投诉,仅仅用于复印诉状的耗费已经不下一万先令。在没有赢回自己的财产之前,马海滨还是身无分文。十年的过程当中,马海滨不能合法打工,所有的生活来源全靠朋友。他爽朗地对告诉我们:“零零碎碎很多朋友,我都跟他们借钱用。他们也理解我的问题,我说了,一旦革命胜利以后赔给他们。”
他说自己虽然没钱,但和这些朋友相处的时候也不卑不亢。他们也了解他的性格,即便一分钱没有,他也不会有活不下去的感觉。他说:“借我最多的就是我联合国一个朋友。他也是1986年派到这儿来的。在我遇到非常困难,需要钱的时候,我就找个风和日丽的时候,到他们家里去开这个口,希望他不要拒绝我。他借我是比较多一些的,像几百块欧元,几千块先令。七八千块,五六千块这种朋友,就很多了。”
当我们质疑,如果官司输了,他怎样还这些钱时,海滨毫不思索地回答:“不可能的,怎么会打不赢呢?这是在一个法制的国家里面,文明法制的国家里面,我就想到我肯定要赢的,我就没想到我会输!”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他:“你一直坚持把这官司打到现在,你觉得用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值吗?”
他收敛了笑容,严肃地回答:“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们无言。
阳光下,蓝色的多瑙河显得那样美丽,那样平静,而马海滨,这个普通的华人,在这异国他乡所经历着的不平凡的事情,却让我们的心,再也无法平静……


第四部分为梦想而飞(1)

在伦敦每年都会举办许多航空展览,展览会期间会有一系列精彩的飞行表演。人们在被高科技所折服得同时,也尽情地享受着飞翔带给人们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邓汉声就常常参加这样的航空展。但他和朋友往往不单是来看表演的,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一一买飞机。
在最近的一次航空展上,他很快就签下了购买合同。合同号码是0001。他定的这架飞机最快速度每小时175海哩,起落架可以收放,是一部高性能的飞机,最高可以飞到18500英尺,可以一次飞行1000海哩……这是英国第一架拥有这种高性能的萨拉托加型飞机,是六座的飞机,可以完全依靠仪器来飞行。他打算在英国注册这架飞机,之后他将成为第一个在英国注册这种飞机的英国华人。
邓汉声是英国华人社区的一名律师。他的头衔很多,如英国中华饮食协会副会长、著名专业移民律师,伦敦街坊会首席会长、英国华埠商会首席副会长、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法律顾问等。这些职位足以说明他在事业上相当成功。但最令他自己自豪的则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还是一位“飞行员”。
据说全英国只有两位华人考取了私人飞机驾驶执照,邓汉声就是其中一位。另一位是黄慕阑。邓汉声现在有三架飞机。他在展览会上预定的那架萨拉托加型飞机就是他卖掉他的其中两架后,与黄慕阑合伙买的一架更为先进的飞机。
“飞行对我来说呢,差不多觉得是生命里的一部分,我想如果我不飞的话,就好像我身体里有一部分不存在。”
今年43岁的邓汉声,70年代从香港到英国留学。毕业以后在伦敦做过警察,后来成为一名执业律师。邓汉声从小对飞行产生的特殊热情,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在他的童年找到依据。
“我大约两岁的时候随父母搬家。新家正好面对香港的启德机场。可以说我从一个小孩子开始,就每天看着飞机起飞,降落。我想,飞机这么大,可以起飞,降落,觉得很有趣。当时我就跟同学讲,说我长大了也要飞。于是,其他小孩子每天放学回来玩其他的东西,我就不玩,就是在那儿看飞机。其实,买飞机这种事是小孩子不敢想的。那时只是想着开飞机,也没考虑到开飞机要很多钱,买飞机要很多钱。当时小的时候只是想我长大了要学开飞机,要开飞机。因为我看到每天飞机升降很好玩,看着直升机飞来飞去很好玩。我就跟自己讲,我长大了要买直升机,就好像(每个)小孩子都会说我长大了要做这件事,我长大了要做那件事。我跟自己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开飞机,这就变成了我从小到大培养出来的爱好了。”
在不少人看来,直升飞机空间狭小,噪音巨大,并且还经常会上下颠簸,远远不如民航客机舒适。不过,邓汉声对此好像充满了无穷的乐趣。按照他的说法,人们追求爱好,其实就是享受其间的过程。
“你享受一件事情,并不是总睡着,坐着。做事也是享受的。你要喜欢做才会享受。如果你在飞机里就这么坐着不动,有什么享受呢?就不如坐在飞机模型里更好。所以你现在享受一件事,自己要控制这架飞机。这个飞机怎么飞,调节这个频率,要同控制台通话,你才有挑战性才有满足感。”
享受的是飞的过程,但飞行经历中的第一次,总会使人终生难忘。
“我的第一次坐飞机“远游”是坐直升机飞跃大峡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