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86章

中国道教-第86章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在神仙观念上作了巨大的调整,即把不死不灭、肉身永存和白日飞升的神仙扩大为〃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的人,即生活在凡人之中的神仙,全真教派的创始人王重阳称此类人为〃天仙〃。RE直到清末,由于社会的演变和发展,道教失去了朝廷的扶持,教义思想又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也没有出现新的思想家在四个要素中充实新的内容以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因此,道教教义体系逐渐缺乏活力,其影响也逐渐减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正常宗教生活的恢复与稳定,道教界的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道教的教义思想,必须同这一变革时代相适应的重要性;从而提出诸如如何以人类对于宇宙的新认识充实〃天道观〃,如何以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充实〃地道观〃,如何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生活的内容充实〃人道观〃,如何修正〃鬼神观〃等一系列新课题。人们相信,在正确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本着爱国爱教的精神,道教界一定会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使自己固有教义的内涵逐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和需要,保持宗教生活的健康发展,为国力的增强、社会生活的稳定而发挥有益的作用。
注:
①《道家金石略》第3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②④⑧NLOFOIOJOKPHQFQIQJ《太平经合校》第16页,第218、254、110页,第16、12页,第36页,第339页,第527页,第148、149、152页,第4页,第456、622页,第49页,第662页,第164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③⑤PM《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3、11、12页,第36、13页,第21、4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⑥CICJCMNDNENFPDQEQGQKQLRE《道藏》第23册674页,第24册787~788页,第9册840页,第6册700~702页,第5册513页,第2册36页,第32册717页,第31册356页,第28册413页,413页,第24册850页,第25册80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⑨CECGCHCLNGNHODOEPEPIPJPKPLQHQMRD《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8页,第1册10、12页,10、12页,第4册570、650页,第10册9页,第1册12页,第10册10、47~48页,第7册187~189页,第10册14、15页,第10册16页,第3册618页,第10册18页,第6册610~611页,第3册655、681页,第3册655页,第1册794页,第10册25页,第5册772页,第4册6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CDNMPG《淮南鸿烈集解》第79页,第219~220页,第457页;中华书局,1989年
CF《楚辞补注》第73、86页,中华书局,1983年
CKNENINKPF《十三经注疏》第126页,第1449页,第1453页,第10页,第1588、2055页;中华书局,1980年
NJ《太平御览》第2413页,中华书局
OGOLOM《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87页,第114页,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
QD安居香三、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五,孝经、论语)第29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73年

道 
〃道〃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也是道教徒信仰的主要思想内容。从东汉末年起,道教出现过许多宗派,如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后来的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全真道、正一道等等。各派经文略有异同,科仪方术也各有侧重,但是,信仰〃道〃,以〃道〃为教义的核心这一点却均无差别。《云笈七箓》卷九十称:〃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①这里的〃同趣〃和〃同心〃,就是指的〃学道〃,即信仰道,实践道。《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的《守一明法》有曰: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卷一百十七称:
〃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②清嘉庆三年(1798)道士刘一明所著《阴符经注》则称:〃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③上述两书之成书年代相距一千六百余年,道教历经许多变化,然而道教徒对于〃道〃的信仰和崇拜是一贯的。
〃道〃这个词,原是〃道路〃的意思。在先秦哲学中道作为哲学概念被提出来的是在道家的著作中。《老子》五千言,〃道〃字出现七十四次。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先秦卷》中认为《老子》的〃道〃有五种涵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自然界的运动〃、〃最原始的材料〃、〃肉眼看不见,感官不能直接感知〃、〃事物规律〃等。④现代人对于〃道〃属于精神范畴,还是属于物质范畴,有过多种理解,但是〃道〃替代了传统宗教的〃上帝〃而成为最高的主宰和权威,这一点却是公认的。从先秦到东汉,道家的哲学又有许多发展,而与道教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两汉的方仙道和黄老道。
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史记·封禅书》载称,齐威王和齐宣王时,燕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企求方士探寻长生不死之药。黄老道指的是将黄帝和老子联系起来的一种思潮。《庄子》中已将黄帝所述类同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则称〃申子之学本黄老而主刑名〃。⑥黄老道与刑名法术结合,与阴阳术数结合,也与神仙方伎结合。随着黄老道和方仙道的合流,黄帝和老子均被神化。
东汉末年产生的道教,直接沿袭了黄老道、方仙道的思想,借用〃道〃这个概念作为教义的核心,将黄老思想作为教义思想的基础,产生了道教教义。
早期道教的基本思想来源于《老子》(即《道德经》)。例如:《老子》第四十二章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太平道的《太平经》称:〃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而《太平经》称:〃反其华还其实,反其伪还其真。夫末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⑦五斗米道更有能以《老子》的注本《老子想尔注》为初学道者讲解《老子》,作为担任〃祭酒〃之职的条件。《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想尔注》称:〃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⑧迨至魏晋以后,道教教义遂逐渐系统化。
宋天禧三年(1019)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撮其精要,编成一百二十二卷《云笈七箓》。开篇第一卷,即《总叙道德》,其中引唐代道士吴筠的《玄纲论》称:〃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⑨道教教义就是按〃天地、人物、仙灵、鬼神〃四十方面敷衍展开的。
仙灵之道,大致就是神仙观,指的就是造神理论。《老子》中并无〃神〃的概念,但是《庄子》中就有〃真人〃、〃至人〃、〃神人〃的论述,称古之真人,〃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称古之至人,〃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古之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CD但是真人、至人和神人是如何产生的,却并未作出回答。汉明帝时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CE《老子想尔注》认为〃神〃是〃道〃的化生,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道〃散而为〃气〃,聚而为〃太上老君〃,CF这就为先天神灵由〃道〃化生的造神理论打下了基础。《道教三洞宗元》则称,〃道〃起自〃无〃,〃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神君主治〃三天〃,即〃三清境〃。三清境下二十八天称〃三界胜境〃其中神灵均断生死之灾。CG唐代道教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称个人禀赋为〃道性〃,潘师正答唐高宗时,即称〃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CH一个人通过学道、修道而得道,也能列阶仙灵。唐代的司马承祯在《天隐子》中说: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CI这就为人进入神仙之门提供了理论根据。
天地之道,大致是指宇宙观,特别是宇宙生成论。《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CJ道教继承了汉代黄老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就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CK关于道如何〃生育〃、〃运行〃和〃长养〃天地万物的,在一些道家和道教的文献中强调的是〃气〃的作用,《元气论》中就称〃道者,元气也〃。明代陆西星《阴符经注》说:〃太始太素之前,浑沦一气而已,是谓无极之真,无名之始,圣人不得已而名之曰道〃。《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中解释〃老君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三就是太初、太素和太始。〃太初者,道之初也〃,〃太素者,人之素也〃,〃太始者,气之始也〃。太初者,赤气;
太素者,黄气;太始者,白气。赤气是光明之太阳,黄气入骨肉形中成为人,白气是水之精。三气相包,就是气包神,神包精。〃元包含神,神得气乃生,能使其形安止其气〃,于是万物滋生。因此,道教认为,不仅是人,包括神灵、草木和禽兽都有精、气、神三气,都是〃道〃的化生。《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就称〃神上天为天神〃、〃神入骨肉形为人神〃,〃神入禽兽为禽兽神〃,而〃身神本从道生〃。CL唐宋以后,道教教义从体用的角度认识道与万物的关系,《道体论》称:
〃就体实而言,物即是道,道即是物。〃CM而刘一明的《修真辨难》更进一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就道之用言;无形无象,是就道之体言。太极未分之时,道包阴阳;太极既分之后,阴阳生道。……道者阴阳之根本,阴阳者道之发挥。所谓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成太极,一而二,二而一也。〃ND人物之道,大致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老子》第七十七章指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说明《老子》已经认识到阶级社会贫富不均,存在着〃损奉〃的不公正现象,并且认为只有有道的人,即能遵行自然规律的人,才能自觉地将〃有余〃奉献给社会。因此,《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平均的社会。《太平经》提出了实现〃太平〃世界的理想,称:〃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道气〃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太者,大也;平者,正也;
气者,主养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而要实现太平世界,〃三气相爱相通〃,指的就是〃君明、臣良、民顺〃,也就是君、臣和民都要有道、有德。但是关键是君,因此,《天谶支干相配法》称,〃国有道与德,而君臣贤明,则民从也〃。NE《老子想尔注》则认为〃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NF将人的行道和遵守戒律联系在一起。五代道士谭峭的《化书》中也以〃道〃作为核心,认为〃道〃有〃委〃(体)和〃用〃的两重职能。〃委〃(体)就是〃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至于〃用〃,就是〃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无论是〃体〃或者〃用〃,道的作用过程都体现于一个〃化〃字。谭峭探讨了社会的演化及治理的办法,指出人类社会自从出现〃尊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