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84章

中国道教-第84章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上老君开天经》也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⑨。
直到元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影响,道教大量吸收《周易》的词语,才有人将〃一〃解释为〃太极〃,称道为无极,将〃道生一〃同〃无极而太极〃比附起来。道教的这种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的思想正是直接继承汉代的道家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CD不过,道教在发挥这一思想中又加进了神的创造力,《太始经》称,生成三气后,〃三合成德,共成玄老〃。《太上老君开天经》称,天地形成之前,〃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等等。CE尽管上古三代的宗教以天帝以最高神,十分重视祭天仪式,但是对于天的构成却并无分析。屈原《九歌·大司命》有〃登九天兮抚彗星〃句,《天问》中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句CF,但是九重天的构造,天帝居于哪重天,却并无说明。
《吕氏春秋·有始》篇称天有九野,即: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昊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九天的分布是按方向平面地展开的,显示了华夏民族十分重视方向的农业社会的特点。早期道教的文献中也无关于天的构成的分析。直到南北朝时陶弘景编纂的《真诰》才有〃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必非三十六天之限〃等关于三十六天的说法。CG同为北周时编定的《无上秘要》称天有三界,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另有〃四梵天〃,合计三十二天。CH《无上秘要》所引出自《度人经》,《度人经》中的三十二天仍按方向横向配置,每方八天,同佛教的三界垂直配置不同。大约到唐代初年,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垂直配置的天界逐渐代替了横向配置,自下而上,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顺序罗列二十八天,上为四梵天(四种民天),再上三天为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最高处称为大罗天。这一对于天的构成的分析,反映了人们对于天的无限深远已有一定认识。道教在构成天的每一天界内都认为有天神居住,认为修道之士可随道行高深而登天。唐代道士潘师正称:〃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入灵山洞府,然后逐步〃进道〃,登上诸天,最后登上大罗天,〃与道同真,常湛极乐〃。CI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道教三十二天,各天均有天神。如:东方八天之一的太黄皇曾天,帝名郁繿玉明;南方八天之一赤明和阳天,帝名理禁上真,等等。但在东汉五斗米道奉祀的仅是一个混而统之的〃天官〃。天官与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民间俗称三官大帝。南朝陆修静在《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称〃三官所执,生、死、苦〃。CJ意思是天官管理人和万物之生。
天官职能尽管后代有诸多变化,但是〃天官赐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天上有日、月和星辰,在先秦,中国传统宗教中就有日神、月神和星辰神,并且先后有祭日、祭月和祭祀星辰的仪礼。《书·舜典》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CK六宗中的〃天宗〃就是指日、月、星。禋是一种祭法。因此中国传统宗教有奉祀日、月、星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末。道教吸收日、月和星辰之神作为自己的神仙谱系的组成部分,只是认为日、月和星辰也是道所化生的。《太上老君开天经》称:
〃三纲既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玄门宝海经》也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CL因此,日、月和星辰也是清阳之气和浊阴之气运行的结果。在古代宗教中,日神称为东君、东皇太一,月神称为嫦娥,星辰神的名称甚多。据《史记·天官书》载称,天极星称太一,旁三星称三公,斗魁戴匡六星称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等等。而道教在将这些天体神灵纳入其神谱时,又给以一些新的神名。《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称日有五帝,月有五夫人,即:青帝讳圆常元,赤帝讳丹灵峙,白帝讳浩郁将,黑帝讳澄潧渟,黄帝讳寿逸阜;青帝夫人讳朱隐娥,赤帝夫人讳翳逸廖,白帝夫人讳灵素兰,黑帝夫人讳结连翘,黄帝夫人讳青营襟,等等。CM一些与天有关的气象之神,如风神、雨神、雷神,闪电神等等,道教也赋以新的神名。总之,道教的〃三十六天〃是神仙所居之地。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桓真人升仙记》就称那里〃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宝盖层台,四时明媚。金壶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寿之丹,桃树花芳,千年一谢,云英珍结,万载圆成〃。ND曲折地反映了道教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想。
地道地在上古已受到人们的奉祀。《礼记·郊特牲》称:
〃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认为人要依赖地才能生存,所以要〃亲地〃、〃美报〃。而其祭法也只是〃瘗埋于地〃,NE就是将牺牲铺洒在地或者埋注于地。大约到了周代土地之神同方位相联系,并且区分了等级。战国时又出现了〃后土〃。地神除了有五谷丰登的职能,还增加了一些和人间事务联系起来的内容。道教继承了土地崇拜的习俗,并以〃道〃贯穿于地和与地有关的山川等中,形成了其教义的〃地道〃部分,包括:地的形成,地的方向和有关地貌的神灵,等等。
汉代的道家著作已经提出,地是由阴浊之气凝滞而成的。
道教的创世说也继承了道家的说法,称地的形成是浊阴之气的沉降。五斗米道奉祀的〃三官〃中,就有地官和水官。大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称: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官。〃NF地官之职是主阴、主管人和万物之死,为死者赦罪。水官之职主中和,为人消灾。地、水两官的功能尽管后来有许多变化,但是,〃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信仰,一直延续下来。随着对天的构成种种说法的出现,道教也按天的方向配置,称地上有三十六土皇。《无上秘要》引用《洞真外国放品经》称地有九垒,每垒有四色、正音、行音、游音和梵音等土皇,九垒土皇各有名讳,分别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以及三月一日、六月二日、九月三日、十二月四日等日期分别上天奏告〃地仙得道上学之人〃的名字,沟通天地神灵之间的联系。NG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将传统山川崇拜的神祇,纳入自己的神谱,并称各司其职,分担了〃地官〃主死的部分功能。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称:
〃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五岳山神各有名号,东岳泰山岳神天齐王,南岳衡山岳神司天王,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西岳华山岳神金天王,北岳恒山岳神安天王,五岳〃皆高真上仙主统,以福天下,以统众神〃。五渎水神也各有名号和祭祀时间,即〃江渎东广源王在益州,立春祭;淮渎南长源王在唐州,立夏祭;河渎西灵源王在同州,立秋祭;济渎北清源王在洛州,立冬祭;汉渎汉源王在梁州〃。NH土地同人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较早,因此在先秦就有聚居的城池和村落。《礼记·郊特牲》称〃天子大蜡八〃,其中〃水庸七〃,水即隍、庸即城,一般认为这就是祭城隍的开始。NI六朝时,城隍之祀逐渐普遍,道教也将其纳入它的神系。《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二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NJ旧制以二十五家置一社,社有神,主土地,生五谷。东汉时,社神又区分为社公和社母,大约在六朝时社公和社母逐渐演化为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道教也将他们纳入其神系。
初起时,城隍和土地只是生长万物,以供人食的自然神,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保护民众安宁健康的保护神。
人道先秦思想家都重视人,《尚书》称〃惟人万物之灵〃。NK但是,道家则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与道、天、地平列的高度,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当然,道家思想家也看到了人的软弱和脆弱的一面,对于人类社会的不公平也持批评的态度,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解决人和人类社会不公平的基本思想。道教继承道家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人道观〃,即关于人的形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神关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宗教特色的教义。
道教以〃一生二,二生三〃之〃三〃为天、地、人,认为〃人〃亦是阴阳两气所生,并且与天地有密切联系。《太平经》卷五十四称〃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卷三十五称:
〃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人生皆具阴阳,日月满乃开胞而出户,视天地当复长,共传其先人统,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NL此一思想直接渊源于《淮南子》,它称〃精神者,所受于天也;
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NM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经典增加了神对于人的主宰的内容。《洞真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称:〃人象天地,气法自然。自然之气皆是九天之精,化为人身,含胎育养,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其结胎,受化有吉有凶,有寿有夭,有短有长,皆禀宿根。〃《洞玄九天生神章经》则称:人之受生于胞胎之中,九月神布气满能声之时,就有〃太一执符帝君〃来品命,主录勒籍,司命定算。生育之时,又有〃五帝监生,圣母卫房,天神地祇,三界备守〃,还要有九天司马东向读《生天生神章》九遍,〃男则万神唱恭,女则万神唱奉〃,于是人才能生养出来。如果〃九天司马不下命章,万神不唱恭诺,终不生也〃。OD这就是说,人尽管是秉阴阳之气而生的,但其寿命长短,一生吉凶,仍是由神主宰的。
同时,它也反映了道教认为人的生养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非得由天神唱奉,不然,〃终不生也〃。
道教认为〃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人是有生最灵者也〃。OE因此,《太平经》称〃天道万端,在人可为〃。OF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认识和运用〃万端〃的〃天道〃的。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天道就是生命之道。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引用《龟甲文》称〃我命在我不在天。〃OG《西升经》也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OH这样一种视人的命属于自己的思想,无疑包含着积极能动的意义。《太平经》进而宣称:〃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爱谁乎?有身不自成,当成谁乎?有身不自念,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OI正是在这种教义思想的指导下,道教汲取大量中国古代被认为可以延寿的方术,并经过一代一代的实践,创造了外丹术、内丹术、服食、房中等一系列具有古科学意义的长寿之术。
人在生存中也形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了社会。先秦道家尖锐地批评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老子》第七十七章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因此,向往一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社会生活。道教也以这样一种平均主义理想作为〃人道〃的一项内容。《太平经》以〃太平〃名经,称〃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地之执平也〃,〃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社会之中〃立平,立乐,灾异除,不失铢分〃。OJ早期道教就是以社会达到财富平均,君民同乐,灾难消除的〃太平〃作为其社会理想。
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人类社会还需要一些共同的行为准则,道教就是以其道德标准和戒律规范着自己的教徒的行为。先秦道家就提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在《太平经》中多次提到〃天道无亲,唯善是与〃。OK道教以人的言行是否合于〃道〃作为善恶的标准,只有符合天地之道的才是〃善〃,违反道就是恶。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要求〃慈心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