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76章

中国道教-第76章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武夷集》。亦为白玉蟾之杂著,包括诗、歌、题词、杂记等,如《重建止止庵记》《赞历代天师》《先生曲肱诗》《怀仙吟》《见鹤吟》等。另有几通上奏天神的奏章,为白玉蟾兼行五雷法时所写。
九,《盘山语录》。为全真道郝大通弟子王志谨与门人论道的语录。涉及道德修养与内丹修炼等多方面的问题。
十,《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题〃太白山见素女胡愔撰〃。《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载此书,题〃太白山见素子胡愔撰〃,文字略有异同,为同书之异本。前有序,末署大中二年戊辰(848)。为早期炼养著作。分述肺、心、肝、脾、肾、胆等五脏之修养法、治病法、导引法、吐纳法等。所述五脏之生理、病理、多与医理合。
十一,《黄庭内景玉经注》。梁丘子(唐玄宗时人白履忠)注。《黄庭内景经》盖魏晋人所撰,主述存思法,梁丘子分三十六章注解之。
十二,《黄庭外景玉经注》,梁丘子注。《外景经》盖成书于魏晋,亦主述存思诸神,梁丘子注,不分章。
总上可见,《修真十书》所收道教著作甚多,除《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外,多为内丹著作。在众多的内丹著作中,除二三种外,又皆为钟吕一系的内丹著作,主要是道教南宗著作,故是研究该派内丹理论和丹法的基本资料。
虽然所收诸书大都在其他文集中可以找到,但也有仅见于此书者,如崔希范《天元入药镜》、叶士表《悟真篇注》、萧廷芝《金丹大成集》等,弥足珍贵。

《道枢》 
《道枢》是一部广集道教修炼方术精要之类书。南宋曾慥编撰。〃道枢〃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曾慥取之以名书,含有道术精要之义。曾慥于绍兴六年(1136)编《类说》六十卷,晚而好道,绍兴二十一年又编成《集仙传》。《修真十书》录其词《临江仙》,自称〃至游居士〃,亦序于该年。由是可推知《道枢》的编纂约在绍兴二十一年前后。
《遂初堂书目》著录此书,不著撰人和卷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神仙类著录二十卷,云:〃曾慥端伯撰。慥自号至游子。采诸家金丹大药修炼般运之术,为百二十二篇。〃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此书四十二卷,百一十二篇,各篇或分上、下,或分上、中、下,共百二十篇,近乎足本。《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存目著录《至游子》〃上卷凡十有三篇,下卷凡十有二篇〃。是此书残本(四库史臣误断为明人撰)。《重刊道藏辑要》收此书不分卷。
《道枢》分篇辑录诸家之说,或采撷诸家炼养要语,附以评论,联缀成篇。其篇名多取自原作书名,如《坐忘篇》《阴符篇》《玄纲篇》《真诰篇》《黄庭篇》《金碧龙虎篇》《参同契篇》等;或取与书题有关之义,如《五化篇》(谭峭《化书》)、《虚白问篇》(杨谷《授道志》);或取撰人名号为题,如《鸿濛篇》(鸿濛子张无梦)、《崇真篇》(崇真子晋道成);或直以义类而名篇,或取义类相似者而汇为一篇,如《百问篇》《容成篇》《颐生篇》《炼精篇》《金丹篇》《大丹篇》《圣胎篇》《运火篇》《返真篇》《金液龙虎篇》等。有些篇中虽取一书之名而实摘数书,如《坐忘》上、中、下篇分录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天隐子》;《参同契》上、中、下篇分录三种不同的《参同契》(据考,《下篇》即别本元阳子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又多改易书名,变通文句;但大体上仍忠于原意,而且每置作者名号于篇首。即曾慥自撰之《周天》《火候》《水火》《坎离》《服气》《五行》诸篇,亦有所据。每篇题下又有四言四句提要,文内或略示传授源流。
此书专论炼养,内容包括内丹、外丹、存思、守一、服气、导引、咽纳、存神、炼精、内观、胎息、房中、摄养等,而以内丹为主。论内丹,则祖述钟吕。其中摘录的书籍,可考者有百余种,而称引钟吕金丹道著作最多,并且以钟吕金丹派三部要典(《西山群仙会真论》《钟吕传道集》和《灵宝毕法》)作结。自撰部分也主要依据钟吕丹道。认为二十四节气乃升降之期,其于内丹之运用为水火二端。人身自有〃三昧之火〃:即君火、臣火、民火,分别在心、肾、膀胱。水在人体内,则脑为髓海,心为血海,丹田为气海,脾胃为水谷之海,百骸为百川。〃火在心为性者也,水在肾为命者也,二者实相须以济焉。肾之水非心之火养之,则不能上升矣;心之火非肾之水藏之,则不能下降矣。〃〃若能明天地升降之运,知日月交合之宜,气中生液,液中生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则坎离成矣〃。进而〃使龙虎交加,千万遍不止,则大丹于是就矣〃。又斥〃阴丹〃(房中术)为以死求生,如莲在淤泥,犹不免于朽烂;并谓〃彼方士以采战之方以惑学士大夫,惧其言之不足取信也,则窃古先至人以名其书。故称《西华》二十有四篇,则曰钟离云房所作也;《西江月》十有八篇,曰张平叔所作也〃。
唐宋时代,道教炼养著作大量涌现,尤其是晚唐以后内丹术渐次兴盛,这就需要一部大型工具书反映已有的成果,集其精华,提其纲要。《道枢》一书,即应运产生。南宋初年,时变世危。随着宋金对峙之势的形成,士大夫多承前代之风,好言内丹修炼。曾慥系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他编纂此书,颇能代表一部分士人追求精神寄托而好道的时代风尚。此书所选多唐宋新作,尤能体现道教哲学和修炼方法的新进展,为研究道教炼养特别是唐宋内丹术的重要典籍。其中部分资料现已不传或与今本多异,故对辑录佚文、校勘道书和甄别版本也不无裨益。

《中和集》 
《中和集》为元初道士李道纯所撰内丹理论的结集。门人蔡志颐编。李道纯曾取《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义,题其所居曰〃中和庵〃,故门人名其书曰《中和集》。前有元大德十年(1306)杜道坚序,表明此书成于是年。《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类。
书分六卷。卷一《玄门宗旨》,绘制《太极图》《中和图》《委顺图》《照妄图》等四图,配合解说全书之主旨。中心点是《太极图》所标之三教合一说,谓儒、释、道三教,派虽分三,其源则一,皆以卦象未画前之太极为本。道教之修炼金丹,就是循太极之道而逆行之,使精、气、神三物凝结为圣胎,而复归无极。为表此意,复作《太极图颂》《画前密意》以发明之。
卷二,列《金丹妙诀》《三五指南图局说》《试金石》等题。《金丹妙诀》以金丹图像阐说修丹之鼎器、药物、火候;
并分述炼精化气(初关)、炼气化神(中关)、炼神还虚(上关)等三段工夫。《三五指南图局说》借析《悟真篇》诗〃三五一都三个字〃之义,总述金丹生成之理。谓〃丹书云:炼精化气为初关,身不动也;炼气化神为中关,心不动也;炼神还虚为上关,意不动也。……身心意合,即三家相见结婴儿也。作是见者,金丹之能事毕矣,神仙之大事至是尽矣。至于丹书种种法象,种种异名,并不外乎身心意也〃。《试金石》对当时流行的种种修炼法进行分类总结,首辟旁门九品。
谓其中之〃下三品〃,如〃御女房中,三峰采战〃,〃用胞衣为紫河车,炼小便为秋石〃,以及〃炉火烧爇五金八石(外丹)〃等一千余条,为〃邪道〃;〃中三品〃如〃休粮辟谷〃、〃吞霞采气〃,〃或想身中三气〃等一千余条为〃外道〃;〃上三品〃如存思、吐纳、按摩、闭息行气、屈伸导引、固守丹田、服中黄气等一千余条,为〃旁门〃。称下三品只贪淫嗜利者行之,行中、上之品只能却病,皆非正道。次叙丹法正道渐法、顿法。称渐法有三乘,顿法只一乘。〃渐法三乘〃者,下乘为安乐之道,中乘为养命之道,上乘为延生之道,是为根基浅薄者所设,以利其循序渐进者。至于顿法则为〃最上一乘〃,专为夙有根器者所设,据称,此法〃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到〃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
就是大功告成之日。
卷三,列《问答语录》《金丹或问》《全真活法》等题。
《问答语录》为与门人谈丹道之记录,详记与弟子程安道、赵定庵之问答。为〃破后人之惑〃,〃将丹书中精要,集成三十六条〃,曰《金丹或问》,对九还、七返、三关、玄关、三宫、玄牝、炉鼎、药物等问题,作出较为明晰的解释。《全真活法》讲保全本真之要。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谓之全真〃。三全的前提是身定、心清、意诚,〃精气神为三元药物,身心意为三元至要〃。炼精之要在乎身,炼气之要在乎心,炼神之要在乎意。〃炼精化气,所以先保其身;炼气化神,所以先保其心。身定则形固,形固则了命。心定则神全,神全则了性。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
卷四,以两〃论〃、两〃说〃及歌十二首以阐丹道。其《性命论》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修炼金丹必须性命双修,才能达到〃命基永固〃,〃性本圆明〃,〃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卦象论》谓〃丹书用卦用爻者,盖欲学者法象安炉,依爻进火,易为取则也〃。白玉蟾告诫后人〃不可泥于爻象〃,故云〃上品丹法无卦爻〃。两〃说〃有《死生说》和《动静说》。前者谓〃一切念虑都属阴趣,一切幻缘都属魔境〃,要〃于平常境界觑得破,打得彻,不为物眩,不被缘牵〃,久之,〃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仙也〃。后者谓天动地静为天道之常,修道之要在于〃效天法地〃,〃一动象天,一静象地,身心俱静,天地合也〃;〃心法天故清,身法地故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歌有《原道歌》《炼虚歌》《破惑歌》等十二首,其《炼虚歌》序谓〃虚者大道之体,天地之始,动静自此出,阴阳由此运,是故虚者天下之大本也〃。歌云:〃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
《破惑歌》破〃三峰采战〃等邪术。
卷五,诗四十九首,卷六,词五十八首,外《隐语》二篇,皆杂论性命及内丹之旨。其中又多合一三教之篇什,如《满江红》一首述〃三教一理〃,前半阕云:〃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释氏性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入。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又一首〃述三教〃,前两句云:〃教有三门,致极处元来只一。〃《隐语·教外名言》更引三教言论以证异流同源。谓〃三教唯心〃,学佛在乎〃见性〃,学道在乎〃存性〃,学儒在乎〃尽性〃。
由上可见,《中和集》所述的内丹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中和〃、〃虚静〃四字。认为〃玄关〃就是〃中〃,守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导致身静心虚。持此行之,渐至身心混合,动静相须,乃至心归虚极,身入无为,动静俱忘,精凝气化。故守中是此丹法的第一要着,虚静则是它的灵魂。谓行此功法,不须筑基、炼精、炼气、炼神的渐修,只须从炼神还虚入手,即穷性尽命,一了百了。后世鉴于李道纯这种丹法所具有的特点,称之为内丹之〃中派〃,《中和集》则是研究这种丹法的主要资料。

《灵宝玉鉴》 
《灵宝玉鉴》为宋元间灵宝派斋醮仪法之集成。《正统道藏》收入洞玄部方法类。书无序跋,不著撰人。卷一文中提到萨真人(名守坚)、路真官(名时中)、紫极田真君(名思真)等,皆两宋间道士,故成书当在南宋或以后。虞集《河图仙坛之碑》记元代玄教大宗师吴全节事,有云:〃道家之书,有曰灵宝斋法者,授受既久,浸失宗旨,公(指吴全节
引者注)集诸家所传,手为删定,类为二十四门,总为十卷,题曰《灵宝玉鉴》,以惠后学。〃按此书题名与上记相同,结构亦是分卷分门,与上记相吻合,此书可能即为吴全节(1269~1346)所编撰。唯《正统道藏》所载卷数为四十三,门为二十五,与虞集所记有出入,或为《正统道藏》编纂者对原书结构作了改易。
此书有的一卷为一门,有的几卷为一门。计有:道法释疑门,修斋节次门,灵旛宝盖门,申牒头连门,召役发遣门等。是一部集灵宝斋醮仪范、符箓咒法为一编之书。除卷一《道法释疑门》通论各种斋醮仪法的理论外,其余各卷按门分叙各项斋醮仪法,诸如修斋的程序与仪式,斋坛的建立与布置,幢旛的制作与设置,灯烛的燃放与安置,符箓的篆写与运用,章表的书写与上奏,以及召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