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41章

中国道教-第41章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著《玄微论》三卷,唐玄宗〃称赏其达悟〃。又注《灵宝度人经》行于世。《玄微论》,已佚;《灵宝度人经注》,被陈景元收入《灵宝度人经四注》中。该书曾收薛幽栖所写注释序文,文末署:〃甲午岁庚午月,衡岳道士薛幽栖序。〃考此甲午岁,当为天宝十三载(754)。薛幽栖认为《灵宝度人经》的主旨是申明〃大梵之理〃。称〃此经义旨冥奥,音韵隐秘,皆申明大梵之理,非化诱常途之辞〃。①又谓:〃既元始所说,太上所敷,皆诸天秘章,灵魔隐韵,固宜大梵之至理,岂世上寻常之辞也。〃②〃大梵〃一词,据《长阿含经》解释,与《老子》所谓〃道〃之不可名、不可相、先天地生,并为万物母之意相近。薛幽栖等人借此词语喻元始天尊所说之道,意谓元始天尊所说《度人经》是道之至理、妙理,非寻常之文可比。薛幽栖又十分强调诵读《度人经》,谓〃非寂然则莫能契道,非敷诵则无以弘经。〃〃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中拔祖宗,己身得道。斯则巍巍大范,独步三清者哉〃!③又谓:〃转诵此经,令周十遍,福德之报立应,不祥之祸自消。故知灵文功用弘普,广济天下者也。〃〃同盟同学,至人至友,能为精心修斋,诵经十遍,临终之际,共度尸形,则存者获济拔之功,亡者得度魂之福〃。④
注:
①②③④《道藏》第2册188页,188页,237页,23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李筌 
李筌为唐代著名道士。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早年好神仙之道,据传〃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经,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与筌说《阴符》之义〃。①唐肃宗时出仕,先为荆南节度副使(或荆南节度判官;一说江陵节度副使),后为邓州刺史(或云仙州刺史)。此后,〃竟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②李筌认为天地万物均为阴阳二气所化生。〃天圆地方,本乎阴阳。……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③但他认为阴阳化生万物也有其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强调人们必须〃执天之道〃,〃奉天而行〃,根据阴阳五行的〃自然之理〃行事。故又谓〃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兴〃。但并不认为〃自然之理〃会自然而然的实现,更不能迷信鬼神的作用,必须依靠与发挥人的作用。他在《太白阴经》中,以战争的胜负为例,强调〃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生死。〃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人事。
李筌在人事方面也有他的独到见解。除主张任贤使能、知人善任,且须〃贵功赏劳〃外;又将人才分为〃通才〃和〃偏才〃两种。称〃英不能果敢,雄不能智谋〃者为〃偏才〃;
〃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于天下〃者为〃通才〃。〃通才〃可为〃大将军〃,为〃人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当慎重加以选择。又强调〃任才之道〃,要任其所长,各有所用:
〃计谋使智能之士;谈说使辩说之士;离亲间疏,使间谍之士;
深入诸侯之境,使乡导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锋捕虏,守危攻强,使猛毅之士;掩袭侵掠,使蹻捷之士;探报计期,使疾足之士;破坚陷刚,使巨力之士;诳愚惑痴,使技术之士。〃④指出〃任才之道〃乃事关国家存亡之大事,必须郑重从事。国家〃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著作有《〈阴符经〉注疏》三卷,《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各一卷,《太白阴经》《中台志》《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各十卷,《孙子注》二卷等。
注:
①②《道藏》第10册88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④《太白阴经》卷一

赵归真 
赵归真(?~846)为唐代道士。曾在敬宗朝(825~826)充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出入宫掖,人呼赵炼师。向敬宗〃说以神仙之术,宜访求异人以师其道。〃①武宗好道术修摄之事,对赵归真更为宠信。据《旧唐书·武宗本纪》载:开成五年(840)九月,武宗初即位,便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修金箓道场,武宗到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右拾遗王哲上疏,言王业之初,不宜崇信过当,但疏奏不省。
会昌元年(841)六月,武宗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令与赵归真〃于禁中修法箓〃。左补阙刘彦谟上疏切谏,被贬为河南府户曹。会昌四年八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武宗志学神仙,以归真为师。《剧谈录》称归真〃请于禁中筑望仙台(《旧唐书》称'筑望仙观于禁中'引者注),高百尺,以为鸾骖鹤驭可指期而降〃(即《东观奏记》所云:〃大明宫筑望仙台,势侵天汉〃)。从会昌三年五月至五年六月,修成〃望仙楼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间〃。②建筑和陈设十分讲究,《杜阳杂编》称〃春百宝屑以涂其地,瑶楹金栱,银槛玉砌,晶荧炫耀,看之不定〃;武宗〃每斋戒沐浴,召道士赵归真已下共探希夷之理〃。会昌五年正月,武宗又敕造望仙台于南郊,赵归真特承恩宠,引起大臣的不满和非难。武宗则托称:〃朕宫中无事,屏去声技,但要此人道话耳。〃宰相李德裕进言曰:
〃臣不敢言前代得失,只缘归真于敬宗朝出入宫掖,以此人情不愿陛下复亲近之。〃武宗则认为归真〃在敬宗朝亦无甚过。
我与之言,涤烦尔。至于军国政事,唯卿等与次第官论,何须问道士?非直一归真,百归真亦不能相惑〃。尽管武宗亲自出面说服宰臣,但〃归真自以涉物论,遂举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
唐代是佛教鼎盛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膨胀,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僧侣不事生产,蠹耗天下。与封建王朝矛盾逐渐激化,至武宗会昌五年(845)发生大规模废佛事件,此事与赵归真等道士的极力鼓动也有一定关系。会昌四年三月,〃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会昌五年春,赵归真与其举荐至京的罗浮道士邓元起,充崇玄馆学士的衡山道士刘玄靖紧密配合,〃排毁释氏,而拆寺之请行焉〃。会昌六年,武宗因日服赵归真等所炼之丹药,中毒致死,赵归真遂被杖杀,或云〃窜逐岭表〃。
注:
①②《旧唐书》第14册4517页,第2册604页,中华书局,1975年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字宾圣(一云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省)人(一曰括苍人,或云京兆杜陵人)。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唐懿宗朝应九经举,赋万言不中,乃弃儒入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司马承祯传薛季昌、季昌传田虚应,虚应传冯惟良,惟良传应夷节)。尝谓汉天师、陆修静撰集的道门科教,因岁久废坠,乃考定真伪,条列始末,为天下道流遵行。郑畋荐其文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时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①中和元年(881),随僖宗避难成都,遂留于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命为太子元赝之师。王建曰:〃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②光庭荐儒者许寂、徐简夫以侍东宫,颇与议政事,相得甚欢。永平三年(913),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通正元年(916)迁户部侍郎。乾德五年(923),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不久,杜光庭隐于青城山白云溪。尝建飧和阁,奉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③他与诗僧贯休友善,每相戏谑。一日,二人并骑于道上,而贯休马忽坠粪,光庭连呼:〃大师大师,数珠落地!〃贯休应曰:〃非数珠,盖大还丹耳。〃
杜光庭学识渊博,攻读有方。尝谓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经籍备熟。〃④以五日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以第五日为游憩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有张有弛,劳逸适度,遂得精进。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述极丰。收入《正统道藏》的有二十七种,《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历代崇道记》亦见于《正统道藏》,可知有所重复)。主要有《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道门科范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广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渊神咒经》二十卷,《道教灵验记》十五卷,《神仙感遇传》五卷,《墉城集仙录》六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陆修静、张万福、李景祈、留用光、蒋叔舆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以及其他斋、仪、表、序、记、传、颂、赞等等。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对道教的建设有过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大批著作,不仅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道教面貌,也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复兴准备了一定条件,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注:
①②④《道藏》第32册8页,第5册330页,第32册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十国春秋》第2册674页,中华书局,1983年

彭晓 
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晓曰:〃以仁义治国,名如尧舜,万古不死,长生之道也。〃①昶善其言,以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 
彭晓倡导性、命双修,在修炼养生、阐发内丹(他称为〃金液还丹〃、〃真一之道〃)思想方面有引人注目之处。他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年寿无限,提出了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仙道〃、〃鬼道〃学说。认为生成万物的乾坤之气,有阴有阳,有清有浊。清阳者主生,积之者成神仙;浊阴者主死,积之者成散鬼。而人通过修炼还丹,以天地无涯之元气,续个人有限之形躯,使自身成为纯阳真精之形,就可以与天地同寿,长生不死,即身成仙。他要求修炼志士,〃又须彻声色,去嗜欲,弃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密漕溪,昼夜无怠,方可期望〃。②彭晓的修炼成仙思想,顺应了唐末五代道教方术由外丹转向内丹的历史趋势,而又继续坚持被世人怀疑和诘难的长生不死、即身成仙说,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发挥《参同契》原理解说内丹修炼思想,对后世道教有一定影响。
今存其炼丹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该书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上中下三卷共九十章而加以注释;《鼎器歌》一篇:复为图八环,以解《参同契》,谓之《明镜图诀》,均收入《正统道藏》。另撰《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云笈七》卷七十有节录其《黑铅水虎论》《红铅火龙论》两部分;皆为研究彭晓内丹修炼思想之重要资料。
注:
①②《道藏》第5册348页,第20册16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谭峭 
谭峭为唐末五代道教学者。字景升,泉川(今属福建)人。 
幼读经史,属文清丽。父唐国子司业洙,训以进士业,而峭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茅君列仙内传》等书,立志修道学仙。后辞父出游终南山、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等名山而不复返。其父驰书责之,乃复信曰:〃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坚,亦无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家童寻访,并寄以衣物钱帛。峭将父所寄衣赠贫寒人家,钱帛存放于酒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