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149章

中国道教-第149章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督鸸傉丛抻揭恰罚杖搿兜啦亍贰=肆跏ε嗥乐唬骸ㄋ湎档莱∷恚淮试逖爬觯谒问谐萍咽病!↙D再次,还有一批道士所创作的类似文人诗的诗篇。如南宋为官、入元隐为黄冠的董嗣杲有诗集《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宋季入道的马臻有《霞外诗集》十卷,元道士陈义高有《秋岩诗集》二卷,皆收入《四库全书》别集类。元道士朱思本的诗作被誉为〃六朝庾、鲍,而唐太白之流也〃,LE被集为《贞一稿》,为《宛委别藏》所收载。张雨的诗作更以〃清声雅调〃,与〃凌跨一代〃的诗文大家杨载、袁桷、虞集、范木亨、黄氵晋等之诗作相媲美,难分轩轾,LF被集为《句曲外史集》,为《四库全书》所收载。薛玄曦的诗作被评为〃飘飘有凌云之风〃,LG〃如霜松雪桧〃、〃如豪鹰俊鹘〃、〃如空山流泉〃,LH被集为《上清集》《樵者问》《琼林集》,惜已不存。可见道教诗词在文坛上曾据有一席之地。
在戏曲方面,以塑造神仙和道教人物形象为题材的道教戏曲,在元、明戏文、杂剧中占有很大比重。据对《录鬼簿》《元曲选》《元曲选外篇》所录五百余种元明戏文、杂剧的统计,道教戏曲约占十分之一。可见元明时,道教戏曲曾盛极一时。据《元曲选》载,元代有演八仙的剧目,如《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LI《吕洞宾三度城南柳》LJ;有演著名道士的剧目,如《张天师断风花雪月》LK《西华山陈抟高卧》MB《马丹阳度脱刘行首》《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萨真人夜断碧桃花》;MC还有其他神仙道化剧,如《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沙门岛张生煮海》。MD至明代,上述道教戏曲题材更有扩大。随着八仙人名在明代的确定,演唱吕洞宾的剧目急剧增加,如《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吕洞宾花月神仙会》《吕翁三化邯郸店》《吕纯阳点化度黄龙》《吕洞宾戏白牡丹飞剑斩黄龙》《吕真人九度国一禅师》,ME前后十余种。其后,如《韩湘子引度升仙会》《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瑶池会八仙庆寿》《争玉版八仙过沧海》MF等有关八仙的剧目也相继出台;还出现了八仙以外的神仙戏如《淮南王白日飞升》《周武帝辩三教》《瑶天笙鹤》《紫阳仙三度常椿寿》《东华仙三度十长生》《昆仑奴剑侠成仙》《李云卿得道悟升真》《边洞玄慕道升仙》等等。MG神仙戏以外,演唱道士的剧目也在增多,如《丘长(疑下脱一〃春〃字引者注)三度碧桃花》《张天师明断钩辰月》《许真人拔宅飞升》《孙真仙南极登仙会》《萨真人白日飞升》等等。MH以上戏曲的作者多为文人,仅《淮南王白日飞升》《周武帝辩三教》《瑶天笙鹤》为净明道所尊的朱真人(朱权)MI所撰。
在小说方面,除历代所出多种带传奇性质的神仙、道士传记外,明代兴起的章回小说中,即有许多以神佛鬼怪为主题的作品,被称为〃神魔小说〃,是小说分类之一大目。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以佛教为主题,而以道教为题材者则有多部。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三载,明清所出者则有:《阴骘积善》《张子房慕道》《真宗慕道记》《刘阮仙记》《郭翰遇仙》《孙真人》《吕祖全传》,MJ卷五又有:《许仙铁树记》《吕仙飞剑记》《萨仙咒枣记》《八仙出处东游记》《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封神演义》《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七真祖师列仙传》《升仙传》《金莲仙史》等。MK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百回的《封神演义》。
此书作者,旧以为明人许仲琳,张政火良、孙楷第先生从他书中发现为明道士陆西星所作之记载,已启其疑,后经柳存仁等先生考证,认定系陆西星所作。该小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为道教小说的代表作。
在音乐方面,其主体为斋醮音乐。始于寇谦之《云中音诵》之〃乐音诵〃,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不断汲取宫廷和民间音乐的养料,使其演唱形式、音乐曲调和乐器使用等日益丰富完备,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音乐样式。现存较古的乐曲专书,一为北宋所出的《玉音法事》三卷,收有唐宋道教曲谱五十首,用曲线法记谱;二为《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收道曲十四首,用〃工尺〃法记谱。是早期斋醮音乐曲谱难得的资料。各地斋醮音乐在传播过程中,又受地方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略有差异的各派道教音乐。流传至今者,有北京白云观全真音乐,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茅山道教音乐,武当山道教音乐等。除斋醮音乐外,历史上又曾出现道曲、道情等道教音乐样式。道曲始于唐,唐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唐玄宗除自作道曲外,又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著名者有:
〃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疑为李含光,引者注)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縚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NB后将此道曲作为宫廷音乐之一部分,在宫廷中演奏。再后,从这些道曲的基础上,演变出曲艺的一个类别道情,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至南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元人杂剧《岳阳楼》等,即有道情的穿插演唱。明代道情作品有《蓝关记》等。随着道教的衰落,道情演唱的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此外,神仙思想和道教音乐又曾对历代音乐家的创作以广泛影响,因此有不少音乐家创作出表现神仙意境和道教情趣的作品。如南宋毛敏仲作琴曲《列子御风》《庄周梦蝶》,明以前又传琴曲《八极游》(又名《挟仙游》),明沈音作《洞天春晓》,明《古音正宗》琴谱收有《羽化登仙》,明张德新纂琴谱《三教同声》,其中除佛曲《释谈章》、儒曲《明德引》《孔圣经》外,又有道教曲《清静经》等。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也出现了许多画种,佛、道画就是其中之一。此画种始于晋,盛于唐、宋。宋郭若虚曾对这类画家作了撮述,云:〃晋顾恺之、戴逵,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北齐曹仲达,隋郑法士、杨契丹、唐阎立本、阎立德、吴道子、周日方、卢楞伽之流,及近代侯翼、朱繇、张图、武宗元、王瓘、高益、高文进、王霭、孙梦卿、王道真、李用及、李象坤,蜀高道兴、孙位、孙知微、范琼、勾龙爽、石恪、金水、石城、张玄、蒲师训,江南曹仲玄、陶守立、王齐翰、顾德谦之伦,无不以佛、道为功。〃NC唐宋佛、道画最盛,擅长此画者,远比上列为多,见于《历史名画记》卷九至十和《图绘宝鉴》卷二至四著录者,在百人以上。他们除用纸笔作画外,又在佛、道寺观作壁画,使佛、道画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画种。其中尤以唐阎立本兄弟、吴道子和宋武宗元最为知名。五代时,四川出过一位著名道士画家张素卿(或作清)。《图画见闻录》曰:〃道士张素卿,神仙人也。曾于青城山丈人观画五岳四渎真形,并十二溪女数壁,笔迹遒健,神彩欲活。见之者,心悚神悸,足不能进,实画之极致者也。〃ND〃兼有《老子过流沙》并《朝真图》《八仙》《九曜》《十二真人》等像,传于世〃。NE宋后,佛道画转衰,盛行山水画,但工佛道画者亦代不乏人。据《图绘宝鉴》卷五所列元代画家,即有刘贯道、杨说岩、道士丁清溪、王景升、萧月潭等〃工画道释人物〃、〃神佛〃。NF又有道士画家郑思肖、黄公望、张与材、张嗣成、张嗣德、方方壶、赵元靖等工其他画种。NG明初著名画家戴进对佛、道画尤精,据称所画〃神像之威仪,鬼怪之勇猛,衣纹设色,重轻纯熟,亦不下于唐宋先贤。画尊老(或作〃道释〃引者注)用铁线描,间亦用蓝叶描。……远出南宋以后诸人之上,临摹精博,明朝画流第一〃。其他见于《明画录》卷一所载道释画家,还有蒋子诚、胡隆等二十人。NH以上历代画家所画佛、道画,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保存至今者已为数不多,壁画更少,现存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遂成为稀世珍品。
在雕塑方面,南北朝时,道教已开始注意神像的塑造,《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已对神像仪容、衣著等的塑造法作了若干规定,NI大约出于唐代的《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又对制作神像的材料作了说明,谓〃随其所有,金银珠玉,绣画织成,刻木范泥,凿龛琢石,雕牙镂骨,印纸图画〃等均可。NJ因此,历代的石雕、玉雕、木雕及泥塑、铜铸神像均有制作。保存至今者,除散见各处的单件作品外,以各地道教摩崖石刻道像和宫观泥塑、铜铸像为两大宗。道教摩崖石刻造像遍布于全国各地,创作时间,上起南北朝,下至明清。仅据四川统计,现存一百余处摩崖造像中,道教造像占有二十八处。分布于大足、绵阳、剑阁、安岳等十余县中。简阳长松山所存《北周强独乐为文王造像碑》,在左右角上用线条刻佛、道像,是年代较早者。造于唐宋者最多。NK太原西南的龙山石窟也很著名,窟内雕刻三清、虚皇、张天师及北七真等石像多尊,创作于元元贞六年(1295)。各地宫观所存的泥塑彩绘神像,更难以数计,大都创于明清、此前者不多见。武当山现存明代铜铸饰金神像及供器颇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的还是稀世珍品。
此外,道教建筑的建造手法和风格来源于皇室宫殿,又有创新,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实物,它既有工程建筑学的研究价值,又有工程艺术学的研究价值。
古科技
儒家重视礼义道德,轻视生产与科技进步;佛教追求〃涅槃〃,对现世社会的科技发展也不甚关心。而道教却重视人生现世,需要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长生成仙的途径和方法,因此,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涉足于某些古科技领域。为求健身延年,道教注意对古代遗留之行气、导引、服食、房中等术的研究和实践,乃逐渐形成道教养生理论和方法;为防病、治病,广泛探求药物性能和治病方法,乃逐步形成道教医药学;
认定服食金石药可以长生,特别注重矿石炼丹,乃逐步形成与古化学相联系的炼丹学;认定人体的本质为精气神,特别重视气功和内丹修炼,乃逐步形成道教内丹学。凡此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某些科技领域发生关系,并对那些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关于矿石炼丹和内丹修炼,已在本书第三卷《外丹》《内丹》诸篇中作了介绍,这里仅就道教养生学、道教医药学作简单的说明。
道教养生术涉及道教早期许多修炼方术及其理论,要之,不外两个途径:一为外服,即为服食药物,包括服食草木药及金石药;二为内炼,即用行气、导引等方法锻炼身体。锻炼的要点,一在炼形,二在炼神,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此思想指导下,形成较为丰富的养生理论,包括饮食之道,行气之道,导引之道,养神之道,房中节欲之道等。其中许多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具实际意义。
道教医药学从祖国传统医药学中汲取营养,经许多道教医学家的医疗实践,提出不少有创新意义的医疗思想和医方、药方,从而丰富了祖国传统医药学。包括:普济众人和为病家着想的医德观,着重研究简易有效的医方和廉价方剂,辨证施治的医疗态度,重视预防医学和将养生方法运用于临床,重视丹药的运用等。因此道教医药学有其突出特点,至今仍具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太平经合校》16页,21页,12~13页,60页,12页,78页,305页,694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⑨ABAC《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1页,170页,185页,中华书局,1985年
AD蒙文通校辑《成玄英老子义疏》,四川省立图书馆《图书集刊》第7期,1946年
AEAFAGAHAIAJAKLBLCNINJ《道藏》第23册621页,623页,627页,623页,第22册896页,892~893页,896页,第1册821页(下引未注者皆出《阴符经》),第23册592页,第24册747~749页,66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LD《刘申叔先生遗书》卷六十三:《读道藏记·金箓斋赞咏仪》,刻印线装本
LE范木亨《贞一稿·序》,《宛委别藏》本
LFL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6册352页,第1207册64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LH《四部丛刊》第240册(《弘文裕德崇仁真人薛公碑》),上海书店翻印,1989年
LILJLKMBMCMD《元曲选》集2册490~511页、614~631页、777~793页,第3册118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