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 >

第3章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第3章

小说: 春秋战国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尤其是这次来到王畿,自以为受到朝廷的信任,更是憋足了劲回报周王的知遇之恩。

可是没想到,当下这位天子,是这样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主儿。不是智力不够,而是根本不明白,虽然您贵为天子,可干不好,一样得下课!

辅佐这样一个不称职的领导,有什么意义呢?要不是为了我的郑国……

一气之下他甚至想离开王畿回到封国。可是转念一想,不管怎样自己还是幽王的亲叔叔,如果他不管了,这个国家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这个不知死活的蠢侄子给毁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郑国紧邻王畿,天下一旦有变郑国也得跟着倒霉。

还是再等等看吧,也许情况还不是那么糟糕。虽然被利用了,可他还是朝廷的卿士,还掌管这军政大事。

大王的目的达到了也许就不再折腾了,我还是有机会把这个国家治理好的。

多好的叔叔啊,可惜他想错了。不久以后,他这位大侄儿干了件无可挽救的蠢事,让他彻底失望了。。。

话分两头。

这个褒姒虽然美若天仙,可是她也有个毛病,就是不爱笑。不论幽王想尽什么办法,甚至不惜以改立王后来讨好她,但还是不能让她敞开心扉的笑一次。

这个毛病应该属于抑郁症,搁现在得找个心理医生看看,可那时候没人知道这是病。

为此幽王很自责。总觉的是自己怠慢了老婆,于是更加绞尽脑汁,要让他心爱的女人开怀的笑一次。

再次重复一个观点,爱情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也可也毁灭一个国家。

一天,这对恩爱的夫妻在一起闲聊。突然,褒姒指着远处山上的烽火台问:那是干吗用的?

幽王回答她:王城有难时报警用的。烽火、狼烟一起,诸侯们就会跑来救驾。

褒姒仿佛若有所思,说道:真的会来吗?那到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幽王说,既然有意思咱们就点一个试试吧。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也许真如伯阳父所言,也许一切都是天意。当狼烟四起,战鼓轰隆,当勤王救驾的诸侯衣冠不整,慌里慌张的出现在王城时,褒姒真的笑了。

自打我知道这个典故以后就一直在想,这他娘的有什么可笑的?想来想去觉得这件事真的很诡异。不知道褒姒真的是因为耍弄了别人而感到快乐?还是她本来就肩负着颠覆周王朝的使命?莫非真如神话所说,她是妖孽的化身?还是褒国的间谍?

尘封的历史或许永远给不出真正的答案,但是却留下了一张令人恐惧的笑脸。

。。。反正她笑了。。。

幽王大喜,于是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成了幽王和褒姒的保留节目。在大臣们惊诧的眼神中,和被忽悠的诸侯的咒骂声中,N次上演。

郑氏东迁

这世界太疯狂了!郑友也彻底失望。这么折腾下去,早晚有一天得玩儿完。他可以不为周天子负责,但是他得为郑国的家眷和百姓负责。

郑国与王畿这么近,一旦王畿有变必然殃及池鱼;一旦自己得罪了周王,灾难也会很快降临到自己的国家。

不行,必须得离这二百五远点儿,把国家迁到别的地方去!可去哪才是最佳的选择呢?

他想到了太史伯阳父。两个人的一段谈话,在中国哲学史上开创了一个著名的学说。

伯阳父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哲学第一人,他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现在还是我国的治国方针。

";和”是和谐的意思,“和实生物”的中心思想是将世间不同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万事万物才能生存、发展。这个思想符合*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理论。而且更关键的是“矛盾”必须包裹在“和谐”当中,才是“和”。

“同”是指相同事物的叠加,“同则不继”的中心思想是,相同的事物一味叠加,而不能如入与自己不同的事物,不能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么就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导致灭亡。  

根据这套理论,伯阳父详细的分析了天下大势,他认为周幽王不能听从别人的不同意见,那些负有正义感能够直言进谏的人被去除在朝堂之外;而那些阿谀谄媚的,一味屈从的小人充斥在王室周围。朝堂之上没有忧国忧民的建议,有的只是屈服于大王淫威之下的唯唯诺诺。这样的朝廷是没有出路的。你留在朝堂自然也没有出路。离开时正确的选择。

当今,戎、狄的强大虽毋庸置疑,但这没有什么可怕的。东方都是周王室同姓或是异性亲戚的国家,一旦戎狄入侵天下有变,他们可以联合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对抗敌人,所以您恳请大王将郑国迁往那里一定可得以保全。

郑友对伯阳父的观点非常赞同,可东方之大诸侯林立,又该去向何方呢?那里的诸侯能容得下自己吗?不如去到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天高皇帝远,中原诸侯瞧不上那种破地方,那多安全呀。

伯阳父笑了笑说:“您去南方,楚国您惹得起吗?”

郑友想了想,也是,那我去西边吧,那里土地肥沃。

伯阳父又笑了:“犬戎您惹得起吗?连周天子都对付不了的人,您犯得着给自己惹这麻烦吗?只有去东方的虢(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音快,今河南密县东南)两地才是最好的出路。这两个国家的国君虢叔和郐仲都是见利忘义的无用之辈,以您现在朝廷的身份再送些财宝贿赂他们,然后把你的家眷、财产等寄放到他们那里。一旦天下有变,您可以率领您国家的军队占领虢郐两地,为自己图一块安生立命之地。当然,这事得征得当今天子的首肯。

天子同意应该没有问题,但郑友的族人、部众很多,虢叔和郐仲愿不愿意安置这些人就不好说了,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对于这个问题,伯阳父笑了笑说:“虢、郐两地人烟稀少,很多土地都没有得到开发。他们的国君又都是吃喝玩乐的败家子,从来不重视开发土地,发展生产。您用重金租用这些荒地,他们一定能够接受。再说,您现在是司徒,如能得到天子的支持,这两国如果不同意,就可直接率领成周(殷商故地,周成王时在此建立八师之众,故称成周)的部队*他们就行了,直接把他们灭了岂不更省事。

伯阳父的这番话使郑友豁然开朗,就这么办。由此可见,哲学对于安身立命还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学们,以后上哲学课的时候得好好听讲了。

周幽王同意郑国东迁的提议,但是没有放郑友回国。因为他需要这么一个人帮他料理朝政,自己才能专心致志的享受生活。

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经幽王批准,郑友将族人、奴隶、财产等迁到了虢、郐之间。而自己依然留在周。这有点做人质的感觉,但却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此时的朝堂看似平静了,可是仅仅过了一年,幽王又干了一件蠢事。而这件事彻底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七节 最后一根稻草
有道是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周幽王就是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把自己作死的,也把这个国家逼入了绝境。。。

前任太子宜臼被废以后,非常害怕被他亲爸爸害死,于是和他妈申后一起逃到了外公家避难。他的外公就是申侯。我们前面介绍过。

申侯非常气愤,心说我这女婿真不是个东西。见过蠢货,可没见过这么蠢的!你是天子,玩玩女人也就罢了,怎么还敢废掉我女儿的王后头衔;再退一步讲,你废后也就罢了,居然把我外孙太子的位置也给废了。你是不是欺负我们家人老实啊!

他真想好好教训一下这个不争气的女婿。可他却不敢轻易这么做。按照周礼,周天子是天下大宗,任何人对他来说都是小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虽然是天子的长辈,但他更是天子的下属。后者更甚于前者,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这就是礼!

虽然他可以不遵守这种制度,但他一旦兴兵,不知道其他诸侯国会有什么反应。弄不好,诸侯联军会以讨逆的名义把申国给灭了。他不能冒这个险,暂且忍下了这口气。但只是暂时的,这个奇耻大辱一定要报!

申侯虽然没有立即去报仇,但是不再朝见幽王,也不给他钱花了。


幽王这边更气愤,他怨恨申侯收留宜臼母子,而且人头税也不交了,想造反啊这是,决不可饶恕!

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幽王借与诸侯在太室山(今河南嵩山)会盟的机会,宣布要*申国,并邀各诸侯国一起出兵。但他的命令没有得到执行。诸侯国对于幽王的种种行径早已深恶痛绝,只是自己是周的臣子,也不能怎么样他。

可是这次是你幽王失信在先,做的太过分了,申侯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再说,申侯虽然有罪,但罪不致此,派个人去申斥一番就行了,干吗劳师动众的去打人家。

各国首脑没人应声,甚至有人提前回家了。这可大出幽王的预料,他始终觉得自己是说一不二的天子,做臣下的应该唯命是从才对。可他不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可惜孟子那时候还没出生,要不又得好好教育教他了。

你周幽王早已失信于天下,谁还会甘愿为你卖命呢,能过来看看你就不错了。

诸侯的冷落,让幽王感到一丝寒意,虽然自尊心驱使他狠狠的骂了一顿,但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更可怕的是,从此很多诸侯不再来他这串门,当然也就没人来送礼了。周的财政收入一下被砍下了一大块,实力更加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幽王彻底失去了诸侯的支持。

不久,犬戎利用这个机会入侵周王畿边境,申侯敏锐的感觉到报仇的机会到了。这不是小孩子气,更不是出口恶气这么简单。推翻周幽王的领导地位,把自己的外孙推上天子宝座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搞政治的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表面上反应的那么简单,他们的核心利益往往都是见不得人的龌龊事。政治家都是臭流氓,此言不虚。

眼见时机已到,他立即集合全国兵马,并派人去联络犬戎和曾国(今河南方城一带),准备里应外合,攻破镐京!

告诉你,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曾国是当时实力较强的一个国家。史书上记载较少,但人们熟知的曾侯乙墓的主人就是后来曾国的一位国君。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联军两面夹击、势如破竹,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到镐京城外。这时幽王才如梦方醒,急忙命人点起狼烟求救于诸侯。

镐京城外激战正酣,幽王的兵力本来就不多,还都是近些年刚刚拉来的新兵,很快就顶不住联军的攻击。幽王焦急的盼望这诸侯援军的到来。所谓望眼欲穿,这种心情恐怕没人比他更强烈了。

可是,他失望了,直到城门已破,连一个援兵也没有看到,哪怕连个屁都没有!

司徒郑友拉着幽王说,您就别等了,要不是亲眼看见叛军,我都以为你又做游戏呢,更别说诸侯了,谁老有功夫陪您玩呀。咱们快跑吧,要不一会叛军就杀进宫里了。

幽王这时候也傻了眼了,跑吧,没别的招了。

司徒郑友召集起王宫卫士,领着幽王、褒姒和伯服,逃往骊山。当野人总比当死人强,也许还有牛粪吃。

可是镐京周围早已是叛军的天下,逃跑还带着这么多人,很快在骊山附近就被犬戎的士兵发现了。

这帮家伙可不含糊,管你是谁上来就一阵乱砍,幽王、郑友、伯服全死于乱刀之下,只有褒姒因为长的漂亮,被掠走成为了战利品。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每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总浮现出一张凄美婉转的脸庞。可就在这个令人神往的成语背后,却隐藏着这样一段龌龊和血腥的历史,实在令人叹息。

可怜镐京近三百年的繁华都会,被联军抢劫一空后付之一炬,永远的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西周这场大戏就此谢幕了。。。。

第八节 看谁玩死谁
公元前771年,镐京周围狼烟四起。

按照“烽火戏诸侯”典故的解释:起初,诸侯们还以为幽王又再逗大家玩,所以没有及时派遣援军勤王。等过后明白真相,已经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幽王被杀,镐京变为一片废墟,西周从此消失。

但是稍加分析就会明白,这种解释其实并不完全准确。

其一、犬戎在镐京西北,他入侵镐京,按照地理位置,秦、晋应该都能得到消息;申、曾等国处于东方,而东方诸侯国林立,密度是非常大的,若要进攻镐京很难不被这些国家发现。

其二、如果这些国家发现了联军的动向,根本就用不着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