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 >

第209章

剑桥中国史-第209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卿则都认为维持法律、秩序和刑法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意义。玄宗也持同样的态度。杀人者被处死。①另一个经常造成摩擦的原因是继位问题。武惠妃在玄宗的后妃中仍最有权势,但她自己仍不能被指定为后,也不能以自己的一个儿子去替代皇太子。736年,她声称皇太子和其他诸王计划杀害她和她的儿子,即玄宗特别宠爱的李瑁,然后废黜玄宗。玄宗打算废太子及诸王,但由于此事非同小可,所以就征求几个宰相的意见。据谣传,李林甫是由于武惠妃的影响而掌权的,并且曾答应支持她以她的儿子代替皇太子;他通过一名宦官鼓动玄宗采取这一行动,声称这是皇室内部之事,玄宗本人的意愿应为首要因素。武惠妃又传话给张九龄,说如果他出一臂之力,她就支持他继续担任首相。但张九龄一贯坚持继位稳定的重要性,主张对未来的皇帝进行系统的训练。他进言反对废黜诸王,并且怀疑他们身在深宫而又在玄宗的监视下有策划任何这类阴谋的可能性。他拒绝武惠妃的建议,并把此事报告玄宗,但玄宗似乎不能以任何方式断定此事的真实性,所以不了了之。①虽然这一次张九龄的看法占了上风,但到736年,他对玄宗的影响似乎减弱了。他肯定是一个难以相处的谘询大臣;即使对他颂扬备至的传记也承认他性情急躁,动辄争吵,所以玄宗的其他朝臣不喜欢他。他对道德问题的一贯坚持还开始采取直接批评政治的方式。此时,玄宗早期的那种忠于自己政治责任的精神开始动摇,日益怠于问政。736年秋,张九龄呈上一份关于儒家经世治国术的冗长说教《千秋金镜录》,企图恢复玄宗对政务的衰退了的兴趣,并鼓励他为全国进行充分的道德领导。②张九龄坚持,施政权应保留在像他那样的士大夫手中。他反对那些从日常佐僚中提升起来的人,但对军人尤其藐视,并多次就涉及军人晋升之事与李林甫公开争吵。735年,玄宗提出任命几年前与吐蕃作战时赢得几次重大胜利和不久又大败契丹的张守珪为特任宰相,就像他以前任命薛讷和王唆那样。曾经反对与契丹交战和主张“外交”解决的张九龄便起来反对指派张守珪担任宰相的任命。③736年当张守珪在洛阳报捷时,契丹和奚再度起来反抗中国人,他的属将安禄山率兵对它们进行一次损失重大的惩罚性讨伐。张守珪返回大本营后最初打算处决安禄山,并把此事上报玄宗。但后来他改变主意,要求朝廷批准宽恕安禄山。张九龄力促玄宗下令将安禄山处决;当安禄山后来造反并且危及唐帝国的存在时,张九龄的这一行动使他身后赢得了具有远见卓识的名声。①736年后期,拟定让牛仙客任六部之一的尚书的任命又引起了争端。牛仙客为朔方节度使,他作为一个军人和军事行政长官而享有盛名。张九龄竭力反对,断言牛既无必需的行政经验,又无担任高级职务所需要的能力。玄宗于是提出给牛仙客授实封。张仍坚决反对,因牛不过履行了一些他认为是日常工作的职责而已,不应授予他特殊的赏赐。玄宗再也不能忍耐,他指责张以牛仙客出身卑贱为理由进行反对的虚伪性,因为张自己也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张九龄这时公开亮明他的偏见:“仙客边隅小吏,目不识书。”玄宗不为所动,牛仙客得到了分封。但是,张九龄却成功地阻止了牛仙客在中央政府担任高官。张与牛仙客并无私仇,约在同时,他在为牛父写的墓志铭中还盛赞牛仙客。他之所以反对牛仙客晋升,无非是因为牛是军人,帝国中央机构不该有他的位置。但这一事件还有另一个原因,牛仙客的提升得到李林甫的支持,因为牛仙客具有担任行政长官的才能。②不久,两人又就朝廷从洛阳迁回长安之事发生争吵。735年末,玄宗在关于粮食供应已有改善的报告的鼓励下,已决定在736年新的一年之初返回长安。但迁移被推迟至736年阴历十月(此时庄稼大概可以安全收割到手),后来又被推迟到737年阴历二月。但一心一意急于在长安履行祭祖礼仪的玄宗因为凶兆突然决定在736年初秋收割庄稼完毕前提前迁移。张九龄和裴耀卿反对,因为这可能会引起御驾所经地区的百姓的严重困苦。但李林甫又支持玄宗,声称两京是他轮换居住之地,他可以自由选择迁移的时间。③玄宗接受李林甫的建议,朝廷在736年阴历十月二十一日返回长安,这是最后一次迁移。阴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张九龄失势。他的朋友和门生、曾在他手下任中书侍郎的严挺之在此之前引起李林甫的敌意,因为严挺之使曾在运输改革中担任裴耀卿的助手、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并且与李林甫关系密切的萧炅丢了官。萧炅被免职的理由是他有作为一个学者的各种缺陷。严挺之由于试图干预对自己前妻之夫王元琰贪污案的审理,此时面临李林甫的报复。李林甫指控严挺之偏袒,当张九龄为严挺之辩护时,他也在严的屈辱中受到牵连。
此事的结果是,张九龄和裴耀卿都被免去宰相之职而担任尚书省的仆射,这个职位早已成为级别虽高但无实权的闲职。①裴耀卿留在朝廷,直到743年死去;在此期间他偶尔也过问政务,但再也没有什么实权。张九龄的情况则迥然不同。李林甫显然把他在朝廷的继续存在视为对自己地位的潜在威胁。737年阴历四月经张九龄推荐而任职的一个御史因攻击李林甫的同伙宰相牛仙客(张九龄以前曾阻挠对他的提升)而被贬黜。李林甫乘机把张九龄贬到地方,任长江中游荆州的长史。②虽然张九龄的职务和官品仍很高,并得到显贵的封号和实封,但再也没有回京,他死于740年。
② 《旧唐书》,卷96第3034页。
③ 柳芳:《食货论》,载《文苑英华》,卷747第10—12页;《全唐文》,卷372第5—7页。参见《旧唐书》卷9第235—237页之“玄宗本纪史官评语”,它肯定也为柳芳所写。
① 传记载《旧唐书》,卷99第3090—3093页;《新唐书》,卷127第4441—4444页。
② 《旧唐书》,卷97第3058页。
① 《旧唐书》,卷97第3053页;《资治通鉴》,卷212第6746、6752页。
② 《旧唐书》,卷97第3053页;《资治通鉴》,卷212第6753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2第6755页。
④ 传记载《旧唐书》,卷93第2985—2990页;《旧唐书》,卷111第4153—4157页。
⑤ 《资治通鉴》,卷212第6755—6757页。
① 《唐会要》,卷90第1644页;《资治通鉴》,卷212第6753页;《新唐书》,卷127第4450页。
② 见《资治通鉴》,卷212第6758页。又见本书第356页注①所引的研究著作。
③ 关于集贤院,见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载《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9。2(1971年),第45—98页。
④ 《资治通鉴》,卷212第6755—6756页。
① 《新唐书》,卷127第4450页;《资治通鉴》,卷212第6740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2第6740、6745页。
③ 《唐会要》,卷91第1653页;《资治通鉴》,卷212第6755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2第6751页:《旧唐书》卷95第3016—3017页。
① 《旧唐书》,卷95第3018—3019页;《资治通鉴》,卷212第6741—6742页。
② 《旧唐书》,卷52第2184页。
③ 见霍华德·列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载《通报》,46(1958年),第49—80页。
④ 《资治通鉴》,卷212第6751页;《旧唐书》,卷59第2334—2337页;《新唐书》,卷91第3793—3794页。
① 见俞大纲:《两唐书玄宗元献皇后杨氏传考异兼论张燕公事迹》,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大刊》,6(1931年),第93—101页。
① 见崔瑞德:《唐代统治阶级的组成:从敦煌发现的新证据》,载芮沃寿和崔瑞德编《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年),第47—85页;以及此书所引的其他文献材料。
① 传记载《旧唐书》,卷105第3217—3222页;《新唐书》,卷134第4557—4559页。
① 关于宇文融的方案,见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30—32、49—50、178—182页;铃木俊:《关于宇文融的括户》,载《和田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1951年),第329—344页;砺波护:《唐的律令体制与宇文融的括户》,载《东方学报》(京都),41(1970年),第263—288页。
① 《旧唐书》,卷48第2106—2107页;《唐会要》,卷88第1603页;《册府元龟》,卷493第14页;《通典》,卷10第59页。
② 《唐会要》,卷10上第213页。
① 《唐会要》,卷8第105—108页;《旧唐书》,卷8第186页;《新唐书》,卷5第130页。
② 《唐会要》,卷8第108—118页;《旧唐书》,卷23第891—904页;卷8第188—189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3第6771页;《旧唐书》,卷185下第4821—4822页;《新唐书》,卷130第4497—4498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106第3235—3241页;《新唐书》,卷223上第6343—6349页。
① 《旧唐书》,卷97第3054—3055页;《资治通鉴》,卷213第6771—6772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98第3073—3075页:《新唐书》,卷126第4418—4420页。
③ 传记载《旧唐书》,卷98第3075—3077页;《新唐书》,卷126第4420—4422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2第6772、6777页;《新唐书》,卷125第4409页。
② 关于《开元礼》的编纂情况,见《大唐开元礼》(东京,1972年),第822—823页中池田温的编者注。
③ 《资治通鉴》,卷213第6782页。
④ 传记载《旧唐书》,卷99第3093—3095页;《新唐书》,卷101第3949—3952页。
① 传记载《旧唐书》,卷84第2806—2808页;《新唐书》,卷108第4089—4091页;张九龄的墓志铭载《曲江集》,卷19第3页。
② 《新唐书》,卷108第4090页。
③ 《旧唐书》,卷8第191页。关于726至728年的灾情,见《旧唐书》卷37及《新唐书》卷35和卷36等处。
① 传记载《旧唐书》,卷76第2651—2653页。
② 《旧唐书》,卷105第3221页;《资治通鉴》,卷213第6787—6788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3第6787—6788页;《旧唐书》,卷105第3221—3222页。
① 戴何都:《〈新唐书〉选举志译注》(巴黎,1932年),第262—265页;《唐会要》,卷74第1348页;《册府元龟》,卷630第6页;《资治通鉴》,卷213第6789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106第3252—3255页;《新唐书》,卷121第4335—4336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3第6792—6793页;《旧唐书》,卷106第3253—3255页;卷190下第5037页;《新唐书》,卷121第4336页。
② 关于授予高力士及其家族的荣誉,见《资治通鉴》,卷213第 6793—6794页。
③ 传记载《旧唐书》,卷98第3079—3083页;《新唐书》,卷127第4452—4454页。
④ 《通典》,卷10第56—57页;《册府元龟》,卷498第16—17页;《旧唐书》,卷49第2114—2115页;浦立本的《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183—184页有英译文。
① 《唐会要》,卷85第1563—1564页;《册府元龟》,卷495第20—21页。其他史料记载这一计划为宇文融提出,实误,见佩内洛普·赫伯特:《八世纪初期中国的营田》,载《远东史论文集》(堪培拉), 11(1975年),第37—77页。这一问题在本书第2章讨论过。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98第3077—3079页;《新唐书》,卷126第4432—4433页。
③ 《资治通鉴》,卷123第6803页。
① 《旧唐书》,卷8第200页。
① 关于这几年复杂的宫廷政治,见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54—55页;赫伯特:《张九龄》,第165—190页。
① 关于其运输体系的改革,见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第87—89页;浦立本:《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34—35页。裴耀卿的详细的奏议,载《唐会要》,卷87第1587页;《通典》,卷10第57页;《册府元龟》,卷498第17—18页;《旧唐书》,卷98第3080—3081页,浦立本之作第185—187页,有英译文。
① 见赫伯特:《八世纪初期中国的营田》,第71—75页。
② 《通典》,卷9第15页;《册府元龟》,卷501第4页。
③ 《唐会要》,卷89第 1625—1626页;《册府元龟》,卷501第 4—5页;《旧唐书》,卷48第3097—3099页;《新唐书》,卷54第1385页。关于这一政策及随之产生的争论,见佩内洛普·赫伯特:《唐代关于国家垄断铸钱的争论》,载《通报》, 62。4—5(1977年),第2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