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 >

第1017章

剑桥中国史-第1017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经济史论文也刊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文化革命以后的新办或复刊的学术期刊上。要特别提及设在北京的历史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史研究》和厦门大学出版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也见费维恺编《从宋代至1900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
四部收有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论文的结集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收论文33篇;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收论文20篇;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收论文25篇和1949—1979年发表的218篇论文的目录;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收论文18篇和论文目录。黄逸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集》是一部高质量的选集,收入1949—1966年发表的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经济的论文,并附有文化革命以前研究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1000篇以上论文的长达110页的目录。
最近出版的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史料的出版物有: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收碑文245篇;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收碑文90篇;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和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收碑文258篇——主要是南京大学洪焕椿教授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地租剥削形态》,收乾隆朝刑部档案399宗。
新出版的厦门大学傅衣凌教授著《明朝社会经济史论文集》,收著者40年代起30年来发表的论文29篇。最近出版的研究明清农村社会的著作有何龄修等著《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和叶显恩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有研究1860—1916年中国现代化的颇具雄心的计划,至今已出版研究专著四种。每个行省研究专集挂有丛书名《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每卷书名给出省名: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以及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
最近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研究晚清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及其他企业的出版物有:张国辉著《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刘鸿生企业史料》;以及至今已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藏未发表过的盛宣怀档案四卷:陈旭麓、顾廷龙、汪熙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
50年代后期,周恩来总理力劝非共产党人士撰写1949年以前他们亲身经历的回忆录。成果是前军阀、国民党官员、国民党军将领、教育家及其他人士的回忆录大量涌现。这类史料的第一卷以《文史资料选辑》的书名在1960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出版。其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各省、各大城市、乃至在若干县的委员会也开始出版各个地方的《文史资料》。关于1960—1981年出版的各种《文史资料》的篇目索引,见《五十二种文史资料篇目分类索引》。
最近的社会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近出版的劳工运动文献资料有: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北方地区工人运动资料选编,1921—1923》。新的研究成果大大补充了让·谢诺著《中国劳工运动,1919—1927年》的内容。陈明《劳工与帝国:珠江三角洲的中国劳工运动,1895—1927年》;盖尔·赫沙特:《飞锤走凿:三条石工人》;埃米莉·霍尼格:《上海纱厂女工,1912—1949年》和《包身工制度与女工:解放前上海的纱厂》;林达·谢弗:《毛泽东与工人:湖南工人运动,1920—1923年》;戴维·斯特兰德和理查德·韦纳:《20世纪20年代北京社会运动与政治言论:1929年10月22日电车风潮分析》,这些论著增加了我们关于中国无产阶级的知识。小安格斯·麦克唐纳著《农村革命的城市根源》,也有关于湖南劳工运动的资料。陈明编著《中国劳工运动的历史编纂学,1895—1949年》是一部书目指南。
两部经济思想——意义非常概括——史著作内容相当广泛:赵靖和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侯厚吉和吴其敬:《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第一卷(1840—1864年)。同时,美国史学者关于西方对中国影响的理论和论述,在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得到批判的评介。
社会史研究大大得到史坚雅等人编著《现代中国社会:有分析的书目》(1973年)三大卷的帮助。研究中国农村史的美国史学者也已吸收了在其他农民社会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理论框架。史坚雅著《中国农民与封闭社会:开放和关闭的个案》提出村民与村外社会接触程度的循环变异。其他学者已利用埃里克·沃尔夫著《20世纪的农民战争》、詹姆斯·斯科特著《农民的道德经济》、塞缪尔·波普金著《有理性的农民:越南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及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原始的造反者》等著作。关于使沃尔夫斯科特“道德经济”概念适应中国情况的若干问题,见于詹姆斯·M。波拉切克著《江西苏区的道德经济(1928—1934年)》和《亚洲社会的农民战略:道德的和理性的经济途径——专题论集》'《亚洲研究杂志》第52卷第4期(1983年8月),第753—868页'所收其他文章。
上个十年的许多出版物分属于下述四类之一:可与文化人类学或人口理论结合的联锁区域分析和空间研究;上层阶级研究;农村社会和农民造反研究;以及关于城市无产者的论著。在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上面提到的论文可望不久以书籍的形式出版。
区域分析以不同的方式由吉尔伯特·罗兹曼著《中国清代的城市网和德川时代的日本》、史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与伊懋可和史坚雅编《两种社会之间的中国城市》中的史坚雅及其他人的论文表现出来。源出于史坚雅的市场体系理论的分析法也由台北史学者在错综复杂的研究中使用,例如,李国祁和朱鸿著《清代金华府的市镇结构及其演变》。史坚雅著《中华帝国晚期的流动战略》把区域分析和家族研究结合起来。城市化问题在苏珊·曼著《中国的城市化与历史变迁》中有进一步的探讨。地方研究著作不断增加,今举三例:寇尔:《绍兴:清代社会史研究》;威廉·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876—1889年》;以及兰德尔·斯特罗斯:《困难的工作:中国江苏西部农业的政治经济,1911—1937年》。刘耀著《太平天国失败后江南农村经济变化的再探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商业化的作用。
社会史学者也已转向文化人类学以求深入研究。詹姆斯·沃森著《中国亲属关系再探讨;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观点》是有关亲属关系,特别是宗族的人类学文献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指南。基本人类学分析法由莫里斯·弗里曼编《中国社会的家庭与亲属关系》和阿瑟·沃尔夫编《中国社会的宗教和仪式》上的论文表现出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运用文化人类学原理的新努力,可以斯特万·哈勒尔著《犁头农村:台湾文化与环境》作为范例。鲁比·S。沃森著《华南的阶级差别与姻亲关系》把亲威关系与阶级结构结合起来研究。帕特里夏·埃布雷和詹姆斯·沃森著《中华帝国晚期的亲属组织》首先采用历史人类学的有组织分析法。
人口研究的新阶段以何炳棣著《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年》作为起点,但是该专著使用欧洲人口史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方法论。詹姆斯·李著《中国西南部的粮食供应与人口增长》和詹姆斯·李和罗伯特·恩格著《18世纪满洲的人口及家史:岛夷人,1774—1798年》说明这种趋向。王树槐著《清末民初江苏省的人口发展》是一篇详细研究该省人口发展的论文。傅筑夫著《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周源和著《清代人口研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人口研究上的成果。皮埃尔艾蒂安·维尔著《18世纪的中国官吏与饥荒》;《亚洲研究杂志》第41卷第4期(1982年8月)所载《粮食、饥荒与中国国家——专题论丛》中的全部论文;以及詹姆斯·李、皮埃尔艾蒂安·维尔和王国斌编《清代的国家仓廪与粮食供应,1650—1850年》,在粮食供应、政府政策及人口的研究上开拓出新领域。
在美国,上等阶级研究大多集中在名流而不在中国传统的商绅划分或民国时期更不完全的上层阶级划分上。代表作有:肖邦齐著《四川地方名流的构成和作用》和玛丽·巴克斯·兰金著《城乡连续性:浙江两个集镇的望族》。肖邦齐著《中国名流与政治变革》分析核心和周边地带内浙江省名流的组织发展。名流制度的研究除亲属方面外尚落后,但是,理查德·J。史密斯著《中国文化遗产》分析了礼的普遍效用和秩序感。研究行会的基本著作仍然是何炳棣著《中国会馆史论》和根岸佶著《上海之行会》。加里·G。汉密尔顿著《区域性的行会与中国城市:比较观点》把中国这类行会同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发展中社会的行会比较。汪士信著《我国手工业行会的产生、性质及其作用》是一篇研究清代行会的增长知识的论文。
更为人熟悉的中国阶级划分也已得到了学者的注意。关于资产阶级,见本书上卷12章白吉尔的书目注释。特别是,日本的历史学者继续研究以等级地位和土地所有来界定的士绅社会。载在《史学杂志》每年五月号上的书目提要《日本的明清研究》和《日本的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研究》是这方面研究及日本在社会史其他方面研究的良好指南。正如上面提到的,《史学杂志》1978—1982年书目提要已由乔舒亚·福格尔翻译成英文,刊载在《清史问题》第4卷第3期、第4卷第6—10期和第5卷第1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学者所进行的社会阶级之历史研究,按照密切结合历史发展诸阶段社会经济史的马克思主义模式进行。清代社会史大多联系到上面提到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经君健著《论清代社会的等级结构》是一篇极好的理论综述。在美国史学者所作对上等阶级的详细研究中,弗兰克·洛耶夫斯基著《苏州租栈:晚清的佃租管理》对村松祐次的仍然具有权威的地主租栈研究专著提出一些新观点,村松祐次的专著已以英文摘要为《晚清民初江南地主所有制引证研究》。詹姆斯·波拉切克著《士绅霸权:同治中兴时期的苏州》考察江南上层士绅社会。张仲礼的著名著作《中国绅士》和《中国绅士的收入》与何炳棣著《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仍然是研究士绅的主要起点。一篇令人发生兴趣的更近发表的论文是王思治著《宗族制度浅论》。为深入了解学者阶级中个人关系的错综复杂,见詹姆斯·波拉切克著的等待出版的书稿《内部的鸦片战争》和邝兆江著《百日维新的拼花图案:人物、政治及思想》。
尚有更多研究已指向农村社会和农民造反,对这方面研究来说,萧公权著《农业中国:19世纪的帝国控制》仍然是重要的基础。日本学者研究土地关系的大量论著在琳达·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化的学术成果》中得到介绍。黄宗智著《华北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是一部研究华北农村社会的大作。魏菲德著《造反与革命:中国历史中的民众运动研究》和刘广京著《世界观与农民造反:对毛泽东以后的编史学的看法》,是两部关于农民造反论著的内容广泛的指南。后者集中介绍1978年以后中国学者的历史论著,而詹姆斯·P。哈里森著《共产党与中国农民造反:重写中国历史的研究》仍然是介绍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编史学的一部标准著作。载于《现代中国》季刊第9卷第3期(1983年7月)的周锡瑞著《农民造反专题论集:若干介绍性评论》提出更多的观点。周锡瑞著《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重新解释义和团叛乱。裴宜理著《社会盗匪活动再探:中国土匪白朗个案》对民国初期白朗起义提出新观点。
让·谢诺编《中国民众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年》所收的论文是研究农村非法组织这一重要方面的指南。中国的史学者看来似乎对造反比对秘密会社本身更注意一些,但是秘密会社也已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